⑴ 孝敬父母屬於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趨向嗎
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國家層面,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
孝敬父母也是文明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可以這么說。
⑵ 制定孝敬父母的小計劃
幫媽媽打掃衛生 洗碗 給媽媽 爸爸 按摩` 聽他們的話 別惹他們生氣 ~努力學習 取得好成績 讓他們高興!~~~~~~別惹事
⑶ 孝敬父母的故事,沒有400字也要有300字以上!!!!
都是網上找來的 有些是古代的
也有點是現在的
不知道是否符合你的要求..
一、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事例六
陳毅孝敬父母
曾讀過許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讓我感動的是「陳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
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陳毅元帥是個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務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親。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癱瘓在床的母親,為母親洗尿褲,以關切的話語溫暖撫慰病中的母親。雖然陳毅元帥為母親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從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對母親濃厚的愛。他不忘母親曾為自己付出的點點滴滴,理解母親的艱辛和不易,知道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
一位爸爸下班回家很晚了,很累並有點煩發,
現他五.歲'的`兒子靠在門旁等他。
「爸,我 可以問'你一個 問題嗎 ?」
「當,然可以,什麼.問'題?」父親回答
「爸,'你一小時可以賺多少錢?」
「這與.你無`關,你為,什麼.問這個 問題?」父親生氣的說著
「,我只是想知道 ,請告訴我 ,你一小時賺多少錢?」小孩哀求著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話,我一 小時賺20塊美金」
「喔!」小孩低著頭這樣回答 。
小孩 跟著說∶ 「爸,可以借我10塊美 金嗎?」
父親發怒了
「如果你問這問題只是要借錢去,買毫無意.義的玩具或東西的話
給我回到你的房,間並上床好好想想為什麼你會那麼自私。 」
「 我每天長時間辛苦工作著沒時間和你 玩小孩子的游戲,
小'孩 安靜地回自己房並關上門
這位父親坐下來還對小孩的 問題生氣
他怎麼敢只為了錢而問'這種問題 ?
'約一小時後,他平靜下來了,開始想著他可能對孩子太凶了
或許他應該用那10 塊錢美金買小孩真正想要的 ,他不常常要錢,用
父親走到小孩的.房門並打開門
「你睡了嗎孩子?」他問著
「爸,還沒睡我還醒著」小孩回答著
「我想過 了,我剛剛可能對你太凶 了」父親說著
「我將今天,的悶氣都爆發出來 了這是你要的10塊錢美金」
小孩笑著坐直了起來,「爸 ,謝謝你」小孩叫著
接著小孩從枕頭下拿出一些被弄 皺了的鈔.票
這父,親看到小孩已經有錢了,快要再次發脾氣
'這小孩慢慢地算著錢,接著看著他的爸爸
「為什麼你已經有錢了還需要.更多?」父親生氣的說 著
「因為我之前不夠,但我現在足夠了」小孩回答
「 爸我現在 有20塊錢美金了,我可以向你 買一個小時的時間嗎??
明天請早一點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請將這個故事與你所喜歡的人分享但更重要的與 你所愛的人
分享這價值20塊錢美金的,時間。
這只是提醒辛苦工作的各位
我們應該花一點時間來陪那些在乎我們,
關心我們的人而不要讓時間從手 指間溜走……
我聽我爸爸說過一個孝敬父母的事例。
那個人大概跟我爸年紀差不多,在一個什麼鄉還是縣的當幹部,老家在鄉下,離工作單位很遠。騎自行車要半天到一天的工夫。
這個人每周周末都會騎自行車回老家,不管刮風下雨。回了老家就往炕頭上一坐,點根煙,聽他老母親嘮叨、說話。老太太七八十歲了,口齒也不太清楚,而且關心的都是些小農瑣事,還有家裡的狗跑出去了,昨天摘了筐黃瓜賣了,家裡雞不下蛋等等。他就那麼聽著,偶爾應兩聲。
跟那人在城裡的工作和他的閱歷相比,這些事情毫無意義,如果放在美國人身上,肯定會惱了。但那人一點都不煩,盡管他也不喜歡聽。他就是坐在炕頭上,聽他媽嘮叨半天,就為陪著他媽。因為他知道他媽想他,喜歡經常能看見他;他媽也知道他兒子理解他。
就這樣,年復一年。那人用最簡單的方法盡自己的孝心。娘兒倆往炕頭上一坐,就開始聊。一個說,一個聽,簡單而悠閑。這比任何華麗詞藻所堆積出來的孝道都感人,因為它能靜靜的沁到人們的心裡去。
⑷ 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家裡,我們要做自已力所能及的事情,減輕父母的負擔……
孝敬父母,似乎是個久違的話題,也似乎是個老掉牙的話題。孝敬父母是人類版最樸素最基本的情感,也權是人最容易遺忘和忽略的環節。而孝敬父母恰恰是現代人最缺乏的一門功課,現實生活中,孝敬父母為什麼總是那麼難? 孝敬父母,是聖經中十誡的第五誡,而且是唯一帶應許的誡命,那就是孝敬父母可以使人得上帝的祝福,在世長壽。你孝敬父母嗎?你理解父母嗎?你了解父母的需要像了解孩子那樣清楚嗎?《孝敬父母: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作者從六個方面對孝敬父母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和切實可行的建議:孝敬父母在現實生活中的難處、孝敬父母應該從哪些方面開始、孝敬父母所遇到的難題、如何幫助別人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是夫妻合一、為孩子做表率、創建其樂融融家庭,進而創建和諧社會的關鍵。 謝謝個採納啊手機打字啊 採納啊
⑸ 國家採取哪些措施弘揚 孝敬父母
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開展敬老愛老助老活動,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好形式,是合民心、順民意的大好事。無數事實已經證明,一個人只要有了對父母的孝心,才會有對祖國的忠心和對人民的愛心。因此,重視孝親敬老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在全社會倡導敬老愛老助老風尚,是提高國民素質,化解社會矛盾,增強家庭親和力,強化民族凝聚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措施。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海口又快又好地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一、敬老愛老助老要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市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老齡化程度會越來越嚴重。白發銀浪必然對我市的經濟、社會和家庭帶來影響。我們必須樹立全局觀念、強化責任意識,採取切實應對措施,認認真真落到實處。孝敬父母,關愛老人,要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一杯酒、一碗飯,點點滴滴見真情;一件衣、一床被,絲絲縷縷連愛心。做兒女的要常回家看看,哪怕是給父母刷刷筷子洗洗碗,搓搓背揉揉肩,老人也會樂在心裡笑開顏。對社會老人,也要熱心關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錦上添花,雪中送炭,為他們做好事,辦實事,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只要人人敬老愛老助老,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二、全民動員,各界參與,廣泛深入開展敬老愛老助老活動。機關企事業,老中青少兒,社會各界,全市人民,都應積極參與敬老活動,努力營造「孝親老人光榮,虐待老人可恥」的輿論氛圍。要以孝敬父母、關愛老人為主題,組織為老人服務志願者隊伍,開展「敬老文化下鄉村」、「孝親敬老進千家」、「幫孤助老送溫暖」和為老年人讓座、為老年人指路、幫老年人過馬路等等活動,讓敬老之風吹遍椰城大地。
三、弘揚傳統美德,勇於同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行為作斗爭。沒有父輩的辛勤勞動,就沒有後代的幸福生活,沒有革命前輩的流血犧牲,就沒有祖國的繁榮昌盛。老年人是社會的寶貴財富。他們的今天,就是年輕人的明天。老年人理應受到社會敬重和兒女關愛。可是,社會上還是有些人就是不尊重、不關愛老年人,更有甚者,極個別不孝子女,不講道德良心,屢屢侵犯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搶奪老人財物,甚至虐待打罵老人。對於這些丑惡現象,我們要勇敢地站出來,伸張正義,懲惡揚善,運用法律武器和道義力量,切實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⑹ 孝敬父母能從哪些方面推動社會發展(可以從法律,道德兩方面,還有什麼)
孝敬父母不僅是道德與法律的問題,同時能夠推動和諧社會的發展。因為有了和諧的家庭關系才能更好的服務社會;還有孝敬父母不僅需要贍養,更需要義養,也就是近最大的能力滿足老人的需求,這就需要我們發展更好的生產力來滿足老人日益變化的需求,以及消除觀念的代溝。
⑺ 弘揚傳統美德從小孝敬父母主題的活動的作文
二十四孝_孝感繼母
清朝人李應麟,居雲南昆明,從小溫順善良。他的母親不幸去世後,便勸父親再娶。他用賣卜的收入來供養父母。應麟對待繼母雖然十分孝順,但是繼母卻將他視為眼中釘,百般刁難,常常對他施以棍棒。每當這時應麟總是跪著,恭敬如初,絲毫沒有抗拒之意。他的父親卻輕信繼母讒言,將他逐出了家門。應麟仍無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備好禮品回家祝賀。不久應麟聽說繼母病了,急忙回家進行護理,並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醫抓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繼母病癒。同時應麟對待繼母所生孩子格外親和,終使繼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關系改善,勝過親生。
後人贊曰;不憂繼母逐離鄉,母病回家侍葯湯;將弟視同親手足,母終悔恨變慈祥
二十四孝_勸姑孝祖
明朝時候,浙江紹興山陰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娶了一個童養媳名叫劉蘭姐,年僅十二歲,卻很明事理,對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動不動就冒犯長輩,經常罵祖母「老不死」,將其視為「包袱」,言辭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劉蘭姐來到王氏的閨房長跪不起。王氏大吃一驚,問其緣故。劉蘭姐答道:兒擔憂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後媳婦將視為榜樣,待您老了,也把您視為「包袱」,那時您會多麼傷心啊!太婆母長命百歲是我家的大幸,懇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聽後恍然大悟,邊流淚邊嘆氣說:良言使我收益不淺啊!於是痛改前非,對待祖母溫柔恭順。而劉蘭姐對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兒明大義,看姑罵祖逆親意;入房跪勸悔前非,示範兒孫行孝字。
二十四孝 孝感動天
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兒子。從小就很孝順父母。他父親是個老實厚道的農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幾歲時故去了,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據說很有音樂天才。他娶了一位後妻,性情粗暴、兇狠。舜的母親因家境貧困,常對他父親出言不遜、橫加指責。她生了一個兒子名叫象。象長大後變得兇殘、蠻橫、傲慢、無理,也常對父親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終如一,不怨天尤人,對父母恭順如常,對弟弟加倍關心、照顧,引導其改過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動上天。當舜在山下耕田時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鳥幫忙鋤去荒草。當時的帝堯聽說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婦,並將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後來堯把帝位也「禪讓」給舜。人們贊揚說,舜由一個平民成為帝王純由他的孝心所致。
後人有詩贊曰: 隊隊耕春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帝位,孝感動天心。
選幾個吧!
⑻ 政治 孝敬父母這一傳統美德包括哪些內容 邵帥
孝道是儒家傳統思想之本,共產思想鼓吹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父母和子女的關系,被歪曲成 「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河深海深不如階級友愛深」。所以,在中國大陸,父母子女之間劃清界限,相互檢舉揭發,是司空見慣的!
⑼ 誰知道關於孝道、和諧家庭、和諧社會三者的文章
弘揚孝道文化 建立和諧家庭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物質生活越來越好的今天,有些人對孝道卻避而遠之,視為封建糟粕,以致產生了不少嚴重的社會問題,正如全國政協委員、民政部副部長李寶庫所說:「對老年人的年齡歧視已成為影響代際關系的世界性社會問題。」(見2005年3月14日《廣州日報》)
當今在家庭關繫上,一些人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法制觀念嚴重滑坡,從而由代際關系引發的矛盾非常突出。一些不孝子孫,不但不盡贍養義務,反而虐待、打罵老人,掠奪老人財物,造成侵犯老人合法權益的事件屢屢發生,從而影響了社會穩定及和諧家庭的建立。
大力宣傳和建立孝道文化,繼承和發揚我國善待老人、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不僅是建立和諧家庭的重要元素,而且也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台灣作家龍應台談過一件小事:有一天,她帶著85歲的父親去台北看《四郎探母》的演出,當演到楊四郎深夜潛回宋營探望老母、跪在地上對母親痛哭時,她發現父親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因為她父親受到劇情的感染,想起自己16歲那年,在湖南衡山鄉時,一天准備幫母親到市場去買菜,路上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後來,輾轉流離去了台灣,從此,再也沒有見到過來不及道別的母親……深受劇情感染的不僅是她父親,曲終人散時,她發現不少中年兒女及老人眼裡都有淚光閃動。
這就是孝道文化的力量。正如龍應台指出的,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而孝道文化便是社會最重要的黏合劑。為此,當今弘揚孝道文化要從落實家庭孝道上著手,建立和諧家庭,只有這樣,才能樹立起尊重老人、尊重父母的社會風氣。
當然,要做起來並不那麼簡單,它需要有堅強的精神支柱才能實現。首先,是要牢固樹立起敬老觀念。這種觀念是自覺的、發自內心的真摯感情。其次,是要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不能強調工作忙而冷落老人。據報紙報道:重慶沙區一位八旬老太獨居多年,向法院起訴,討要精神贍養。其兒子因忙事業,經常不見人影。但法院在調查中發現,各方面都證實其兒子對老母照顧有加。對此,老太太解釋說,兒子是對我好,我就是想看看他,想天天看到他。經法院調解,要求其兒子要常聽聽老母嘮叨,盡到精神贍養的義務。當然,我們不能要求做子女的天天陪在父母身邊,現在市場經濟競爭激烈,特別是年輕人,為了創一番事業,經常在外面辛苦奔波。但不論如何忙碌,隔十天半個月,擠點時間看看父母,聽聽父母嘮叨,總是可以的!再者,是要有持之以恆的耐心。侍奉好老人是兒女一輩子的事,因此,我們需要把孝敬父母的事業進行到底,使家庭和諧,使孝道文化不斷傳承。
建設和諧社會不可以不重視孝道、家規與家訓的教育
最近看到了一篇博客文章,叫做《中國**的一代正茁壯成長》,文章說:「到目前,中國的新生一代正越來越**。看看以下幾個例子:
「1、 在江蘇老家的時候,有個同事,說到他聽說過的一個故事:有個住在農村的孩子,晚上提出要喝牛奶,可是當時天已黑了,風也很大,離最近的店來回時間不短,他爸就說第二天再買。這個孩子大怒:如果今天喝不到牛奶,以後就不養父母。這個可憐的爸爸大驚失色,沒有想到作為一個父親有教育孩子有孝心的義務,更沒有想到可以一巴掌痛打這種自由主義傾向,而是馬上買來牛奶。
「2、 前兩天,某電視新聞中報道,在上海某公交汽車站始發站,早上六七點的時候,有不少老年人在排隊,佔到60%。原來他們不是要上班,而是為自己在上學或是上班的孫子孫女排隊,讓他們能多睡一二十分鍾,並且能在始發站坐到座位。後來開車了,記者就采訪一個小夥子,問他讓自己爺爺這樣做有何想法,他振振有詞地說:『工作比較忙……』而他的爺爺看到他上了車,才一步三回頭地離開車站。
「3、 某次新聞,記者拍到一對父子在街上的沖突。兒子約20多歲,在大街上大發脾氣,因為他要買一個2000多元的手機,而他爸只給他800多元,於是指著他爸爸的鼻子破口大罵,而且把錢撕了。很多行人都看不過去,勸阻或是指責,這廝根本不予理睬,一副『我是兒子我怕誰』的架式。
「4、對於不少中國父母來講,讓孩子吃飯是個比較困難的事。有的家長居然手持飯碗,一路追到學校。
「5、最近有個文章,講到:蘭州有個女的,追劉德華10多年,使得家裡傾家盪產。父母全力支持,但也是煩惱不已。央視播了這個事情,並希望劉德華能見其一面。劉德華知道這個消息後,表示:孝心是做人的根本,堅持不能支持這種沒有孝心的行為。作者對央行這種縱容這種違背常理的做法表示批評。
「6、 中國的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有什麼回報呢?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看到一個材料,說是美國和日本的孩子,在其最崇拜的十個人當中,都是父母當中有一個排在第一位,另一個排在第三位,其他的是一些知名人物,比如喬丹什麼的。而中國呢?前十位全是劉曉慶之類的知名人物或明星,父母根本沒有在前十位出現。
「7、 約2005年的時候,有一個調查,問北京、上海、香港,等中國幾個大城市的青年人父母年老以後,養老問題應由誰來解決。認為應當由子女解決的,比例由高到低,分別是香港、北京、上海。認為應當於社會解決的,次序相反。大陸這邊不少青年人,其實他們在高房價之下的首付,往往是父母的終生積蓄,子女在成家前,把父母剝奪得一干二凈,可是大陸的青年人卻比較傾向於父母的養老問題應當由社會解決。
「8、一次看到報道,說有個狗屁兒子殺了人,居然要求自己的母親去派出所自著頂罪。」
中國是一個全世界都有名的「禮儀之邦」,怎麼會變成這樣呢?該文作者把原因歸結為文化和傳統,他說:「絕不能非常嚴厲地指責這些**的新生一代的某些人,因為他們剛生下來,肯定沒有自己的主張和觀點,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下,被教育出來的,受到某種影響而逐漸形成的。最應當受到指責的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人或是文化、傳統。」
筆者承認,該文作者描述了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功不可沒。但是,他把原因歸結為中國的文化和傳統,這是筆者不敢苟同的。難道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是這樣的嗎?
不是的!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重視孝道教育,重視家規和家訓的國度。「百善孝為先」,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孝道」教育。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恪守的傳統美德之一。古時「孝道」的典範,莫過於「二十四孝」。這二十四個古人以孝行而感天動地的故事,相傳由元朝人郭居敬輯錄,後來的印本配上圖畫,通稱為《二十四孝圖》,在民間廣為流傳。此外,《朱子家訓》、《顏氏家訓》、《王昶家規》等,也是傑出的代表。宋代儒學大師朱熹把「四書」之一的《大學》中的名言——「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一個倫理框架,構建一個上自皇帝下至各個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會秩序。他要求每一個人,先修身,而後齊家,而後治國,而後平天下。於是,孝道、家規與家訓就超越了「家」的范疇,與「國」聯系在一起,進入到高層次。
《顏氏家訓》說:「……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孔子雲:『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誠哉斯語!」(意即:……普通人縱然不能做到這樣,也該在孩子會辨認大人的臉色,知道大人的喜怒的年齡時,就開始教育他,做到大人允許他做才做,不允許他做就立刻停止。這樣等孩子長到幾歲大時,就可以省得對他使用鞭、杖的懲罰了。父母對孩子既保持一定的威嚴,又不失慈愛,那子女就會敬畏謹慎產生孝心了。……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正是講的這個道理。俗諺說:「教導媳婦要在媳婦剛剛嫁來的時候,教育子女要在子女還是孩子的時候。」這話說得對極了。)《顏氏家訓》又說:「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 (意即:父子間要嚴肅,不可以過於親昵;子女對至親的愛,不可以簡慢不拘禮節。不拘禮節就不能做到父慈子孝,過分親昵就會產生放肆不敬之心。)
我國的《中小學生守則(修訂)》第七條規定,小學生要「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禮貌待人。」《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修訂)》第二條規定,小學生要「尊敬父母,關心父母身體健康,主動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聽從父母和長輩的教導,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動打招呼。」《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修訂)》第四章的標題是「勤勞儉朴,孝敬父母」,這一章共有8條規定,這8條規定是:「24、生活節儉,不互相攀比,不亂花錢。25、學會料理個人生活,自己的衣物用品收放整齊。26、生活有規律,按時作息,珍惜時間,合理安排課餘生活,堅持鍛煉身體。27、經常與父母交流生活、學習、思想等情況,尊重父母意見和教導。28、外出和到家時,向父母打招呼,未經家長同意,不得在外住宿或留宿他人。29、體貼幫助父母長輩,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關心照顧兄弟姐妹。30、對家長有意見要有禮貌地提出,講道理,不任性,不耍脾氣,不頂撞。31、待客熱情,起立迎送。不影響鄰里正常生活,鄰里有困難時主動關心幫助。」
所以,不管是傳統文化,還是現代文化,都不是作者所描述的社會現象產生的根源。
那麼,問題出在那裡呢?
竊以為,問題在於這些「**的一代」沒有受到基本的、規范的家庭教育,更談不上是良好的或優秀的家庭教育了;問題更在於對他們實施家庭教育的人沒有學過家庭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可能本身也沒有受到基本的、規范的家庭教育,更談不上是良好的或優秀的家庭教育了。進一步深究,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的社會並沒有重視家庭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和普及。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