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不孝兒子的感慨語句
1、老人健康,兒女福;兒女不孝,蒼天報!
2、沒有不忠不孝的佛,沒有不仁不義的神。
3、銀絲漸漸染白了鬢角,皺紋悄悄爬上了額頭。母親啊!不孝的我才是您白發的締造者。
4、要孝敬的太多太多,只想告訴你,選擇孝敬,不要讓迷霧遮住雙眼,讓污垢蒙蔽心靈,為老人,為自己,捧一顆清純孝敬之心。
5、我這個不孝之子,背棄父母,不盡天職,老天就這么快懲罰我了,真是天公地道。
6、我此一生,俯仰無愧於天地、君王及至百姓,然唯獨對不起的,便是我的親生母親。
7、孝心是……,孝心是捶不完的背,孝心是一句真摯的話,孝心是一杯喝不盡的茶。
8、母親沒有錢,只有去乞討、賣血還有把家裡的東西賣了,但只有賺到一千元,她全都給了兒子,其實,兒子是騙母親的,他想去打游戲、賭博。
9、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10、孝心是一句溫馨的話語,揉搓父母疲憊的心;孝心是一把親切的嘮叨,分擔父母的痛楚;孝心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釋父母的情懷。
11、勿以不孝身,枉著人子皮。
12、子之孝不如率婦以為孝,婦能養親者,公姑得一孝婦,勝如得一孝子;婦之孝不如導孫以為孝,孫能敬親者,祖父得一孝孫,又增一輩孝子。
13、母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14、我以為不孝敬父母的人也不會對朋友真心實意的好,後來知道對朋友不好的人也會是不孝順父母的人。
15、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
16、孝感天地,能夠為父母長輩祈福就是孝順。
17、和睦的家庭空氣是世界上的一種花朵,沒有東西比它更溫柔,沒有東西比它更適宜於把一家人的天性培養得堅強正直。
18、披麻帶索披麻帶孝求忠出孝入孝出弟入孝出悌扇席溫枕扇枕溫衾扇枕溫席
19、郭巨思供給,埋兒願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20、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孝卻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地跟不上歷史的步伐。雖然每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不乏至孝之人的身影,但對於整個社會來說,孝已漸漸地遊走到了主流之外,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貳』 孔子論語全文
學而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習並且按時地去復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公冶長篇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譯文:孔子評論公冶長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被關在牢獄里,但這並不是他的罪過呀。」於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譯文:孔子評論南容說:「國家有道時,他有官做;國家無道時,他也可以免去刑戮。」於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譯文:孔子評論子賤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呀。如果魯國沒有君子的話,他是從哪裡學到這種品德的呢?」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譯文: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你呀,好比一個器具。」子貢又問:「是什麼器具呢?」孔子說:「是瑚璉。」
為政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譯文: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譯文: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論語》產生的影響:
《論語》進入經書之列是在唐代。
到唐代,禮有《周禮》《儀禮》《禮記》,春秋有《左傳》《公羊》《穀梁》,加上《論語》《爾雅》《孝經》,這樣是十三經。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作,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聖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叄』 有三種人,第一個孝順善良,脾氣大,其實是因為不像父母太溺愛,謹言慎行,很喜歡察言觀色,有時冷靜有事
第一種人是CEO,第二種人是銷售經理,第三種人是銷售專員
『肆』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意思是不是不孝順的方法有三種,沒有後代是最不孝順的是不
對父母來講沒有後代肯定是最不孝順。但是現在畢竟是新時代了。這些都是老觀念。不能這樣想。現在最不孝順的就是不照顧父母才是最大不孝的。
『伍』 有三種人,第一個孝順善良,謹言慎行,很喜歡察言觀色,有時冷靜有事沖動,成績差一半理性一半感性,可以
第二種
這幾人都有缺點
但敢拼才會贏
第一種的自卑限制了他自己
『陸』 長大以後不孝順的孩子大多有哪三種行為
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可謂是煞費苦心,他們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將最好的東西都留給孩子。家長們給孩子上最好的學校、穿最貴的衣服,就是為了讓孩子們變得更好。
若是對孩子的壞習慣進行縱容、不加以重視的話,等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會處處碰壁,到時候可就後悔莫及了。
『柒』 百善孝為先出處
出自《圍爐夜話》(清)王永彬 百善孝為先 萬惡淫為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 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表現。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儒家《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孝的觀念不只於孝順父母而已,孝順父母只是孝道的開始。《孝經·諫諍章第十五》:「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廣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論語》中,子夏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晚輩長保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孝」字在《論語》中,一共見於14章。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共有5章。 道家《莊子·天運》孝的觀念:「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印度及其他亞洲地區也有類似的倫理概念,另外孝順還可以推廣為一般對年長的人的尊敬和順從,比如對媳婦對公婆的孝順,對長輩親戚(比如姑、伯、舅、姨等)的孝順等。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這4章內容相關,故一並解釋。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懿子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之後,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這件事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不要違背。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又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 此章的「無違」由孔子自己後面的說明看來,應是不違背禮的意思。 至於為何孔子在此要分兩段解釋無違呢?有學者以為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賢而好禮,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違其父之志向行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親言行未必一定合禮,此時子女就不應以不違背父親為孝,而應該以不違背禮為孝了。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讓做父母的只因為子女的疾病而憂愁煩惱)。 此章有三種解釋分述如下:1.使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須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應只擔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則不宜過分擔心,否則反而會使父母不安。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為疾病並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則人的主控力較強,所以作子女的必須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現良好,使父母不會因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為子女擔心操煩。 由此觀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許可以理解為:子女須盡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為子女多擔操煩。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今日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供養照顧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馬也一樣也有人供養照顧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這兩者呢)? 此章的「至於犬馬,皆能有養」有兩解:1.狗和馬也一樣有人供養;2.狗和馬也一樣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種解釋似乎就不須「有」字了。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夏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晚輩長保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當有事時,年輕人去做;有豐盛美食時,由長輩吃;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此章的「色難」亦有兩解:1.晚輩的神色(詳解如上);2.長輩之神色:是指能夠在父母神色未變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論語中,一共見於14章。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為政篇這四章加上學而篇,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6(5)章皆屬「兩端四角」啟發式教學。 綜合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時,與父母相處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悅的神色;行為要合義合禮;另外也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盡量減少父母為自己擔憂;父母過世之後,喪祭亦應合義合禮;且必須時常緬懷他們,並效法他們合義合禮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編輯本段]戊子季秋念孝文·百善孝為先第十 「百善孝為先」這一句出自清人《圍爐夜話》的文章之中。因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倫,根本的共識,所以數千字的《圍爐夜話》,抵不過這一句「百善孝為先」的名聲。 為何以孝為百善之先?其實正因這句話說到了「根本」處,所以放之四海而皆準。何只百善,千行萬念,無不以此為先。這又為何?因沒有孝,沒有根本,就沒有人類傳承。為人子女當孝,為人父母當慈。父母養子女叫做「養」,子女養父母也叫做「養」。前者撫養成人,後者贍養終老。這叫天經地義(天經地義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如何叫天經地義?人栽果樹,此樹領受天地雨水日光,必然開花結果。就算是「人參果樹」那樣精貴的樹種,也要三萬年一開花,三萬年一結果。沒有受人滋養而不報答的天地道理,這就是天經地義。 我們看孝字的寫法,下面是「子」,上面是「老」,所以《說文》講「孝」為:善事父母者。老在上,子在下。這是長幼尊卑的次序,禮節。也可以視為子承老,兒子背老父母,這是象形,更是直觀的孝行。 所以人生在天地之間,《論語》記先師之言曰:三十而立。為何是三十才稱為「立」?「立」,是以人倫人道人理立在天地之間。以德行道理立,斷然不是以「財利」立。人生到三十歲的年紀,非但自己為人子女,並且已作人父母,應上知人子之道,下知為父母之道。關於人為何而來?如何而來?將往何處?當做何行?這些根本的知識,應有一番體認。這種體認,並非一定用文字文章文采編織成錦綉出來,比如鄉間的老人,他們不識字,卻行善積德,友待鄉鄰。這種知識,不是從書本而來,不是從錦綉文章而來,而是數十年為人之行的體認。因為「道不遠人」(《中庸》),根本的道理是最簡單易行的。這就是,《論語》中的「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文」在「行」之後,這是根本的次序。 並且,假如,人在未有「餘力」(餘力是行的餘力,孝行德行的餘力),德行未修,不能稱「立」的時候。故作文采(文采包括文字功夫等等一切文藝的技能),他的心,必定在文章中表現出來。所謂「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總之一概的行為,都將其內心表露無遺。因為一切的行為,都是心中作祟,才付諸於行動。
『捌』 究竟什麼叫愚孝
愚孝的意思是:儒家提倡孝,特別是漢代獨尊儒術,以孝治天下,每一個皇帝去世以後,在謚號前都加一個孝字,如孝文皇帝、孝武皇帝等。儒家也提倡忠,孔子講:"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後代流行於世的一對口號是:君叫臣死,臣不死,臣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為不孝。今人稱此口號為愚忠愚孝。
『玖』 古代人把孝順分為哪三類
一是孝,即多關心、關懷父母、老人,從物質和生活兩個方面。 二是順,即順從,不讓父母生氣、操心。
也可以去了解「二十四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