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其實很開放,什麼都可以反對和拋棄那些不太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的人,往往以為中國人思想很保守,因循守舊,更不容易接受外來的東西,其實,正好相反。不信?請看,歐洲有些國家還有女王,大概就是保留了所謂的「封建餘孽」,亞洲更是有日本「萬世一系」的天皇;中國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而今安在哉?就是他們的子孫,也早已風流雲散了,還有幾人能續得上族譜! 如果說這是政治,那就再看文化,中華民族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自不待言,就說自漢以來傳入的佛教文化,自五四以來傳入的馬克思主義文化,這些文化都是我們主動接受的,如今這樣徹底地融入了我們這個民族血液中,請問,世界上還有幾個民族能和我們相提並論! 還有現在,我覺得中國大概是世界上思想最開放的國家了。尤其是一些年輕人,他們已經開放得不知道還剩下什麼了。他們的確很自由,但自由的代價是荒誕!如果覺得荒誕這個詞不太好,就換成「懸浮」吧! 所以,中國人是很開放的,是什麼都可以反對的,是什麼都可以拋棄的。 但是,有一樣東西,似乎最勇敢的中國人也從來都不敢反對,這就是孝! 父子關系是從哪裡來的? 《論語》的第二章是這樣說的: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 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 與!」《論語學而第一》 《論語》中有許多孔子弟子的話,那是因為孔子的弟子認為這些話十分符合孔子的思想,就編入了《論語》,因此,我們也可以把這些話看成孔子的思想。 有子的這段話是說: 一個人如果遵守父子關系、兄弟關系,但卻喜歡犯上,這樣的情況很少見;不喜歡犯上,而喜歡作亂的,這種人是沒有過的。所以,君子做事,從根本處著手,本建立起來了,道自然就成了。遵守父子關系,是建立仁的根本啊! 對於我們今天「自由」慣了人來說,這話聽起來有些僵硬,很有些壓制人的感覺,但其實不是。《論語》里的很多社會關系,比如君臣關系、父子關系,說的都是理想狀態。即君應該有君的水平,臣應該有臣的樣子,父子關系也是一樣。 當然,現實中不可能完全是這樣,也正是因為如此,孔子的思想才有意義。所有上面的這些問題,隨著我們閱讀《論語》的深入,都會慢慢地說清楚的。 孝是仁之本,而孝講的又是父子關系。那麼,父子關系(包括以父子關系為代表的血緣、親緣關系)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很簡單,父子關系其實就是一種血緣關系,而且是動物性的血緣關系。那麼,這就產生了一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如果要像其他動物一樣對待這種動物的血緣關系,人就和動物沒有區別;人要想從一般的動物中區別出來,就要將這種動物性的血緣關繫上升為「人」的血緣關系。 問題又來了。為什麼一定要選擇血緣關系來作為人類之成為人類的突破口呢?道理既無比深奧,又無比簡單。說它深奧,是因為用所謂的學術話語來說,可以寫好多本書;說它簡單,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能無比親切地感受到。它的簡單就在於:一、父子關系(血緣關系)所產生的親情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動物性的感情,是完全自然而然地產生於人的內心深處的,是不需要後天培養的,也是任何外力難以摧毀的。二、血緣關系是不能選擇的(非理性的),是不能追問的,是只能承認和相信的。所謂「理性止步的地方,就是宗教的起點」,所以,以血緣關系為價值的起點,已經具有了「宗教」的意味。 在諸種血緣關系中,為什麼一定要選擇父子關系呢?其實,最早很可能重視的是母子關系,只是進入到父系社會以後,人類的「理性」化進程加速,父子關系成為最容易「人」化的血緣關系。於是,父子關系就被選擇出來了。其實,父子關系不過是在特定時代的血緣關系的集中體現罷了。 父子關系既包蘊了與生俱來的動物性的感情,又具有了不可追問的「宗教」性,於是,這種關系就被從各種關系中選擇出來,作為人類(中國文化意義上的)之成為人類的基本關系。 動物的「人」一旦明確地意識道了「父子關系」,就變成了「人」的動物! 這在倫理學上,有個學術名詞,叫做自然血緣倫理本體。 什麼是孝? 孝就是遵守父子關系(血緣關系)。 上面說了,《論語》中的父子關系、兄弟關系是理想意義上的關系,那麼遵守這種關系就變得很親切很自然了。至於父子關系、兄弟關系的具體內容是什麼,那是一個「歷史概念」,就是說,在不同的歷史情景中(不同的情況下),其內容是不一樣的。 孝分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來自自然血緣的感情,這種感性是無比溫暖的,無比柔軟的,是「人性」的,這姑且叫做「孝」的內向度;但是,另一方面,人類為了使自己成為人類,為了使人類社會能夠存在和發展,又必須制定一些社會規則,而凡是規則就必然是僵硬的,冰冷的,孝」既然是人之成為人的基礎,就必然肩負起某些規則,姑且叫做「孝」的外向度。 其實,在我們的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孝」這兩個向度總是在「博弈」。內向度的東西多一些,社會往往就比較開放和進步,反之則比較禁錮。 孝,應該是一種心情 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件事。 十多年前,我在中國人民大學當本科新生的班主任。在學生將要報到入學的時候,系裡讓我去看看學生的檔案,目的是為了多了解學生。我詳細了查看了四十多名學生的檔案,令我驚奇的是,有幾個學生的檔案中竟然裝有他們高考作文的試卷。我仔細地「研究」了這些作文試卷,發現這些試卷都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其中有一份就是寫自己的母親因病去世,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難,取得較好的學習成績的,細節很生動。讀了以後,我明白了招生工作人員的良苦用心。 開學後不久,我就找這位同學談話,鼓勵他要努力學習,並說有什麼困難盡管找老師和系裡的工作人員。他大概覺得我的談話怪怪的,就說:「我挺好的,沒什麼困難呀!」我更佩服這位同學了,說:「你母親去世了,你家庭生活比較困難,系裡會考慮補助的。」他睜大了眼睛說:「啊!我母沒去世啊,好好的啊!」 這回該輪到我驚訝了:「你在高考作文里不是說你的母親去世了嗎?」誰知他一臉不屑地說:「您信那個!」 那位學生這樣寫作文也許不算是什麼太不應該的事,但我總覺得這樣的心情要不得! 孝有很多外在表現形式,但孝不是對領導的唯唯諾諾,不是在單位里的迎來送往,不是在場合上的舉止得體。總之,孝,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孝,其實是一種心情!只有在這種心情的滋養中,人才能真正體會到人之為人! 萬事孝為本 上面有子的話是一個嚴密的推演過程。遵守父子關系而好犯上的人很少,不犯上而好作亂的人幾乎沒有。所以孝是根本。這是一個忠——孝、家——國的推演過程,也是中國倫理——政治的邏輯結構。這是一個漫長的故事,在後來的閱讀中我們會慢慢地展開。 古人講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試想,一個人在家打爹罵娘,到了社會上卻忠君愛國,這可能嗎?俗話說:「寒門出孝子,孝子出忠臣。」的確,未有在家不為孝子而能在朝為忠臣者。所以,只有孝,才能忠。 由孝而忠,是社會秩序;由孝而仁,則是人的道德發展的必然過程。孝的確是萬事之本,是中國人的價值之源。 中國人沒法拋棄孝。人——家——國,孝是根本,是基礎,是只能相信而不能追問的。但有一種情況例外,就是當承認自己不是人的時候。然而,如果前提是自己不是人,怎麼會有資格來追問「人」的問題呢? 我常含淚告誡同學們,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不能褻瀆的:一是母親,二是祖國! 除此以外,百無禁忌!
B. 誰能給講一下 孝道 和 孝順 都是什麼意思
孝道:孝敬父母長輩的規則。
孝順:踐行孝道。
C. 感恩與孝順的區別
感恩,是一種千古傳唱的美好品德。中華民族有24孝的美好傳說,更有「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訓導,西方文明也非常重視對「感恩」品質的引導,粗放不羈的美國先民甚至把「感恩」定為節日,這就是每年11月的最後一周的星期四---感恩節。我們國家雖然沒有感恩節,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小時候背誦的詩句,講的就是要感恩。「羔羊跪乳、烏鵲反哺」的現象,告訴我們的也是要感恩。通俗歌曲《常回家看看》,唱的也是感恩。西方哲人康德曾說「世上只有兩種東西令我感動,一個是仰望夜空時璀璨的星空,另一個是人世間至高無上的品德」。感恩就是一種美德,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僅僅有點成績、有點才能還遠遠不夠,僅僅看重自我的才華,而忽視別人的幫助也是不夠的,只有具備了美好的品德,擁有了感恩,才能擁有和諧生活,才能擁有光明的前途。
感恩,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有一個五歲便得了怪病的孩童,走路時腳跛得像只小鴨子,面對周圍小朋友的嘲笑,懵懂的孩子將乞求的訊號發向了父母,父母忍著淚水騙他說: 「孩子,這不是病,只要經常走走,鍛煉就會好的。」 孩子相信父母的話,一直走著。孩子就這么在父母善意的謊言中,在父母慈愛的滋潤下,在父母的祈求里漫漫成長起來。長大後,他毫無失落之感,怨悔之意,因為父母的愛為他搭起了成長之橋,他心中的感恩足以消除一切的不如意。可見,學會感恩,就能虔誠、認真地面對生活的挑戰。因為對生活心存感激,所以心中時常保持一份欣喜與熱愛,為了夢想而執著追求。當然,一些人對生活中溫暖卻視而不見,口中只有抱怨和嘆息。孰不知,換種心態看人生卻是多姿多彩,必然有一番新天地,生命自然也就能充滿活力。
感恩,是一種促進成功的重要法寶。最近,我在《智慧背囊》上讀到一則故事:有個老木匠一直是個好工人,後來,他想離開建築行業,回家與妻兒享受天倫之樂。老闆捨不得他走,希望他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答應了。但是,他已無心去工作,卻建了一座質量差的房子。當他離開公司的時候,總裁把那座房子的鑰匙交給他,說:你為我公司付出了一生的努力,我想把這房子送給你。到這時,老木匠後悔莫及。老闆懂得感恩,工人卻沒有學會回報,回報老闆長期對他的關愛。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待工作要認真,對待他人要感恩。其實,每個人一生都在建造著房子,為別人,也在為自己。成功法則中有條黃金定律:待人如己,懂得感恩。也就是凡事為他人著想,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作為子女,應該多考慮為人父母的難處;作為學生,應該多考慮老師的難處;作為教師,應多考慮學生和學校的難處;作為教干,應多考慮普通教職工的難處。如果我們人人都能換位思考,都能待人如己,懂得感恩,就會在幫助別人成功的同時,促進自己不斷走向成功。
D. 「孝敬」與「孝養」的區別
1.「孝敬」與「孝養」的區別:
孝敬指孝順父母,尊敬親長。
孝養指竭盡孝忱奉養父母。孝養應該更偏重行動和物質方面。
2.孝敬父母、孝養父母,是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是回報父母的教導之恩。孝敬父母、孝養父母,是天下孝子們應該做的事。百行孝為先、萬善孝為首、都是天下孝子們應該做的大善事、大好事。
E. 如何看待孝敬與孝順
孝順和孝敬大體上有一致的地方
不過有一些差別
孝順一般都是說晚輩對長輩的
孝敬可以用於晚輩對長輩,也可以用於下級對上級的沒有親情關系的人
F. 孝順和孝敬有什麼不同
孝順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
孝敬指孝順父母,尊敬親長,送禮或錢物給尊長,以示孝心或敬意,舊時以錢物賄賂、討好上司或其他有力者,亦稱「 孝敬」。
G. 孝敬與孝順的區別
孝順: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
孝敬:孝順父母,尊敬親長。
H. 孝順父母和孝敬父母有什麼不一樣
你好,孝順父母,就是平時在生活中對父母噓寒問暖,
很關注父母,很照顧父母的行為,
或者有孝順的心。
而孝敬父母就是經常買禮物去送給父母。
希望能夠幫到您。
I. 孝順的含義與孝敬的含義,兩者有什麼不同
孝順
xiàoshùn
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雙親│他是個~的孩子。
孝敬
xiàojìng
①孝順尊敬(長輩):~公婆。
②把物品獻給尊長,表示敬意:他帶了些南邊的土產來~老奶奶。
J. 孝順和孝敬的區別
區別是一個偏重順從,一個偏重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