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子女不孝,怎麼辦
不是一家人復,不進一家門。生制什麼樣的孩子,肯定是有原因的。與其抱怨孩子不好,不如多反思自己曾經有沒有過錯。上天給每個人的安排肯定是合理的,命運有懲罰也有獎勵,只是很多人看不到命運的公平性,只會抱怨從不去感恩,只會覺得不滿但從不去反思。
② 關於兒子不孝敬父母怎麼辦
關於這個復問題,個人制覺得要從多個角度看待:
首先,我們不去探討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這種毫無彌補作用的話題。
首先,請你們不要武斷下孩子不孝這個結論,反復的自我說服,只會使意見越來越深於事無補。一個孩子的成長,父母,家庭的引導與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現在有一種趨勢,信息爆炸的時代,一個人所接受的知識越多,所產生的想法也就越多。而作為長輩,相比而言所掌握的消息渠道可能就會少很多,信息不對稱是很多問題產生的源泉。你們需要一個溝通的橋梁。
③ 兒子對父母不孝怎麼辦
這個兒子孝不孝順還是取決於父母的教育方式,但是不否認社會風氣的影響。所以,感動還有教育是應該可以改變的了.
④ 兒女不孝順父母怎麼辦
父母與兒女是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兒女是父母愛情的結晶,是父母生命的延續;為了傳承,為了延續,為了夢想的交接,父母對兒女可說是竭盡全力地、由衷地無微不至地關愛,所以說「可憐天下父母心」。
雖常說父母的愛是無私的,雖常說父母的付出不為圖回報,可其實每個父母的心靈深處又何嘗不期望兒女在事業成功、小家庭幸福的同時能保留著對父母的念想。。。所以盼兒女幸福也盼兒女孝順就是天下父母的共同期盼。
「誰說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百善孝為先」,兒女長大以後如果對父母沒有感恩之心、不孝順父母,是會受到世人的譴責和唾棄的,嚴重的話還可能會受到法律的懲處。
⑤ 當父母遇到不孝的兒子怎麼辦
不能當作沒有這個兒子,要讓他的兒子看看他是怎麼對待老人的,想必他的兒子長大後也會像這樣對待他把!
⑥ 孩子不孝父母怎麼辦
家長以身作則教孝
教育孩子孝心最有效、最省力的方法,就是父母要以身作則。有一位女老師學習了《弟子規》之後,她深刻地體會到學了就應該要落實,但她覺得自己的孝道還有一段差距,所以她告訴自己一定要開始力行孝道。中國大陸五一放長假,也正好是她的生日。那天,她的外婆在家,她擺了三張椅子,請外婆坐,請爸爸坐,請媽媽坐。然後她對父母講:「我已經三十五歲了,三十五年來,我做錯了一些事情,讓父母操了不少心,現在我已經學習聖賢教誨,往後我一定盡心盡力做一個孝順的女兒,今天是我的生日,也是母親的受難日,所以我要給母親行三跪九叩禮。」說完之,她就拜下去了。第一拜拜下去,她母親的眼淚就流下來了;第二拜再拜下去,她的兒子在旁邊看到,便不由自主地走到他爸爸的身邊開始幫他按摩。這位老師沒有跟她孩子講一句話,但孩子看到母親在行孝道,那種德行的力量無形中給他很大的震撼,所以他就不由自主地也開始力行孝道。
回到自己家裡,一進門,這個孩子就對父母講:「明年我生日也要拜您們。」所以,教育最有效、最省力的方法是「以身作則」,我們在家要盡心盡力侍奉父母,做一個好榜樣給孩子看。因此,以後水果拿出來先給誰吃?一定先給父母,這個順序不能再錯下去了,一錯再錯就很難改正!
親師合作教孝
教孝一定要「親師合作」,就是父母跟老師要密切配合。《弟子規》提到:「晨則省,昏則定」,幼兒園的孩子學完之後,第二天早上會跟父母說:「爸爸、媽媽早上好,昨晚有沒有睡好?」他的父母聽了,心裡非常舒服。
我們常常在課堂上問小朋友:「這個星期你做了什麼善行、什麼孝行?」孩子就會說我幫媽媽洗碗,我幫媽媽端洗腳水,舉了他們力行孝道的很多實例。有一個孩子才兩、三歲,他上完課回到家,就跑到浴室,他的媽媽知道他一定會去找盆子來裝洗腳水,所以趕快把盆子藏起來。這位媽媽為什麼這么做?她心裡想,這盆水一旦被孩子弄倒了,我就會累死了,所以趕快把盆子藏起來。後來她跟我說起了這件事,我說她這樣做不對,因為她沒有成全孩子的孝心。孩子去端洗腳水,當媽媽的在洗腳時也很歡喜,這時應當給予孩子肯定與鼓勵,他的孝心就能培養得扎實。如果現在不讓他端水給你洗腳,他的孝心就無法得到培養。人的善心就像小草一樣,你日日滋潤它,它就慢慢地茁壯成長。
這位母親說:「他要是把水弄倒了怎麼辦?」我說:「弄倒了更好!」她聽傻了,哪有弄倒了更好的道理!他弄
倒了之後,你就跟他說:「小明,媽媽可以感受到你對母親的一片孝心,但是端水要有方法,你是否知道今天為什麼會把水弄倒了?就是你的手沒有在兩邊放平衡,所以你下次端水應該注意這些地方。」這樣孩子學會做人,同時又學會做事。很多媽媽唯恐孩子犯錯,其實當孩子犯錯誤時,往往就是教導他、引導他正確的做人做事最好的時機,所以母親教育孩子的態度跟敏感度很重要。
有一位媽媽很有智慧,孩子端洗腳水給她洗腳,她很歡喜,她把熱水器的溫度調到最低,讓孩子端了一個星期,所以她泡了一周的冷水腳。過了一個星期之後,孩子端水的能力已經形成,她再慢慢把溫度調高。所以,家長一定要配合老師的教導,才能成就孩子的孝行。我們還要求家長陪同孩子一起上課,孩子坐前面,所有家長坐最後一排,看孩子今天學什麼孝行,回去有沒有落實,老師和家長這樣配合,孩子的善行很快就養成了。
曾經在暑假結束時,一位家長打電話跟老師說:「謝謝老師的教導,我的女兒在暑假期間進步特別多。」這句話有玄機,一般孩子退步最厲害的是什麼時候?就是放暑假。暑假一放就是兩個月,當老師的都會覺得剛放完暑假,這些孩子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要被拉回來,老師還要整頓一陣子才能恢復到以前的狀態,結果這位家長居然說孩子進步很多。家長接著舉例說,有一天我因為太累了,躺下去沒蓋被子就睡著了,當我醒過來的時候,身上的被子已經蓋好了,原來是孩子幫我蓋的。我起床後一走出房間就聞到了面的香味,我還以為是先生回來煮麵,於是我就問孩子:「是你父親回來了?」孩子就說:「爸爸還沒回來。」我又問:「那為何會有面?」女兒說:「是我煮的。」我很驚訝的說:「你從來沒有煮過面,你為什麼會煮麵?」女兒說:「我常常看媽媽這邊抓一點,那邊抓一點,所以我今天也嘗試煮煮看,我要盡一份孝心。」那一碗面好不好吃?這個面是孝心做出來的,一定特別好吃!
這個小女孩形成了哪一種重要的做人做事的態度?孝心。孩子的孝心一開,就會常常自覺地幫助父母做事,而且孩子做事的能力會不斷地提升和發展。所以,老師教孝,家長一定要密切配合。我們所有推展讀經的老師,都有一個很深的體會:有品德的孩子,他的學習成績一定很好,而且學習態度也一定是很自覺、很主動、很認真,絕對不要父母在旁鞭策。有一個班級的成績原本是全校倒數第一,但從老師開始教學生學習《弟子規》後,不到一年的時間,這個班在全校就名列前茅,他們的校長太驚訝了,請我們去跟全校的老師演講。品德的根本在於孝道,做家長的一定要有信心,要跟老師好好配合,共同教導孩子的孝行。
教孝也須夫妻配合
很多家長說:「那學校的老師還沒教孝怎麼辦?」不要等了!就從家庭、從自己開始落實孝心。夫妻之間能相互配合,孩子就很容易長養孝心。譬如先生對孩子說:「兒子,你不能不孝順你母親!你母親懷孕的時候吐得半死,連飯都吃不下去。懷孕的時候如負重擔,你看你有多少斤重,媽媽每天無怨無悔,還要上下班。生產的時候有多麼辛苦,你生下來之後,還對你點點滴滴的照顧。那一次你生病時,媽媽幾乎兩、三天都沒睡覺。」你把這些真實的情況告訴孩子,他那種知恩的心就會生起,知恩才能報恩,孩子就會領受母親的恩德。
而當太太的就要把父親從小對孩子付出的點點滴滴告訴孩子,孩子才能領受父親的恩德,所以夫婦配合是很重要的。現在很多媽媽不僅沒有把先生的恩德告訴孩子,還在孩子面前數落他父親,如此一講,孩子對父親就很難再生起恭敬心。為人父者連孩子都瞧不起他,就很容易自甘墮落。因此,當母親的、當太太的,言語要特別謹慎,不要彰顯先生的過失,反而要誇獎先生的優點,誇獎先生對孩子的照顧。先生一聽就會有所感動,也會盡心盡力和太太配合,以身作則去教育孩子力行孝道。
⑦ 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怎麼辦
江蘇省南通市一家長來信說:我兒子11歲。我們很愛他,家裡有好吃的,總留給他,我們再苦再累,也要想辦法安排好他的生活。可孩子卻不理解我們、體諒我們。我們累了一天回家,他從沒主動開過門;吃好飯也不會幫著收拾一下碗筷,只管自己玩去;有時我們身體不適,也不知道關切地問你一聲。小時候,我們認為他小,大了會懂事...的,可現在他慢慢地長大了,還是這樣不懂事,怎麼辦呢? 答: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表現,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父母愛孩子,孩子也要愛父母,這不僅是子女和父母的情感關系,更是一個能否關心他人的大問題。我們可以這樣做…… 1.建立合理的長幼有別的家庭關系。家庭成員之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但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養者,是家庭的核心和主事者,孩子應當在父母的幫助和指導下生活、學習。 2.讓孩子了解父母為孩子為家庭所付出的艱辛。如果孩子知道父母經濟條件有限;知道父母下崗了,找工作難;了解父母工作的艱辛;明白父母賺錢不容易……那麼孩子就會珍惜自己的生活,不會向父母提過高的要求,也會從心理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3.具體要求和訓練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不是抽象的說教,而是有具體內容的訓練。如教孩子學會根據性別年齡稱呼「叔叔」、「阿姨」、「老爺爺」、「老奶奶」等;聽父母說話時要認真,眼睛不東張西望,不插嘴;父母批評時不頂嘴,不任性;在家要當父母的小幫手;要知道父母的生日,主動為父母祝賀生日;有好吃的,先讓父母嘗等等,從小事做起,天天訓練,形成習慣。 4.父母自己要做孝敬長輩的榜樣。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所以身教更重要。
⑧ 兒子不孝,打罵父母,該怎麼辦
這種兒子只要揍不死,就往死里揍
⑨ 女兒不孝順父母怎麼辦
這個社會不孝順父母是正常的,原因是整個教育不完善。媒體很發達信息泛濫,小孩子受電視,電腦,手機的「教育」太多。思維想法上不能傳統,缺乏耐心,自然不孝的多。
⑩ 兒女不孝順,父母該怎麼做
別怪兒女不孝順,其實很多都是父母教育的問題?父母不以身作則的。經常打罵孩子,包辦溺愛.....
那我們的父母該怎麼做呢?
第一:父母得以身作則。
家長多對父母孝順點,好一點,多花時間來陪父母,不求給老人們最好的,也得多抽時間陪陪父母,兒女們生長在一個和諧其樂融融的家庭里,自然會耳融目染,從父母身上學到優秀的品德。
第二:父母應該學會「裝」。
父母如果能掌握一些心理學知識和技巧,可以培養孩子的孝順之心。
第三:培養孩子對弱者的憐憫之心。
憐憫弱者與孝順父母其實是一回事。當孩子長大後,父母逐漸老去,也會成為一個弱者。對社會來說,弱者是索取少、奉獻多的一群人,而對孩子來說,父母也屬於索取少、奉獻多的人。
所以,不尊重窮人的人往往不孝順父母。很多人喜歡在孩子面前吹噓自己官大、錢多、關系硬,這樣的人不僅絕對培養不出孝子,還會培養孩子的非道德行為。
第四: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體驗感。
如果你扶起一位摔倒的老人,送他去醫院,並受到了別人的稱贊,這時就會產生一種良好的道德體驗感,今後還會不斷地做好事。培養孩子的孝順之心同樣如此。所以,父母平時要試著讓孩子為家裡做點事,並及時稱贊孩子,這其實也是在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父母是人倫之始,陰陽之道,陰為母,陽為父。陰陽和,才能萬物生長,陰陽不合,精神痛苦,情不投意不合,即生育的子女,性質一定不好,兒女不孝順或者兒女缺乏。
父母是一家的天福星,以志為根。即以全家安樂為己任,造福一家。上要尊老,下要愛幼。用感恩心去完善一切,讓家庭上下和睦。
父母要向子女宣揚老人、老祖宗的功德,做尊老敬老的盡孝榜樣給子女看,用感恩先輩的恩德,來啟蒙後代。
不安排老人做事,他們喜歡什麼就做點什麼,但要多關心老人,常勸他們多休息,給兒女做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小孩子是否健康與母親關系很大,有無智慧與父親關系很大,是否福德庄嚴就看父母是否經常以快樂的愛心去做事做人。
子女不聽話,不孝順,首先要問自己是否也不孝順老人,是否有做不對的地方。對上不認可父母(老人)的功德,對下(子女)怎麼教育都不到位。
孩子不明理等於是果子酸了。果子酸了要在樹根上下功夫。
不要怨恨子女,更不能打罵子女,因為子女的成敗也與父母本身的心性德行有關,第二要考慮到自己教育的方法是否有不當之處。
教育孩子五步曲:養、育、教、領、導,但不許管。重點要培德,把道德教育好。
「管」是父母任著自己的性子,找兒女的錯處,拂逆他的性子,所以往往越管越管不好。因為用脾氣管兒女,不但管不好,反把兒女的脾氣激起來,碰起性來,甚至父子成仇,都是父母不明白道的緣故。
孩子不用管,全憑德行感化。明白他的個性,幫他砍小枝、留大枝。不嬌、不溺、不打、不罵。多鼓勵,常肯定,少批評,不用物質誘惑。
正人先正己,父母要先化除為稟性,涵養天性。懂得先克己,方能教化兒女。不論兒女孝不孝,但問自己慈不慈。
小孩是自己的,也是社會的,是天地的。小孩教不好,小的影響自己家庭,大的影響社會,也有負天地之恩。把孩子教育好,責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