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對人尊重有禮貌。對待長輩應該什麼孝順
尊稱,謙恭,禮讓,老人先做你後來
㈡ 文明禮貌孝敬長輩心得體會怎麼寫
文明禮貌孝敬長輩心得體會可以這樣來學通過學習文明禮貌孝敬長輩,讓我真正認識到孝心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
㈢ 關於待人禮貌,孝順父母的作文
《弟子規》有感
「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這是《弟子規》中的一句,一句看似普通的句子,卻引起我不同尋常的遐想。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制定讀書計劃的時候,不妨寬松一些,實際執行時,就要加緊用功,嚴格執行,不可以懈怠偷懶,日積月累的功夫深了。原來窒礙不通,困頓疑惑的地方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
草草而看,這段文字好像在講述關於制定讀書計劃的方法及後果的事情,但如果細細品味下去,這句話說得是不是應該在讀書的時候抓緊時間,不要胡思亂想,要專心致志?答案很明確:是。但又如何抓緊時間呢?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書非借不能讀也」。它的意思是「如果書不是借來的,就不會認真地讀,不會抓緊時間去讀,而反之,如果這本書是借來的,你的心理暗示就會告訴你:這是借來的,是要還的,要抓緊讀,自然而然就會提高閱讀效率。這樣的結果往往是把自己買來的書束之高閣,上面布滿灰塵,這難道是正確的嗎?
還有許多同學遇到困難就「不假思索」地去問別人,這也是不好的習慣,應該「遇惑而思,不得則問」
文學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積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隻是沙上建塔,徒勞無功。
讓我們學《弟子規》、品《弟子規》、仿《弟子規》、行《弟子規》。
㈣ 禮貌,孝順的名人故事
二十四孝_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他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個同僚,奉詔出使邊疆之際,母親得了重病,如果這樣離去,無法在身邊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傑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後,特此奏請皇上改派別人。有一天仁傑出外巡視,途中經太行山。他登上山頂向下看著雲,對他的隨從說:「我的親人就住在白雲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沒有離去,禁不住流出了思親之淚。有詩頌曰:
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㈤ 小班,禮儀課孝敬老人怎麼上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3月份是文明禮儀月,我們學校安排了一系列德育活動。三八婦女節那天,大隊部組織了「感恩母親」的主題活動,我深有感觸,因此把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定為「文明禮儀從孝敬父母開始」。
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在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古人還說:「羊跪乳,鴉反哺。人之情,孝父母。」這幾句話告訴我們,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孝。動物尚知道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人更應該去做到。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都做不到,就很難想像他會愛他人,愛集體,愛祖國,愛人民。
有一首小詩這么寫道:有一個詞語最親切,是爸爸;有一聲呼喚最動聽,是媽媽;有兩個人最偉大,那就是我們的父母。他們的皺紋深了,卻把美麗的青春給了我們;他們的手腳粗了,卻把溫暖的陽光給了我們;他們的腰肢彎了,卻把挺直的脊樑給了我們;他們的眼睛花了,卻把明亮的雙眸給了我們。是呀!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教給了我們做人的道理,父母的辛勤養育之恩,終生難以回報。正因為如此,從古至今演繹著一個個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
大家知道子路是孔子的學生。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相傳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他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來米,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再來說說我們的家鄉慈溪,這個地名的由來也與一名叫董黯的孝子有關。董黯是漢代人,有一年,他的母親生了病,特別想喝大隱溪的溪水。但大隱溪在城西10餘里處,無法每天去汲取。董黯為了滿足母親的願望,就在大隱溪旁建了一所房子,把母親安頓在那裡,天天打溪水給母親喝。在他的精心護理下,母親的病不久就痊癒了。慈溪人民為了把「母慈子孝」的優良傳統發揚廣大,把那條大隱溪改名為慈溪,以紀念這位董孝子。慈孝文化對慈溪影響深遠,慈孝文化是歷史賜給慈溪人的寶貴財富。
同學們,聽了以上兩個小故事,希望大家能真正感悟到:父母之愛,恩重如山。讓我們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父母,用一顆真誠的心與父母交流,用實際行動,孝敬父母,感恩父母,讓父母舒心;體諒父母的辛苦,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讓父母省心;勤儉樸素,提高修養,讓父母放心;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取得優異的成績,讓父母開心;經常同父母交流溝通,聽從父母勸告,讓父母順心;謙虛謹慎,嚴於律己,真誠待人,讓父母稱心……
最後,讓我再次重述今天講話的主題:文明禮儀從孝敬父母開始!
㈥ 禮貌等於孝順嗎
禮貌不等於孝順。
有的人在外面,見人不笑不說話非常有禮貌,但是在家裡對老人,卻是經常咆哮怒吼,您說這樣的人算孝順嗎?
還有的人陽奉陰違,把老人的話當耳旁風,當著老人的面,什麼都答應,非常有禮貌,但就是不按老人說的去做。
您說,這樣的人算是孝順嗎?
所以我說,禮貌不等於孝順。
㈦ 怎樣做一個有禮貌,孝順的人
①早晚要向父母、老人問好。出去玩和回家都要告訴父母;
②對父母、長輩說話要恭敬,不惹父母、長輩生氣;
③有好吃的食物,先請父母、長輩吃。吃飯時不搶食、不挑食、咀嚼時不要出聲;
④大人問話時,要認真聽,並有禮貌地回答;
⑤家中來客時,要熱情接待,有禮貌地稱呼。家長同客人談話時,不打擾不插嘴;
⑥不隨便向客人要東西,別人給的東西必須得到家長同意才能收下,並要致謝;
⑦求人家幫助時,要用商量的口吻說「請」,事後,要向人家道謝;
⑧打噴嚏時,要用手絹或用手捂住嘴鼻,向下或向朝外,而不要向著別人;
⑨在別人家做客,不亂翻人家的桌子抽屜、書籍玩具,不隨便吃人家的東西,如果主人讓吃,少量用些;
⑩不在他人面前,挖耳朵,剔牙齒,搓身體上的污垢,摳腳趾。
(2)教育孩子講文明懂禮貌的方法
① 解釋法。家長在教給孩子文明禮貌時,不但要告訴他們語言應當怎樣,姿勢應當怎樣,還要向他們講些深入淺出的道理,即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有什麼好處等
② 練習法。要教會孩子正確使用禮貌用語,養成文明禮貌行為,不僅要耐心解釋,從道理上著眼,而且還要在行動上反復練習。因為習慣的養成,有賴於反復的實踐,所以家長對孩子要不懈地堅持要求,並經常採取表揚、批評的方法,以激起孩子積極向上,強化孩子較快地養成懂禮貌、講文明的習慣。
③ 暗示法。在教育孩子使用文明禮貌語言時,開始孩子往往是不自覺的。
有時在長者面前,常因怕羞而不肯去做。碰到這種情況,有的父母往往逼著孩子對長者有禮貌,或當著客人的面責罵孩子。其實,這樣做是有害無益的。因為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父母採取強制或責罵後,即使孩子不得已去做了,心裡也是不高興的,以後就更不喜歡禮遇長輩了。所以有經驗的家長,遇到這種情況,一般是採取暗示法,在孩子耳朵旁邊,輕輕地叫他致禮,使其很高興地禮遇長者,並因此而得到稱贊。
④ 榜樣法。要使孩子講文明懂禮貌,家長應在這方面為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比如,有時不慎碰了孩子,馬上就對孩子說「對不起」,孩子幫了忙要對孩子說聲「謝謝」。這種環境熏陶,對孩子文明禮貌習慣的形成是有益處的。
㈧ 孝敬父母尊重師長禮貌待人作文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㈨ 做人要有禮貌,基本禮儀要懂得,比如要孝敬老人,尊敬師長,對人友好,與朋友和睦相處。這句話的意思
這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啊。
㈩ 孝敬長輩算不算是講文明懂禮貌
在中西觀點中孝敬長輩都很重要,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尤其重要,它已經被自然而然地列入文明和禮貌,孝敬長輩是千百年來不變的傳統,無論對與不對,它都已被世人所接納,所以它屬於講文明懂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