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作為父母,我們怎樣做,兒女福報才能自然來
佛家弟子靈利,引用《凈土宗專修平台》語:
阿彌陀佛
假設這個人,福報只有十萬,如果父母從小就疼他,給他好吃好喝,靠錢買學校給他讀書。大學畢業前,他已經花了十萬。
那他畢業後,去賺錢就很辛苦。因為福報從小就花完,很可憐。所以大學生給小學生打工,老闆很多都是沒有文化的,但不能瞧不起他們,他們有福報。沒有文化不會餓死,沒有福報那就衣食都不能豐足。
教育孩子上,不要給他花太多的錢。花的是你的錢,損的是他的福報。很多人小時候很風光,到了長大了,就可憐了,把福報風光掉了。古人講,要培養老來福報,年輕不要享受福報,把老年的福報都拿來享受。
教育孩子,要懂得尋根。孝順好父母了,孩子自然聽話。頂撞父母,以後孩子就頂撞你。這就是輪回。三代之間也是輪回啊。
所以要把好吃的給父母吃,不要給小孩子吃,給小孩子吃太好,穿太好,都是損他的福報。
宇宙規律中,很多都不能代替。小孩的福報損了,他得自己去慢慢培,你沒有辦法代替的。越是關心孩子,這個孩子以後就很難有出息,太關心了,關心到了牽掛,把他的福報都損了,他以後就要在艱苦中好好培福報了。
那福田中,長輩前輩都是我們的福田。我們要恭敬長輩和前輩,以後我們當了長輩,後人才會恭敬你。這就是因果。
我們要照顧長輩,勝過照顧晚輩。現在人,都關心孩子勝過關心父母,以後孩子長大了,他生孩子了,也是關心孩子勝過關心你。這就是因果循環。
古人講的,不要留錢給孩子,孩子有出息,你留得錢也沒有用。孩子沒有出息,你留錢給他,他也是敗壞。
這就是宇宙的規律。那要留什麼呢,留陰德,我們好好做善事,兒孫自然得福報。把錢存在陰德的銀行,是最好的,福蔭後代。
見過許多人行善積德,吃齋念佛,後代都很好。弘一大師的父親被當地稱為李善人,虛雲和尚的父親也被稱為蕭善人。
有福德的人,自然能感召有福德的子孫。天道是公平的,古人講的,富不過三代,意思是無論德行不好,不可能一直富貴下去。富人會變成窮人。那窮人慢慢努力,德行好了,福報上來了,就變成了富人了。這就是因果規律,能量的守恆。
富人都喜歡給孩子花很多錢,提供很好的教育。世間的教育雖然也很好。但最好的教育,還是福德的教育。
給孩子福德教育,甚過知識和技術的教育。所以說,不要損孩子的福報,有錢也要布施出去。不能認為將錢布施了,孩子沒有錢。
天道不會虧待人的,布施出去的是錢,收回來的是陰德,這些陰德自然會福蔭後代的,上天會照顧他。
讓孩子受苦,讓他去成長,將來才不會受苦。父母真想為孩子積福報,有多餘的錢,拿去布施做善事,積累陰德,這樣就是順著天,天就會照顧好孩子。
但有的人就想著,為孩子謀幸福,賺了大筆錢留給孩子,甚至用非法的錢給孩子,這不是害了他嗎?
父母無法代替天,父母也要聽天的,不要替天行道,自作主張。許多人留了許多錢給孩子,都給孩子敗掉了,讓孩子嬌生慣養,結果孩子就不聽話。要讓孩子受些苦,是為他積福報,是好事!
阿彌陀佛
⑵ 孝順父母會有大福報,是嗎
在伊斯蘭教的倫理體系中,「孝」被賦予了特殊的內涵和意義,提升到了信仰的高度:行孝不僅是人道的一種體現,也是接近天道的一種途徑。尊老敬老被看作是「萬善之首」,善待父母、孝敬雙親成為每個穆斯林必備的道德修養。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研究伊斯蘭教「孝」的理念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
伊斯蘭教「孝」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孝敬父母是真主所命之事。
在伊斯蘭教文化中,以孝敬父母為核心的敬老思想,在穆斯林的思想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影響並支配他們的言行,有著明顯的教化作用。在穆斯林看來,孝敬父母、善待老人是真主所命之事,是信仰完善的一種體現。伊斯蘭教提倡天道和人道的結合:崇拜真主,是天道的要求;孝敬父母,是人道的基本。《古蘭經》說:「你們應當只崇拜他(真主),應當孝敬父母。」
伊斯蘭教把孝敬父母與崇拜真主、感謝真主緊緊聯系在一起,從中足以看出「孝」的重要性。所以,忤逆父母是大罪。敬畏真主,孝敬父母,這是穆斯林的人格標准。
第二,不僅在物質方面、更要在精神方面孝敬父母。
伊斯蘭教要求孝敬父母,不僅要關心他們物質上缺什麼,還要在精神方面善待他們,甚至以仁慈的眼光看父母都是善功。
第三,善待親緣。
伊斯蘭教要求子女在父母在世時要孝順,他們過世後照看親朋並保持良好的關系也是行孝,父母同樣因子女的善行而受到真主的恩澤。
第四,根據自身的能力去盡孝。
伊斯蘭教主張憑借個人的能力,通過合法的手段和方式盡孝,因為「真主只依個人的能力而加以責成」。改善老人生活狀況,讓老人高興、幸福,其所得必須合法、正當,凡是超過個人能力或運用非法的形式行孝,都是伊斯蘭教明令禁止的。《古蘭經》說:「真主要你們便利,不要你們困難。」按自己的生活條件、收入、能力善待老人就是孝,就是在認真地力行人道。這樣人人都可以依自己的條件去履行主命,也使「孝」理念更加貼近現實生活,讓老人時時得享天倫之樂,而並非等到子女功成名就之後才擁有幸福。
第五,即使擁有不同的信仰,也必須行孝。
伊斯蘭教「孝」理念中也包括對非穆斯林父母的孝敬。孝敬非穆斯林父母,同樣是子女在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古蘭經》中指出:「如果他倆勒令你以你所不知道的東西配我,那麼,你不要服從他倆,在今世,你應當依禮義而奉事他倆,你應當遵守歸依我者的道路。」
這就是說,不能盲從父母而放棄伊斯蘭教,但是也不能因此而疏遠他們或不理他們,要愛他們、善待他們、盡心盡力地贍養他們。
明末清初著名的伊斯蘭學者馬注根據伊斯蘭精神開拓和發展了傳統的善的概念,他在《清真指南》提出了「四善」說:「能慈骨肉者,謂之獨善;能慈同教者,謂之兼善;能慈外教者,謂之公善;能慈禽獸、昆蟲、草木者,謂之普善。」其中的「公善」,就是對慈愛外教者、孝敬外教父母的最好解讀。
二
從上面的探討可以看出,伊斯蘭教的「孝」理念十分獨特,其中有不少是我們現在可以借鑒的。
第一,伊斯蘭教的「孝」理念對於我國緩解老齡化的壓力,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伊斯蘭教將孝敬父母定做敬主的一部分,《古蘭經》說:「我曾命人孝敬父母——他母親弱上加弱地懷著他,他的斷乳,是在兩年之中——(我說):『你應當感謝我和你的父母;惟我是最後的歸宿。』」這些經文,用命令的口吻表現出孝敬父母是真主不可更改的意旨,以「弱上加弱」等詞語表現父母對兒女的恩惠之重,將孝敬父母視為僅次於侍奉真主的宗教善功,讓每一個穆斯林在一生當中始終與孝心、孝行相伴。將「孝」理念融入生活,能更好地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第二,與儒家文化結合,更加充實了「孝」理念的內涵。
伊斯蘭教文化中尊老敬老理念和儒家文化的孝道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並成功地交融結合而成了「伊斯蘭教孝文化」,在穆斯林的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仍然具有積極作用與強大的生命力。在今天的穆斯林家庭中,老人仍然普遍受到尊重和照顧,老人一般不會因年邁而憂愁,老人多數與兒孫們共同居住,兒孫們對老人都比較孝敬和熱心照料,家庭氣氛和睦溫馨。如果誰家對老人不養不敬,就會受到左鄰右舍的批評和指責。平時晚輩見了長輩要停下來道「色倆目」,向長輩問好。每逢伊斯蘭教的節日,清真寺的阿訇和毛拉都要看望和慰問老人,許多穆斯林群眾也以宗教的方式救濟生活有困難的老年人。任何一個穆斯林都知道「父母悅者,主喜之;父母怒者,主惱之」,照看年邁的父母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樣真主會喜悅。這與儒家的「承顏膝下,以盡子道」相得益彰。
第三,伊斯蘭教孝文化中提倡「厚養薄葬」,父母在世時,作為子女應該真誠地孝敬他們,細心地侍奉和供養他們,禮貌地對待他們。父母一旦去世,應本著節約的精神,力行薄葬。伊斯蘭教反對大辦喪事,反對以「孝的名義鋪張浪費」,伊斯蘭教的「厚養薄葬」對現代社會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孝」可以使家親密和諧、溫馨幸福,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在我國老齡化日漸加劇的今天,伊斯蘭教「孝」理念對維系家庭正常運轉、化解壓力、促進社會和諧有著很多借鑒意義。
⑶ 孝敬父母會有大福報,是嗎
你好,這句話很正確,因為所有的佛菩薩都是孝順父母的楷模。
當初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成佛後還特意升忉利天宮為母說法,以報母恩;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佛也親口講述了地藏王菩薩的前世——光目女為救母精進念佛的事跡。
「百善孝當先」,要做一個好人,首先就要從孝敬父母做起。父母就是家裡的兩尊佛,家佛不拜,去外面的寺廟里燒再多的高香拜再多的佛菩薩也沒用的,因為不是出於真心流露的善,是得不到佛菩薩的加持的。而一個真心向善的人,又怎會不孝敬最疼愛自己的父母呢?許多高僧大德都有講過:不孝者,人身難保。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敬重孝順的人來生很容易墮落到三惡道中。
我們孝敬父母,不但要養父母的身,還要養父母的心、養父母的志。供養錢物養父母的身,使父母老來有依靠,能安享晚年;養父母的心則使他們不但無財物之憂,還能活得開心,活得高質量;養父母的志則不僅考慮到父母這一生的安樂,還為父母考慮到將來百年之後,要往哪裡去?臨終時是糊里糊塗的走呢?還是在驚恐於未知的旅程中離去?很多的人到臨終時為未知的未來驚恐不安,這就要做兒女的為他們講解這世上除了六道輪回之外,還有一條光明大道——成佛,去西天極樂世界享受永恆的安樂。這樣在精神上有寄託,走時也能安詳自在,不至於墮入惡道受苦。這樣為父母考慮到了將來的一切,才是真正的、盡心盡責的孝順。
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終,命終能去往西天極樂世界永離諸苦,永享勝樂。阿彌陀佛!
⑷ 最損福報的幾種行為
最損福報的行為有以下幾點:
1、怨天尤人,搬弄是非,宣揚別人過惡,嫉妒諷刺挖苦他人,臟話罵人。
2、發脾氣。
3、經常殺生。
4、說人壞話,搬弄是非。
5、炫耀自己。
6、抵觸頂撞父母上司長輩,說先賢大德壞話。
個人認為第六點非常重要,畢竟百善孝為先,所以如果想積福,多孝順父母,多做善事都特別不錯哦。
福報,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秧」;所謂「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⑸ 父母是我們最好的福報
孝順為什麼得的福報大呢,因為父母是你最親最愛的人,如果這個關系都上不去,想要憑借朋友或者自己的力量的話也可以,看個人因緣,我聽說過一些人父母對他特別差,但是他自己努力買車的事情,我相信有這類型的事情,但是不孝順父母我不提倡
要孝順父母有很多原因。過去,我就曾經夢到過我的父親很愁苦的看著我,我相信一般人都有一個記憶,就是自己小時候家裡人對自己多愛護,親情這個是冀著血緣來的,難消的,有利也有弊的,孝順父母就是體諒父母愛子女這個心,所以陳大惠老師提倡傳統文化,對父母畢竟畢竟,乃至懼怕,其實我自己不贊成這樣,不過你有那個誠心,可以做的,因為我過去學傳統文化也給我父親磕頭過,感覺並不好,你要是信陳大惠就去搞他那一套,我認為對待父母,三個早點把握就好了
幼年時候,秉承父母教誨,孝順聽話,不惹父母生氣,好人是教出來的,大家不要對號入座說不孝順的孩子該打,你要告訴他他才會去做
青年時候,要有自己的看法了,盡量不要和父母決裂,必要時候出財出力幫助家裡,這時候可以說脫離家裡了,說好聽點,獨立了
中年時候,要盡養父母的報恩了,不過現在國家政策有養老保險,這個不好說,總之多少給點
⑹ 孝敬父母會有大福報,是嗎
沒錯。但如果你不孝敬父母的話,他們會變成你最大的怨親債主。
⑺ 孝順父母會有大福報,是嗎
按照中國傳統道教的說法孝順父母是分內的事,一般情況下不會有大的福報,除非是「卧冰求鯉」的程度,但道教認為人死後會在地府接受判官的審判,判官會根據你生前所做之事來判決你來世的命運,根據你所犯之錯來判決你是否要下地獄,要下到第幾層地獄。不孝是大罪,(具體會下到第幾層我忘記了,不過懲罰好像挺嚴重的,我記得第一層是拔舌地獄,懲罰那些亂說話導致一定後果的人)根據程度來確定受罰的時間。
⑻ 動惹禍福好不好
動惹禍福好不好?太上感應篇說:「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一個人運氣好與壞,與他的福報有關,一個人福報的多少,與他的行為有關,如果你經常做損耗陰德的事,自然會招來災禍。
如果你想要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美滿、子女孝順父母,就一定要多積陰德。只要這十件損耗陰德的事情,別再做了,福報自然會增長。
第一、不孝順父母。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你對父母的行為,就決定了你福報的多少,孝順父母自然能積德積福,不孝順父母,自然會損耗福報。
百善孝為先,我們對父母的行為,是善是惡,就決定了我們自己一生的福報是多是少,如果你對父母不孝順,自然會經常招災惹禍,因為這件事是最損陰德福報的。
第二、邪淫。
經常邪淫,是最損耗福報的,一旦福報被損耗,就會招來禍患,佛經上說,邪淫有五種果報:第一、名聲不好;第二、被國法所拘;第三、心懷異念而且多疑;第四、墮入地獄道;第五、惡報受盡之後,投入畜生道中繼續受苦。
第三、殺生。
佛法認為:諸罪業中,殺生最重。殺生是最損福報的,當你殺生時,被殺死的生命,多數都會記恨你,並產生報復的心理,將來還會與你糾纏,有怨報怨,有恩報恩。要想積累福報,一定要多去放生,多施恩於他人,不要施怨於他人。
第四、口業不幹凈。
經常說妄語、兩舌、惡口傷人的話,也會嚴重損耗福報,佛法認為,你說過的話,都會種下善惡之因,將來都會受到善惡的果報,要想不損耗福報,就要清凈口業,少說造下惡業的話。
第五、偷盜。
偷盜或貪小便宜都會吃大虧,偷盜會導致貧窮的果報,這件事一定要少去做,甚至不能做。
第六、發脾氣。
《大智度論》說,嗔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經常發脾氣也會造下惡業,這件事也要少做。
第七、貪心太重。
世間有一種痛苦,名叫求不得,當一個人貪心太重時,就會遇到求不得之苦,世間還有一種痛苦,名叫愛別離,就算你求到了也會失去,你還是會痛苦。
第八、攀比。
喜歡攀比也會招來痛苦,只要是給自己增長煩惱和痛苦的事情,都會損耗福報。
第九、不信因果。
不相信因果,自然不會用因果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自然會造下諸多惡業,要想越活越有福氣,一定要相信因果,你是否相信因果,就決定了你福報和災禍的多少。
第十、生活習慣不好。
生活習慣也會損耗福報,如果你經常熬夜、喝酒、生活不規律,也會耗損福報,也會影響家庭、生活、事業等等,要想積累福報,先要養成一個良好的作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