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陽節你的活動感受是什麼5字
10月7日,農歷九月初九,是老人們的節日。
上午,已退休多年的老領導陳明喜書記派人來告訴我,晚上一些老人們要在原種場辦公樓門前自發地搞一個「九九重陽節文藝晚會」,請我前去觀摩,作為一個基層文化人,我當然是樂於受命的了。
晚上7點鍾不到,由夕陽紅腰鼓樂隊自發組織的「慶祝九九重陽節文藝晚會」就拉開了序幕,首先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夕陽紅腰鼓隊的老人們,他們身著耀眼的節日盛裝出場亮相,隨著鼓點節奏的起伏,舞姿和隊形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這支老年腰鼓隊以「夕陽紅」命名,共有近20名成員,年齡大都在48—65歲之間,從2003年浩口鎮開展健身活動以來,自發成立的這種民間文藝團隊已經發展到了上十個,夕陽紅腰鼓隊是其中之一。
第二個節目依然是以老年人為主體的紅綢舞《歡聚一堂》,後來又相繼表演了扇子舞、筷子舞、倫巴舞等節目,中間還穿插了幾個男、女聲獨唱節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汪湖村60多歲的劉訓玉以一首《父親》贏得了觀眾的熱烈掌聲。
這台節目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老年人為主體,真正體現了在新的社會制度環境下,整個老年群體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和老有所為。在這些老年人群體中,不僅有在公務員崗位上退休的幹部、有從教育部門退休的教師、有從棉花采購部門和其他單位退休的老者,也有從村組上來的老人。
轉眼間,一個多小時的文藝節目就要結束了。在觀眾逐漸散去的同時,很多老人們意猶未盡,遲遲不肯離去,還在樂隊的鼓樂聲中樂和著、陶醉著……
時針已快指向21點,在集鎮西部318國道南端,丁氏橋頭糧油店門口依然聚集著不少愛好交誼舞的中青年男女……
按照常規,傍晚的浩口集鎮,健身、腰鼓活動每天都在如期開展……
遇到重陽節這個喜慶節日,浩口秧歌腰鼓協會、柳洲村花鼓劇團在受到後湖管理區工會的多次邀請之後,還派出了近30人的文藝隊伍乘專車去參加了後湖管理區組織的大型娛樂晚會。
新的時代,有了不斷發展的經濟作為支撐,農村的文化生活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人們逐漸由被動地欣賞別人演出發展成為主動地參與各項文化活動,這種由欣賞到自我參與意識的增強,體現了時代的進步,體現了一個地區文明程度的提高,通過人們對文化活動的參與和介入,黨和政府的凝聚力不斷得到增強,人們的精神狀態和情操也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得到了新的升華。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給我們的黨和政府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一是農民十分盼望建
⑵ 重陽節感想的作文怎麼寫
時光如梭,不知不覺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九九重陽,代表著天長地久,更代表著我們應該敬老『愛老`尊老。
這個節日裡面,不止這個節日里,無非就是給老人捶捶背,斟一杯茶,幫他們洗洗衣什麼的,多多孝敬他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除了做做些家務,做做一些菜,也不會為我們做些什麼了。平常,老人們最疼我們了。我沒見過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好吃的留給自己吃,沒見過他們大手大腳地花錢,沒見過他們很少給自己添過新衣。他們都省的省的,拿好的給我們,那衣服補了又補,看著心酸……
秋風起,天氣涼。奶奶總問我:「穿這么少,冷不冷啊?」這時,我便變得不耐煩的轉過頭去,很煩躁的說:「不冷不冷!」。心想:奶奶可夠啰里啰嗦的了。有時往往沒等奶奶說完,我就會不耐煩的說上一句:「行了行了,整天說這句話,耳朵都快長出繭子了。」「誒誒」奶奶邊說邊吸著鼻子,好像有什麼纏著她的鼻子一樣。這時,我終於忍不了了,說出了我這些年對她的意見像苦水一樣倒了出來:「吸什麼吸,不覺得難聽嗎?還有,您能不能洗手別那麼省水,現在又不是不給你洗手,就是您的節約,就讓我覺得心酸,衣服為什麼要補了又補,您可以叫爸媽買啊……」所有難聽的話都說出來了,奶奶聽了,沒有罵我,只是眼中閃著淚光,走開了。這時,媽媽聽見了,馬上下樓扇了我兩巴掌,拉我到房間,開始教育我:「你不可以這么沒禮貌,她是你奶奶,你爸爸的媽媽,你不可以說你自己的奶奶壞話,這么多年來,你都不知道她為你付出了多少……」跟著,媽媽說了奶奶為我做的那些感動的事情,我聽了,眼淚不聽話的落下……回到過去想想,都是我的臭脾氣作怪,我在這對我親愛的奶奶說:「奶奶,對不起!」
歸根到底,也就是要尊敬老人、關愛老人,讓他們在享受天倫之樂時,也能感受到我們的重陽敬老的美德!古代有孔融讓梨,現代有許多敬老楷模,就讓我也加入進去這個美德行動中去吧!
⑶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在重陽節的感受和所想
這是詩人十七歲時在長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實感,確實是深知作詩的竅門。詩人的家鄉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為「憶山東兄弟」。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陽節。寫節日的詩,最忌落入俗套,這首詩高明就高明在避開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兩個「異」字,似乎脫口而出,卻別有滋味地渲染出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從「每逢」二字來看,加倍的孤獨感不是這個節日才有,以前的諸多節日已有過。正是孤獨感久受壓抑,於今尤甚的情形下,詩人把凝聚在內心深處的佳節思親情結一吐為快。由於「每逢佳節倍思親」一語極其精警,為人人心中所有,又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來也就引起廣泛的共鳴。不過,前兩句畢竟是直賦心源,尚須曲折變化,才能餘味無窮。於是本為詩人思念兄弟,卻以「遙知」二句翻轉一面,化出幻覺,寫兄弟為失落詩人而遺憾不已。晉朝周處《風土記》說:「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又雲茱萸會。」因為這個節日風俗,是採摘茱萸(zhūyú朱娛)花枝插頭,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齡有「茱萸插鬢花宜壽」,白居易有「舞鬟擺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插茱萸」之類的句子。洪邁《容齋隨筆》卷四摘錄此類詩句甚多。關鍵在於此詩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為人思我的幻覺,從中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精心意象,展示一個頗有情趣的兄弟共樂的場面,從而把「共樂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寫得令人心顫而餘味無窮了。一個詞就是思念。
⑷ 重陽節的感受有哪些
重陽節的感受有:
正如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寫了主人公當時登高望遠,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描述。每到重陽節就會思念家鄉、思念親人。
重陽節又稱為「老人節」,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根本。孝敬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讓我們將這美德傳承下去,讓每一天都成為「重陽節」,同時,祝願天下的老人都健康快樂,永遠年輕!
古人過重陽節,包含著人們美好的祝福與夢想。這一天,人們踏秋登高,交流感情,鍛煉身體,親近自然。
重陽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就是重陽節。重陽節在秋季,是秋高氣爽的季節。每到重陽節,我國都有登高賞秋,敬老的傳統。故而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秋天有一個重要的節日,那就是九九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重陽節是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數,雙陽相重,故名重陽節。在北方大多不過這個節日,而在南方是相當重視這個傳統節日的,最主要的活動就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等。重陽節相傳甚遠,歷代詩人也做出無數佳作美文,唐代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寫道: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更有膾炙人口的王維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讀來思鄉情更濃: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實,過重陽節當然是在南方上學的時候培養起來的,那時在校園的閑散生活里,同學們總是要找各種借口,聚會遊玩,正好剛入學不久,想家很強烈的時候,趕上重陽節,見當地人相當的重視,還有登高轉運之說,於是我們自發組織起來,晚上帶上飲料和食品,登山賞月,南方在這個季節,氣候正是好時候,涼爽怡人,站在山頂觀月,那彎新月更清澈皎潔,於是我們在山頂上放聲高歌起舞,在清風里,吟詩作賦,抒懷著青春的快樂、憂傷。
⑸ 關於重陽節的詩句和感想
有關九九重陽節的著名詩句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進茱萸山詩五首
【唐】張說
家居洛陽下,舉目見嵩山。刻作茱萸節,情生造化間。
黃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內,心為天下勞。
菊酒攜山客,萸囊系牧童。路疑隨大隗,心似問鴻蒙。
九日重陽數,三秋萬實成。時來謁軒後,罷去坐蓬瀛。
晚節歡重九,高山上五千。醉中知遇聖,夢里見尋仙。
毛澤東:《採桑子 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唐)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唐】邵大震
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
寒雁一向南去遠,遊人幾度菊花叢。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應制
【唐】宋之問
鳳剎侵雲半,虹旌倚日邊。散花多寶塔,張樂布金田。
時菊芳仙醞,秋蘭動睿篇。香街稍欲晚,清蹕扈歸天。
九月九日望蜀台
【唐】蘇頲
蜀王望蜀舊台前,九日分明見一川。北料鄉關方自此,
南辭城郭復依然。青松系馬攢岩畔,黃菊留人籍道邊。
自昔登臨湮滅盡,獨聞忠孝兩能傳。
奉和聖制重陽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懷
【唐】崔元翰
偶聖睹昌期,受恩慚弱質。幸逢良宴會,況是清秋日。
遠岫對壺觴,澄瀾映簪紱。炮羔備豐膳,集鳳調鳴律。
薄劣廁英豪,歡娛忘衰疾。平皋行雁下,曲渚雙鳧出。
沙岸菊開花,霜枝果垂實。天文見成象,帝念資勤恤。
探道得玄珠,齋心居特室。豈如橫汾唱,其事徒驕逸。
九月九日贈崔使君善為
【唐】王績
野人迷節候,端坐隔塵埃。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回。
映岩千段發,臨浦萬株開。香氣徒盈把,無人送酒來。
(唐)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唐)盧照鄰:《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唐)王勃:《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唐)王縉:《九日作》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唐)楊衡:《九日》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韋安石:《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宋)李清照:《醉花蔭》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南朝 陳)江總:《於長安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元)關漢卿:《沉醉東風 重九》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登高
【唐】劉禹錫
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重九日廣陵道中
【唐】羅隱
秋山抱病何處登,前時韋曲今廣陵。廣陵大醉不解悶,
韋曲舊游堪拊膺。佳節縱饒隨分過,流年無奈得人憎。
卻驅羸馬向前去,牢落路岐非所能。
九日落星山登高
【唐】徐鉉
秋暮天高稻穟成,落星山上會諸賓。黃花泛酒依流俗,
白發滿頭思古人。岩影晚看雲出岫,湖光遙見客垂綸。
風煙不改年長度,終待林泉老此身。
重陽節感想:
又是一個秋風送爽的日子,驀然回首,重陽節已悄然而至,我想起了和藹的奶奶,慈祥的外公。歲月的滄桑把他們的青絲染成了白發,生活的風雨在他們的額頭刻上了皺紋。不,但並不是白發和皺紋,而是對子女深深的愛。
關於重陽節的詩句又很多,比如:「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誦著這句千古名詩,我思緒萬千。也許,今天也會成為遊子最思鄉的一天,但所有人都是這樣嗎?誠然,當今世界的許多人已經被金錢和名利沖昏了頭腦,自己發達後則把養育他們的父母拋之腦後,是因為覺得之前的被愛全部都是理所當然,還是早已數典忘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句話難道還不足以詮釋出敬老愛幼的含義嗎?人總有變老的時候,當你無心於生活的各種紛爭時,你又希望自己的子女怎樣對待你,怎樣度過一個安樂的晚年?「愛老其實就是愛自己」,愛對某些人來講也許是一個沉重的字眼,其實不然,愛不需要轟轟烈烈、赴湯蹈火,是微小的一個動作,可能就是愛的最大體現,作為青少年,我們沒有能力給與老人們太多的東西,但是我們能給他們一個擁抱,為他們洗一次腳,梳一次頭發,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幸福。
記得看過這樣一則故事:一對夫婦嫌棄家裡的老人,總是讓他窩在灶旁吃飯,而且飯菜也是一些剩飯冷盤,那木製的碗總是盛著很少的東西,說木製的碗老人就不會摔碎了,有一天,他們的兒子也在製作一隻木碗,一問才知道是在為他們年老時准備,頓時明白了一切,從此以後這對夫婦對老人的態度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不知道當今社會的人會不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老人,但我知道老人們需要關愛,你可曾體會到。「敬老」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希望我們這一代青年攜起手來,為老人們撐起一片藍天。
又是一個秋風送爽的日子,驀然回首,重陽節已悄然而至,我想起了和藹的奶奶,慈祥的外公。歲月的滄桑把他們的青絲染成了白發,生活的風雨在他們的額頭刻上了皺紋。不,但並不是白發和皺紋,而是對子女深深的愛。
⑹ 重陽節的心得感言
一年一度的農歷九月九日,即傳統的重陽節來到了。
農歷九月九日,為何稱為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重陽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了。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之為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賞菊有祝福老人安康之意。
古代還風行九九重陽插茱萸的習俗(茱萸可入葯、制酒,養身、祛病,古人還認為茱萸可避邪除惡),所以又將重陽節叫做茱萸節。唐朝詩人王維曾寫過一首七言絕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這首七言絕句,意境深遠,頗耐人尋味。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因此,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意,實在是太可貴了。
今又逢重陽,我情不自禁想起偉大領袖毛澤東的詞《採桑子·重陽 》:「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反復回味毛主席這首詞,越發覺得:「今日又是天艷陽,清風送爽菊花香。一年一度秋風勁,歲歲重陽好時光。重陽登山遠眺望,人生道路多漫長。回首崢嶸歲月稠,笑對夕陽不彷徨。
⑺ 重陽節自己的感受是什麼
重陽節是懷念故人的節日,心情有點沉重。
⑻ 重陽節尊老愛老敬老活動的感悟作文
重陽節
時光轉瞬即逝,不知不覺中又一年的重陽節到了,九九重陽,代表著天長地久,也代表著尊老、敬老、愛老。現在的人們,也越來越看重這個中國的老人節了,因為重陽不光是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這么簡單,更重要的是把關愛老人之風傳向全國各地,讓他們都來尊老、敬老、愛老。然而正值年少的我們,又能為身邊的老人么做些什麼呢?
我想到的,大多數人都會想到:無非給老人們捶捶背,推推腰,或者是幫著干點家務,除了這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不會再讓我們幹些什麼了。平常,老人們總是最疼我們。有好吃的自己捨不得吃就留給我們;有好喝的自己捨不得喝就留給我們;我也從沒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經常給自己添件新衣,卻拿來兒女穿舊了的衣服穿;也從沒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很揮霍的買許多貴重的東西從來都是能省下就省下,卻把剩下的錢給我們買零食;更沒見過爺爺奶奶哪一天接我放學誤了點,常常就是有病也要挺著,不讓我們在校門口乾著急。
說到這兒,我不免有想到了一些不好的情景。秋天天氣轉冷,奶奶總是問我:「穿那麼少,冷不冷?」這時我便會不耐煩地轉過頭去,煩躁的說上一句:「不冷不冷。」心裡還不住的埋怨奶奶太隆a偕涎埃蓯嵌v鮃瘓洌骸奧飛閑⌒目闖擔鴯饌娑!」往往我來不及聽爺爺說完這句話,就插上一句:「知道了,知道了!」就覺得整天聽著一句話,耳朵都快聽出繭子來了。
不知我的這些表現是不是刺痛了您的心,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請原諒我這個孫女的不孝和不懂事。
談了那麼多,其實歸根結底就是要理解老人,尊敬老人。想想哪個老人不想得到晚輩的重視與尊重呢?雖然我們不可能有太多的資金與精力去給全體老年人一個溫馨、舒適的家園,但我們可以從身邊的老人做起,用自己一點一滴的愛去感動他們。最後,祝全社會所有老年人,身體健康,長命百歲,兒孫滿堂,安享晚年!
⑼ 九月九過節感想怎麼寫
寫下九月九(重陽節)的來歷,典故,可以寫下重陽節自己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老人做的事,結合自身寫尊老愛老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