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翻譯中譯英,(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到了唐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
翻譯是:The 9th day of the ninth month of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is the annual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Chung Yeung Festival. The origin of the festival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句子解釋:
traditional 英[trəˈdɪʃənl] 美[trəˈdɪʃənəl]
adj. 傳統的; 口傳的; 慣例的; 因襲的;
[例句]We're still a traditional school in a lot of ways.
我們在很多方面仍是一所舊式學校。
origin 英[ˈɒrɪdʒɪn] 美[ˈɔ:rɪdʒɪn]
n. 出身; 起源,根源; [數] 原點,起點; [解] (筋,神經的) 起端;
[例句]The disorder in military policy had its origins in Truman's first term.
軍事政策的混亂可追溯到杜魯門的第一屆任期。
trace back to 英[treis bæk tu:] 美[tres bæk tu]
[詞典] 追溯到…;
[例句]This tradition can trace back to the early period of British North American colony.
美國有著悠久的免費分配土地的傳統,這一傳統可以追溯到英屬北美殖民地建立的初期。
Ⅱ 中國各個節日的內容介紹各個節日是如何來歷的
以下只說中國的傳統節日,從正月開始。
春節: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節和花朝節一樣,正逐漸被人們所淡忘。在廣西壯族,三月三還有假放。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多在每年的4月5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起源說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在現代社會被過成了情人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歷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Ⅲ 重陽節現代七律詩句
關於重陽節的古詩詞彙總如下
1、重陽
【唐】趙嘏
節逢重九海門外,家在五湖煙水東。
還向秋山覓詩句,伴僧吟對菊花風。
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4、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5、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6、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7、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8、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9、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10、醉花蔭
(宋)李清照
Ⅳ 雲台寺的溯源
重慶市巫溪縣雲台寺前身為雲台觀,位於巫溪縣城東南22公里的大寧河北岸,海撥1212米的原叢樹鄉(現通城鎮)雲台村。
原雲台觀有祖師殿、玉皇樓、觀音殿等樓閣13幢,房屋38間,正殿呈四合院,觀形奇巧,雄偉壯觀,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由於巫文化的發展促進了道教的發展,從建觀歷史上看,比重慶道教最早的渝中區神仙口文昌宮還早百年,在渝陝鄂久負盛名。自古以來,每逢正月元宵、二月六月九月觀音會、三月蠶子會、重陽節、釋迦牟尼佛誕和老君聖誕等會期,來此登高遠望者甚多。
據清《大寧縣志》載:「雲台山,在縣城南三十里。高峰屹立出眾,山上俯瞰縣城,衡宇可數,上有雲台觀」,山上古木鬱郁蔥蔥,山下寧河碧波盪漾,「萬峰懸鳥道,一徑入雲台」。原山門有「履險如夷」金光閃閃的大字和「雲歸遠處山疑赴,風撼危岩寺欲飛」的楹聯。
相傳千仞絕壁上建觀,工匠們心驚膽寒,頭昏目眩,不敢登臨。然每動工之際,雲霧彌漫,方使人恐懼頓失,鎮定自若,化險如夷,使古觀得以順利施工,人們說,「乃天助其成」。雲台古觀東到北岩槽,南到竹林溝,西到尖峰子,北到黃金坡,共有廟田5000多畝。
雲台觀屬典型的道佛雜糅場所,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吸收了諸多佛教內容,不僅主峰正殿里有韋馱、十八羅漢等,明萬曆間(公元1610年)還在另一孤峰上建觀音殿,不遠處還有阿彌陀佛灣、白馬寺。
因其地勢奇險,風光秀絕,歷史上有「小武當」和巫溪「南天門」之稱。置身此地,頗能感受「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意境。雲台以其天然形成之高、險、奇特著稱於世,與奉節縣白帝城、忠縣石寶寨齊名。歷代皆譽為「川東古剎之冠」。 然而,在上世紀60年代的十年動亂中,雲台觀卻遭到了毀滅性破壞,變成了一片廢墟。
Ⅳ 中國的全部節日
http://www.bibobase.com/blog/article.asp?id=49
元旦(1月1日)NewYear'sDay
春節(農歷一月一日)theSpringFestival
元宵節(農歷一月十五日)theLanternFestival
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InternationalWorkingWomen'sDay
植樹節(3月12日)ArborDay
郵政節(3月20日)PostalDay
世界氣象節(3月23日)WorldMeteorologyDay
清明節(4月5日)ChingMingFestival;Tomb-sweepingFestival
國際勞動節(5月1日)InternationalLabourDay
中國青年節(5月4日)ChineseYouthDay
護士節(5月12日)Nurses'Festival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theDragonBoatFestival
國際兒童節(6月1日)InternationalChildren'sDay
中國共產黨成立紀念日(7月1日)theParty'sBirthday
建軍節(8月1日)theArmy'sDay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Mid-autumn(Moon)Festival
教師節(9月10日)Teachers'Day
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Double-ninthDay
國慶節(10月1日)NationalDay
除夕(農歷十二月三十日)NewYear'sEve
陽歷節日
1月1日元旦(New Year's Day)
2月2日世界濕地日(World Wetlands Day)
2月14日情人節(Valentine's Day)
3月3日全國愛耳日
3月5日青年志願者服務日
3月8日國際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 Day)
3月9日保護母親河日
3月12日中國植樹節(China Arbor Day)
3月14日白色情人節(White Day)
3月14日國際警察日(International Policemen' Day)
3月15日世界消費者權益日(World Consumer Right Day)
3月21日世界森林日(World Forest Day)
3月21日世界睡眠日(World Sleep Day)
3月22日世界水日(World Water Day)
3月23日世界氣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
3月24日世界防治結核病日(World Tuberculosis Day)
4月1日愚人節(April Fools' Day)
4月5日清明節(Tomb-sweeping Day)
4月7日世界衛生日(World Health Day)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
4月26日世界知識產權日(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Day)
5月1日國際勞動節(International Labour Day)
5月3日世界哮喘日(World Asthma Day)
5月4日中國青年節(Chinese Youth Day)
5月8日世界紅十字日(World Red-Cross Day)
5月12日國際護士節(International Nurse Day)
5月15日國際家庭日(International Family Day)
5月17日世界電信日(World Telecommunications Day)
5月20日全國學生營養日
5月23日國際牛奶日(International Milk Day)
5月31日 世界無煙日(World No-Smoking Day)
6月1日 國際兒童節(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
6月5日世界環境日(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Day)
6月6日全國愛眼日
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6月23日國際奧林匹克日(International Olympic Day)
6月25日全國土地日
6月26日國際禁毒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Drug Abuse and Illicit Trafficking)
7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日(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7月1日國際建築日(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Day)
7月7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
7月11日世界人口日(World Population Day)
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Army Day)
8月12日國際青年節(International Youth Day)
9月8日國際掃盲日(International Anti-illiteracy Day)
9月10日中國教師節(Teacher's Day)
9月16日中國腦健康日
9月16日國際臭氧層保護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Ozone Layer)
9月20日全國愛牙日
9月21日世界停火日(World Cease-fire Day)
9月27日世界旅遊日(World Tourism Day)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National Day)
10月1日國際音樂日(International Music Day)
10月1日國際老年人日(International Day of Older Persons)
10月4日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
10月5日世界教師日(World Teachers' Day)(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
10月8日全國高血壓日
10月9日世界郵政日(World Post Day)
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
10月14日世界標准日(World Standards Day)
10月15日國際盲人節(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Blind)
10月15日世界農村婦女日(World Rural Women's Day)
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
10月17日國際消除貧困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
10月24日聯合國日(United Nations Day)
10月24日世界發展新聞日(World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Day)
10月28日中國男性健康日
10月29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Biodiversity Day)
10月31日萬聖節(Halloween)
11月8日中國記者節
11月9日消防宣傳日
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11月17日國際大學生節
11月25日國際消除對婦女的暴力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limina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12月1日世界愛滋病日(World AIDS Day)
12月3日世界殘疾人日(World Disabled Day)
12月4日全國法制宣傳日
12月9日世界足球日(World Football Day)
12月25日聖誕節(Christmas Day)
12月29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Biological Diversity Day)
1月最後一個星期日國際麻風節
3月最後一個完整周的星期一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
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復活節(Easter Monday)(有可能是3月22-4月25日間的任一天)
5月第二個星期日母親節(Mother's Day)
5月第三個星期日全國助殘日
6月第三個星期日父親節(Father's Day)
9月第三個星期二國際和平日(International Peace Day)
9月第三個星期六全國國防教育日
9月第四個星期日國際聾人節(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Deaf)
10月的第一個星期一世界住房日(World Habitat Day)
10月的第二個星斯一加拿大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
10月第二個星期三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Natural Disaster Rection)
10月第二個星期四世界愛眼日(World Sight Day)
11月最後一個星期四美國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
農歷節日
農歷正月初一春節(the Spring Festival)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Lantern Festival)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the Dragon-Boat Festival)
農歷七月初七乞巧節(中國情人節)(Double-Seventh Day)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the Mid-Autumn Festival)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the laba Rice Porridge Festival)
農歷臘月二十四傳統掃房日
------------------------------------------------------------------------------------------------------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8/content_695315.htm
中國的節日
中國法定節日有:新年(1月1日),全國放假一天;春節(農歷新年),全國放假三天;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中國青年節(5月4日);護士國際節(5月12日);兒童節(6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國慶節(10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記者節(11月8日)。 人大代表提出將傳統節日納入法定假日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雲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此外,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等。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的第一個傳統佳節。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按照中國歷史上一直沿用的農歷,這天是正月初一,為新一年的開頭。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採用公歷紀年,農歷新年便改稱「春節」(大約在公歷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間)。春節時,家家貼春聯、貼年畫、裝飾居室。春節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歡聚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次日,大家便開始到親朋好友家裡「拜年」,相互問候,祝願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春節期間,傳統的文娛活動以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踩高蹺最為普遍。>>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這是春節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亘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過元宵節,有吃元宵和觀燈的習俗。元宵以糯米粉為皮,內裹果料糖餡,圓形,是「團圓」的象徵。元宵節觀燈始於公元一世紀,沿至當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節之夜,許多城市舉辦燈會,展出各種彩燈,造型新奇,千姿百態;在農村,則舉行文娛活動,如放焰火、踩高蹺、耍龍燈、扭秧歌、盪鞦韆等。>>
中和節在農歷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此時正值驚蟄前後,春歸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名龍抬頭。古時龍是神聖的象徵,所以就借龍來驅逐害蟲。明代曾流行熏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餘下的餅,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蟲兒。在農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圍宅一圈,再入院內繞水缸一圈,中引龍回。有趣的是,這天的飲食也多以龍為名。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中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現在的「龍須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這天剃頭理發,叫「剃龍頭」。婦女在這天還不動針線,據說是為了避免傷龍眼。也還有以蠟燭照房子牆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之語。不過這個節日現已被人們遺忘了,但吃春餅等習俗至今還有。>>
清明掃墓祭祖 4月5日前後為清明節。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這一天開展祭掃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動。清明時分,天氣轉暖,草木復萌,人們常常結伴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光,所以清明節有時也被稱做"踏青節"。>>
端午悼念愛國先人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本名「端午」。《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風土記》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認為,它是為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的。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又無力挽救楚國的滅亡,當秦國滅楚後,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羅江自沉;江邊群眾得知,便紛紛駕舟打撈屈原屍體。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人把這天定為端午節。每逢此節,民間有帶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習俗。香袋錶示屈原的品德節操如馨謚藝,萬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魚把屈原的屍體吃了,後成為節日食品,劃龍船則表示去營救屈原。>>
農歷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是夕,陳瓜果子於庭中,女孩子結綵縷,穿七孔針。據說先穿完者為巧。「乞巧節」,又由於多是女孩子參加,故稱「少女節」。>>
中元節在農歷的七月十五。是傳說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稱「鬼節」。佛教徒這天要設「盂蘭盆」,施齋供僧,舉行誦經法會以及水陸道場、放河燈等宗教活動。中國大約是在梁武帝時(六世紀上半葉)始設「盂蘭盆齋」的。現在,設「盂蘭盆」的在民間少見,但放河燈的習俗卻仍在一些地區流傳下來。
中秋闔家團員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節最早源於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魏、晉、唐、宋以來,逐漸演變成賞月的風俗。「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據傳這個中華民族重要節日的形成與「唐明皇夢游月宮」的故事有關。在古代,每逢中秋人們就用精製的糕餅祭奉月神;祭奉之後,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團圓歡聚。這種風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重陽登高敬老 重陽節為農歷九月初九,是魏晉以後興起的節日。「重陽」、「重九」之名,肇於三國時代。主要有五種傳統習俗。一是登高,此時秋高氣爽、景色宜人,正是游歷的好季節,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於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驅秋蚊滅蟲害。三是飲酒賞菊。農歷九月正是菊花盛開之時,觀賞千姿萬態的秋菊,喝幾盅菊花酒,也重陽節的樂事。四是食重陽糕。人們把糧食製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謂之重陽糕,而「糕」又與「高」諧音,食之謂可步步高升。五是開展敬老活動,從古至今重陽敬老之風綿延不絕。
農歷十二月(又稱臘月)初八,俗稱臘八。早先傳說這天是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後來成為民間習俗,以示五穀豐登。
民間有這樣一首俗曲;「年年有個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當中擺上一桌供,兩邊配上兩碟糖。黑豆乾草一碗水,爐內焚上一股香。當家的過來忙祝贊,祝贊那灶王降吉祥」。它反映了過去民間祭灶的情景。這天由於特別熱鬧,有人甚至認為這是農歷新年的「綵排」,所以又稱過小年。現在盡管沒有再祭灶的了,但每年臘月二十三前後賣的關東糖、至今仍是人們喜愛的傳統食品。
------------------------------------------------------------------------------------------------------
http://www.255266.net.cn/Class/zhongguojieri/zhongguojieri03.html
中國傳統節日
·春 節12/11
·元宵節12/11
·清明節12/11
·端午節12/11
·七夕節12/11
·中秋節12/11
·重陽節12/11
·中元節12/11
·冬至節12/11
·婦女節12/11
·勞動節12/11
·青年節12/11
·母親節12/11
·兒童節12/11
·父親節12/11
·建軍節12/11
·教師節12/11
·國慶節12/11
·臘八節12/11
·小 年12/11
·火把節12/11
·寒食節12/11
·奇異元旦風俗12/11
·義大利人過元旦12/11
·澳大利亞人過元旦12/11
·臘八節與佛教的傳說12/11
·臘八節與朱元璋的傳說12/11
·臘八節與臘祭的傳說12/11
·臘八棗樹「吃」米飯12/11
·臘八節與臘八的傳說12/11
·臘八粥各地食俗12/11
·冬至節的由來與傳說12/11
·冬至節的風俗12/11
·與冬至有關的詩詞12/11
·小年的簡介12/11
·「小年祭灶」的民間傳說12/11
·小年的習俗及美食12/11
·[春節溯源]"年"獸的傳說12/11
·小年後的春節前准備工作12/11
·[春節溯源]熬年的傳說12/11
·[春節溯源]萬年創建歷法說12/11
·[春節習俗]貼春聯12/11
·[春節習俗]貼門神12/11
·[春節習俗]倒貼福字的傳說12/11
·[春節習俗]掃塵12/11
·[春節習俗]除夕12/11
·[春節習俗]年夜飯(團年飯)12/11
·[春節習俗]守歲12/11
·[春節習俗] 迎 春12/11
·[春節習俗]紅包(壓歲錢)12/11
·[春節習俗]新年贈橘12/11
·[春節習俗]香港年俗12/11
·[春節習俗]澳門年俗12/11
·[春節習俗]新年放爆竹12/11
·[春節習俗]拜年12/11
·[春節習俗]接財神12/11
·[春節習俗]回娘家12/11
·[春節習俗]正月初六"送窮"12/11
·[春節習俗]香港年俗12/11
·[春節習俗]澳門年俗12/11
·[春節習俗]台灣年俗12/11
·[春節習俗]新加坡華人年俗12/11
·[春節習俗]少數民族年俗12/11
·[春節食俗]春節食俗12/11
·[十二生肖]十二生肖的來源12/11
·[十二生肖]何以十二生肖中無貓呢?12/11
·[十二生肖]大笨牛行大運12/11
·[十二生肖]十二生肖何以鼠為先12/11
·[十二生肖]猛虎上當記12/11
·[十二生肖]飛毛腿白兔12/11
·[十二生肖]忠狗送信記12/11
·[十二生肖]懶豬大逃亡12/11
·[十二生肖]為何猴子屁股紅12/11
·[十二生肖]神奇魔術龍12/11
·[十二生肖]大自然的鬧鍾12/11
·[十二生肖]聰明的蛇醫生12/11
·[十二生肖]駿逸的千里馬12/11
·[十二生肖]脾氣乖巧的羊12/11
·[春聯年畫]年畫12/11
·[春聯年畫]年畫瑣談12/11
·[元宵游藝]耍獅子12/11
·[元宵游藝]舞龍燈12/11
·植樹節拾趣12/11
·各國植樹節的日期12/11
·藏族節日112/11
·蒙古「那達慕大會」12/11
·藏族節日212/11
·壯族「歌婆節」12/11
·傣族「潑水節」12/11
·"火把節"12/11
·回族「開齋節」12/11
·阿昌族「會街節」12/11
·瑤族「盤王節」12/11
·僳僳族「刀桿節」12/11
·白族「三月街」12/11
·彝族「插花節」12/11
·回族「古爾邦」12/11
·納西族「當美空普」12/11
·壯族「花朝節」12/11
·帑族「鮮花節」12/11
·侗族「鬥牛節」12/11
·鄂溫克族「敖包會」12/11
·藏族「曬佛節」12/11
·哈尼族「街心酒」12/11
·土族的主要傳統節日112/11
·土族的主要傳統節日212/11
·廣西苗族的古龍坡會12/11
·穆斯林的古爾邦節12/11
·踩山節12/11
·「乾巴」節12/11
·土家族調年會12/11
·回族的開齋節12/11
·哈尼族的十月年12/11
·水族端節12/11
·黔東南州主要民族民間節日12/11
·花樣「十五」:「豎」中秋 盼「月破」12/11
·土族納頓12/11
·中秋節的兔爺兒12/11
·吃新節12/11
·火把節:不是狂歡節的狂歡節12/11
·苗族趕歌會12/11
·鄂溫克族「米闊魯」節12/11
·三月街12/11
·納吾魯孜節12/11
·哈尼族「里瑪主」節12/11
·土家族的「三過年」12/11
·白族「青姑娘節」12/11
·景頗族「木腦」會的傳說12/11
·錫伯族抹黑節的傳說12/11
·景頗族目腦縱歌12/11
·苗族過苗年12/11
·彝族年12/11
·楚地節日巫術形態12/11
·寒 衣 節12/11
·古老納頓狂歡節12/11
·少數民族中秋習俗拾趣12/11
·天時與人時——民眾時間意識探源12/11
·難忘布朗山康節12/11
·哈尼族苦扎扎節12/11
·哈尼族苗愛拿節12/11
·甘南舟曲藏族的朝水節12/11
·苗族龍船節12/11
·侗族大霧梁歌會12/11
·壯族婭拜節12/11
·苗家三月情12/11
·織女傳說與中國情人節考釋(上)12/11
·中國傳統歷書12/11
·春播節12/11
·藏北牧區新年習俗12/11
·北方人過大年12/11
·小年祭灶12/11
·二十四節氣12/11
·姊妹節12/11
·彝族年12/11
·苗年12/11
·團圓餅與月亮節12/11
·雪頓節上的展佛儀式12/11
·白族石寶山歌會12/11
·雪頓節12/11
·老人節12/11
·花兒會12/11
·雨節12/11
·關帝誕12/11
·葯王誕辰12/11
·四月八12/11
·錫伯族的西遷節12/11
·穀雨12/11
·天後誕辰12/11
·三月三12/11
·三月街12/11
·刀竿節12/11
·春分12/11
·花朝節12/11
·驚蟄12/11
·填倉節12/11
·少數民族年-希恩吉樂12/11
·藏歷年12/11
·赫哲年12/11
·擴塔節12/11
·嫩西節12/11
·由奔吉鋥12/11
·崩南尼12/11
·阿聶節12/11
·打鐵節12/11
·人日12/11
·布依族的過大年12/11
·普米族的大過年12/11
·普米族的大過年12/11
·黎族的年月12/11
·白年12/11
·彝族老年節12/11
·侗年12/11
·太陽會12/11
·查白歌節12/11
·螞拐節12/11
·二月二龍抬頭12/11
·重陽詩篇12/11
·重陽節的習俗12/11
·重陽節的起源12/11
·重陽節簡介12/11
·中秋節詩詞選12/11
·各地中秋節的習俗12/11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12/11
·中秋節簡介12/11
·元宵節詩詞選12/11
·元宵節習俗12/11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12/11
·元宵節簡介12/11
·清明詩句12/11
·清明節習俗12/11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12/11
·清明節簡介12/11
·七夕節的詩詞12/11
·乞巧七夕的習俗12/11
·七夕的由來與傳說12/11
·七夕節的簡介12/11
·端午節詩選12/11
·端午節的習俗12/11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12/11
·端午節簡介12/11
·與冬至有關的詩詞12/11
·冬至節的風俗12/11
·冬至節的由來與傳說12/11
·冬至節簡介12/11
·春節的詩歌12/11
·春節的習俗12/11
·春節的由來與傳說12/11
......
Ⅵ 重陽節的來歷,習俗知多少
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另外,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
(6)重陽節溯源擴展閱讀:
重陽節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古人在重陽節前後幾天製作的松糕稱作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Ⅶ 重陽是幾月幾日過節
要結的話就9月9日登高,然後重陽節這一天嗯,不是有一首詩嗎?重陽節登高,看消息就是這個樣子的
Ⅷ 重陽節前參加了葬禮,重陽節還可以去拜祭先人嗎
重陽節前參加了葬禮,重陽節還可以去拜祭先人。
重陽節的注意事項
1、不能說節日快樂
道家奉為經典的《易經》中,把奇數視為陽數,偶數視為陰數,陽數中「九」又被視為「極陽」,九月九日是兩個「極陽」相遇,所以稱作「重陽」。陽又表示鋼,重陽是「二鋼相逢」而相剋,所以被視為「厄日」。因此,在原本有躲避凶邪寓意的節日里,說「節日快樂」似乎有些怪異,說上一句「身體健康」更為恰當。
2、忌房事
少數地區有「重陽節忌同床」之說,他們認為九九重陽,重九是陽數的極限,過後便是陰數。在這一天夫妻行房會使陰陽不調,容易引出其他禍患,不利後代繁衍生息。
(8)重陽節溯源擴展閱讀:
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