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貌似韓國非常尊敬長輩
韓國人崇尚儒教,尊重長者,長者進屋時大家都要起立,和長者談話時要摘去墨鏡。 韓國人見面時的傳統禮節是鞠躬。男人之間見面打招呼互相鞠躬並握手,女人一般不與人握手。 在韓國,如有人邀請你到家吃飯或赴宴,你應該帶小禮品。送禮不宜送香煙。酒是送韓國男人最好的禮品,但不能送酒給婦女,除非你說清楚這酒是送給她丈夫的。韓國男性多喜歡名牌紡織品、領帶、打火機,電動剃須刀等。女性喜歡化妝品、提包、手套、圍巾等物品和廚房裡用的調料。孩子則喜歡食品。 席間敬酒時,要用右手拿酒瓶,左手托瓶底,然後鞠躬致祝辭,最後再倒酒,且要一連三杯。敬酒人應把自己的酒杯舉得低一些,用自己杯子的杯沿去碰對方的杯身。敬完酒後再鞠個躬才能離開。做客時,主人不會讓你參觀房子的全貌,不要自己到處逛。 與年長者同坐的,坐姿要端正。席地盤腿而坐或跪坐在自己的腳底板上,無論是誰,絕對不能把雙腿伸直或叉開,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貌或侮辱人。未徵得同意前,不能在上級、長輩面前抽煙。在大街上吃東西被認為是粗魯的。 照相在韓國受到嚴格限制,軍事設施、機場、水庫、地鐵、國立博物館以及娛樂場所都是禁照對象,在空中和高層建築拍照也都在被禁之列。
⑵ 韓國尊敬老人的節日是什麼節日
韓國尊敬老人的節日是敬老日
9月15日敬老日。以尊敬老人、感謝老人為宗旨,在1966年補制的節日。
韓國的敬老日,其實就是中國的中秋節。韓國人又稱中秋節為"秋夕"或"感恩節"."每逢佳節倍思親",韓國秉承了漢字文化圈的傳統,中秋節成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全國放五天假,也有公司採用串休的辦法使員工假期更長一些.韓國人極重孝道,中秋節子女能否回家拜見雙親長輩,是衡量子女孝順與否的重要尺度.因而在韓國,中秋這一天不論身在何處,即使再忙也都要趕回去,與家人團聚.這種方式頗像中國的春節.所以,臨近中秋,只有四千多萬人口的韓國就有三千多萬人在路上,高速公路也變成了汽車的海洋,平時一個小時能到的地方,這天也要花上五六個鍾頭甚至更多."秋夕"當天一家人團聚後,人們身著漂亮的韓服,開始舉行隆重的祭祀禮儀,把精心製作與買好的各種美食,如牛肉、魚、柿子、堅果等供品擺在祖先的牌位之前,敬獻祖先.接著去掃墓,祭奠親人,然後子孫給家中長輩磕頭,一起共享美餐.
⑶ 有關韓國總統李明博孝敬母親的作文800字
雁過無痕,風過無聲。然而唯有愛能在如白駒過隙那般無情的歲月中留下永恆的贊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然,不過彈指一瞬,卻早已物是人非。也只有愛能經歷千年的洗禮而不衰,依舊那麼質朴可愛卻又那麼刻骨銘心!就在那回眸的一瞬中,令人怦然心動!
在幽藍的夜空中,繁星調皮地眨著眼睛,蟋蟀在草叢中振翅彈奏。夏風徐徐,一顆大樹下,一位母親正慈愛的抱著他的孩子,口中哼著不知名的曲調。不知他懷中的寶貝是聽見大自然最純朴的樂歌還是為媽媽口中那亘古不變的旋律,咧開小嘴咯咯的笑。此刻,我就靜靜的依偎在他的身邊,仰著小臉,聽著,聽著。
哈哈哈嗓音並不是很甜美,但是從她嘴裡唱出來的童謠卻像一條永不枯竭的小河,緩緩的流進我的身心。她曾經笑著和我說:那童謠是小時候從媽媽那學會的,珍藏了二十多年一直銘記於心,因為她知道將來會有那麼一天,她要唱給一個孩子聽,那個孩子一定也很喜歡聽。
童謠,是我兒時心靈的翅膀,是如今開啟人生大門的鑰匙。是它使我的心靈變得純潔善良。那平靜悠遠的曲調至今還縈繞在耳畔,那歌中深切的愛至今還回盪在腦海之中,刻入骨髓,深人靈魂。
哈哈哈愛永遠是最溫暖的,一首童謠就會令你怦然心動!
月涼如水,皎潔的月光柔和灑向大地,可卻在調皮的秋風地吹拂下平添了一絲涼意,照在我依舊熟睡的臉龐上,使夢中的我不禁打了一個寒戰,碎了一地平靜。剛剛不滿的張開惺忪的睡眼就被耳畔傳來的腳步聲給驚得又閉上了眼睛。當那略顯粗糙的手撫上我的臉龐時,我就知道,那是媽媽,是媽媽啊!那為我蓋上棉被的手,指尖傳來的溫度我永遠也忘不了。隨著那輕輕的腳步聲遠去,我的心湖也泛起了陣陣漣漪!
⑷ 韓國人對長輩真的像韓劇里那麼孝順么
有可能,也不可能。
⑸ 亞洲哪個國家對老人最孝順
當我們流連韓劇舞台,欲罷不能、欲說還休時,其中深深打動我們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濃濃的家庭氛圍,那種對長輩的尊重、對晚輩的教導,時時處處閃現在韓國人的家庭生活中,讓我們禁不住對韓國人的孝道文化感受頗深。韓國作為我國的近鄰,是受孔孟儒家孝道學說影響最深的亞洲國家。在韓國,90%的國民認為,行孝是家和萬事興的基礎,也是做人的美德。只有在家庭中盡孝,在工作上才能敬業,對國家才能盡忠。「孝道」作為儒學文化的基石,在韓國社會精神文化生活中佔有主導地位,浸透在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角落。在韓國,不盡孝就被人瞧不起,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初聽此話,我多少有些半信半疑,但經過在韓國的一段親身體驗,的確感受到了「孝道」在韓國的歷史沉澱。 過年祭祖彰顯孝道 年俗是韓國人祭祖盡孝的最直接體現。每年春節期間,韓國也會出現「春節潮」。家中外出的人不管離家多遠,都要在正月初一之前趕回供奉祖先的長兄(或長子、長孫)家,參加祭祖的「茶禮儀式」。「茶禮」通常在正月初一的清晨舉行,儀式也頗為復雜。通常有「初獻」、「亞獻」、「終獻」三個祭祀形式,然後再由主祭者勸祖先和諸神進酒進食。待祖先諸神「酒足飯飽」後,祭祀祖先的供品才由全家享用,然後相互拜年。與中國人大為不同的是,韓國人拜年禮可是相當講究,不僅十分講排場,而且長幼有序,等級非常嚴格:長者盤膝而坐,晚輩在長者面前下跪叩頭。對成年晚輩,長者也會低頭彎腰答禮,以示敬意,對未成年晚輩雖免禮,但要給壓歲錢。平輩之間則是相互跪拜。除了給在世的老人拜年磕頭外,韓國家庭還要祭祀死去的親人,以盡其孝。我見到許多韓國家庭在祭祖後,都要帶上酒、菜,開車去郊外給先人上墳,盡管大雪皚皚,寒風刺骨,但盡孝卻一點也不受影響。 贍養父母長子承擔 韓國人之所以重視孝道,除歷史的積淀原因以外,從小就進行孝道的教育熏陶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在韓國,不僅中小學的教育重視孝道文化,每到寒暑假,社區里也會舉辦「忠孝教育」講座,向孩子們宣傳「忠、孝、禮」等傳統倫理道德。所以,韓國人從小就認為孝敬老人、贍養父母是一種天經地義的神聖義務,一種必備的美德。在贍養父母方面,韓國自古就有由長子負責贍養的規矩,約定俗成,流傳至今。如果長子先於老人去世,則老人由次子贍養,以此類推。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仍有60%的韓國人認為父母應由長子負責贍養,而中國只有28%的人認可。 過去,長子在贍養父母時,父母都和長子一家住在一起,所以四世同堂的家庭在韓國隨處可見。如今時過境遷,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這種幾代共居的大家庭正日益減少,父母的贍養費也多不再由長子負責,而是實行子女均攤,但長子仍起著「召集和組織」的作用。對於韓國人的孝道,筆者從本社區鄰居的言行上,就有所領會。鄰居中有一戶姓「梁」的人家,共有兄妹四人,長子是社區中公認的大孝子,他是個企業家,目前他與父母雖不同住,但在贍養問題上,可一點也不含糊。每年春節、中秋等重大節日,他都要招呼弟妹給父母請安、送禮,平時則常到父母家幫助干一些家務。春秋天氣好的時候,還要帶父母出去郊遊。有一年,梁先生在中國考察,正趕上春節。雖然公務繁忙,又遠距千里,他仍然買了機票在正月初一趕回漢城,召集全家給父母拜年。梁先生認為:「花些錢是小事,但盡孝是大事。我作為長子就要給弟妹們做個好榜樣。」他還透露說:「他公司中有一位姓金的同事,也是家中的長子,娶了媳婦忘了父母,鄰居背後指責他是『不孝之子』。這個人原本挺能乾的,公司總部准備提拔他為課長,後來公司里聽聞他對父母盡孝不夠,怕此事傳到社會上影響公司的聲譽,乾脆把他辭退了。」韓國人認為,一個國家公務員如果不孝敬父母,不管你的能力有多大,業績有多顯著,也很難得到提拔重用。因此,人們都把給父母行孝與為國家盡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並形成了輿論的壓力。 男人舊習 婆媳不和 眾所周知,韓國男人通常不下廚,有一種「君子遠離庖廚」的舊習,而這種舊習又常常受到公婆的默認,並因此導致許多兒媳婦與公婆的不和。韓國婦女一般結婚後都辭職回家,當上地道的「家庭主婦」。例如,每逢春節、中秋節,家庭主婦都得幾天幾夜圍著鍋台轉,累得腰酸背痛,而丈夫卻一點忙也幫不上。此時,如果兒媳稍有怨言,婆媳就會碰出不和的火花。但近年來,這種情況有所改變,許多年輕女性結婚後仍繼續工作,丈夫下廚已不再是丟面子的事情了。 「孝道」產品 企業賺錢 由於韓國舉國上下重視「孝道」,在經濟生活中也出現了花樣繁多的「孝道」產品,這也是韓國孝道的一大特色。每逢重大節日,韓國廠商都爭先推出孝敬老人和父母的產品。其中最受歡迎也最暢銷的是無公害的保健食品。西瓜經特殊處理,上面隱約出現一個「喜」字;一套精美的點心盒上印著一個「孝」字等等。為表彰企業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韓國還設立了「孝子」企業獎。 總之,「東方的儒教文明」,在韓國可以說無處不在。有一份民意調查,問:「東方的儒教文明能成為現代社會普遍認同的指導理念嗎?」被調查的韓國人贊成的比例高達90%。由此也就不會奇怪現代韓國人為何仍如此恪守「孝道」,為何如此堅守及時行孝的倫理觀念了。
⑹ 關於韓國的敬語
通常對老師,爺爺奶奶,老闆要用尊敬的語氣. 為方便起見,多數兒童和父母講話往往會以更為隨便的格式. 親近朋友之間也可以用一種更隨便的格式. 這種隨便的格式 (也有叫做
⑺ 有部韓國電視劇有申孝敬的名字
《幽靈》
李絮 飾 申孝靜
演員蘇志燮,李沇熹,嚴基俊,崔丹尼爾等人主演。
該劇以網路犯罪和網路刑警為題材,講述了隨著地方各個社交網路的發展而產生的新型犯罪和與這些犯罪做斗爭的網路刑警們的故事。
⑻ 韓國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二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三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不好意思,不合題,我不知道,也搜不到韓國人的,只能給你找了幾個中國人的,你看看吧
⑼ 想從韓國帶正品的正官莊紅參孝敬父母,哪裡有啊
在韓國買的話,很多地方都有的啊,它是一個連鎖店,每個區域都有店面,就不知道你去哪裡了。
我告訴你一個首爾明洞的電話:(82)02-318-2304 地址:서울 중구 명동2가 108-1
⑽ 韓國男人是不是很孝順
在韓國,一個老人如果有兒子,卻去了養老院,這個兒子就別想在外面處事了。至於中國的那一套理由在韓國根本通不過。所以肯定的說,韓國男人比中國男人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