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的教育,才能讓孩子孝順
現在的孩子,由於心理發展水平的制約以及家長的百般寵愛,大多存在「自我中心」的傾向,專橫、霸道、任性,長大後成為自私自利、不顧他人的人。 一、以身作則,父母做榜樣作為父母要嚴於律己,堅持正面教育的原則,孝順長輩、關心親朋;在孩子面前不議論別人的長短,盡可能地尊重他的一些孩子氣的同情心。逢年過節給老人買東西、送禮物,都要讓孩子知道並試著讓孩子參與買東西。同時,充滿溫情的家庭氛圍對培養孩子的愛心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間經常爭吵、謾罵甚至打鬧,孩子時常處在恐懼、憂郁、仇視的環境里,又怎能要求他去關心別人呢? 二、教育孩子學習與人分享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引導孩子在與人交往中關心、幫助、尊敬別人。好吃的與人分享,好玩的大家一起玩,別人病了去關心,別人痛苦給予安慰體貼,別人休息不去打擾,別人收拾干凈的房間不去弄亂等。孩子稍大一些,還要讓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減輕父母的勞累,珍惜父母的勞動等。此外,家長在為孩子的生活起居考慮的同時,也要讓孩子體會父母的辛苦,如父母在休息或學習時,不吵吵鬧鬧等。 三、教孩子運用「角色互換」,弱化「自我中心」心理「角色互換」就是轉換與他人的位置,實際體會別人的需求、感受與悲歡苦愁。當家長帶著孩子在公園玩了―天,已經該回家而孩子還要繼續玩其他玩具的時候,家長要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如:爸爸媽媽陪你玩了一天,身體很疲勞,需要休息,或玩得太晚家裡的爺爺奶奶會牽掛、著急等,讓孩子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當孩子做了對不住別人的事,家長應要求孩子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一想:如果另一方是自己會是什麼感受,這樣就會使孩子為自己的行為不安、羞愧。「角色互換」能很好地起到弱化「自我中心」的作用,幫助孩子從自己角度出發轉為能考慮別人的感受和需要。 四、教育孩子將自己融入集體中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關心集體,為集體出力,將自己融入集體中去接受鍛煉和提高。特別應該用孩子身邊的關心集體、為他人著想的榜樣教育孩子,因為對孩子有親切感的榜樣,孩子才易學肯學。
B. 如果婆婆不幫你帶孩子,你還會孝順她嗎
以我自己為例,我婆婆就不會幫我帶孩子,但是我不會記恨她,還是一如既往的孝順,因為我個人覺得,第一婆婆沒有幫你帶娃的責任,幫是情分;第二是孝順與幫你帶娃沒有直接關系,是應盡的義務;第三我有自己的帶娃理念,我害怕他們給慣壞了呢。所以,幫不幫帶,對於我都不會有任何的影響,自己累點無所謂。
孝順,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盡的責任和義務,不能因為單純的不幫你帶娃就拒絕履行。試想一下,你現在的行為如果幾十年之後發生在自己身上,你作何感想呢?
C. 如何培養孝順的孩子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孟子「孩提之意,無不知愛其親也」就道出了春秋時期人們敬老的情形。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報答養育之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新三字經》里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湖北一位因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他9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席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席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時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贊譽。
孝敬父母,是中小學生品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國務院批準的教育部制定的《21世紀振興教育行動計劃》把「孝敬父母」作為新世紀中小學品德教育的一項任務來提出,可見,國家對這個問題是何等的重視。
令人不安的是,當今青少年中,孝敬父母之風每況愈下。常可以看到這樣的鏡頭:吃過飯後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卻在那裡忙碌著收拾碗筷;家裡有好吃的東西,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嘗,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後,百般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凡此種種,值得憂慮。
有無孝敬父母的習慣,不單單是孩子和父母的情感關系,其實質是一個能否關心他人的大問題。在家裡能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到社會中,才有可能做到關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對祖國的忠誠。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孩子連他的媽媽也不愛,他還會愛別人、愛家鄉、愛祖國嗎?因此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1)要讓孩子明理,知道沒有父母便沒有孩子的一切(軀體、智慧、思想等等),父母恩深似海。作為孩子有孝敬報答的責任,這是做人的道德。古語「鴉有反哺之義」指的就是孩子必須盡孝的問題。
(2)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必然不可能從心底里孝敬父母。為此,作為外出打工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來之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里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3)要讓孩子知恩圖報。從留守孩子來說這個「報」是對待父母講道德禮儀。家長應要求孩子:一是對待父母有禮貌,如與父母講話要得體,關心父母的工作、身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二是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四有」新人,讓父母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三是聽從父母的教導,改正自己的不足;四是拓展對父母的愛,把對父母的愛拓展到對師長的愛、同學的愛、人民的愛、祖國的愛。這樣的愛就是對父母做好的愛。
(4)從日常小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如要求他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慮,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主動關心家長健康,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顧,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總之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於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5)父母本人也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家長不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自己年邁的父母親。如果說平時在外打工或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回家後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久天長,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D. 你不幫我帶孩子,我憑什麼孝順你
孩子是你的,你對孩子應盡撫養權,老人並沒有義務幫你帶孩子,不能因為別人家老人帶孩子就要求你家老人也要這樣做,這是不合理的。老人不帶孩子有很多種因素,但不管怎樣,希望你能認清這個法律事實。如果因為這點就不贍養老人,你可能會造成家庭的矛盾,夫妻關系的不合,甚至觸及法律,因此,建議你學會和家人好好相處,和老公也好好溝通,天下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如果你的家庭問題很困擾你,你也可以向我們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求助。
E. 父母不給帶孩子就不該孝順父母嗎
首先,父母是否需要幫助子女帶小孩,這不影響子女孝敬父母。因為父母都有孩子,小時候帶你們以及很辛苦了,父母時代和現在現在相比是天壤之別,應該讓父母享享福了,是否帶小孩一定要看父母是否願意,絕對不可以強迫父母幫忙帶孩子,甚至拿是否孝敬來要挾。否則已經開始不孝了。如果沒有能力生孩子的話,可以晚一點或少生孩子是比較穩妥的方式。
F. 不幫我帶孩子,憑什麼要我孝順你
幫不幫你帶孩子,是你和老人之間的情誼,老人沒有這個義務。你生的孩子自專己不帶憑什麼讓老人屬替您帶?但是,她兒子必須盡贍養義務。你行孝也是幫助她兒子你丈夫的忙,懂嗎?你在法律上同樣也沒有孝敬公婆的義務。這都屬於道德、良心的范疇。
G. 讓老人給帶孩子就是不孝順嗎
讓老人給帶孩子不是不孝順。
我是老人,我不帶孫也無事可做,就權當天倫之樂吧?
H. "你不幫我帶孩子,憑什麼要我孝順
她(他)不幫你帶孩子,因為她(他)沒有義務幫你帶孩子。同樣,你不孝順她(他)你也沒有義務。但是,你也沒權利阻止你老公和孩子對他們盡孝道。這都是法律明文規定的。
I. 怎麼做才是一個孝順的孩子
大家都聽過三十六孝的故事,可是孝順的人可不只三十六個哦!你和我版也都可以做個孝順的人。自從父權母生下我們,他們便花了很多的心血扶養我們長大,父母對子女的愛比什麼都偉大,所以我們應該回報他們。那我們應怎麼回報呢?就是孝順!那我們要怎麼孝順呢?我們可以幫忙他們做家事、努力做好自己的功課、不頂嘴、不吵鬧、不讓父母生氣,當父母年紀大的時候,我們更要盡心盡力的照顧他們,做很多會讓父母開心的事。我們也要常常反省自己有沒有做到「孝順」這兩個字,尤其是我自己更應該反省自己,我常常發脾氣、愛頂嘴、不愛看書,常常和哥哥姊姊吵架,惹爸爸媽媽生氣,有時還讓媽媽氣哭了,真的很不應該!「孝順」其實很簡單,只要多多體諒父母,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還要常常反省自己,我們都會是孝順的好孩子。
J. 致婆婆:你不幫我帶孩子,憑什麼要我孝順
致兒媳:孩子又不是我的,憑什麼讓我帶?你老公是我帶大的,憑什麼不孝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