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孝順節是哪個地區的節日
★孝順節差圓
「拗九節」又稱孝順節、後九節、送窮節。
自2005年伍族3月9日(農歷正月二十九)承載這一美德內涵的福州民間「拗九節」,被當地有關機構正式命名為「孝順節」。
福州市文明辦等多個部門與當地企業聯合發起,在全市舉行「孝順節」系列活動,並把活動的這一天定為全市的「孝順節」。在這一天,當地許多社區支起大鍋,當街煮甜粥(這是福州市民間「拗九節」的傳統做法),免費送給過往的每一位老人。許多當地青年男女積極響應這一設節號召,紛紛行動起來,專門為父母或其他長輩煮上一碗粥,敬上一杯榮;或為父親捶捶背,幫母親梳梳頭……「孝順節」現已成為該市一個永久性的地方節日。
★孝順節
農歷正月二十九,家家戶戶用糯米和紅糖煮拗九粥,內有紅棗、花生、豇豆、芝麻、荸薺等各種配料,用來祭祀祖先,饋贈親友。凡已嫁女兒,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拗九粥來源
民間傳說不一:一說是相傳目連母親兇悍,死後被送進地獄受苦。目連長大後,每天送飯給母親,都被小鬼吃掉,不得已煮了一碗顏色拗黑的粥,小鬼不敢食,故名拗九粥,目連送飯的日子即為拗九節、孝順節。
一說源出送窮,明代學者謝肇制說:「高陽氏子,衣敝食糜,正月晦日死,世作糜,棄破及街巷口,除貧鬼。」
清代學者多贊成此說,林祖燾〖閩中歲時雜詠〗詩:「相傳拗九屆芳辰,各煮飴糜雜棗榛。掃盡塵封投盡穢,送他窮鬼迓錢神。」閩俗正月初九稱上九,十九稱中九,廿九稱下九或後九,所以又叫後九節。此俗至今仍在腔慶弊民間流行 。
★意義
至少有三點:第一,通過盡孝之舉使人們普遍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僅要善待給予自己生命及撫育自己成人的父母,而且要善待自己身邊所有的人,關照一切需要幫助的他人;第二,通過盡孝之舉體現親人間的親情,可以促進家庭和美和社會和諧;第三,通過培育代與代之間的孝道,有助於廣大晚輩兒孫養成對家庭的忠誠、對他人的無私奉獻和對事業、對社會的責任。
★國外「孝順節」
在美國,有兩個人情味極濃的節日:母親節和父親節
Ⅱ 有關孝順的節日
★孝順節
「拗九節」又稱孝順節、後九節、送窮節。
自2005年3月9日(農歷正月二十九)承載這一美德內涵的福州民間「拗九節」,被當地有關機構正式命名為「孝順節」。
福州市文明辦等多個部門與當地企業聯合發起,在全市舉行「孝順節」系列活動,並把活動的這一天定為全市的「孝順節」。在這一天,當地許多社區支起大鍋,當街煮甜粥(這是福州市民間「拗九節」的傳統做法),免費送給過往的每一位老人。許多當地青年男女積極響應這一設節號召,紛紛行動起來,專門為父母或其他長輩煮上一碗粥,敬上一杯榮;或為父親捶捶背,幫母親梳梳頭……「孝順節」現已成為該市一個永久性的地方節日。
★孝順節
農歷正月二十九,家家戶戶用糯米和紅糖煮拗九粥,內有紅棗、花生、豇豆、芝麻、荸薺等各種配料,用來祭祀祖先,饋贈親友。凡已嫁女兒,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拗九粥來源
民間傳說不一:一說是相傳目連母親兇悍,死後被送進地獄受苦。目連長大後,每天送飯給母親,都被小鬼吃掉,不得已煮了一碗顏色拗黑的粥,小鬼不敢食,故名拗九粥,目連送飯的日子即為拗頌派九節、孝順節。
一說源出送窮,明代學者謝肇制說:「高陽氏子,衣敝食糜,正月晦日死,世作糜,棄破及街巷口,除貧鬼。」
清代學者多贊成此說,林祖燾〖閩中歲時雜詠〗詩:「相傳拗九屆芳辰,各煮飴糜雜棗榛。掃盡塵封投盡穢,送他窮鬼迓錢神。」閩俗正月初九稱上九,十九稱中九,廿九稱下九或後九,所以又叫後九節。此俗至今仍消李在民間流行 。
★意義
至少有三點:第一,通過盡孝之舉使人們普遍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僅要善待給予自己生命及撫育自己成人的父母,而且要善待自己身邊所有的人,關照一切需要幫助的他人;第二,通過盡孝之舉體現親人間的親情,可以促進家庭和美和社會和諧;第三,通過培育代與代之間的孝道,有拿櫻遲助於廣大晚輩兒孫養成對家庭的忠誠、對他人的無私奉獻和對事業、對社會的責任。
★國外「孝順節」
在美國,有兩個人情味極濃的節日:母親節和父親節。
Ⅲ 拗九節的故事
在拗九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給親朋好友;已經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來歷:
目連的母親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嗇貪婪,兒子卻極有道心且孝順。其母趁兒子外出時,天天宰殺牲畜,大肆烹嚼,無念子心,更從不修善。母死後被打入陰曹地府,受盡苦刑的懲處。目連為了救母親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獄中見到了受苦的母親。
目連心中不忍,但以他母親生前的罪孽,終不能走出餓鬼道,給她吃的東西沒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
目連乃依佛囑,於是有了七月十五設盂蘭供養十方僧眾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連母親得以吃飽轉入人世,生變為狗。
目連又育了七天七夜的經,使他母親脫離狗身,進入天堂。 這樣一個佛教故事能從西晉流傳至今,而且是口口相傳,關鍵在於故事勸人向善,勸子行孝,更有「天下無不是者父母」的隱喻。
拗九粥:
拗九節時人民就會熬拗九粥,製作材料以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為主,可加入蓮子、白果等,與白米摻糯米加紅糖同煮至熟或烯爛成粥即可食用。
煮「拗九粥」有講究,要經過四道工序,需要備齊糯米、紅棗、葡萄乾、桂圓干、蓮子、花生、荸薺、紅糖板等8種材料。這樣煮的粥色、香、營養一應俱全。 但有的人會用特殊的做法來做這拗九粥。
因為拗九粥所用材料均甘溫補脾,益氣禦寒,所以在寒冷的正月食用有益壽的功效。
此粥黏糯滑軟,香甜可口,營養豐富,易於消化,有健脾、潤腸、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等功效。 它可以作為日常營養配餐和調劑飲食生活的一道美食,尤其適宜年老體弱或病癒後脾胃虛弱者食用。
Ⅳ 孝敬節集體下跪,可以想到哪些作文題目
真誠--惟一溝通心與心之間的一坐天橋。在這坐橋上,沒有任何雜質,干凈而又純潔專。它無須華麗的辭屬藻去修飾,它只需人與人能夠一直擁有它,它就心滿意足了。
在真誠的世界中,不帶一點惡意和欺騙。真誠可以拉近彼此間的距離。一個人如果沒有了真誠,那麼誰願意去欣賞他,去與他交往呢?None,應此,要想自己不寂寞,而去令他人欣賞,就要真誠待人。「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意思是這樣的,只有你真誠對待別人,別人才能真誠對待你。
真誠,能夠融化一切冷漠。即使遇上了一個「冷血的人『,但只要你真誠地靠近他,相信,時間是最好的見證,總有一天,你的真誠會驅散他的冰冷,打動他的。就這么簡單。
做到真誠,只要是發自內心善處的,就行了。不必偽裝,不會寂寞;擁有朋友,擁有快樂。
Ⅳ 拗九節,來歷是什麼
拗九節來歷傳聞來自於古時有個叫目連的人,其母生前悍惡,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他探監給母親的食物均被看守的獄卒小鬼吃掉。後來他用多種材料與糯米混合煮粥灑上黑芝麻給母親,並隨口告訴看守這是拗垢」。(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認為這粥很臟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
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閩俗中,正月分「三九」,廿九稱為 「後九」,所以這粥便叫「後九粥」 。以後又以粥的顏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 。
於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 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Ⅵ 福州有名的「拗九節」是因何而來
拗九節是福州地區非常有名的一個傳統節日。這個節日是與孝敬父母有關的,這一天舉行的活動也都是與子女孝敬父母有關的。關於拗九節的由來有很多傳說,但都是與孝敬父母脫不了關系的。拗九節中最重要的就是「拗九粥」,這是一種類似於八寶粥的一種粥,裡面有著很多的成分,在這一天,父母都會喝到由子女獻上的拗九粥。
對於寓意好的傳統節日我們要加以傳承。拗九節的寓意是不要忘祖,要記得孝敬父母。這個節日的寓意與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百善孝為先」十分符合。所以,對於這種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要加以傳承和發揚。
Ⅶ 拗九節有什麼習俗
傳統來習俗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與霞自浦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九節」又稱「後九節」、「孝順節」。在福州人的傳統觀念中,「九」是不好過的。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白果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
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歲數逢九(虛歲)的人,如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稱「明九」),
或是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稱「暗九」),也要像過生日一樣,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7)孝順節擴展閱讀:
拗九節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區的傳統民俗節日,日期是農歷正月廿九。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給親朋好友;已經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Ⅷ 拗九節的由來習俗和時間。
拗九節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區的傳統民俗節日,日期是農歷正月廿九。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給親朋好友;已經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傳統習俗:正月廿九日,是福州與霞浦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九節」又稱「後九節」、「孝順節」。在福州人的傳統觀念中,「九」是不好過的。
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白果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此外,凡是歲數逢九(虛歲)的人,如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稱「明九」),或是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稱「暗九」),也要像過生日一樣,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在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古街區內,以經營風味佳餚、傳統閩菜著稱的「安泰樓酒家」,又在店門口設置了「拗九節」送粥點,向市民免費派發釆用紅棗、花生、桂圓、蓮子、紅糖與糯米烹煮速度和服務的「拗九粥」。
「拗九節」免費派送「拗九粥」,成為了「安泰樓酒家」這家老字型大小的傳統活動。「拗九節」前,它還特地邀請福州民俗專家為食客講解「拗九節」的來歷。它的經營者說,希望藉此讓這個的福州傳統節日傳承下去。
「拗九節」,是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孝順節」、「送窮節」。這天清早,福州人用糯米、紅糖,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特別是已出嫁的女兒,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祝福平安、健康。
這種習俗依然在福州盛行。一位喝上了「拗九粥」的老母親說,「拗九粥」里不只是紅糖、花生、紅棗、桂圓等,更有著兒女的一份孝心,甜到了心頭。
「拗九節」演繹成為尊老敬老、崇尚孝順的社會風尚,在福州發揚光大。
「拗九節」里,福州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就在陳氏祠堂里擺起了盛大的千人「孝順宴」:祠堂里里外外擺滿了一百九十五張桌子,近二千位年過半百的老人安坐席上,一邊悠閑聊天吃著美食,一邊欣賞著戲台上閩劇的精彩表演;而村裡年輕人忙裡忙外,端菜送茶。這一拗九敬老節的宴席風俗,在當地已經沿襲二十多年。
Ⅸ 拗九節之孝順父母的小故事!
一、漢文帝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是漢高祖的第三子,他對父母非常孝順,母專親生病3年吃屬的湯葯,他都要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二、仲由百里負米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人叫仲由,字子路,是孔子的學生。他非常孝敬父母,因為從小家境貧寒,生活節儉,經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系,但怕父母營養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為了讓父母能吃上米,仲由從一百里之外買米再背回來給父母吃,使父母健康長壽。
三、江革行佣供母
東漢時齊國臨淄有個人叫江革,從小父親就不在了,他對母親極為孝順。一次在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想抓走他,江革哭著說:「我老母年邁,無人奉養。」匪盜被他的孝順打動,不忍心抓走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自己貧窮沒有鞋穿,做僱工供養母親,讓母親過上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