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子孝敬父母的故事
孔子關於孝敬父母教誨孔子在他的《弟子規》中詳述了如何孝敬父母,這對於我們當代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是非常有益的。一個仁義,善良的人無論在家,還是在社會上都是一個好人,待人接物誠實善良,孝敬父母,愛護子女,他的心是無私的。孝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雲:「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若不孝敬他的父母,被視為「大逆不道」。今天我們常常看到聽到,無論是在文學電影里,還是現實生活中,時常有這樣報怨父母的:「為什麼生我?」其實,正如人們講的「善惡輪報」,人的不幸都是因為以前做了不好的,失德的事情,才在他的後來遭遇不幸,以償還以前做壞事時欠下的債。以惡相報,只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磨難。如果人人都能遵守道德禮規,無論是為人父母,還是做子女的,小到家庭,大到社會都會非常協調。
孔子在對其弟子的教誨中講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禮貌對待父母,父母有不對時,如何恰當的指出,等等。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清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解說:
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裡。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親穿的是否溫暖,居處是否暖和。夏天,要考慮父母是否感到涼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親,請問身體是否安好;傍晚回來了,也一定要向父母親問安。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要到哪裡去,回家以後,一定面見父母親,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對於所從事的事情,不隨便改變。事情雖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稟告父母,假如任意而為,就有損於為人子女的本分,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偷偷的私藏起來,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裡一定十分難過。父母親所喜愛的東西,當子女的都應盡力准備齊全,父母所厭惡的,都該小心排除。萬一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親帶來憂愁,我們的品格有了缺失,會讓父母親感到羞辱、沒有面子。父母親愛護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親,那是極其天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麼困難呢?如果父母親討厭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才算得是難能可貴。一般人總認為,父母要對子女有所付出後,子女才要有行孝的義務,這和菜市場的討價還價有什麼兩樣呢?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著面孔,聲色俱厲,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陷於不義,甚至放聲哭泣,來懇求父母改過,即使招父母親責打也毫無怨言。
2. 孔子是怎樣孝敬父母的
孔子的學生曾參,在瓜地里除草,一不小心把瓜苗的根鋤斷了。他的父親大怒,操起一根大棒,狠狠地抽打了他。
曾參默默承受著,不躲不閃。
其父卻越打越氣,直到曾參倒在地上,昏過去。
曾參很久才蘇醒過來,醒來以後,他馬上站起來,對父親說:「剛才我得罪了父親大人,害得父親大人不得不用大棒來教育我。大棒太重了,父親您沒累著吧?」
他回到自己的房間後,還拿起琴邊彈邊大聲唱歌,以此讓他父親知道,他身體沒事,好讓父親寬心、放心。
這個曾參,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孝子。但是,孔子聽到這事後,是什麼態度呢?
孔老夫子發怒了。他告訴弟子們說:「曾參來時,不準他進來見我!」曾參糊塗了,也很委屈:「老師您不是教導我們要孝順嗎?為什麼我這樣孝順,您還生氣呢?」
他請求孔子接見。他要問問老師。
孔子告訴他,從前有個瞽叟,他的兒子叫舜。瞽叟要使喚舜時,舜總是在身旁。瞽叟發怒要殺掉舜時,卻總也找不到這個孝順兒子了。平時,瞽叟用小木棍打他,他就忍受著;瞽叟一旦拿大棒子揍他,他就馬上逃走。
你以為舜是怕死而違抗父命嗎?你以為他是不孝嗎?正因為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他才使得他的父親沒有因為打死了兒子而犯下不慈的罪過,而他自己也沒有喪失那拳拳孝心啊!
你呢?拿身體去承受父親的雷霆之怒,打死也不躲避。你有沒有想過,你一旦被打死了,不就是讓你父親陷於不義之地嗎?不是要讓你父親承受喪子之痛嗎?不是要讓你父親因為親手打死兒子而悔恨終生嗎?還有比這更大的不孝嗎?
一番話,讓曾參醍醐灌頂,冷汗涔涔。
我們看孔子的這個故事,便知道,後來《二十四孝圖》中的那些極端的孝道,像王祥卧冰求鯉,郭巨埋兒奉母,庾黔婁嘗糞憂心,等等,一定為孔子所反對,因為孔子堅決反對用極端的手段去實現道德標准。用極端的手段去實行道德規范,本身即為不道德,並且會引起更大的不道德。
3. 關於孝順的孔子名言有哪些
關於孝順的孔子名言有: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4. 孔子對盡孝道的態度
孔子認為更重要的是孝要產生於內在的敬意,做到在父母面前和顏悅色才是真正懂得了孝法。
這是孝法清除認識誤區,達到真實有效的根本要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的意思是「現在所謂孝順,以為能養父母則可。可是人也都能做到飼養狗與馬。如無敬意,那和飼養狗馬有何區別呢?」
《論語》記載,孔子主張對父母不僅要在物質上奉養,還要在態度上恭敬和悅,即在言談舉止一切細節中,都要體諒敬順父母。
他還主張奉行「三年之喪」,即父母親去世後兒子應停止所有社會活動、感官享受和娛樂,專心守喪三年,表達對逝去至親的誠摯哀傷與懷念。
《論語·陽貨》記載,學生宰我曾質疑三年時間太長,提出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認為宰我的想法說明了他對養育了自己的父母缺乏感恩之心和深摯之情,是「不仁」之人。
(4)孔子對孝順擴展閱讀:
孔子的父母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史記》中說「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意即叔梁紇和顏氏女子野合,向尼丘祈禱後,生下了孔子。
按照這個記載,孔子是「野合」的結晶,父親年老體衰,母親是青春少女。孔子生下來不久,就成了沒有父親的孤兒,寡母將他撫養成人。
《禮記》記載,直到母親去世後,孔子才打聽到了父親的墓址,把父母合葬在一處。孔子向慕周禮,崇尚孝道,而母親在生時他居然始終不知道自己生父的墓地所在,由此可以想像他含辛茹苦的單身母親的窘境與難言之隱。
在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中國傳統文化中,「野合」對於男子而言無傷大雅,對於將貞節作為絕對命令的女子來說則有傷風化,大逆不道。
在歷史典籍中,關於孔子父母親的記載很少,與避諱孔子的「野合」出身及孔子母親的非正妻身份大概不無關系。
5. 孔子的名言關於孝順的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父母在世時,要以禮侍奉;死了,要以禮安葬,並且按禮儀祭祀。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關心父母的病痛是講求孝道之關鍵。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就是要求子女經常在父母面前盡些孝心。
6. 和孔子學習「怎樣才算是孝順」
子游問孝。子曰:「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在國學熱持續升溫的今天,說到孝順,幾乎沒有不知道的,也幾乎沒有什麼人公開反對孝順父母。但是對於究竟怎樣才算是孝順,可能差別還是很大的。不但作為孝順者的子女對此有不同看法,即便是作為被孝順者的父母,對此看法也有很大的不同。這就可能潛藏一個巨大的危機:很可能由於對孝順標準的不同,而引發雙方的矛盾,甚至可能引起雙方的不愉快。因此理順對孝順的判定標准刻不容緩。 不同歷史時代、不同社會環境、不同文化背景等,對於孝順會有不同的標准。《論語》中有多處提到怎樣才算是孝順,這只能算是2500年前的古人對孝順的標准,對於這個標准,我們沒有必要全盤照搬,但是可以作為參考。如果古人的標准對於今天依然是適合的,我們可以繼續引用。如果對於今天的標準是不太適合的,我們可以加以修正。 在《論語》中,記錄了子游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順,孔子回答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今天一提到孝順就說是能贍養父母,狗和馬不也有人喂養嗎?如果無敬愛之心,這兩者有什麼不同呢?」 從孔子這話中我們可以推想出,即便在孔子的時代,人們對孝順的標准也就已經非常不同了,有人覺得,只要能贍養父母,就可以算是孝順父母了,但是孔子對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孔子認為只做到贍養父母還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對父母保持尊敬,如果對父母不尊敬,那麼贍養父母就與飼養家畜沒有什麼分別。孔子對孝順的標准,顯然更加高一些。 了解到孔子時代的這兩種關於孝順的標准,作為今日中國人,我是深感慚愧的,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不要說在贍養父母的基礎上對父母保持尊敬沒有普遍做到,即便連最低標準的贍養父母,許多子女都沒有做到。相反,我們卻看到許多家庭幾個子女相互推卸贍養父母的責任的現象。盡管父母有幾個孩子,卻一個子女也不願意贍養父母。更有甚者,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撫養大,子女不但不能贍養父母,還要繼續賴在家裡不去工作、心安理得地當「啃老族」! 我們也還注意到另外一種更加普遍的現象:父母並不缺乏養老的錢,他們自己有退休金,或者有子女每月提供的養老金,可是卻缺乏子女的關心。有報道說,中國空巢老人在迅速增加。這些家庭的子女往往都去忙自己的事,而把父母獨自扔在一邊,甚至過年過節也沒有時間去探望一下父母。 客觀來說,子女無法和年老的父母一起生活,一起照顧年老的父母,主要還是由於經濟方面的因素。許多子女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將父母接來與自己一起安度晚年。不過也有相當多的家庭,並不是經濟問題,而是父母和子女彼此之間的文化或觀念上的隔閡,他們無法和睦相處,寧願分開生活。 隨著中國經濟的逐年增長,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子女在經濟上有能力讓年老的父母和自己一起生活,但是如果子女和父母之間的文化或觀念隔閡無法消除,比如著名的「婆媳不和」之類的隔閡無法消除,那麼空巢老人得不到子女關心、照顧的社會問題就依然無法解決。消除這個文化或觀念隔閡的唯一途徑,就是愛,彼此之間標准相同、心靈相通的愛,以及對孝順標準的統一和認同。 「婆媳不和」是中國最經典的難題之一,為什麼西方社會沒有類似的「婆媳不和」現象呢?我想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傳統的「孝順標准」的負作用。傳統中國文化中的「孝順標准」是只強調子女對父母的「敬」,但是從來不強調父母對子女的「敬」。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父母什麼事都做得很公正,那麼媳婦自然會對婆婆很尊敬,可是如果婆婆本身做事不公正,卻還單方面強調媳婦必須無條件地尊敬婆婆,這自然會引起媳婦的強烈不滿,於是「婆媳不和」便會一代代傳下去,即便是當年的媳婦在熬成婆之後,也會同樣強迫自己的媳婦無條件地尊敬自己這個新婆婆。 所以傳統孝順標准中的「尊敬」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只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沒有同時強調父母對子女同樣的「尊敬」。所以我們今天倡導「孝順」,在強調要尊敬父母的同時,也強調父母必須同樣尊敬子女。也就是,我們強調在人格平等基礎上的相互尊敬,而不是一味只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只有彼此平等地相互尊敬,這樣的孝順才可以長久,才可以和諧,才可以給彼此都帶來快樂,也才是真正發自內心的真愛。
7. 求所有的孔子關於孝順的名言!
1、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年輕人應該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認真誠信,廣施愛心,親近仁人志士。能輕松做到這些,才可以從事理論研究。
2、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夠養活父母便行了,至於狗和馬都能夠得到飼養,若不存心嚴肅的孝順父母,那養活父母和飼養狗馬怎麼去區別呢?
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父母的年齡不能不知道,一邊替他們高興,一邊擔憂
4、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當他父親活著(父在,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他父親死了,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對於父之道長期地不加以改變,可以說做到孝了。
5、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做父母的只是為孝子的疾病發愁(意在做孝子的應該體諒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讓父母擔憂)
註: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之一。
8. 孔子的名言關於孝順的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汝安乎?」曰:「安。」「汝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汝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9. 儒家大義:孔子教我們如何孝順父母
大棒,狠狠擊打曾參的背。曾參默默承受著,不躲不閃,曾皙卻越打越氣,下手越來越狠,直到曾參倒在地上,昏死過去。曾參很久才蘇醒過來,醒來後,他馬上高高興興地站起來,上前對父親說:「剛才我得罪了父親大人,害得父親大人不得不用大棒來教育我。大棒太重了,父親您沒累著吧?」
他回到自己的房子後,還拿起琴邊彈邊大聲唱歌,以此讓他父親知道:他身體沒事,好讓父親寬心放心。
這個曾參,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孝子,據說《孝經》就是他寫的。這個來源於《韓詩外傳》和《說苑·建本》中的故事,真是非常典型。
但是,孔子聽到這事後,是什麼態度呢?
孔老夫子發怒了。
他告訴弟子們說:曾參來時,不準他進來見我!
曾參糊塗了。他很委屈:老師您不是教導我們要孝順么?為什麼我這么孝順,您還生氣呢?
他求人向孔子請求接見。他要問問老師。
孔子告訴他說:
從前有個瞽瞍,他的兒子叫舜,瞽叟要使喚舜時,舜總是就在身旁;瞽叟發怒要殺掉舜時,卻總也找不到這個孝順兒子了。平時,瞽叟用小棍子打他,他就忍受著;瞽叟一旦拿大棒子來揍他,他馬上逃走。
你以為舜是怕死而違逆父親嗎?你以為他是不孝嗎?正因為他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才使得他的父親沒有因為打死了兒子而犯下不慈的罪過,而他自己也沒有喪失那拳拳孝心啊!
你呢?拿身體去承受父親的雷霆之怒,打死也不躲避。你有沒有想過,你一旦被打死了,不是讓你父親陷於不義之地嗎?不是要讓你父親承受喪子之痛嗎?不是要讓你父親因為親手打死兒子而抱憾終生嗎?還有比這更大的不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