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敬母親

孝敬母親

發布時間:2020-11-28 10:11:00

孝敬父母的行為有哪些

為父母洗頭洗腳、揉肩捶背。大家還記得那個孩子為媽媽洗腳的經典廣告吧,相信90%以上的人還沒這么做過,從來都是父母伺候我們,是時候為他們洗洗頭、洗洗腳、揉揉肩、捶捶背了,他們一定會覺得很溫暖。

買營養品給他們。父母漸漸老了,多年來為子女為家庭付出了太多,身體也漸漸沒有以前硬朗,所以子女平時要多留心,適當選擇一些適合比較好的營養品給他們。

為他們做可口的飯菜。比起買補品,相信下廚這點更讓人開心,或許很多母親經常會因為心疼孩子而把他們趕出廚房,不過能吃到孩子親手做的飯菜,一定比吃什麼都香。

給他們買衣服鞋子。很多父母反對孩子們為他們買這買那,特別是衣服,理由是不合身、浪費錢。其實在他們抱怨的同時更多的是欣慰,所以,牢記父母的衣服尺寸、鞋子的尺碼,以及喜好。

給他們買一些首飾。這一點很多人沒有發現,當你的父母越來越老的時候,他們會有一些特別的愛好,比如說喜歡戴首飾,特別是母親,這個時候就是細心的你開始做什麼的時候了。

帶父母定期檢查身體。這點事最重要的了,身體第一,有的父母從來只為孩子著想,一生操勞,總是顧不上自己的健康,而且很多年輕時生活太艱苦沒有條件養護生體。無論你的經濟狀況如何,都不要忘了帶父母檢查身體。

帶他們去遊玩、放鬆。很多子女工作太忙,陪父母的時間少之又少,我們知道父母最需要的不是物質上的東西,而是我們的時間,多花點時間陪他們四處散散心、聊聊家常。

8
經常噓寒問暖。除了實際行動,言語上更不要忘了給父母溫暖,特別是長期在外工作的,一年就回那麼一次家的,要每隔一兩天給他們電話問候,當然,生活費也別少寄。

❷ 關於孝敬父母的詩句

1,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出自清代黃景仁的《別老母》

白話文釋義:因為要去河梁謀生,所以把帷帳撩起,依依不捨要向年邁的母親辭別,看到白發蒼蒼的老母不由淚下不停,眼淚也流幹了。在這風雪之夜,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卻要掩柴門凄慘地遠去,不禁令人興嘆:養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2,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出自唐代:孟郊《遊子吟》

白話文釋義: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3,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出自先秦:佚名《蓼莪》

白話文釋義:看那莪蒿長得高,卻非莪蒿是散蒿。可憐我的爹與媽,撫養我大太辛勞!

4,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出自春秋《禮記》

白話文釋義:孝順的行為可以分成三個等級:最高一等的是言語、行為和內心都能尊敬父母,其次一等是不打罵侮辱父母,對他們好,再下一等的是能給他們養老送終。當然連養老送終都做不到的就是不孝了。

5,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出自秦漢《孝經·聖治章第九》

白話文釋義:天地萬物之中,以人類最為尊貴。人類的行為,沒有比孝道更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沒有比敬重父親更重要的了。

❸ 怎樣孝敬父母

我以前也有這個顧慮我從高中就在外地上學了。我們總是*心安理得*的向父母索取著,我馬上畢業了,在著6年半里我慢慢總結:
1:
交流
有話就和他們分享(無論好與壞事)好的他門會替你高興,壞的他們會給你好的建議(畢竟他們過的橋比我們走的路多)。像我上高三的時候交了個男友放假回來通電話(電話費當月幾百)他們問我,我試著說了,他們不但沒說我還和我分享了他們情竇初開時的事情,讓我有了正確的目標,後來我和男朋友都考入了不錯的大學,到現在我們一起奮斗找工作。從那後我有事就和他們說反而他們很放心我也很開心。
2:
努力學習
父母養育我們很不容易,他們沒想從我們身上得到任何東西,他不會願意要我們去打工掙的那一點點錢而是想看到我們的成績,他們想我們以後「有出息」這是他們的無償奉獻!
3:
做力所能及的事
請問你給父母端過幾次洗腳水?
請問你吃完飯主動收幾次拾桌子?
請問你主動洗過幾次碗?
請問你有幾次主動給父母捶背?
只這四個問題我有一年回家沒有多做一個假期也就做了一兩次知道么,收拾桌子洗碗後他們說我真的長大了(那時我20了)!我給我爸捶了一會背他就說不用了累壞你(但我看到他笑了)。洗腳水端來了媽的眼睛紅了!他們別無所求只要你有關心他們的那份孝心,不用做多他們就會知道你的心裡有他們關心他們,父母會決的沒白養你、沒白疼你,長大了會疼我們了。這是安慰,父母會很開心!
4:
多在家幾天
有幾年放假回家我覺得和父母呆著,沒意思,要去這個同學家住兩天那個同學家過個夜,小學聚會晚回一會兒(半夜一兩點才回)中學聚會多喝點十點多回,(回家就睡半夜還吐)媽幫你收拾給你端水,看著心疼!雖然嘴上罵你,疼在她心尖上啊!我不領情肯定第二天早上不吃飯就出去「玩」了,他們呢也沒心情吃早飯了,還要工作一天,我們於心何忍!他們就想和他們一起看著你吃早飯,看著你按時睡著!看電視和媽聊聊感情片,和老爸喊喊足球,侃侃拳擊,對這社會、學校的看法。如此而已!
這是小女子的拙見,本人自視還沒資格教別人,互相學習!

❹ 要孝敬母親的詩句

1、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母親,人間第一親;母愛,人間第一情。

3、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5、一尺三寸嬰,十又八載功。

6、母稱兒干卧,兒屎母濕眠。

7、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8、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9、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10、搴幃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11、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

12、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

13、世上惟一沒有被污染的愛,那便是母愛。

14、母愛是多麼強烈、自私、狂熱地佔據我們整個心靈的感情。

15、無父何怙,無母何恃。

16、慈母愛,愛幼雛,趙家光義為皇儲。龍行虎步狀日異,狗趨鷹附勢日殊。

17、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

18、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

19、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20、非痴非狂誰氏子,去入王屋稱道士。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

21、阿母親教學步虛,三元長遣下蓬壺。雲韶韻俗停瑤瑟,鸞鶴飛低拂寶爐。

22、慈母愛子,非為報也。

23、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24、河廣難航莫我過,未知安否近如何。暗中時滴思親淚,只恐思兒淚更多!

25、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26、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

27、以汝夫婦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別離。不如林中烏與鵲,母不失雛雄伴雌。

28、為人父母天下至善;為人子女天下大孝。

29、人見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30、有子且勿喜,無子固勿嘆。

31、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32、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親卻是堅強的。

33、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關西驃騎大將軍,去年破虜新策勛。

34、霜隕蘆花淚濕衣,白頭無復倚柴扉。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

35、母儀垂則輝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

36、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37、人家見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1、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2、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

❺ 孝敬母親的名言

1、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2、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

3、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4、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

5、母親的愛是永遠不會枯竭的。

6、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

7、母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8、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9、父母天地心,大小無厚薄。

10、父母的美德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11、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12、要用希望孩子對待你的方式去對待父母。

13、母親的心靈是子女的課堂。

14、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15、慈善行及至親,但不應僅此為止。

16、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

17、沒有母親,何謂家庭?

1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19、爺娘惜兒女,好比長江水。

20、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21、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22、父母者,人之本也。

23、所有傑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

24、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25、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

26、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

27、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28、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29、全世界的母親多麼相像!她們的心始終一樣。

30、沒有和平的家庭,就沒有和平的社會。

31、天下最苦惱的事莫過於看不起自己的家。

32、事親以敬,美過三牲。

33、年老受尊敬是出現在人類社會里的第一種特權。

34、母親的心是兒女的天堂。

35、智慧之子使父親歡樂,愚昧之子使母親蒙羞。

❻ 孝敬父母的話

1、百善孝為先。

2、孝順父母,如同供佛。

3、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4、一代做給一代看。今天,我們孝順自己的父母;明天,孩子孝順的就是我們。

5、父母所想做的事,我依照著去做;父母所牽掛的人,我親近厚待他。

6、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7、天地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全家安,為人需當孝父母。

8.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孝順父母。

9.去孝順父母吧,這是一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不會做錯的事。

10.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不在了,人生只剩歸途。

❼ 孝敬父母的故事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孝親敬老小故事2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孝親敬老小故事3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孝親敬老小故事
從前有個家庭,只有一個老母親和一個兒子過活。母親做飯兒子種田,母親把全部精神都用在疼兒子上,做好飯等兒子來吃,一邊給兒子擦汗一邊給兒子端飯,中午把做好的飯送到地頭,晚上幫兒子洗腳,老母親把一切都奉獻給了兒子,可是兒子並不滿意,老是覺得母親做的不好,時常打罵母親。母親有時候心裡也有氣,可就是捨不得罵兒子。有一次他耕田到地頭休息時,看到地頭一烏鴉窩不只什麼原因落到地上,那老烏鴉和小烏鴉他都認識,可不知為什麼那老烏鴉行動困難,小烏鴉正銜著一隻蟲子送老烏鴉的嘴邊,那老烏鴉沒有接住蟲子掉到地上,小烏鴉趕忙銜起來再送到老烏鴉的嘴邊。這一幕讓這個兒子心驚了,想起母親的好,再想想自己對母親的不好,真是蟲獸不如。從些番然醒悟,決心做個孝子。當他回到家把熱水瑞到母親前並把母親的雙腳放進水盆的時候,母親淚水流下來了,兒子的淚水也流下來了
故事2
一個老太太92歲了,早年喪夫,自36年前二子三女各自獨立之後,她就輪流著在各子女家過活,原來是每家家都差不多十天左右,各個兒子、媳婦,女兒、女婿都對她很好,時間長了,她就過多地在二女家住下了,二女婿是個工人後來當個小官,靠工資生活,並不富裕,比其它幾個略有不如。但老太太就是覺得二女婿貼心,心理更安穩,住的時間長了二女婿把老太太的生活習性都掌握,雖然沒有多好的,但口味大都是隨著老太太轉的,一起生活了一年又一年,二女婿把父母都送走了,照顧老岳母的生活還是照舊。日復一日,簡單的生活過了36年了。老太太依然健康。
一則是「方觀承千里探親」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間,安徽桐城的方觀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親的故事,至今被人們傳為美談。
方觀承的祖父、父親都曾做過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獄使其祖父、父親因一朋友寫了一書而被株連,流放到黑龍江充軍服役,其家產也被沒收充公。年幼的方觀承兄弟無依無靠,只得到寺廟中暫棲其身。
在寺廟中,方觀承兄弟含淚度日,備嘗艱辛,但方觀承最想念的還是祖父和父親。他鼓足勇氣,向長老提出請求,允許他倆前往邊疆探望長輩。長老念及二人年幼,盡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極力勸阻。方觀承則懇求說:「祖父、父親遙在天涯,對家中親人望眼欲穿,我們若能前往,定會增添些許慰藉。為給二老一點安慰,我們即使受點折磨,遭受點艱難,也在所不辭。請長老思准,讓我們啟程。」
方家兄弟的義舉,感動了長老,長老送其路費,含淚目送他們踏上探親路程。
一路上,他們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飢挨餓,攙扶相行,衣破成條,腳生老繭。幾個月後,他們終於見到了二老。四人抱頭痛哭之後,祖父、父親心中為自己有這樣的孝順後代頓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倫之樂之中。

❽ 孝敬母親的歷史例子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

❾ 什麼是孝敬父母

從前,有個老人,妻子去世後一直一個人過著孤單的生活。他一生都是個辛苦工作的裁縫。因時運不佳,他身無分文。現在他太老了,已經不能做活兒了。他的雙手抖得厲害,根本無法穿針;而且老眼昏花,縫不直一條線。他有三個兒子,都已長大成人,結了婚,有了各自的家。他們忙於自己的生活,只是每周回來和父親吃一頓飯。

漸漸地,老人的身體越來越虛弱了,兒子看他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他心想:「他們不願意陪在我身邊,因為他們害怕我會成為他們的累贅。」他徹夜不眠,為此而擔心。最後他想出一個辦法。

第二天一早,他去找自己的木匠朋友,讓他給自己做了一個大箱子。然後又跟鎖匠朋友要了一把舊鎖頭。最後他找到吹玻璃的朋友,把他手頭所有的碎玻璃都要過來。

老人把箱子拿回來,裝滿碎玻璃,緊緊地鎖住,放在了飯桌下面。當兒子們又過來吃飯的時候,他們的腳踢到了箱子上面。

他們向桌子底下看,問他們的父親:「裡面是什麼?」

「噢,什麼也沒有,」老人說,「只是我平時省下的一些東西。」

兒子們輕輕動了動箱子,想知道它有多重。他們踢了踢箱子,聽見裡面發出響聲。「那一定是他這些年積攢的金子。」兒子們竊竊私語。

他們經過討論,認為應該保護這筆財產。於是,他們決定輪流和父親一起住,照顧他。第一周年輕的小兒子搬到父親家裡,照顧父親,為他做飯。第二周是二兒子,再下一周是大兒子。就這樣過了一段時日。

最後年邁的父親生病去世了。兒子們為他舉辦了體面的葬禮。因為他們知道飯桌下面有一筆財產,為葬禮稍微揮霍一些,他們還承擔得起。

葬禮結束後,他們滿屋子搜,找到了鑰匙。打開箱子後,他們看到的當然是碎玻璃。

「好惡心的詭計,」大兒子說,「對自己的兒子做這么殘忍的事情!」

「但是,他還能怎麼做?」二兒子傷心地問,「我們必須對自己誠實,如果不是為了這個箱子,直到他去世也不會有人注意他。」

「我真為自己感到羞愧,」小兒子抽泣著,「我們逼著自己的父親欺騙我們,因為我們沒有遵從小時候他對我們的教誨。」

但是,大兒子還是把箱子翻過來,想看清楚在玻璃中是不是真的沒有值錢的東西。他把所有的碎玻璃都倒在地上,頓時三個兒子都無言地看著箱子裡面,箱子底下刻著四個字——孝敬父母。

一個老邁的父親,兒孫滿堂,本應享受天倫之樂,卻被逼得用謊言來喚起兒子的孝敬,這難道不是「三伏心也寒」的事情嗎?林肯說過:「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歸功於我天使般的母親。」因此,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應盡心回報,怠慢父母是違背倫理的行為。莎士比亞說過:「逆子無情甚於毒蛇。」因此,我們要時刻長大以後應該以考心報答父母對我們無私的愛。

❿ 古代孝敬母親的事例有哪些

二十四孝裡面的故事,隨便找了幾個,供參考:
1、親嘗湯葯,西漢文帝劉恆
漢文帝劉恆沒繼承漢高祖劉邦的王位之前,被封為代王。漢文帝劉恆是薄姬所生,盡管劉恆當了皇帝以後,薄太後有很多宮女服侍,但漢文帝依然如往常一樣孝順母親!有次薄太後患重病有三年之久,漢文帝除了在朝堂處理國家大事後都是每天守在母親身邊,親自看護,日夜不停,實在困了就在母親的病床旁邊打個盹。每當宮女煎好葯他一定先嘗嘗是否已經煎到位才親自細心給母親喂葯!漢文帝劉恆的仁孝也傳遍天下。
詩頌: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後三載病,湯葯必先嘗。
2、嚙指心痛,周朝曾參
周朝的時候,孔子有一個叫曾參的弟子,品德高尚,非常孝順父母。有次他去山中砍柴,家裡來了客人,母親在家裡沒有東西招待客人,但是曾參一直還沒有回來。他的母親實在沒有辦法了,忽然想起一個辦法,因為母子心血相通,就咬破了自己的一個手指。曾參在山中忽然覺得心痛,擔心母親在家有事,就急忙趕回家中。客人走後,曾參問母親家裡來了客人為什麼他在山中會忽然心痛,他母親說,我見你很久沒有回來,就咬破手指,想你必定會有感覺,早點回來,幫我招待客人。
3、單衣順母,周朝閔子騫
周朝時候孔子有個弟子叫閔子騫,早年喪母,父親又娶了一個女子生了兩個弟弟。後母對自己的兩個兒子偏愛,對閔子騫卻非常不好。常常把他當做傭人使喚,呼來喚去。好的東西都是留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孩子,給閔子騫的都是最差的。冬天來了,後母用上好的棉絮給自己的兩個孩子做了棉衣,給閔子騫的衣服裡面用的是不保暖的蘆花。閔子騫卻還是對父母孝順有加,沒有怨恨。有一天父親讓閔子騫一起推車出去辦事,他的衣服單薄無法禦寒,渾身凍的打顫,父親查看以後,知道後母刻薄,心中大怒,立即回家要趕走後母。閔子騫此時不但沒有傾訴以前後母的種種不公平待遇,還為後母求情,他說,母親所在,只我一個兒子受點冷,若是父親把母親趕走了,那三個兒子都得受寒冷的苦了。後母聽了非常感動,對自己以前的行為感到後悔和慚愧,從此以後,對閔子騫也如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對待!
詩頌: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娘。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4、行佣供母,後漢江革
後漢時期,有個叫江革的孝子,小時候父親去世了,他和母親相依為命,生活非常艱難。那個時候天下戰亂不斷,一天江革聽到戰亂就要來到他們村子,擔心母親會受到驚嚇,就背著母親別處逃難,逃亡路上遇到了盜賊,盜賊要江革加入他們,江革向盜賊們哭求,說母親年輕時候為了養活自己吃盡了苦頭,現在她年齡大了,如果沒人照顧肯定活不下去!盜賊們也被他的孝心感動放了他們。當他們逃難到下邳這個地方的時候身無分文,衣服鞋子全破了,飢寒交迫的江革就去給人家做傭工,拚命幹活,賺的全部為數不多的錢都用來給母親買生活的各種必需品。自己卻捨不得花一個錢,依然穿著破爛的衣服和鞋子。
5、懷橘遺親,後漢陸績
後漢時期有個叫陸績的人,小時候就懂得子女要孝順父母的道理。在他六歲那年去九江的時候正好遇見了袁術,袁術拿出很多橘子招待賓客,陸績偷偷在懷里藏了兩個。等要回家跪地拜辭的時候,橘子掉在了地上,這時候袁術還以為陸績是個孩子太喜愛橘子才偷偷藏了兩個,就問,陸績啊,你是來做客的,客人怎麼能把主人用來招待你們的橘子偷藏回家呢?陸績紅著臉也不好意思,意識到自己行為不妥,都是一時自顧自的想著孝順母親呢,於是他就向袁術表示歉意,原本他也不想,只是母親最喜歡吃橘子,可是家裡的這個季節買不到橘子,所以就將自己本來想吃的兩個橘子省下來了,帶回家給母親吃。袁術見到他小小年紀竟然如此有孝心,大為驚訝,就走又送了他一些橘子帶回家。

閱讀全文

與孝敬母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幼兒園重陽節包餃子方案 瀏覽:28
兄長應該怎麼稱呼弟媳的父母 瀏覽:959
包頭青山老年大學烘焙 瀏覽:310
男友問你父母在家嗎什麼意思 瀏覽:876
石龍敬老院電話 瀏覽:490
父母給你的東西好與不好怎麼形容 瀏覽:278
特崗折算工齡與養老金 瀏覽:369
聽父母的建議有什麼好處 瀏覽:16
上海閘北區老年大學招生簡章 瀏覽:737
怎樣購買農村養老保險 瀏覽:478
談談對養老保險改革的看法 瀏覽:871
平和縣養老機構 瀏覽:443
80歲健身老太上吉尼斯 瀏覽:527
婚禮上新郎怎麼說話父母怎麼說 瀏覽:825
上海退休金2017新政策 瀏覽:713
現企業男性工人退休年齡是 瀏覽:307
對於朋友的父母怎麼稱呼 瀏覽:934
煙台棲霞養老金怎麼算 瀏覽:604
西安靈活就業人員養老金交多少 瀏覽:737
老年痴呆症靶向修復江西 瀏覽: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