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敬是美德

孝敬是美德

發布時間:2020-11-28 08:58:34

A. 孝敬父母傳統美德的名言名句

1、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2、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孟軻

3、母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爾基

4、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5、母愛勝於萬愛。——莎士比亞

6、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7、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9、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10、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11、長幼有序。——孟子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3、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14、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15、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16、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17、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18、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19、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20、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21、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22、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23、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

24、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25、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

26、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費孝通

27、老年人猶如歷史和戲劇,可供我們生活的參考。——(古羅馬)西塞羅

28、開始吧,孩子,開始用微笑去認識你的母親吧!——(古羅馬)維吉爾

29、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荀子

30、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孝經·聖至章》

B.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詩句

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我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長河中,一直有許許多多孝敬父母的典範,讓人們津津樂道,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位居一切美德之首,是做人的根本。
中外古今,都有孝敬父母的典範,早在我國東漢末年便有「黃香孝親」這一歷史佳話。黃香生於一個貧苦家庭,到了夏天,十分悶熱,使人晚上難以入睡,於是黃香每到睡前就給他的父親扇涼,直至父親睡著。他強頂著困意為父親扇涼爽,不正是孝敬父母的體現嗎?不錯的,孝敬父母其實說易也易,主動做些自己能做的小事,不讓父母們煩心和過度操勞,不就是很好的「孝」嗎?古人用他們的行動指引了我們該如何孝敬父母。
不單單在中國,德國思想家恩格斯同樣是孝敬父母的典型。他父親去世後,留下了一筆可觀的遺產,引起了他幾個兄弟之間的財產糾紛,當時正值他的母親身患重病,為了不使母親傷心,他主動放棄了那份屬於他的遺產,平息了家庭可能出現的糾紛。後來,他在一封信中提到:「我可能會有成千上萬的財產,但我永遠不會有另一個母親。」是啊,金錢財富固然是誘人的,可是父母卻是永遠的珍寶啊。他們給予了我們太多太多,小到無微不至的關懷,大到教我們做人做事,這些都無法用金錢去衡量。因此,我們應當孝敬父母,就像恩格斯所做的那樣,為了使他母親平靜舒適地度過餘生,他毅然放棄了自已的利益。恩格斯的這種做法,體現出了「孝」的精髓,他本人也成為後人效仿的典範。

C. 孝敬美德什麼意思

孝順贍養父母長輩親人,尊敬長輩師長。愛護晚輩。使他們身心安泰,身心無憂,快樂健康的生活。這些行為是我們民族生存壯大的根基。是先人傳承下來的美好品質,是良好的德行,是我們做人的行為規范。。
簡單的說,做好了這些,基本上算是朝著做一個好人的基礎上前進了。。

D. 孝順是美德嗎

所謂孝,它就是傳統美德,就是傳統文化,西方沒有孝這個東西,孝其實不回是一種美德,尼答采說傳統道德就是特殊化的不道德,我們知道愛親人是人類的天性,是偉大的,孝是畸形的道德。道德需要正當的理由,將來人們正是基於道德的原因,而完全將所謂的傳統道德拋棄

E.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三字經》中有這樣描述:」______,_____」孝於親 所當執。作為

我把三字經全給你吧: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黃道,日所躔。曰赤敗友道,當中權。
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
曰岱華,嵩恆衡。此五嶽,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稱行省,三十五。
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
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青赤黃,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識。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宮商角,及徵羽。此五音,耳所取。
匏土革,木石金。與絲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葉。
九族者,序宗親。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曾玄。
五倫者,始夫婦。父子先,君臣後。
次兄弟,及朋友。當順敘,勿違背。
有伯叔,有舅甥。婿婦翁,三黨名。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故,明句讀。
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
帷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源。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辨王載,說仁義。
中庸者,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大學者,乃曾子。自修齊,至治平。
此二篇,在禮記。今單行,至治平。
四書通,孝經熟。如六經,始可讀。
六經者,統儒術。文作周,孔子述。
易詩書,禮春秋。樂經亡,餘可求。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有國風,有雅頌。號四詩,當諷誦。
周禮者,箸六官。儀禮者,十七篇。
大小戴,集禮記。述聖言,禮法備。
王跡息,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王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爾雅者,善辨言。求經訓,此莫先。
古聖著,先賢傳。註疏備,十三經。
左傳外,有國語。合群經,數十五。
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古九流,多亡佚。取五種,修文質。
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在上世。
堯舜興,禪尊位。號唐纖胡虞,為二帝。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察豎槐百載,最長久。
周共和,始紀年。歷宣幽,遂東遷。
周道衰,王納墜。逞士戈,尚游說。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並。傳二世,楚漢爭。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先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趙宋興,受周祥。十八傳,南北混。
遼興金,皆夷裔。元滅之,絕宋世。
蒞中國,兼戎狄。九十年,返沙磧。
太祖興,稱大明。紀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遷宛平。十六世,至崇禎。
權閹肆,流寇起。自成入,神器毀。
清太祖,興遼東。金之後,受明封。
至世祖,乃大同。十十世,清祚終。
凡正史,廿四部。益以清,成廿五。
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
後漢三,國志四。此四史,最精緻。
先四史,兼證經。參通鑒,約而精。
歷代事,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漢賈董,及許鄭。皆經師,能述聖。
宋周程,張朱陸。明王氏,皆道學。
屈原賦,本風人。逮鄒枚,暨卿雲。
韓與柳,並文雄。李若杜,為詩宗。
凡學者,宜兼通。翼聖教,振民風。
口而誦,心而帷。朝於斯,夕於斯。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趙中令,讀魯論。波既仕,學且勤。
披薄編,削竹簡。波無書,且知勉。
頭懸梁,錐刺股。波不教,自勤苦。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蘇明允,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波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若荀卿,年五十。游稷下,習儒業。
波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
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波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蔡文姬,能辯琴。謝道韞,能詠吟。
波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
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波雖幼,身已仕。爾細學,勉而致。
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幼習業,壯致身。上匡國,下利民。
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帷一經。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F. 什麼名句,是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美德

  1.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3. 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

G. 關於孝順的中華傳統美德小故事有哪些

1,鹿乳奉親

周朝時,有一位叫郯子的,從小就很孝順。 他的父母年老的時候,雙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辦法。於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這樣去取得鹿乳供奉雙親,沒想到被打獵的人發現。 正當獵人舉起了弓箭要射殺他時,他急忙喊道:」我為了取得鹿乳,給患有眼疾的雙親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採取鹿乳。」獵人知道原來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沒有射他,並且對他這種孝敬父母的行為贊嘆不已。

2: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發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於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 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 後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

3: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

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

4: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裡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

5: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裡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閱讀全文

與孝敬是美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靈活就業人員養老金交多少 瀏覽:737
老年痴呆症靶向修復江西 瀏覽:203
退休金民事抵押 瀏覽:722
濟南老年大學高新區 瀏覽:571
土地稅養老金怎麼交 瀏覽:614
老人頭發越來越稀疏怎麼辦 瀏覽:368
贊美孝敬父母的題目 瀏覽:812
長壽硒軟膠囊 瀏覽:482
甲亢長壽嗎 瀏覽:551
長壽古錢幣鑒定 瀏覽:324
老年大學周年賀信 瀏覽:464
天津退休人員社保卡個人賬戶 瀏覽:47
濟南市農民2020年養老金多少 瀏覽:737
小學生到敬老院學雷鋒報道 瀏覽:108
女性農村戶口退休年齡6 瀏覽:294
臨夏養老院收費多少 瀏覽:946
怎麼讓父母打我感到後悔 瀏覽:542
山東曹縣2016年退休金 瀏覽:197
內蒙退休養老金 瀏覽:364
孝順父母活著 瀏覽: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