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重陽節登高有什麼寓意
據說在東漢時,燕趙有一個叫桓景的小夥子,他早年父母雙全,後來娶了妻子,妻子也給他生了幾個孩子。不過父母、妻子和孩子再加上他,也是一大家子的人,這都要靠他一個人養活,因此生活過得非常的拮據。
桓景的日子雖然不算好,但無災無難的時候,一家子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很快就來了。這一年,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有人病倒了。很快,桓景的妻子也染了病,整日躺在床上,不能動彈。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過,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他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他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
桓景為了救自己的妻子,決心去拜師學本領,想要戰瘟魔,救活妻子,同時也可以為民除害。他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
桓景便請求鄰居幫忙照顧他的妻子孩子,自己則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去了。
桓景到了東南山中,費長房收下了桓景,還給他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每日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起武來。
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他跟前說:「今年九月初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了。你可以回鄉為民除害了,不過我要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你把這些給你的家鄉父老們,讓他們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等到九月初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桓景把茱萸葉子給每個人都分了一片,並告訴鄉親們要隨身帶著茱萸葉子,瘟魔就不敢近身了。
桓景又把菊花酒倒了出來,讓每個人都喝了一口,因為師父告訴他,人若是喝了菊花酒,就不會再被染上瘟疫了。等桓景把鄉親們和家人都安排好,他就帶著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在屋內等著瘟魔來時與他交戰。
不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他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卻也不見一個人。瘟魔覺得很是奇怪,他抬起頭卻望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
瘟魔很生氣,他大吼一聲竄到山下,只覺得菊花酒味很是刺鼻,還有茱萸葉子讓他無法忍受。瘟魔不敢近前登高了,他就回身向村裡走去。
沒多久,瘟魔見到一個人正在家裡端坐著,好像是在故意挑釁自己。瘟魔吼叫一聲向前撲去。
桓景一見瘟魔撲來,他急忙舞劍迎戰。因為桓景學得武藝,鬥了幾個回合之後,瘟魔戰不過他,便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最終將瘟魔扎倒在了地上。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初九登高避禍和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了下去。從那時起,人們就開始過起了重陽節,同時也有了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這是我國漢代道教關於重陽登高的一個神話故事,在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家吳均所著的《續齊諧記·九日登高》中記載的,原文是這樣的: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初九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高。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初九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在我國古代,九月初九重陽節時,人們登高、野宴、佩戴茱萸,歷代相沿最後成為習俗。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王維在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初九,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人們就稱這一天為「重陽」。
重陽節里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就是登高。人們在那一天登高所到之處,沒有統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或者登高塔。
早在西漢時期《長安志》中就有漢代長安九月初九時,人們登高遊玩觀景的記載。
在晉代時,據史書《晉書》中《孟嘉傳》中的記載,九月重陽這天,晉朝大司馬桓溫及參軍大將孟嘉等人登上龍山,孟嘉觀賞山景,連帽子被風吹走也不知道。桓溫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辯,一時間傳為了佳話。
如隋唐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他所寫的《千金方·月令》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
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
2. 重陽節的登高是指什麼
古人偏要定在九月九日登高呢?這也有一種說法。因為重九是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回升,天氣下降答,古人為了避免接觸不正之氣,所以才登高以避邪氣。這種稅法不免牽強附會,然而,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秋高氣爽,登高遠望,嘯詠騁懷,活動筋骨,所以,人們於重陽登高,在時令上是最合適不過的。
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網路>
希望能夠幫到你。
3. 重陽節「登高」是什麼意思
登高是重陽節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也是祭祖的一種活動,是思念家人朋友的意思。
4. 重陽節登高的由來是什麼
南朝梁抄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襲記載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5. 重陽節登高是什麼意思
「重陽節登高」就是要登高望遠,在古代,每逢九月初九,都要舉家登高望遠。登高傳說是為了避災,因為有民間故事講到,古時曾有一家人在九月九佩戴茱萸登山,回來後發現家中牲畜皆亡,唯有登高遠走的家人無恙,——雖然這是個遙遠的故事,但是流傳到風俗習慣里,上至帝後、下至民間,都會在重陽節這一天登高望遠。
(5)重陽節里的高擴展閱讀:
重陽節在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廣東,重陽節又稱「重陽登高」、「重九」、「登高節」、「女兒節」、「茱萸節」、「菊花節」等。從前,民間有登高野遊、把酒賞菊、放風箏、蒸花糕、吟詩懷念遠游之人及迎接嫁女歸家等活動。這一天,人們上墳拜祭先人,表示追思。
《燕京歲時記》敘述清代北京在重陽節立「九花山子」。九花即菊花,至今重陽節的某些習俗仍在流行。近年,又將重陽節確立為老年節。是日,舉行各類活動,以表示對老人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