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繪畫記錄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繪畫記錄
(示範,僅供參考)
1,重陽節(觀菊花)
繪畫記錄 如圖
㈡ 兒童重陽節畫畫。
重陽節就是登高,賞菊花,還有孝敬老人,踏秋,吃重陽糕,這些,你就搜下重陽節的習俗 畫這些 找找 資料什麼的 在網路一下相掘如關的圖片 我找了幾張 可以參考
重陽節啟備,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重陽與除夕、清明、中元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4]」九'在數字中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5]。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判旁啟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㈢ 求一張重陽節登山照
如今「裝模作樣」照相、插茱萸、喝菊花酒、等習俗淡沒了,放風箏、轉風車、吃菊花糕、登高爬山的習俗仍盛行。古人說的「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和登高」習俗,四樣流傳到現在剩下兩樣。大概因為現代衛生條件大大改善,不用佩茱萸防蟲防蚊,消毒除疫了;喝菊花酒不符合現代人健康飲食觀念,再說想喝酒的人,也等不及到重陽才喝一次酒。因而只剩食蓬餌和登高爬山,實是在情理之中。
那麼,「食蓬餌」是什麼東西呢?《說文》古籍雲:「餌,粉餅也。」餌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和黍米粉兩種,黍米有黏性,兩者和合,鄭玄的《周禮.天官.籩人》說:「合蒸曰餌。」黍為五穀之長,黍在古代是待客與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們以黍米為應時的嘗新食品,《隋書.五行志》記述的童謠中唱:「七月割禾傷早,九月吃糕正好。」在中國節俗中,節令食品往往佔有特殊的位置,人們總是以歲時節日作為向神靈獻祭的專門時間,新收獲的食物自然是最好的祭品,用新收獲的黍稻做的糕點是重陽秋祭的祭品,也是民眾分享神惠的時令佳品。因而,唐人重陽食糕稱麻葛糕,宋時已習稱「重陽糕」。由於糕面有多種裝飾,重陽糕在明清以後多稱為「花糕」。糕在漢浯中的諧音「高」,糕就成為「生長、向上、進步、高升的象徵。」
深圳人許多是由中原分別經粵北、粵東再輾轉遷徙過來的,也帶來北方以及嶺南各地重陽節吃菊花糕的習俗。菊花糕主要原料為糯米粉、白沙糖和豬油搓勻蒸熟,簡單易做,軟韌香甜;大小如銅錢,糕邊壓齒印,形如菊花。其實,舊時吃菊花糕是真正用菊花做的。因為古人篤信菊花「辟邪」、「長壽」。《本草綱目》:說「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實,備受四氣,飽經霜雪,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稟平和。」古人從菊花能散風、解熱、平肝治病功能,引伸到益壽延年,《風土記》說「漢武帝宮人賈佩蘭,九日佩茱萸、飲菊花酒,令人長壽。」《神仙傳》說「康風子服甘菊花、柏實散,乃得仙。」 唐代更有「無菊不重陽」之風。人們從九月賞菊、頭上插菊、香包藏菊、發展到喝水泡菊、做菊花糕、釀菊花酒,從追求怡悅身心,到追求健康長壽。民間流傳上千年的飲菊花茶之俗,蓋源於此也。
深圳人重陽節的另一個習俗,就是盛行登高爬山。
民間傳說登高的原意,在於躲避災難。農歷九月,已步入初寒,人們不僅在蕭瑟秋風中感受到季節的冷暖變化,而且在夏冬時氣的升降中,稍不適應,則會感染風寒。這樣,重陽時節在古代被視為危險的時期。在神秘的陰陽觀念居支配的年月里,九九重陽,意味著陽數的極盛,凡事盛極必衰。因此,九九重陽之日,有如五月五日一樣是令人生畏之災日。古人為了避開這一不吉之日,就採用了一種超乎尋常的行為,以外出登高野遊的方式,脫離有可能發生災禍的日常時空。在古人那原始的信仰里,認為由室內到室外的空間移動,即能化解生存的危機,這種登高避禍的方式,在古代節俗中常常出現,有如正月十五登高等。登高習俗可能最初起源於居住平川的人家,凸顯於平地的高山,在原始居民觀念中屬於神奇之地,登臨高處,意味著接近了天神,因此也就易於獲得福佑;這種登高習俗,後來隨著人口的流動而傳播到全國。
九月重陽,秋高氣爽,登高極目,無限風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描繪重陽登高之詩句,最為膾炙人口的數李白的「九日天氣晴,登高無秋雲。」,岑參的「強欲登高處,無人送酒來。」,邵大震的「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等等。深圳古人重陽秋日也有游梧桐山、羊台山、福永鳳凰岩等名勝,然後詩興大發的。現選錄一首清康熙《新安縣志.藝文》記載本邑知縣鄭文炳大人的七律詩《秋日游鳳凰岩》:
「浮嵐飄渺留芳跡,遠隔塵環開絕壁,煙光一片接滄溟,萬仞芙蓉削天碧。奇情勝概近蓬瀛,石室玲瓏紫雲盈,松風澗水調絲管,瑤草琪花照眼明。鳳翔千仞周八極,一覽德輝暫棲息,軒翥寧同凡鳥群,文采欲絢青山色。何時振翼五雲邊,梧葉秋風漫自憐,只今佳氣復繚繞,丹穴應知勝昔年。登臨竟日窮幽境,驚風颯颯輕裾冷,菊叢綴玉帶晴暉,古峽寒潭照秋影。徘徊展眺物華新,腳踏芒鞋破綠茵,扶筇直上飛雲頂,舉手不覺摩蒼穹。醍醐漫倒和煙吸,帶醉狂歌山鬼泣,達人對鏡須曠觀,牛山何必空於邑。仙岩靈秀豈尋常,英髦接踵爭翱翔,賡歌雜還葉韶華,群羨海邦多鳳凰。」
200多年前,除了我們的縣太爺秋遊鳳凰岩外,還有布政司祈順登高梧桐山,留下古詩《梧桐山》;本邑知縣黃成元游蛇口南山,寫有七律詩詞《赤灣晚眺》等。
㈣ 重陽節登山有什麼含義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 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 陽」。
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
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㈤ 重陽節畫什麼好
重陽節可以畫菊花,也可以畫登山圖。這些都是比較應景的。
㈥ 重陽節的手抄報上畫什麼圖案
重陽有放紙鳶,賞菊的習俗,所以可以畫紙鳶、菊花
㈦ 重陽節老人們登山的圖片
你要這個干嗎?
㈧ 重陽節登山有含義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 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 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 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 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㈨ 重陽節怎麼畫
把重陽的風俗因素整合,加上一些想像,畫面要豐富飽滿一些。。
㈩ 重陽節小報怎麼畫畫、、、要圖的!!!
重陽節是老人節,也是登山節,畫圖的內容可以是秋天的山,其中有老人、夕陽、小朋友等。
暫進沒有現成的宣傳畫。下面這幅七十年代的宣傳畫倒是很富於重陽節的詩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