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現代社會孝順的概念是什麼
孝順父母是天下兒女天經地義的職責,但是孝順有小孝順、中孝順、大孝順之分。小孝版順,整天圍著權父母轉,給父母端飯洗腳,父母一發話,就誠惶誠恐地執行父母的意志。中孝順,自己先解決好自己的一系列問題,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大孝順,事業有成,讓父母為你而自豪和驕傲。超級孝順,積累功德,然後把自己的功德轉讓一部分給父母,讓父母從此脫離輪回之苦,永享人生和生命樂趣。
⑵ 孝順的含義是什麼
孝」就是從物質精神方面恭敬地回報、關心父母,讓父母過得幸福、回健康、快樂,不辜負父母的期答望,把父母的遺志發揚光大,始終讓父母不走錯路、做錯事,規勸已犯錯的父母。「順」就是不頂撞父母,只要父母的教育要求是正確的,就要接受;如果父母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也要耐心地說明,不要「理直氣壯」。以上權且是我對孝順的粗淺理解,希望能和大家交流。
順便附帶一句曾經首富的一句話:「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是孝順父母」。
善良:
指人具有高尚的品質,並富有仁愛之心
善良的人要作到心胸寬廣,與世無爭,學會寬恕自己和自己的敵人.其實他們都是人最本質的東西。。
⑶ 誰能說說孝順的具體含義是什麼啊
問問他們,或者用心感受一下,他們到底需要什麼?
如果他們需要自己的小孩健康,平安,那你就照顧好自己,
如果他們缺錢想去旅遊,就攢錢,或者努力學習長大以後賺錢帶他們去。
如果他們身體不好,那你就多聽話 不惹他們生氣,不給他們添麻煩。平日多照顧他們。
看情況,看時間了!
好好加油吧!!
⑷ 在你看來孝順的含義是什麼
最大的孝順大概就是陪伴吧,年紀越大,父母的年齡也隨著增長,看著他們頭上發色從黑到白,漸漸地便發現原來自己長大了,結婚生子了,父母也老了,但最為重要的是對父母的那份初心。
⑸ 孝道的基本內涵及其含義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是一個復合概念,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禮儀。從敬養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1、敬親。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談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2、奉養。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3、侍疾。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4、立身。《孝經》雲:「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並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因此,終日無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這也是對父母的不孝。
5、諫諍。《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
6、善終。 《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
(5)孝順父母的概念含義擴展閱讀:
古代農業社會,政府重道德倫理,體恤天下為人父母之心懷,所以有「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孝道貫穿始終,父母在世時要孝順,亡故後亦不改變對父母的孝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恩德,固有「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訓條。子女剛出生時父母日夜守護,任勞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後對父母要「晨昏定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體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無不是父母」。
進入現代社會,我國社會結構正在轉型過程中,社會老齡化現象對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課題。我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出現大量獨生子女。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新型家庭一對夫婦要照顧兩對父母,傳統觀念規定的某些孝道行為規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難以照辦。當前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無論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著安全港灣的作用。
今天對孝道的理解和詮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幾千年來以家庭為基礎培育起來的、深入到千家萬戶的傳統觀念,需要從理論到實踐進行再認識。這一課題關系社會長治久安,更關繫到民族興衰。
參考資料:網路-孝道
⑹ 孝順的含義
孝順:出自《國語·楚語上》,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內後多指盡心容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通俗易懂就是(孝順,就是順著老人長輩的意思,有順才孝,贍養父母盡心盡力,遵從父母意志)
孝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古時有《二十四孝》,從那時的觀點看,所謂的孝順就是完全的遵從長輩的意願、家族的傳承,香火的延續,長輩離世後能走的風風光光就是大孝;以現在看來,《二十四孝》中存在著一定的愚孝。現在所謂的孝順――父母老有所依、能多回家陪陪他們、讓家裡少一點牽心、家庭和睦。
總的來說,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不同的定義,有每個時代不同的精神,孝順的含義也在不斷的變化。
⑺ 孝的含義是什麼呀!!!!
孝釋義:
1.孝順。 2.舊時尊長死後在一定時期內遵守的禮俗。 3.喪服。 4.姓。
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漢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許慎認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與「善事父母」之義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系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
孝的起源: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義有:
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人,這帶一定的宗教形式。
二、傳宗接代。在周朝的人們看來,祖先是我輩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下去,生生不息。總之,西周時期的孝是一種封建宗教倫理。
孝道文化: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是一個復合概念,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禮儀。從敬養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敬親。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談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奉養。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侍疾。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立身。《孝經》雲:「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並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因此,終日無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這也是對父母的不孝。
諫諍。 《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
善終。 《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