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朱德的故事80字
(以身作則)
朱德有個侄孫,不太安心在農村工作,曾幾次寫信給朱德,請求朱德把他專調到北京工作屬,朱德都拒絕了。後來這個侄孫參了軍。一次從東北回老家探親,途經北京時去看望了朱德。朱德對他說:「你參軍了,咱們是革命同志關系,而後才是其他關系,你要遵守部隊紀律,好好學習,嚴格訓練,努力進步。」幾年後,這個侄孫臨近復員時到北京請求朱德幫他在城裡找個工作,朱德說:「使不得,回原籍安置是政府的政策,我要帶頭執行,不能有半點特殊。你在部隊入了黨,共產黨員更應該服從組織紀律。儀隴縣天地廣闊,需要你,你要愉快地回老家去,由地方組織安排,無論幹啥都要干好。」這個侄孫聽從了爺爺的教誨,愉快地回到了家鄉,當地政府安排他當了公社的放映員。
❷ 朱德的感人故事60字
1928年冬日的一天,天剛麻麻亮,朱德軍長又帶領部分紅軍戰士和赤衛隊員到寧岡龍市挑糧.
這天,朱軍長像往日一樣精神飽滿,穿著一身灰布軍裝,背著斗笠,扎著腰帶,打著綁腿,穿著草鞋下山去.來到龍市,戰士們有的用籮筐擔,有的用口袋背;沒有工具的戰士索性脫下長褲,把褲口扎緊,把糧食裝滿兩條褲腿,往肩上一搭一樣方便.這樣,大家挑的挑、背的背,翻山越嶺,穿行在井岡山的蜿蜒山徑上.
那年,朱德軍長已經40多歲了.他頭戴斗笠,挑著滿滿一擔糧和年輕的戰士們一道走著.大家想:朱軍長晚上忙著思考作戰大計,白天還要挑糧,這可會累壞他.他們商量一起到朱德軍長面前提「抗議」,勸他少挑些.朱軍長似乎看穿了大家的心思說:「同志們,今天我們來比比賽,看誰最先趕到黃洋界上的大槲樹那兒!」一聽說比賽,戰士們勁頭來了:「好啊!誰先到大槲樹誰是英雄!」一個戰士靈機一動說:「朱軍長,比賽可以,但有個條件.」朱軍長問:「什麼條件?」戰士說:「你年紀大,不能挑那麼多,分給我們一點.」朱軍長一聽,爽朗地笑起來了:「那可不行!」說著,挑起擔子就走了,留下了一陣笑聲.
中午時分,隊伍趕到黃洋界大槲樹下休息.黃洋界海拔1300多米,地勢險要雄偉,一邊是高山峻嶺,一邊是萬丈懸崖.這里雲海翻湧時如一望無際的汪洋大海,故黃洋界又稱「汪洋界」.休息時戰士們議論開來了,七嘴八舌地說,勸也勸不住,講也講不過,怎麼辦?最後大家叫一個機靈的小戰士把朱軍長的扁擔「偷」來藏起來了.戰士們認為這樣朱軍長可以休息了.那知道朱軍長砍來一根大毛竹,用柴刀做了一根又大又扎實的扁擔,並上寫上「朱德記」三個大字,從此,他的扁擔再也沒人「偷」了.戰士們看到朱軍長大步流星走在山路上,滿臉是汗,軍裝濕透了,扁擔壓得彎彎,感動不已.這時,山道上響起一陣陣歌聲:
同志哥,扁擔閃閃亮,朱軍長帶頭挑糧上井岡;井岡兵強馬又壯,糧食充足裝滿倉;消滅白狗子,分田又分糧;保衛根據地,人民得安康……
❸ 朱德有哪些故事
1、以身作則
1886年12月l日,四川省儀隴縣李家灣,一個男孩子出生了。他就是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新中國第一個元帥朱德。
朱德從小熱愛勞動,4歲就幫媽媽幹活,5歲時,他就學著割草、拾柴,幫家裡幹些雜活。朱家附近沒有井,要到山坡下去挑水。一天晚上,忙了一天的媽媽再也沒有力氣去挑水。
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媽媽卻發現缸里的水滿滿的。媽媽感到很奇怪,於是連著幾天都不打水,可是水缸每天都是滿滿的。
為了揭開這個秘密,媽媽起了個大早,這才發現是自己的兒子在悄悄地挑水。媽媽又驚又喜,緊緊地把朱德摟在懷里許久說不出一句話。
❹ 紅星照耀中國中朱德的感動故事或細節概括
《紅星照耀中國》中朱德出現在第十篇第四章「關於朱德」:
朱德出生在一個貧苦的佃農家庭,他親生父親對他很兇,過繼給大伯父,大伯父對他如親生。他六歲時每天走三里路去私塾讀書,他的名字是他誕生時父母給起的,奇異的巧合,"朱德"兩個字正好是「紅色的品德」的意思。
當時中國民間流傳他有各種各樣的本領:四方八方能夠看到百里以外,能夠上天飛行,精通道教法術,在敵人面前呼風喚雨,相信他刀槍不入,還有死而復活的能力。
斯諾通過別人口中得知,朱德貌不驚人————一個沉默謙虛說話輕聲有點飽經滄桑的人,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結實,胳膊和雙腿都像鐵打的一樣,年過半百,究竟多大誰也不知道。
朱德愛護部下天下聞名,喜歡運動也喜歡讀書。朱德在戰術上,能跟戰士共同生活,密切接觸,因而獲得他們的信任;作戰不管大小,事前要查勘地,精密計劃一切,細心處理一切,親自領導部隊;堅持要從一切角度對敵人的陣地有清楚的了解。
(4)朱德的孝順故事擴展閱讀:
作者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於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斯諾作為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作了客觀評價,並向全世界作了公正報道。
斯諾同毛澤東、周恩來等進行了多次長時間的談話,搜集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一手資料。此外,他還實地考察,深入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當中,口問手寫,對蘇區軍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風俗習慣等作了廣泛深入的調查。
四個月的采訪,他密密麻麻寫滿了14個筆記本。當年10月底,斯諾帶著他的采訪資料、膠卷和照片,從陝北回到北平,經過幾個月的埋頭寫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譯名為《西行漫記》或《紅星照耀中國》的報告文學終於誕生。
❺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孝敬父母事例
朱德總司令從小就懂得關心體貼自己的父母,他的母親是一位勤勞的農版村婦女,沉重的家務權累彎了她的腰。朱德看在眼裡,疼在心上。於是,他經常在母親身邊幫忙,當他八、九歲時,就能挑水種田分擔母親的勞動了。他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每天天不亮就費了很大的力氣,去很遠的地方挑水。
可見,一個孝順的人,才談得上為國家做出貢獻。
❻ 朱德的故事
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階。四川儀隴人。1909年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後在滇軍任營長、副團長、團長、旅長。曾參加護國、護法戰爭。1922年赴德國留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到蘇聯學習軍事,次年回國。1927年在南昌創辦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參加領導八一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九軍副軍長。1928年參與領導湘南起義,建立工農民主政權,同年4月,率起義軍上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後改稱紅軍)第四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軍長。1930年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軍團長,第一方面軍總司令,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和毛澤東一起指揮紅軍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勝利。1933年春和周恩來一起指揮紅軍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5年1月,在黨中央召開的遵義會議上,嚴正批判了「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堅決擁護和支持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在長征途中,對張國燾的分裂紅軍和叛黨活動,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八路軍總指揮(後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任總司令)。轉戰晉察冀魯豫等省,建立和擴大抗日根據地。1940年冬,提出「南泥灣政策」,對發展大生產運動,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對陝甘寧邊區的封鎖,作出了重大貢獻。
❼ 麻煩知道的人告訴一下我關於朱德母親的幾個故事,我們老師要我們上交。~
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抄生在四川省儀隴縣馬鞍場李家(今丁家)一個佃農家裡,孕育他的是一位平凡得連名字都沒有留下的農家婦女——鍾氏。20世紀50年代成長的青年人,都在中學語文課本上讀過朱德撰寫的《回憶我的母親》一文,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❽ 朱德的長征故事
一、普通一兵
1929年的一天,朱德的通訊員在行軍路上病倒了。朱德硬要通訊員騎上他的大黑馬,自己挑擔子。當部隊要到松源的消息傳開後,當地群眾比過年還高興,都巴不得立刻見到朱軍長,但是因為誰也沒見過朱軍長,不知道哪個是他。
黨代表告訴大家,朱軍長騎的是大黑馬。於是,隊伍出現在面前時,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那個騎大黑馬的人身上。只見黑馬背上坐著一個約莫二十來歲的青年,面色也不太好,而且顯得有點疲勞;前面走著一位挑擔牽馬的人,是一個濃眉大眼的壯漢。
他正是朱德,他身穿一套黃灰色舊軍裝,腳踏草鞋,腿打綁帶,肩上彎彎的扁擔挑著四五盞船燈。在鄉親們疑惑的目光中,只聽朱軍長洪亮的嗓門沖著大家說道:「鄉親們好啊!」鄉親們這才明白,敬愛的朱軍長原來已經來到了他們中間。
二、嚮往和平
時值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軍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三八線上的開城進行停戰談判,和平有望。朱德聽說添了第二個孫子,非常高興,說:「朝鮮戰場正在進行和平談判,就叫『和平』吧!
希望這孩子能成為社會主義和平建設的有用之才。」這是朱德同志送給孫子的第一份禮物,這名字裡面一定寄予了一個戎馬倥傯大半生的老人對和平的嚮往,對子孫美好前程的祝願和期望吧!
三、朱德的扁擔
「朱德挑糧上坳,糧食絕對可靠,大家齊心協力,粉碎敵人圍剿。」這是一首反映朱德同志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艱苦奮斗,與當地軍民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的歌謠。1928年秋天,國民黨反動派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實行了殘酷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妄圖把井岡山根據地軍民困死、餓死。
為了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粉碎敵人的陰謀,毛委員和朱德軍長向根據地的軍民發出了這樣的口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堅持斗爭。那時候,部隊吃糧,需要往返五六十里的山路到寧岡去挑,於是紅軍發動了一個挑糧運動。
毛委員和朱軍長同戰士們一樣,腳上穿著草鞋,頭上戴著斗笠,翻山越嶺,親自參加挑糧。當時,朱德同志已經40多歲了。戰士們見他為革命日夜操勞,在百忙之中還和大家走山路過小河挑糧,生怕他累壞了身體,戰士們都勸說:「朱軍長,你那麼忙,就不要挑了。」
朱德感謝同志們的關心,仍然堅持要挑糧。戰士們見勸說不起作用,就商量把他的扁擔藏起來,以為這樣朱德同志沒扁擔就挑不成糧了。
誰知朱德同志又用竹子削了一根扁擔,第二天又照樣和戰士們一起挑糧,戰士們見朱德同志又有了扁擔,晚上又把它藏起來,沒有想到,第三天他又照樣出現在挑糧的隊伍里,而且他在新削的扁擔上,特地刻上了「朱德記」三個字。
朱德軍長笑著對戰士們說:「你們以後誰再『偷』我的扁擔,我可要批評。」朱德同志的一席話說得戰士們都笑了。
四、一塊銀元
三千多名戰士駐扎一個村,吃飯吃菜成了一件大事。剛開始,由於地主老財造謠惑眾,加上村民對紅軍並不了解,許多人棄家躲避,來不及逃的人關門閉戶,籌集糧菜一時陷入了困境。朱德軍長嚴明紀律,讓戰士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
一天,兩名戰士到村南一戶人家,大門緊鎖,聽說已逃到外村親戚家中。只見其家門口有一個南瓜大架棚,十分旺盛,棚上掛著兩個黃艷艷的大南瓜,小戰士心想:人家又不在,怎麼個買呢?大個子戰士說:「把兩個南瓜割下,我寫一張紙條,錢以後送來。」
說完割下南瓜,寫了一張字條「買兩個南瓜,以後付錢。——紅軍」.放在架上回去了。有一天晚飯,朱德吃到香酥的南瓜飯後,詢問誰買的瓜真是好吃時,他才知道南瓜沒有付錢。他讓人叫來那二位戰士,從背包里帶出一塊銀元,語氣嚴肅地說:「人不在,也不能白吃呀。」
說完要二位戰士去還錢,兩位戰士原以為辦了一件好事,卻受到首長的批評,頓時面面相覷,等他們回過神來時,早已站在身旁的排長對他們耳語了一番,這時他倆才興沖沖地走了。再說紅軍進村後,幫助村民打掃庭院、挑水劈柴。
一位大爺病了,還派醫生為他診治,一樁樁軍愛民的好事在村裡傳頌著。村民們消除了誤解,事實戳穿了地主們造謠中傷的陰謀,外逃的村民回來了,村子裡家家戶戶敞開大門,爭相幫紅軍做事,有送糧送菜的,有送兒子來幫丁當兵的,真是軍民魚水一家親啊。
又說村南那戶種南瓜的村民叫陳亮,他攜妻帶兒回到家裡,一切依然如故,十分高興。只是棚上兩個南瓜不見,他心裡想:家在就好,兩個南瓜算是讓賊偷了罷,也不把它當回事,在村民會上他無意說了這事,沒想到那二個戰士又狠狠挨了一頓批,可他們心裡不服氣哪。
一天,陳亮的妻子上棚割南瓜葉准備煮了喂豬,不經意間看見被割走的一個南瓜蒂上用紅布扎著一個小包,他拿下來一看,裡麵包著一個金閃閃的銀元,還有一張小紙條,可他不識字,急忙拿到村裡給丈夫看,只見字條寫著:「老鄉:買2個瓜送上一塊銀元。——紅軍』』村裡人頓時都聚攏過來,有的竊竊私語。
陳亮頓時面紅耳赤,捶胸頓足,大聲說:「我好糊塗啊,原以為南瓜被賊偷了,沒想到紅軍大哥紀律嚴明,買東西付錢,一銀元可買好多南瓜呀。」說完他拉著郭夫爺一起找朱軍長,一是把銀元還了,二是要向兩位戰士賠罪。
朱德軍長激動地對他們說:「這是紅軍應該做的。銀元你留著,至於賠罪由我來吧。」回到家裡,陳亮傾其所有,把雞蛋、鴨蛋和雞鴨裝滿籮筐,上面用紅紙寫著「擁軍愛民」,一家三口人高高興興擔著慰問品走向美魁堂,聽說紅軍走的前一天,他還特地屠殺大肥豬前去慰勞。
五、親自為戰士們站崗
1941年5月的一天,朱總司令帶領警衛班的白禮華和小朱、小李及一位向導前往南泥灣踏勘。來到南泥灣中心地帶時,已是傍晚,朱老總決定就在這兒宿營。大家找了兩個破窯洞,在窯洞里鋪上了簡便的床鋪,吃了點干糧,便休息了。
朱總司令和警衛員小朱睡在一個窯洞,考慮到朱總司令年紀大,又奔波了一天,大家就讓他睡在窯洞里邊的鋪上,小朱睡在洞口的鋪上。安頓好後,大家就睡下了。夜裡,換崗的時間到了,警衛員小李輕步來到朱老總住的那個窯洞,輕輕推了一下靠洞口床上的「小朱」說:「換崗了!」
便回到自己床鋪睡覺去了。第二天清早,向導起床看見的是朱老總站在窯洞前,就問白禮華和小李:「首長怎麼沒休息?」大家急忙跑到朱老總面前詫異地問:「首長,您怎麼不睡覺?」朱老總微笑著反問:「你們站崗放哨睡不睡覺啊?」
這時,他們才發現,警衛員小朱還在窯洞里睡得正香。這下,大家全明白啦。原來,昨晚睡覺前,朱老總和小朱調換了一下鋪位,這個情況小李不知道。結果,下半夜被叫醒的朱老總,就給大家站了半宿的崗。
❾ 朱德的故事
紡織機前度童年
朱總司令於1886年12月1日(農歷十一月初六)出生在四川省儀隴縣馬鞍場李家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出生的時候,家人為他起名叫代珍,念私塾時先生給他起一個字叫玉階,後來參軍後才改名叫朱德。
馬鞍場這個地方山清水秀,因為周圍的山像馬鞍的形狀,又是附近農民趕場的地方,所以取名馬鞍場。
玉階的父親叫朱世林,性情暴躁,而母親雖不識字,卻很溫順、勤勞。小玉階常跟在母親身後,幫助母親干這干那;特別是,母親紡線的時候,他就坐在紡車旁邊,聽母親講各種各樣的故事,什麼窮人怎樣受苦啊,有錢人怎樣為富不仁,欺負窮人啊。母親一邊紡線,一邊講故事,小玉階聚精會神地聽著,聽得入了迷,聽得東倒西歪直打哈欠,母親就把他抱進屋裡去睡,再繼續紡線。在紡車吱扭、吱扭聲中,小玉階進入了夢鄉。玉階稍大一點,四、五歲的時候,就幫助母親幹活了,八、九歲就能挑能背,上學回來,看到母親忙得滿臉是汗,把書包一放,就去挑水或者放牛去了。農忙的時候,玉階就半天讀書,半天在家幹活,再忙的時候,他就全天在家幹活。母親手把手教他做各種農活。
母親最疼愛小玉階,小玉階也最喜歡母親,他受母親的影響也最深。多少年以後,當了總司令的朱德還專門寫了一篇懷念母親、感激母親的文章《回憶我的母親》。朱總司令在這篇滿懷深情的文章中寫道:「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我在家庭中已經飽嘗艱苦,這使我在30多年的軍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沒感到過困難,沒被困難嚇倒。母親又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有感到過勞累。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後走上革命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認識:只有這種知識,這種意志,才是世上最可寶貴的財產。」
小玉階喜歡在紡車前聽母親講故事,還喜歡聽一位老織匠講故事,講太平軍的故事。
母親紡了線,到了冬天,老織匠就來把線織成布,染上色。那布,又厚又結實,大孩子穿了,小孩子再穿。
一入冬,小玉階就站在門口望著大路,盼著織匠爺爺講故事。織匠爺爺當過太平軍,能講很多太平軍的故事。
終於盼來了老織匠。老織匠還帶了一個10來歲的徒弟。老織匠把織機一支,噠……噠……,就織起了布,太平軍的故事也就開始了。小玉階和幾個孩子坐在織機旁,瞪著小眼睛聽得入了迷,趕也趕不走。
老織匠跟說書的一樣,講的繪聲繪色,講著講著還唱了起來,孩子們還跟著打起拍子來。
聽了老織匠的故事,小玉階知道了有一個叫洪秀全的,領著農民起義軍造反。在四、五十年前,洋鬼子打進了中國,朝廷怕的要命,洋鬼子要什麼就給什麼,苦壞了老百姓,苛捐雜稅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跟著洪秀全鬧起了太平軍,殺貪官、殺財主,給窮人分田分糧。老織匠就在太平軍將領石達開手下,但是,後來太平軍失敗了。官兵殺人不眨眼,石達開的隊伍被趕到大渡河邊,數不清的太平軍都被殺了,血流滿地,河水都被染紅了。
小玉階晚上躺在床上還在想:石達開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呢?
小玉階是伴著母親的紡車和織匠爺爺的織機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