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你的家鄉重陽節的風俗

你的家鄉重陽節的風俗

發布時間:2021-01-03 08:57:16

㈠ 家鄉過重陽節的風俗和重陽節的傳說所講的有什麼不同

在家鄉過重陽節時,一般會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重陽節的傳說來自登高尋九節菖蒲,傳說重陽節登高之俗是始於秦始皇命術士鄭安期前往嶺南尋找長生不老葯,鄭安期在白雲山覓得九節菖蒲時,不幸墜崖,乘仙鶴飛升。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㈡ 重陽節的詩句 古詩

1、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南北朝: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譯文

我的心追逐南去的雲遠逝了,

身體卻隨著秋季由北向南飛回的大雁歸來。

故鄉家裡籬笆下栽種的菊花,

今日又開了幾朵呢?

2、採桑子·九日

清代:納蘭性德

深秋絕塞誰相憶,木葉蕭蕭。鄉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譯文

深秋時分,在這遙遠的邊塞,有誰能記得我?樹葉發出蕭蕭的聲響。返鄉之路千里迢迢。家和夢一樣遙不可及。重陽佳節,故園風光正好,離愁倍增。不願登高遠望。只覺心中悲傷不已。當鴻雁南歸之際,將更加冷落凄涼。

3、九日

唐代:李白

今日雲景好,水綠秋山明。

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

地遠松石古,風揚弦管清。

窺觴照歡顏,獨笑還自傾。

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

譯文

今天雲彩飄飄,景色迥然,流水更綠,青山更明亮。

我手攜一壺流霞酒,采擷一朵黃菊花,欣賞這菊花凌霜不凋的品行。

這里山石偏僻,松樹古遠,快樂的管弦樂隨風飄灑。

酒杯當明鏡照耀我歡樂容顏,獨自一個人喝酒,自得其樂。

望著山月獨自起舞高歌,任帽兒被舞風吹落,卻不知道讓我懷念的朋友都在哪裡。

4、行香子·天與秋光

宋代:李清照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薄衣初試,綠蟻新嘗,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

黃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譯文

秋天的天空無雲清爽,看到菊花知道重陽節快到了。披上粗衣,飲著沒過濾的酒,每一陣秋風,一場秋雨,帶來習習秋涼。

黃昏時刻的院落,給人悲涼的感覺,酒醒過後往事浮現出來使愁腸更愁。怎麼能忍受這漫漫長夜,明月照在這空床之上。聽著遠處的搗衣聲,蟋蟀發出的長而尖的叫聲,還有漫長的漏聲,感覺時光過的太慢了。

5、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唐代: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譯文

勉強地想要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卻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

我在遠方想念長安故園中的菊花,這時應正寂寞地在戰場旁邊盛開。

㈢ 在你們家鄉在重陽節有些什麼風俗

吃重陽糕,這是一種習俗,就好比我們春節一樣,南方人吃粽子,而北方包餃子。這個活動也是重陽節的重點。

㈣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寫了什麼的風俗習慣

九月九日是來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自有登高的習俗。

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茱萸,又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但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

㈤ 你們家鄉過重陽節的風俗和文中所講的有什麼不同嗎

重陽節一般會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回等。九九重陽答,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
登高
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陽糕
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到了重陽登高,你的家鄉重陽有哪些習俗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到了重陽登高,我的家鄉在四川,重陽除了登高還有許多其他習俗。

在四川的南溪縣,重陽節更有特別的意義,讀書人在重陽節這天,到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

重陽節在我的家鄉四川,除了登高望遠以外,也是現在的敬老節,取生命長久,健康長壽之意,也是倡導我們尊老、敬老、愛老,除了這些也有一些地方特色的風俗,和你們那裡的一樣嗎?歡迎大家來吐槽!

㈦ 中國傳統節日經常成為古代人吟詠的題材,王維回想家鄉重陽節習俗時感嘆:填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㈧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通過描寫什麼等傳統習俗來表現什麼節日對家鄉及親人的思念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通過描寫 登高望遠 插茱萸等傳統習俗來表現 重陽節對家鄉及親人的思念

㈨ 1.當我們在外地過節時,常引用唐代詩人王維的( )這句詩來表達自己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當我們在外地過節時,常引用唐代詩人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來表達自己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出自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 王維

原文: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一點凄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9)你的家鄉重陽節的風俗擴展閱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創作背景:

此詩原註:「時年十七。」說明這是王維十七時的作品。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太平御覽》卷三十二引《風土記》雲:「俗於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頭,言辟熱氣而御初寒。」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

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庄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㈩ 你們家鄉是怎麼過重陽節的

我的家鄉過重陽節並沒有很多的活動,只是家家戶戶都會在大門或者窗戶上插茱萸,以驅除災害,祈禱平安。

我家是比較偏南方的,我們這里對於重陽節的過法並沒有很隆重,而是比較簡單的,它不像中秋節那樣有代表性的食物,我們這邊人沒有吃過重陽糕。在重陽節這一天,我們會去摘或者買點茱萸回來,有些人家會提前種茱萸的,沒有種的就只能買了。茱萸是插在大門上或者窗戶上的,據說茱萸這種植物有一種特殊的氣味,可以驅趕一些不吉利的東西,並沒有什麼其他的活動了。

閱讀全文

與你的家鄉重陽節的風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三清 瀏覽:926
孝順的品質的詞語 瀏覽:583
社保關系轉移退休前多久 瀏覽:20
岳飛孝敬母親的故事 瀏覽:236
老人肺心衰竭腳底發紫還能活多久 瀏覽:6
雲和縣老年大學畫圖班 瀏覽:533
安徽潁上建潁鄉孝敬父母勞動模範 瀏覽:867
養生館如何做外賣 瀏覽:179
水利部老年大學電話6 瀏覽:450
台灣安心養老院 瀏覽:666
貴州交3000農村養老保險領多少 瀏覽:449
70歲以上老人日本 瀏覽:692
欽州市老年大學電話地址 瀏覽:46
有多少父母對孩子很不好的 瀏覽:637
80歲癱瘓老人政府有補貼嗎 瀏覽:522
冬至在養生方面注意什麼 瀏覽:968
離婚後如何處理父母的關系 瀏覽:395
太平養老保險公司待遇節假日獎金 瀏覽:823
孝文帝孝順的故事 瀏覽:188
養老院意見箱內容怎麼填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