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跪求一篇關於學生孝敬社區老人的作文!800字
誠實歷來被認為是做人的最基礎的品質,但我認為敬老和誠實一樣是人生美德的基礎,也是做人的最基礎的品質。但敬老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說到這里,我不禁回憶起隔壁阿姨的事。以前,阿姨在最困難的時候,曾經有一個他們同村的老人憑著他那一顆善良的心用兒女給她的一些幫助了郭阿姨,使郭阿姨從困境中解脫出來。郭阿姨為了報答老人對她的恩情,她便把來人接到家裡,無微不至地照顧老人,老人常常對我們這些街坊鄰居講:「我那在北方工作的兒女,一年才回來一次,現在我能遇見這樣無微不至地關心的人,我比看見兒女還要高興呢!」說著,老人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
去年,老人被檢測出了肝癌,不能下床,郭阿姨就更加寸步不離地守護在老人身邊,每日三餐一口一口地喂老人;半夜起來給老人端尿壺;早晨還要給老人穿衣服;晚上還要給老人洗澡……有一次,我到阿姨家玩,看到阿姨正在喂老人,老人有點顫抖,飯粒都掉了下來,阿姨一點也不怕臟,用手把老人嘴邊的飯粒擦掉,而且滿臉笑容的神情對老人說:「老伯,別急,慢慢吃。」阿姨是多麼好啊!郭阿姨的丈夫王叔叔曾經提議把老人送回家,但被郭阿姨一口拒絕了,她說:「既然養了老人到現在,何必怕苦怕累呢?再說了,老人把我們看得比親人還親,我們怎麼能拋棄他呢?」一席話,把王叔叔說的啞口無言。
日復一日,時間飛逝。在今年,老人的病情惡化,終於離開了人世,當老人的兒女知道後,馬上趕回來,哭著對郭阿姨說:「這些年來,謝謝你照顧我爸爸……」沒等他們說完,阿姨就開口了:「老人曾經有恩於我們,我們現在就有義務去贍老人。」
沒錯,我們要堅持敬老愛老的原則,讓我們一起為老人做一件好事吧!
如果不好還有大家知道,烏鴉雖然外表醜陋,但在養老、敬老方面堪稱動物中的楷模。當烏鴉年老不能覓食的時候,它的子女就四處去尋找可口的食物,銜回來嘴對嘴地喂給老烏鴉,並且從不感到厭煩,一直到老烏鴉臨終,再也吃不下東西為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烏鴉反哺"。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在養老、敬老方面曾涌現過無數美麗動人的故事,扇枕暖被的黃香,綵衣娛親的老萊子,捨身護父的潘綜,鍋巴奉母的陳遺……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在養老、敬老方面,早已遠遠超出了"反哺"的范疇,人們在使老年人"老有所養"的前提下,逐步向"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更高層次發展。
但是,我們還必須看到,受商品經濟大潮及西方文化的影響,傳統的價值觀受到巨大的沖擊,"敬老、養老"在許多人思想上已日見淡薄,他們放棄了做人的起碼道德,不僅不養老、敬老,甚至發展到虐待、殺害老人的地步,其行為之野蠻殘酷令人發指。、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一個人依託父母來到這個世界上,同時又要依靠父母的辛勤養育才能長大成人。多少父母在孩子生病的日子裡憂心如焚、夜不能寐;多少父母為使孩子吃飽穿暖,寧願自己省吃儉用節衣縮食;多少父母為使孩子生活的更好一些,廢寢忘食,忘我工作。孩子長大後,作為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贍養和孝敬父母乃順理成章之事,"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既為人子,對父母行孝道應是最起碼的行為標准,焉能喪心病狂虐待老人呢?
在我國這樣一個"未富先老"的國家,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老年人養老基本上還是依賴自己的子女,這種居家養老的形式在客觀上還受許多方面制約,子女的經濟狀況,子女的家庭變故,子女的道德修養都制約著老人能否有一個幸福的晚年。因而我們仍有必要努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弘揚中華民族養老、敬老的光榮傳統,使每一個子女時存感恩之情,對老人要物質上保障,精神上慰籍,竭盡全力地為辛勞了一生,養育了我們的父母營造一個金色的晚年。
生活在文明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應樹立這樣的觀念:倘若有一件衣,應先給父母穿;倘若有一口飯,應先給父母吃;倘若有一間房,應先給父母住;因為我們堅信,人生天地間,孝為百行首。
羔羊能夠跪乳,烏鴉尚且反哺,何況人乎?!
B. 獨居老人社區應該如何處理
在人口結構高齡化的浪潮下,強調運用社區志願,提供老人相關社區福利服務的措施,是實踐「在地老化」的重點所在。尤其是針對獨居老人的照顧,由於獨居老人的需求涉及多方面問題,如健康問題、心理問題、社會人際關系、居住問題以及經濟問題等等。因此,針對社區獨居老人的服務,應該經過綜合性評估並提供整合性服務,才能符合其多元需求。
以台灣為例,台灣社區獨居老人的照顧,多由民間慈善團體,或地方政府以公私協力的方式,委由民間非營利組織辦理。台灣以各地方政府為中心,各自獨立發展社區獨居老人的關懷方案,不但是為著福利服務的需求能夠因地制宜,也與社區發展以及民主化後福利分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樣的背景,由於政府在人力和經費的差別,造成獨居老人關懷方案在實施上有著不同的困難。然而,另一方面來說,台灣在社區獨居老人關懷的服務商,在「在地老化」的理念上,獨居老人的社區服務方案內容,多是電話問候、送餐服務、關懷訪視、家務整理、支持陪伴等等。
社區中的獨居老人多數面臨生活上的健康風險,例如:跌倒、脫水、低體溫症狀、感染及外傷等。事實上,相較於生理健康的問題,獨居老人更可能面臨心理及社交方面的問題。社會支持度較低、親人朋友較疏離、社交生活貧乏以及個人社會適應等潛在問題,致使獨居老人可能成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對於社區中的老人而言,社會支持是一項重要的環境因素,影響其健康,社會參與及安全。因此,如何在社區中給獨居老人提供適當的資源與支持,有助於他們社會生活的施營和社會參與,也是社會福利服務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與傳統的家庭養老相比,社區養老服務具有專業、便利和成本低廉的獨特優勢。 從專業化來看,由專業人員來照料老人,可以提供多方面的服務,保證服務質量,滿足老年人的多種需求。 從便利性來看,社區養老服務具有方便、靈活的特點,大家同在一個社區,彼此熟悉,感覺親切,服務上門,辦事方便。 從成本來看,社區養老服務能夠避免機構養老成本過高的弊端,低成本運作,不需要為新建許多養老設施而增加人力和資金的投入,可以充分整合社區資源。
實行社區管理服務,不僅要考慮到離退休人員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且還要考慮他們的精神生活需要,應盡力做到「養、醫、樂、學、為」為一體,可以選擇如下服務模式。
一是家政服務。將一些原來由家庭負擔的事務性工作納入服務范圍,開通服務專線電話,實行上門服務,這一服務體系應包括家庭保姆介紹、代買菜、洗衣、打掃衛生、維修、搬運等內容。
二是社區醫療服務。開展醫療服務「下訪」活動,開設家庭病房,上門送醫送葯,實行巡診制度、義務查體制度,實現從「有病去醫院」到「小病進社區、大病去醫院」的轉變。
三是文體活動服務。圍繞「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積極組織開展適合老年人的群眾性文化、體育、娛樂活動,如棋類、球類、書法、健身、合唱等,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四是設立社區老年服務機構。城區獨居老人在老年人中的比例越來越高,發展社區老年公寓、日間照料室、托老所等老年人服務機構,對家庭撫養照顧有困難的老人、獨居老人實行集中統一的管理服務。
除了社區服務,對獨居老人的關懷還有「社區照顧」。社區照顧源自於人們對福利機構照顧的批評。社區照顧模式在我國已經開始構建,基本形成規范化的社區照顧流程,並且社區居委會的工作也有了專業性的體現。在實踐上, 「機構養老、社區照料、義工援助、鄰里互助、親情慰藉、協會維權」六位一體養老模式已開始發揮其養老功能。社區照顧倡導五種雙向互動:一是服務人員與服務對象之間的互動,二是老人與家人之間的互動,三是鄰里之間的互動,四是老人之間的互動,五是老年群體與其他社會群體之間的互動
C. 跪求一篇關於孝敬社區老人的作文!800字
哥哥 論文 還是#24 什麼 記敘 敘事 那些東東的喔 開始了#24 標題自己想#24 誠實歷來被認為是做人的最基礎的品質,但我認為敬老和誠實一樣是人生美德的基礎,也是做人的最基礎的品質。但敬老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說到這里,我不禁回憶起隔壁阿姨的事。以前,阿姨在最困難的時候,曾經有一個他們同村的老人憑著他那一顆善良的心用兒女給她的一些幫助了郭阿姨,使郭阿姨從困境中解脫出來。郭阿姨為了報答老人對她的恩情,她便把來人接到家裡,無微不至地照顧老人,老人常常對我們這些街坊鄰居講:「我那在北方工作的兒女,一年才回來一次,現在我能遇見這樣無微不至地關心的人,我比看見兒女還要高興呢!」說著,老人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
去年,老人被檢測出了肝癌,不能下床,郭阿姨就更加寸步不離地守護在老人身邊,每日三餐一口一口地喂老人;半夜起來給老人端尿壺;早晨還要給老人穿衣服;晚上還要給老人洗澡……有一次,我到阿姨家玩,看到阿姨正在喂老人,老人有點顫抖,飯粒都掉了下來,阿姨一點也不怕臟,用手把老人嘴邊的飯粒擦掉,而且滿臉笑容的神情對老人說:「老伯,別急,慢慢吃。」阿姨是多麼好啊!郭阿姨的丈夫王叔叔曾經提議把老人送回家,但被郭阿姨一口拒絕了,她說:「既然養了老人到現在,何必怕苦怕累呢?再說了,老人把我們看得比親人還親,我們怎麼能拋棄他呢?」一席話,把王叔叔說的啞口無言。
日復一日,時間飛逝。在今年,老人的病情惡化,終於離開了人世,當老人的兒女知道後,馬上趕回來,哭著對郭阿姨說:「這些年來,謝謝你照顧我爸爸……」沒等他們說完,阿姨就開口了:「老人曾經有恩於我們,我們現在就有義務去贍老人。」
沒錯,我們要堅持敬老愛老的原則,讓我們一起為老人做一件好事吧!
如果不好還有大家知道,烏鴉雖然外表醜陋,但在養老、敬老方面堪稱動物中的楷模。當烏鴉年老不能覓食的時候,它的子女就四處去尋找可口的食物,銜回來嘴對嘴地喂給老烏鴉,並且從不感到厭煩,一直到老烏鴉臨終,再也吃不下東西為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烏鴉反哺"。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在養老、敬老方面曾涌現過無數美麗動人的故事,扇枕暖被的黃香,綵衣娛親的老萊子,捨身護父的潘綜,鍋巴奉母的陳遺……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在養老、敬老方面,早已遠遠超出了"反哺"的范疇,人們在使老年人"老有所養"的前提下,逐步向"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更高層次發展。
但是,我們還必須看到,受商品經濟大潮及西方文化的影響,傳統的價值觀受到巨大的沖擊,"敬老、養老"在許多人思想上已日見淡薄,他們放棄了做人的起碼道德,不僅不養老、敬老,甚至發展到虐待、殺害老人的地步,其行為之野蠻殘酷令人發指。、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一個人依託父母來到這個世界上,同時又要依靠父母的辛勤養育才能長大成人。多少父母在孩子生病的日子裡憂心如焚、夜不能寐;多少父母為使孩子吃飽穿暖,寧願自己省吃儉用節衣縮食;多少父母為使孩子生活的更好一些,廢寢忘食,忘我工作。孩子長大後,作為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贍養和孝敬父母乃順理成章之事,"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既為人子,對父母行孝道應是最起碼的行為標准,焉能喪心病狂虐待老人呢?
在我國這樣一個"未富先老"的國家,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老年人養老基本上還是依賴自己的子女,這種居家養老的形式在客觀上還受許多方面制約,子女的經濟狀況,子女的家庭變故,子女的道德修養都制約著老人能否有一個幸福的晚年。因而我們仍有必要努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弘揚中華民族養老、敬老的光榮傳統,使每一個子女時存感恩之情,對老人要物質上保障,精神上慰籍,竭盡全力地為辛勞了一生,養育了我們的父母營造一個金色的晚年。
生活在文明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應樹立這樣的觀念:倘若有一件衣,應先給父母穿;倘若有一口飯,應先給父母吃;倘若有一間房,應先給父母住;因為我們堅信,人生天地間,孝為百行首。
羔羊能夠跪乳,烏鴉尚且反哺,何況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