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向雷鋒學習 百善孝為先 只是講給別人聽的嘛自己不孝 卻妄想得到別人的孝順現,還有多少人拾金不昧
學雷鋒好人好事,大家都可以並且能夠向雷鋒學習。青年大學生們啊,宣傳雷鋒精神,自覺踐行雷鋒精神是第一步,堅定志願服務信心,發揚志願服務精神是第二步,最後用雷鋒精神激勵自己,爭做雷鋒式的好青年吧。
雷鋒是一個普通的人,一位普通的戰士,一名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的好軍人。他的一生不為自己,而是為了幫助他人,為社會主義增磚添瓦。有人認為雷鋒很偉大,其實他也是一個平凡的人,踏實做著平凡的事,所以我們人人都可以是雷鋒,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孝老愛親。雷鋒不麻煩鄉親,還幫大家犁地,把烈屬當做自己的母親。如果我們能在別人需要幫助時伸出援助之手,就會收獲快樂受到尊重。如果我們把所有人都當作親人對待,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才會拉近。百善孝為先,作為青少年的我們要孝敬父母,當親人老了,我們依然要給與關懷和幫助。「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我們應學會感恩並付諸行動,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感恩社會、感恩幫助過我們的人,為社會注入一份愛,一份孝心,人人都能是雷鋒。
助人為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人活著要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雷鋒「好事做了一火車」,郭明義的愛心之旅,肉串慈善家……無不讓我們深受感動。他們的行動讓我們認識到這個世界需要我們,人的價值在於奉獻。助人為樂是正直善良的人懷著道德義務感,主動對他人的幫助。這種精神人絕望的人看到了曙光,讓無助的人倍感溫暖。我們應幫助身邊每一位需要我們的人,向雷鋒學習,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誠實守信——「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精。踐信守諾的「信義兄弟」為按時發放農民工工資進行生死接力,這讓我深受感觸。誠信是金,真誠待人才能取信於人。
在生死面前仍把誠信放在第一位用生命譜寫了一首誠信壯歌。我認識到我們做人要誠實,對人不欺不騙不食言。勇於承認錯誤,修正錯誤,做事要光明磊落,重信任、講道德。為人要坦誠、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勇於自我批評,把遵守諾言像榮譽一樣珍惜。
正直勇敢。雷鋒在小時候就已懂得維護集體的利益。吳媽媽用雙手托起了一個生命,自己卻受了重傷。一念之差就可能讓這個下墜的生命永遠在世上消失,而她卻挺身而出留住了這小生命,留下了正直與勇敢。「正直是道德之本」,如果是我們遇到這種事也應該去幫助他們。用我們的雙手留住這屬於世界的一切。
勤儉節約。我們應有周總理艱苦奮斗的作風,提倡節儉,反對鋪張浪費。節約,是對幸福的盤算,也是一份社會義務的擔當。節約要從點
『貳』 學會感恩,孝順父母。演講稿
《學會感恩,孝敬父母》演講稿
假如這個世界沒有陽光、水源、沒有父母,沒有親情友情和愛情,那麼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沒有陽光,就沒有溫暖;沒有水源,就沒有生命;沒有父母,當然就沒有我們自己;沒有親情友情愛情,世界就會是一片孤獨和黑暗。這些道理都很淺顯,但是生活中,我們在理所應當的享有著這些的時候,卻常常少了一顆感恩的心。
感恩是每個人應有的道德准則,很多人,很多事,其咎都源於不會,不願感恩。的確,中國的文化傳統讓我們很難從口中說出「媽媽我愛你;爸爸我愛你」。然而,這不應該是借口。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愛的感情基礎。所以,學會感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的教誨之恩,感激朋友的幫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幫助自己的人甚至感恩給我們所經歷的坎坷。我不會忘記不久前的一件事情。那天我和同學逛街,一個也就四五歲的小男孩,從前面跑了過來。因為已經是冬天,羽絨服把小男孩撐得圓嘟嘟的,像個小皮球滾動了過來。他問我到動物園坐哪趟車,我告訴他就在那邊坐4路車。他高興地又跑了回去。我和同學就往前走。我們都走得挺遠的了,聽見小男孩在後面「哥哥哥哥」的叫我。我不知道他要干什麼,便站在那裡等他,看著他一腦門子熱汗珠兒地跑到我的面前,我問他有事嗎,他氣喘吁吁地說:「我剛才忘了跟你說聲謝謝了。媽媽問我說謝謝了嗎。我說忘了,媽媽讓我追你。」我不會忘記那個孩子和那位母親,他們讓我永遠不要忘記學會感謝,對世界上不管什麼人給予自己的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幫助和關懷,也不要忘記了感恩。
父母給予我們的愛,常常是細小瑣碎卻無微不至,不僅常常被我們覺得就應該是這樣,而且還覺得他們人老話多,嫌煩呢。其實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父母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因為,父母是上蒼賜予我們不需要任何修飾的心靈的寄託。
當我們遇到困難,能傾注所有一切來幫助我們的人,是父母。
當我們受到委屈,能耐心聽我們哭訴的人,是父母。
當我們犯錯誤時,能毫不猶豫地原諒我們的人,是父母。
當我們取得成功,會衷心為我們慶祝,與我們分享喜悅的,是父母。
而現在我們遠在外地學習,依然牽掛著我們的,還是父母。
生活並非想像中那樣完美,父母的辛勤是我們無法體會的,我們雖不能與父母分擔生活的艱辛、創業的艱難,但我們在生活上可以少讓父母為自己操心。當父母生病時,我們是否應擔起責任,照顧父母?要知道,哪怕一句關心的話語,哪怕一碗自己做好的方便麵,都會慰藉父母曾為我們百般焦慮的心。感恩父母,並不難做到。
我們也許會記得感謝在人生道路上幫助過我們的朋友,也許會記得感謝辛勤培育我們的老師……是的,他們當然是我們要感謝的,可同時,我們更不應該忘記,父母,永遠是我們最值得感謝的人!
感恩父母,希望全天下的父母一切都好!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還望採納~~
『叄』 三字經中的4句告訴我們要孝順自己的母親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譯文】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豎埋茄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譯文】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液梁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並余察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
『肆』 孝敬父母講道
智慧之子使父母喜樂
證 道 人:張忠雲 牧師
整 理:朝陽堂編輯室 2015年5月3日白天講章
證道經文:箴23:22-25
23:22 你要聽從生你的父親.你母親老了、也不可藐視他。
23:23 你當買真理.就是智慧、訓誨、和聰明、也都不可賣。
23:24 義人的父親、必大得快樂.人生智慧的兒子、必因他歡喜。
23:25 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
引言:
按照本年度的計劃,在五月份與大家分享關於孝親方面的信息。在家庭中父慈子孝,人人臉上都有笑容,這樣的家庭是溫馨喜樂的,這喜樂是基於相互之間真誠的愛。剛才所讀的經文,就是論到了家庭關系方面的內容,勸勉作兒女的,應成為智慧人使父母歡喜快樂;作父母的也應盡到當盡的義務,使孩子有智慧讓自己喜樂。基督徒的人生應當是喜樂的,喜樂是我們無聲的見證。今天分享的題目是:智慧之子使父母喜樂。
一、智慧之子尊重父母使父母喜樂
1、上帝為家庭關系設立秩序——聽從、尊敬父母
「你要聽從生你的父親,你母親老了,也不可藐視她。」(箴23:22)。
上帝為家庭關系設立的秩序是:兒女要聽從、孝敬父母,父母年紀老邁時更應當受到尊重。主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世上,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主耶穌雖然是神,但作為人子在世上三十三年半,他三十年的光陰在家中盡人子的本分,餘下三年半的時間在外傳揚天國的福音,他留下許多孝敬父母的榜樣。在兒童時順從父母、孝敬父母。《路加福音》2章41至51節記載了十二歲的耶穌在聖殿中的事情:當時少年的耶穌知道自己來到世上的使命,但仍聽從父母,順服父母。「他就同他們下去,回到拿撒勒,並且順從他們。」(路2:51)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極痛苦的時候,還是顧念母親,把母親託付給門徒約翰照管。
關於兒女與父母如何相處,舊約要求遵守十誡中的第五誡:「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出20:12)新約的教導,保羅勸勉:「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里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弗6:1-3)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兒女孝敬父母本來是應盡的本分,但上帝還額外的賜福:不僅得福還會長壽。
作為兒女要聽從父母。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精心哺育、引導我們身、心、靈的成長,在人生旅途中他們會給予我們很多的教導和提醒,我們應當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的生命是上帝藉著父母賜給我們的,兒女從小到大的衣食住行無不時刻牽掛著父母的心。在我們中間的弟兄姊妹,已經為人父母的會深切地體驗到:養育兒女實在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說,父母的養育之恩是難以用言語來表達的。當人在成家自立之後,與妻子二人聯合,成為一體,這時要離開父母,不再啃老,不再依賴父母對自己經濟、生活、心理等方面的付出,是真正的長大成人,並要盡自己的本分:順從、孝敬、尊重雙方的父母。
你母親老了,也不可藐視她。兒女之所以會藐視父母,是因著人性的敗壞——驕傲。兒女大了,尤其是在成家以後,常常看不起含辛茹苦養大自己的父母,特別是看見父母文化知識水平低,工作能力差,則羞於在人面前提起。我們作兒女的要記得今天我們之所以有這般成就,完全是由於他們無私的付出,再者,在他們當初生活的年代,為了生存,有的根本就沒有讀書的機會,如果他們當時的生活環境和現在一樣,我想,他們一定不次於我們。對兒女來說,父母不僅有經驗,也是傳授傳統的人,《申命記》記載:「你當追想上古之日,思念歷代之年。問你的父親,他必指示你;問你的長者,他必告訴你。」(申32:7)要從歷史得教訓,從長輩得知識,這是智慧的來源,也是上帝啟迪人的正常的方法。
「當你老了,頭發白了」《聖經》還贊譽老人的白發是榮耀的冠冕:「強壯乃少年人的榮耀;白發為老年人的尊榮。」(箴20:29)「白發是榮耀的冠冕,在公義的道上,必能得著。」(箴16:31)白發是指豐富的經驗。父母年老於許多事上是過來人,人生的得失、成敗都親自經歷過,經驗充足值得我們參考借鑒,老人值得我們尊重。當今時代,基督徒當回到《聖經》的教導,對老人進行特別的看顧和照料,在還沒有信主的人面前,樹立好榜樣。《提摩太前書》5章4節:「若寡婦有兒女,或有孫子、孫女,便叫他們先在自己家中學著行孝,報答親恩,因為這在上帝面前是可悅納的。」5章8節:「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裡的人更是如此。」然而世上有許多的兒女長大後,常常忘記父母的哺育之恩,不顧念親情,對父母採取打罵、虐待、遺棄的態度,嚴重地敗壞了社會風氣,玷污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聖經》告訴我們,兒女之所以會藐視父母是因為他們愚妄:「愚妄人藐視父親的管教,領受責備的,得著見識。」(箴15:5)愚妄是指愚昧而狂妄,愚昧是缺乏知識、愚蠢而不明事理;而狂妄則是極端的自高自大。這樣的人自然會藐視父母的管教。許多作兒女的雖然供養父母,卻不尊敬他們,不把父母看在眼中,藐視父母,譏誚父母年老無知,甚至稍不順心,便向父母生氣、叱喝。如果有人向他們談論孝道,他們還以為自己是孝敬父母的人:未曾使父母遭遇凍餒,也供給父母衣食。但他們全然不曉得藐視父母就已經是完全違背了孝道,得罪了上帝。一定要意識到,尊重父母是人格素質的基礎,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生身父母都藐視,對他人根本談不上真正的有尊重。另外一個原因,或許是父母有些事情沒有做好。但是,即便是真的不好也不應該以藐視的方式來對待他們。古人在教導我們勸諫父母時說:「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說則復諫。」(《禮記•內則》)意為:要是父母有過失,要氣色和悅,不能有生氣的臉色,態度恭順,聲音輕柔的勸諫。如果父母不聽勸說,也要敬愛並孝順他們,等到他們哪天心情好了再復勸諫。對於我們基督徒來說,我們要禱告祈求聖靈來光照我們的父母,使他們走在上帝恩典真理的正道上,這是上帝所喜悅的。上帝安排父母在兒女之上,就應當得到兒女的尊敬、孝順。可以說,孝敬父母是不需要理由的,就因為他們是父母,兒女理所當然的就要孝敬他們。
2、違背秩序者所受到的懲罰——罪要歸到他身上
我們一定要記得自己也有老的一天,也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時候,如果我們藐視父母,我們的孩子也會藐視我們。兒女冷漠的眼神會讓父母傷心難過,他們可能不會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但會在乎自己在兒女心目中的地位。從《聖經》中看到藐視父母的後果很嚴重,《箴言》30章17節:「戲笑父親,藐視而不聽從母親的,他的眼睛必為谷中的烏鴉啄出來,為鷹雛所吃。」《利未記》20章9節記述:「凡咒罵父母的,總要治死他;他咒罵了父母,他的罪要歸到他身上(『罪』原文作『血』。本章同)。」《箴言》警戒:「咒罵父母的,他的燈必滅,變為漆黑的黑暗。」(箴20:20)經文告誡我們不聽從、戲笑、藐視父母是上帝所憎惡的,為天地所不容。我們要敬畏上帝,聽從他的教訓。當人存有敬畏之心的時候,自然就會有智慧生活。
二、智慧之子持守真理使父母喜樂
23節的經文很重要,看似與孝親沒有什麼關系,但實質上,這節經文可看為父母對兒女的期望,就是要讓他們得充足的智慧。兒女要在信仰上、德行上建立自己,珍惜自己的人生;做事按照《聖經》真理的原則,這樣的兒女才能讓父母省心,使父母歡喜快樂。盼望為兒女的,尊敬父母;作父母的,要付出代價盡力養育兒女,使他們的生活榮神益人,讓自己的家庭有美好的見證。
1、買真理需要付出代價
「你當買真理,就是智慧、訓誨和聰明也都不可賣。」(箴言23:23)本來真理、智慧、訓誨和聰明都是屬於形而上的東西,不應沾染銅臭味,與金錢掛鉤,更不可能用買賣獲得。在這里是借用修辭的象徵法來表達。「買」指付上代價而得到,並不是金錢交易。例如:在《啟示錄》3章17至18節中記述的:「你說: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卻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我勸你向我買火煉的金子,叫你富足;又買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恥不露出來;又買眼葯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見。」老底嘉以財富聞名,但基督吩咐他們要向他買火煉的金子:意為向基督純全的信心,指真正屬靈的財富,主勸他們用信心向主取用、經歷主的豐富,有份於上帝的性情。這座城市以織布業和漂染業出名,但基督叫他們向他購買白衣,指覆蓋人類一切罪和過犯的基督救贖的恩典,象徵著他的公義。老底嘉人所缺少的,就是不肯付代價,操練敬虔,行出因與基督同活所得的義。他們需要靠著耶穌基督結滿仁義的果子才有白衣可穿。老底嘉誇耀那些醫治各樣眼疾的寶貴眼葯,但基督叫他們要向他買醫治他們眼睛的葯,這里的瞎眼是指屬靈的瞎眼,心中的眼睛需要蒙光照,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心中的眼睛須要聖靈的恩膏作眼葯,只有聖靈參透萬事,能教導我們明白上帝的心意,使他們能夠看見真理,使他們能望見永恆的世界。老底嘉人已經失落了屬靈的實際,看不見自己困苦、可憐、貧窮的光景,陶醉於自滿、自足、自高自大。基督向老底嘉人表明,人生真正的價值並不在於物質上的豐富,而是在乎與上帝之間有正確的關系。他們所有的財富和成就,與基督永恆的國度相比都是毫無價值的。基督徒應警惕老底嘉的光景,注意自己與基督之間的關系:要按照真理行公義,好憐憫,與基督同行;不要在上帝的眼中被視為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參約14:6)有主就有真理,有主才能使人真正富足。
智慧、訓誨和聰明也都不可賣。這里的「不可賣」是指上述的東西價值貴重無比,決不可以其換取他物。按照《現代中文譯本》翻譯:真理、智慧、學問、見識,都值得你付出代價,但千萬不可賣出。我們要不惜付上任何代價來取得真理、智慧、訓誨和聰明,卻不要為任何原因把它賣掉。我們應全力以赴去得著它們,卻不應為了世上任何東西把它們放棄。我們要得著真理,就是智慧、訓誨和聰明。基督徒父母會按照上帝的真理教導兒女敬虔愛上帝、敬畏上帝:「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9:10)訓誨就是操練兒女將真理落實在生命里,這樣實踐起來就要付代價。「聰明」在《聖經》中往往指明白事理、有屬靈的洞察力並有建立人際關系的見識。如何以真理塑造家庭?為人父母的先得著智慧、訓誨和聰明,活出真理,就是給兒女在品格、道德和屬靈方面樹立了榜樣。「敬畏耶和華的,大有倚靠,他的兒女,也有避難所。敬畏耶和華,就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離開死亡的網羅。」(箴14:26-27)此處指出父母的信仰對下一代所產生的力量和影響。當父母肯付上代價去買真理,讓真理落實在生命里,足可影響他們兒女,這是個人力量和兒女安全的來源。敬畏耶和華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離開死亡的網羅。
2、如何付出代價得真理
究竟如何付代價得真理?《以賽亞書》告訴我們:「你們一切乾渴的都當就近水來,沒有銀錢的也可以來。你們都來,買了吃;不用銀錢,不用價值,也來買酒和奶。你們為何花錢(原文作『平銀』)買那不足為食物的,用勞碌得來的買那不使人飽足的呢?你們要留意聽我的話,就能吃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樂。……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他,相近的時候求告他。」(參賽55:1-2,6)金錢可以滿足肉體的生命,但卻不能滿足屬靈的生命。食物需要花錢買,只能滿足肉體的需要,並且只能持續很短的時間。上帝為我們提供的營養是免費的,並且喂養我們的靈魂。我們如何得到它呢?我們要來:就近他,要留意聽他的話語,要尋找、求告上帝。上帝的救贖是免費提供的,但要喂養自己的靈魂,我們自己必須熱切地接受。人如果沒有這樣的食物,屬靈的生命也會飢渴,就像每天不吃飯,肚子就會餓一樣。得著真理就要付代價。讓真理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管理我們的生命,讓真理來管治我們的家庭。《聖經》教導我們要買真理,當我們沒有按照真理而活,在上帝的原則上作出妥協時,便是出賣了上帝的真理。在上帝的國度中,被上帝使用,領受上帝恩典的人,都要付上生命的代價,老我與基督同釘十字架,活出復活主的生命。
父母有責任把兒女帶到上帝的面前,可以藉著自身的榜樣、教導和不同的方式的聚會達到這個目的,為此應該付上恆切的禱告。父母要兒女認識上帝,自己必須先與上帝建立關系,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便是要有禱告的生活。父母要常與天父有密切的交通,為孩子付上禱告的代價,代禱的責任是一生之久,父母為孩子在上帝面前付上的膝蓋和眼淚,上帝也會將祝福澆灌在孩子的身上。
父母「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父母應當認清孩子的個性,以及上帝賜給他們每個人的特質,不應讓孩子固執己見,但每個孩子都有他與生俱來的愛好,父母應因才施教。經常與孩子的教師及親友交談,就能更好地發現並培養每個孩子的專長。作父母的不要替兒女安排一切,教導兒女如何處事時,並不需要盯著他們所行的每一步,要讓他們自己選擇,作父母的,只要培養孩子選擇人生正道就足矣。《申命記》第6章4-9節的經文對父母如何教導兒女很有幫助:「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系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要盡心、盡性、盡力愛上帝,要把《聖經》的話語記在心上,還要殷勤教訓兒女。
三、智慧之子成為義人使父母喜樂
1、義人的父母,必歡喜快樂
「義人的父親必大得快樂,人生智慧的兒子,必因他歡喜。」 (箴23:24)前面講到了真理、智慧、訓誨、聰明,在這里講到了義人,舊約時代的義人,是指那些遵行上帝律法,而在行為上無可指責的人;而新約時代的義人,是指那些因認識自己是罪人而信靠基督的人。這兩種義人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上帝的信靠和順服。義人是按照真理生活的人。如果父母付出代價,就能教養出義人,這確實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情。
人能夠生出智慧的兒女,也必然會因著他們而得歡喜,其實這也是我們基督徒父母應有的價值觀。在日常的交通中,常常聽到基督徒父母的嘆氣之聲:要是我的孩子也能信主,參加聚會該有多好?因為自己在基督里得到了滿足,得到了永生的盼望,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得著這一生最美的祝福:這一生最美的祝福,就是能認識主耶穌;能夠信靠主耶穌。無論我們是走在高山,還是深谷,他都會與我們同在,與我們同行。人生無常,但相信在主的裡面,就能得到保守、看顧。如果孩子自己與主耶穌相遇,在主的面前認罪悔改,真誠信靠,就能成為義人。基督徒父母教養兒女成為敬畏上帝的人,行公義,按真理生活,比要求他們有好的學業成績,有好的社會成就、卓越的社會地位更加重要。社會在迅速的發展,科技在不斷的創新,今天的孩子也在面臨著新的形勢與挑戰。回到家中,一家幾口,有的看電腦,有的刷微信,有的看電視,很難有共同交流的時間,彼此不知對方的想法,有人說,人與人最遠的距離就是:我和你在一起,而你在看手機。一家人每周至少要有一次聚會,敞開心扉交流,作父母的了解孩子的心理,以及目前所處的環境,教導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要讓他們隨波逐流,協助他們、引導他們以正確的思想和行為謹守遵行上帝的真理。
2、兒女成為義人使父母喜樂
作為兒女的,如何能令父母歡喜快樂呢?那就是要成為基督徒、義人。而當他成為義人之後,每一天都能夠按照《聖經》話語的引導生活,順從聖靈的引導,就知道如何對待父母,如何為人處世,怎樣使父母歡喜快樂。現代人流行的做法是:在父母生日或父親節,母親節,給父母送禮物,例如:在父親節要給爸爸送上手錶或領帶,在母親節要給媽媽送上康乃馨或巧克力。他們是以金錢、禮物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恩,但是作為基督徒父母的心意則是希望兒女得到真正的祝福,因此,最能報答父母的就是成為敬畏上帝、生活有智慧、謹言慎行的人。《箴言》給我們的勸勉是:「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 (箴23:25) 兒女懂得孝敬父母,父母因此蒙福;他們感到快樂,因為兒女已經長大成人,能將他們從小所學到的立身處世的道理實踐出來,首先受惠的就是父母雙親。兒女的羽翼豐滿,能夠獨立思考,並以智慧行事,父母的重擔卸下,故此也會歡喜快樂。
目前家庭中父母與兒女,兒女與父母之間出現的矛盾主要是沒有按照上帝所設立的秩序運行。在現今這個時代,我們看到社會上產生許多復雜的問題,都是與家庭有關的,而社會的問題又往往是由家庭問題而來。當人們按照上帝所設立的秩序在家庭中運作和生活時,這個家庭必然是溫馨快樂的。當我們建立一個溫馨有秩序的基督化家庭,使家庭中每一個成員盡上個人的本分,便能促進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
結語:
回顧我們今天的分享:智慧之子使父母喜樂。智慧之子尊重父母使父母喜樂,上帝為家庭關系設立秩序,兒女要順從尊敬父母,不可藐視他們。「智慧子使父親喜樂,愚昧人藐視母親。」(箴15:20)一個有智慧的人,會使他的父母親喜樂。看一個人是否是智慧人,就要看他的父母是否喜樂。智慧之子持守真理使父母喜樂,要買真理,就是智慧、訓誨和聰明也都不可賣。買真理需要付出代價,如何付出代價得真理:要求告上帝得真理,父母要為兒女代禱,使他們順從真理的引導,父母要殷勤教導兒女記住《聖經》上的話語。智慧之子成為義人使父母喜樂:義人的父母,必歡喜快樂;兒女成為義人使父母喜樂。溫馨有秩序的基督化家庭是按照上帝所設立的秩序運行的。願上帝祝福大家,身為兒女的要使父母喜樂,身為父母的要使兒女成為智慧的人,如此這樣的家庭一定會榮耀我們主耶穌基督的聖名。
『伍』 地藏經里講怎樣孝敬父母
華嚴經雲:諸供養中 法供養最 孝順父母一般強調供養身體和心理。 最為重要的是慧命。如果能夠幫助父母往生極樂,諸佛贊嘆 三界中最孝之人。 《地藏經》開示之一:如何智慧的孝敬父母 探討如何「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 我們需要探討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 在這個地方,我接觸過很多的朋友,他們在勸說父母學佛的時候都非常的積極,發心非常好。因為他知道有一個非常好的寶貝,然後他想去孝敬他的父母,他就拚命的跟父母說著這個問題,但多數不得法。哈哈,即使釋迦牟尼佛,他在孝敬父母的時候,也請了一位菩薩幫忙,來演示這部《地藏經》,請了哪一位菩薩,就是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演繹了地獄是個什麼事情和如何孝敬父母的,這是善巧方便。 我們在這個世間當中,如何能做到有智慧的善巧方便,是很難的。你比如說,如果你父母的心落鬼道上了,貪心特重的話,落到餓鬼道,貪心就重。然後當中,你如果給他錢,給他兩萬塊錢,他會考慮到「你是不是還有五萬」;如果送五十萬塊錢,他會考慮到「你是不是還有一百萬」。你這樣的話,並不是在「廣設方便,勸誘父母」。 在這個地方,拿出時間來探討一下: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當中,應該如何的勸誘父母,能讓他們得到真利益? 第一條:你應該有智慧。 何謂有智,需在無我相,無我見,無我的境界上處理與父母的關系。如果你沒有智慧的話,就不可能到達「無我」的境界當中。 如果你真的想讓你的父母學佛,在佛陀所教育的范圍內,能得到真正的利益,那你的思維模式應該是「無我」境界的。也就是你(智慧)必須到達「無我」的境界。,否則就是麻煩,就會因你著他們是你的父母相,而度不了他們;或是就是躲避(不管他們,不見他們),你仍然度不了他們。這一點,我也試過很多次。而且多數的情況下,很多的修行人跟他們的父母是逆緣,很少有幾個善緣的。(煩惱即菩提)而在這個逆緣的時候,你如何幫你的父母去修行,學佛,去得到真正的利益。首先你是「無我」的境界。如不這樣,你就會因與你的父母們同時著情執心,(情重理智就會下降)不可能處理好父母的關系,就會根本幫不了他們,你更鬧心。這是第一條,首先要有無我般若智慧。 第二條:你要符合「人事」。 符合我們現在當代社會的人倫道德,符合孝順子孫的人倫要求去做任何事。 你首先,該孝敬父母的時候孝敬父母,該稱念父母的時候稱念父母,該請父母吃飯的時候請父母吃飯。該給父母洗腳時就給父母洗腳,只要是人,就應找不到你在孝敬父母方面的缺點,最好找不到你在做人上的任何缺點,但這一切的東西,處在第一條的那個「無我」的境界當中,就好像你在演戲一樣。你知道你叫林心如,你演的叫紫薇格格,演完了以後,你還叫林心如,不要與紫薇格格混淆了。就好像我們穿一身戲服。在這個地方,我叫回家人。那我就是回家人,跟大家一起演一場戲似的。我並沒有感覺「啊,今天來了50個人聽,明天來了5個人聽」。如果那樣的話,怎麼樣,我就掉進去了。我只在演戲,眾生因他們因緣而生的。所以,這一點,做好人事,做好演戲這方面,無非我們演的技巧如何了,這第二條是非常關鍵的。 第三條:情重,那恨就越大 有些時候,你非常的愛你父母,你跟他們說「父母,學佛吧,你看佛法多好啊」。如果你跟父母是逆緣的話,他就會因你掛念的這種情執,反而就不去學。 我見過有這樣的一位朋友,他的父親得了一個病。他因為修行,知道父親的壽命非常麻煩。但是他想了一些辦法,為父親續命,做了很多的事情。當中,他又回去勸他的母親「母親,如果是父親身體好了,你學佛吧」。他母親就說「好,可以的,但不要花很多錢,一定讓你父親身體好了」。日後,因機緣成熟了,他父親的病好了,而且沒有花很多的錢。後來他就過去問他母親了;「母親,你這回學佛了吧,要講信用」。他母親回頭就告訴他「我本身是佛,學什麼佛」。這個事情我是親眼見到過的,這位朋友,當時氣的差點沒背過氣兒去。但是最後發現,他為什麼這樣生氣,就是因為他太愛他的父母了,太掛念他的父母了。而他不知道,就他這種掛念使他失去理智。所以,當他們不符合他的這種感受的時候,他就會特別的難受,不重情並非沒有情,而是因知道動情對父母只有害,不利於父母學到真正的東西,而相對的不著情,是這樣的。 第四條:嚴持戒律 我們在勸父母學佛的時候,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一個修行人,在一個范圍內,我如何做到一個很好的人。如果你幹了很多在社會當中不值一提的壞事。然後你父母就對你這樣學佛的,造成謗佛,你這樣是不可能讓你父母學到佛法的。 你知道嗎,人勸人真的沒有用。你在前面走,做的非常好。然後他們覺得「你看我的孩子就是學佛以後,吃素身上特清靜,臉上也好看」,然後你父母就覺得吃素挺好的,他們也跟著吃素。根本不用天天跟你父母說,「你們如果吃素得到一種很好的利益。」(尤其不能對認為你迷信的父母講,吃素後身後會有五位菩薩跟著你)再比如說,你通過學佛變得非常的孝敬父母,嚴持做人的戒律,你父母自然而然就感覺到「這佛法挺不錯的,看我兒子或女兒通過學佛變得這樣孝順我了」。而不需要跟他們說「我這佛法非常有利益,不恭敬三寶,聽信邪法會下無間地獄的。」如那樣講你母親「嘭」的一下,「你才下無間地獄呢」。哈哈,人總是喜歡聽好聽的聲音,只有改變自己的人,才能引導別的改變,尤其對父母改變的影響。 戒律是自我改變的標尺,不要去改變你的父母,要通過持戒後的改變而去影響你的父母。 第五條:在表象當中,順應父母的心思;在心性當中,一定不要拿他們當父母。 要把父母當成在修行當中一個關卡。是你成佛的陪練者,也可以說你成佛的心是因他們而發得,在跟父母談論的時候,關鍵不能被「父(母)女」「父(母)子」的這種情執騙了,非常關鍵。有很多的人,因為他宿世間有出家的因緣,(他這個「家」怎樣出,就會讓其感覺到沒有世間親情,自然而然就要出家了,)而這種宿世間他發過願要出家因緣到了,他就感覺到特痛苦。他感覺到「為什麼別人的父母對孩子那麼好,我父母拿孩子不好,為什麼看我哪都不好?為什麼這樣對我不公平?」。這點怎麼樣產生的,首先你被父母情執騙了。再此願力所至,讓你斷了世間情執心好出家的,哈哈,我們身邊的一切都是因自己願力生成,怪不得任何人。 只要你是修行人,說實話,那擺在你面前的:首先是如何能順應父母的心,然後在心性當中,跟父母保持相對獨立,不能被父母情感所騙。 記得在年輕的時候,離開家庭,進社會,那個時候不修行,沒智慧與定力,就出去找了很多的朋友,拜了很多的兄弟,(就是鐵哥們),當時是因一直在父母的保護圈裡。當離開這個保護圈的時候,內心當中因為特別依存這種保護圈,就產生了一種自然而然的害怕與依賴。這種東西本身就是被父母的情騙了。做為一個修行者,擔當是基本條件,是根。這當中如有出家的因緣時,更不要叫親情騙了,不然特痛苦。而且有可能生成怨恨,很重的怨。這種怨恨在法界當中是很難解開的,必須要瞭然而知。 你真正愛他們,就不要愛他們。 第六條:一定要順導,不能逆導 在讓父母們接受佛法的時候,一定要順著父母的心,不要順著你著相所學的佛法。因這要求你自身的功德福報非常好,然後你父母看到你通過學佛獲得很大的利益,而自然而然影響他們去學佛。一定不去用一種道理來指導他們。尤其象教育孩子一樣心情的教育他們,最可怕是自己認為學到一定程度了(自認為)差別心,分別心又很重的朋友,就會因父母們達不到自己內心的標尺,為發泄內心由愛生恨的心理壓力,而和父母將關系鬧僵了。 如你這樣說「佛陀說常輕三寶,信邪,一定會下無間地獄的」。不但教育不了你的父母,還形成很重的邪見,在這里是不能使用異相方便,使用怪異嗔責,讓父母們生畏懼,來修行佛法的。這也不符合人倫道德的,而且會形成沒有辦法逾越的隔閡。在這個地方一定要知道,順著父母的心情來。 我記得我修凈土的時候,持清靜戒,過午不食。父母感覺到我特苦,(我沒修的時候170多斤,修了後110多斤,瘦的非常難看。)然後我的父母特心疼。一次我們一起出去,要了菜,我的一個長輩叨著一塊肉放在我的嘴裡,非要讓我吃掉,如果當時沒有智慧,不能順父母的心來,就很難處理的,(其實持戒都是心戒,是戒對這種東西的貪婪的心,而並不是表象的戒。)我就問自己「怎麼樣做啊」,我就選另一個方向,把這個肉吃下,吃下去以後,過了沒有五分鍾,我說我想吐。其實根本沒想吐,然後用手指撥嗓子,吐的什麼東西都吐出來了。我父母從那時開始,再不逼我吃飯了。所以呢,在這個地方,你一定順著父母的心,而不能一味的講道理, 恆順一切眾生,即供養諸佛,更何況自己的父母了。
『陸』 有關孝順的演講稿
【題目】【By Kaiser3344】
百善孝為先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推薦理由】以詩句為題,最具詩情畫意。
【演講稿】【By Kaiser334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演講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夫子的這段教導的意思是「敬重自己的長輩,進而推廣到敬重別人的長輩,撫愛自己的子女,進而推廣到撫愛別人的兒女。如果以這樣的准則治理國家,統一天下就如運轉於掌心一樣容易了。」
尊老愛幼是我國優良的道德傳統的精華。尊老愛幼是人類敬重自己的表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兒童時代,每個人也都有老的一天。古往近來,多少個春夏,多少個秋冬,一代代人由小孩到老人,不管是處於盛唐還是當今社會,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弘揚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
尊老愛幼起始於原始社會,當時生產力低下,在氏族公社的內部為了人類的繁衍和文明的延續,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和尚無勞動與生活能力的小孩都一樣分配勞動果實,實行義務撫養。由此逐漸形成的這種樸素的道德觀念,被繼承下來。從原始的社會,就已有了尊老愛幼的思想,這使人聽起來感到非常的高興,從中也可看出人性的善良。「尊老愛幼」有著她經久不衰的生命力。這項傳統美德一定會被我們永遠的繼承下去。
尊老愛幼是我國古代優良的傳統美德,我們要弘揚這優良的傳統。為新中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國人一向說自己是一個懂得尊老的民族,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也是要尊老敬幼。每個人都有被呵護的童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也象鳥兒一樣會遠走高飛。成年人有很多無形的責任,自己的工作、家庭、孩子,我相信,成年人都會有這樣的煩惱:一方面在外辛苦工作,為了更好的明天打拚,一方面,又在想,今天,我們的父母又該想我們多少次呢?在他們孤單的看著夕陽最後一抹光芒消失在山的後面時候,他們會默念多少次對子女的思念?父母對子女的愛恐怕是這個世界上最無私的付出了,但又有多少子女能體會到父母的愛?在父親冷漠嚴厲的面龐下,隱藏著的是一顆總是無意中就被孩子刺傷的心。
我們都該意識到,我們無時不在得到默默的關愛,但你,我,是否有付出,是否有去關愛我們真正應該付出愛的人呢?前些天情人節,很多年輕人會送玫瑰,送禮品,表達心意,我們的父母呢?他們可曾得到你們的鮮花?
【樓主】完全按照您的要求來的,適合您當前水平演講,若您覺得滿意,望多多支持哈!!!
『柒』 誰能給講一下 孝道 和 孝順 都是什麼意思
孝道:孝敬父母長輩的規則。
孝順:踐行孝道。
『捌』 講一個孝敬的小故事不超過二十字
1、陸績懷橘
陸績六歲時,在九江拜見袁術。袁術讓人(招待)他吃橘子。陸績在懷里藏了三個橘子。臨走時,陸績(彎腰)告辭袁術,橘子掉落在地上。袁術笑著說:「陸績,你來別人家做客,懷里怎麼還藏著橘子?」陸績跪在地上,回答道:「橘子很甜,我留給母親吃。」
2、蘆衣順母
周閔損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兩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3、刻木事親
丁蘭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向他人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4、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 姿態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假裝自己跌了一跤,於是他模仿小孩子啼哭的「嗚嗚」聲[1],二老大笑。
5、孝感動天
舜的母親早亡,繼母生子名象。繼母與弟象對舜心懷嫉恨。舜的父親眼瞎,又不辨善惡,偏聽偏信,對舜虐待,以至加害於舜。有一次,他們要舜去修倉,待舜登上倉頂,他們卻抽去梯子,放火焚燒。舜挾著兩個斗笠,從倉頂飄然而落,毫發無損。
又有一次,他們要舜去淘井,舜剛下到井中,便有土石滾落,舜從井下的地道中不慌不忙走出,使繼母及弟象十分驚恐。盡管他們對舜屢次加害,舜對父母孝敬如初,對弟象依然友好。
6、百里負米
孔子的學生子路,他非常孝敬父母。因為從小家境貧寒,為人非常節儉。經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系,但怕父母營養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
『玖』 來講一講不孝敬父母的人是什麼心理
孝敬父母是一種心理上的溝通,如果子女偶爾沒有盡孝,也許他有「更重要的事」,老人家要寬寬自己的心,因為心情好才是重要的!
『拾』 講什麼孝敬 主要是講人人互相溝通 互相了解
為什麼說百善孝為先?我們每一個人都由父精母血的變化而來,當我們攜帶著父親與母親的基因來到這個世間的時候,我們哇哇大哭,可是我們的父母卻由衷的笑了。我們的哭聲似乎是在告訴世人,娑婆世界乃五濁惡世,太痛苦太煎熬了,我不願意來。父母由衷的微笑似乎是在向我們說,小寶貝,歡迎你的到來。
法界無緣不聚無緣不成。當父母為了家庭的生活努力奮斗;當父母陪伴兒時的我們玩耍;當我們步入青春期情緒暴躁,父母默默的付出;當我們走向社會,父母為我們的種種擔心,我們卻把這種愛認為是理所應當。我們德業不修,無所用心,甚至很多時候怨天尤人。當我們失敗痛苦的時候,總是不假思索的把自己人生的種種不順利,歸結為父母的無知無能。豈不知人生在世,每一個人都生而艱難。父母們也許文化程度不如你,也許不如你見多識廣,可能和你有你所認為的代溝,可是你是否認真的想過,生為子女,父母已經盡己所能在他們那個時代做到了他們能力范圍內的最好。
根深才能蒂固,源遠才能流長,父母就是我們的命運之根,孝養父母就是在對我們的命運之根澆水施肥。我們孝養父母為小孝,利益眾生為大孝!就如同偉大慈悲的地藏菩薩,在因地時以孝入道,後證悟成佛救助法界無量悲苦眾生。《地藏經》上說,地藏菩薩因地時善根深厚,神鬼助持,皆是地藏菩薩孝心感天動地所致。由此可見,孝養父母不但是我們的命運之根,也是我們的成道之魂!
不論你是在天南還是海北,如果你在父母身邊,那就陪他們嘮嘮嗑,親手給他們做頓飯,讓父母心情愉快;如果你在外地城市努力打拚,請你常常打電話向父母噓寒問暖,讓父母不再為你擔心;如果你信仰佛教,無法與父母常年團聚,請你常常念誦經咒迴向父母身心健康,平安吉祥!
父母就是我們的生命源頭,如果你想改變命運戒色成功,就多多孝養自己的父母。我們都知道偉大慈悲的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卻不知道我們的爸爸就是我們生命里的地藏菩薩,我們的媽媽就是我們生命里的觀世音菩薩。我們如果能以真心孝養我們的爸爸媽媽,孝心長久出自真心,那麼偉大慈悲的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一定會讓我們身心清凈、戒色成功、富貴吉祥!因為偉大慈悲的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會義無反顧的加持世間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而孝親敬祖,乃善中之善,百善中之首善!善能生陽,善能生正氣,正氣若存,邪不可干!
在此,我號召所有立志戒色的師兄都能夠把自己在地藏孝親月——農歷七月的佛事功德迴向給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祖先,祝願我們的父母健康長壽,事事順利,祝願我們的祖先離苦得樂究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