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孝敬的古文 古句 名言 名句 警句 文章 等
1、《勸報親恩篇》——清代佚名
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
譯文: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意,面帶歡笑。
2、《遊子吟》——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3、《慈烏夜啼》——唐代白居易
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
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
譯文:慈烏失去了它的母親,哀傷的一直啞啞啼哭。早晚守著舊樹林,整年都不肯飛離。每天半夜都哀哀啼哭,聽到的人也忍不住淚濕衣襟。
慈烏的啼哭聲彷彿在哀訴著自己未能及時盡到反哺孝養之心。其他各種鳥類難道沒有母親,為什麼只有慈烏你特別哀怨?想必是母恩深重使你承受不住吧!
4、《別老母》——清代黃景仁
原文: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譯文:
把帳幕撩起來,因為要去河梁謀生所以要向年邁的母親道別,看到她白發蒼蒼禁不住流幹了
了眼淚。在這風雪之夜都不能孝敬與母親團聚,從而開了這凄慘的分離的柴門遠去,養子又
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5、《憶母》——清代倪瑞璿
原文:
河廣難航莫我過,未知安否近如何。
暗中時滴思親淚,只恐思兒淚更多!
譯文:
河道很寬,但船難以航行,並不是我的過錯啊,不知道您最近過的如何,是否平安。
B. 孝敬父母的名言古語
1、父母者,人之本也。
2、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
3、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贈與的最佳禮物。
4、事親以敬,美過三牲。
5、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6、父親,應該是一個氣度寬大的朋友。
7、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就是母親的呼喚。
8、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9、甜不過蜂蜜,親不過母女。
10、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11、爺娘惜兒女,好比長江水。
12、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
13、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
14、真不公平,原諒青年人尋歡作樂,卻禁止老年人追求享受。
15、再沒有什麼能比人的母親更為偉大。
16、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17、親人不睦家必敗。
18、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
19、父母天地心,大小無厚薄。
20、一家人能夠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
21、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的人定愛他的父母。
2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23、家庭的基礎無疑是父母對其新生兒女具有特殊的情感。
24、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永遠需要報答最美好的人,這就是母親。
25、內睦者,家道昌。
26、孩子是母親的生命之錨。
27、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28、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29、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
30、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31、那些博得了自己子女的熱愛和尊敬的父親和母親是非常幸福的。
C. 所有有關孝的古語,含義,作者,謝謝。
1、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釋義:為人弟為人子的版人進家要孝順父權母,出外要順從兄長。
2、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宋)林逋《省心錄》
釋義:你對父母孝順,你的子女對你也孝順;你敬重別人,別人也敬重你。
3、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明)《增廣賢文》
釋義: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4、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春秋)《禮記》。
釋義:曾子說:「孝有三點,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帶來恥辱,再次是能養活父母。「
5、首孝弟,次謹信。——(清)李毓秀《弟子規》。
釋義: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用。
6、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清)李毓秀《弟子規》。
釋義: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
D. 家庭美德的案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 陸隴其 孝行感少年
陸隴其,原名龍其,字稼書,清浙江平湖人;曾擔任過嘉定、靈壽的知縣。
陸隴其素以孝聞名。據說,他父親去世的時候,他正在京城考試,一聽說父親去世了,立刻赤足步行往家趕。到了家裡,日夜哭泣,每天也不入內室,只是席地而卧。
他在靈壽當知縣的時候,為政清簡,深得人民愛戴。有一天,一位老婦人來告她的兒子不孝,那是一個20歲左右的青年。陸隴其對老婦人說:「我還沒有小僕人,你的兒子可以暫時來幫忙,如果我找到合適人選了,我就給他施用杖刑然後遣送回家。」從此以後,這位青年每天侍奉在陸隴其左右。每天早晨,陸隴其都恭候在自己老母的門外,等母親起來了,就照應著母親洗漱、吃早飯。午飯的時候,他在旁邊服侍著,時常逗母親開心;母親吃完了,他才吃剩下的東西。晚飯也是這樣。如果有點空餘時間,就陪母親說笑,講些故事讓母親高興。母親稍有不適之感,立刻找醫生,買葯煎葯,幾夜不睡也不知道累。這樣過了幾個月,這個青年跪在陸隴其面前,請求回家看望母親,陸隴其問:「你不是和母親不和,為什麼還要看她呢?」這位年輕人哭著說:「過去我不懂事,對母親不好,現在好後悔啊!」於是陸隴其讓他們母子相見,兩人抱頭痛哭。青年和母親回家後,與以前判若兩人,後來因為孝順在鄉里聞名。
E. 孝敬父母時間不等人,中國古語怎麼講
出自《論語.里仁》:「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你可以去孝子心看看,裡面有不少關於孝順的文章
F. 關於孝順的一句古語
父母在,不遠游。
G. 古人尊老敬老的典型事例
子路尊老愛幼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http://..com/question/531504.html
http://..com/question/369659.html
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歲時,×月×日,值祖父六十壽誕,賓客盈門。一盤酥梨,置於壽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長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問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獨小,何故?融從容對曰: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為人之道也!父大喜
H. 有哪些名人孝敬父母的事例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