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廣西有多少個民族自治縣
廣西有56個民族,。12個世居民族,境內其他44個少數民族均有居住。
1、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世居民族有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個,另有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白族、藏族、黎族、土家族等40多個其他民族成分。壯族是廣西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
2、廣西是以壯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區,也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境內居住著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世居民族,其中廣西是全國瑤族人口最多的地區,約佔全國瑤族總人口的60%。
3、廣西是全國仫佬族人口最多的地區,約佔全國仫佬族人口的90%;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也是我國毛南族最大的聚居區,有7萬多人;廣西是中國京族唯一的居住地,境內其他44個少數民族均有居住。
4、世居廣西的11個少數民族,除回族使用居住地的漢語方言外,均有自己的語言,分別是壯語、京語、瑤語、苗語、侗語、仫佬語、毛南語、京語、彝語、水語、仡佬語。使用水語、仡佬語的人口呈下降趨勢,已屬瀕危語言。
而漢語方言也有粵語、西南官話(桂柳官話)、客家語、平話、湘語、閩語等六種。
(1)重陽節朝鮮族擴展閱讀:
1、壯族。
壯族,舊稱僮(zhuàng)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
壯族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布。
1965年10月12日,根據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提議,並徵得壯族人民的同意,由國務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為強壯的「壯」字。
壯族的節日多與漢族相同,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漢族民間節日,也是壯族的歲時節日。壯族比較具有民族特點的節日是「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
2、瑤族。
瑤族,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瑤族是古代東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國華南地區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是中國最長壽的民族之一,傳說瑤族為盤瓠和帝嚳之女三公主的後裔。
瑤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小節幾乎每月都有,各地過得也不盡相同。大節日有春節、清明、社節、盤王節、「祝著節」、「耍望節」等。春節期間,瑤族人民舉行唱堂歌、打銅鼓、賽陀螺、射弩、圍獵、拋綉球、斗畫眉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
3、苗族。
廣西苗族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龍勝四個自治縣,其餘則散居於資源、西林、融安、南、都安,環江、田林、來賓、那坡等縣(自治縣)境內。廣西苗族自稱「木」、「蒙」、「達吉」,他稱有偏苗、白苗、紅苗、花苗、清水苗、栽羌苗、草苗等。
廣西苗族除了有自己的傳統節日——苗年外,其他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但其活動內容則有所不同。
4、侗族。
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獻中被稱為「黔首」,一般認為侗族是從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來。侗族主要從事農業,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種植水稻已有悠久的歷史,兼營林業,農林生產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廣西侗族主要分布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侗族的節日以春節、祭牛神(農歷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節(農歷七月間)較為普遍。有些地區還有在十月或十一月過侗年。由於民族之間的交往,侗族還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
5、仫佬(Mùlǎo)族。
仫佬族,民族語言為仫佬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字。在廣西,仫佬族多數聚居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東門、四把、黃金、龍岸、天河、小長安等地。少數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環江、河池、融水、融安等縣。
仫佬族有著十分豐富的節日文化,一年之中有許多節日,幾乎每個月都有一個節日,這是因為仫佬族除了擁有春節、元宵、春社、清明、端午、秋社、中秋、重陽、灶王節等當地壯族、漢族共同的節日外,還有不少帶有民族特色的節日。在仫佬族,即便與各民族共享的節日,也別具民族風味。
6、毛南族。
廣西毛南族自稱「阿難」或「哀南」(單稱)、「窘南」(眾稱),意思是「這個地方的人」。譯成漢語即是「毛南人」的意思。壯族人對毛南族的稱呼是「布南」、「穩毛南」等,譯意也是「毛南人」。
「分龍節」是廣西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在農歷五月間進行。20世紀初葉之前,每年過節都先聚眾於廟堂內外活動,故又稱為「廟節」或「五月廟節」。
7、布依族。
布依族由古代僚人演變而來,以農業為主,布依族祖先很早就開始種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稱。
布依族有許多傳統節日,除過大年、端午節、中秋節等與漢族相似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節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
8、京族。
京族主體在東南亞,廣西的京族主要分布在防城港市,主要聚居在東興市江平鎮的澫尾、山心、巫頭三個海島上,三島素有「京族三島」之稱。
京族的民族節日主要有「哈節」、「春節」、「中元」、「食新米節」等。「哈節」是京族歲時習俗中隆重的民族節日,舉辦祀神、祭祖、文娛和鄉飲四項重要活動。「哈節」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頭兩島在農歷六月初十,山心島在八月初十,紅坎村在正月十五。
「哈節」在「哈亭」中舉行,各地都建築有「哈亭」。各村「哈亭」,選用上等木料,結構牢固,有獨特的民族形式。屋頂的屋脊正中塑有雙龍戲珠的喜慶形象裝飾。哈亭內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上設有京家人信奉的諸神神座。殿內的柱上都雕寫著具有民族習俗特色的楹聯或詩詞。
9、水族。
水族,是中國南方由古代「百越」族群中「「駱越」的一支發展而成的單一民族。水族古文字體系保留著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廣西北部的河池、南丹、環江、融水等縣市均有水族村落分布。
10、彝(yí)族。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彝語。新中國成立前,由於地區和方言不同,彝族支系繁多,有許多不同的他稱和自稱,主要的他稱有「夷」、「黑彝」、「白彝」、「紅彝」、「甘彝」、「花腰」、「密岔」等。
節慶是各地彝族生活方式和習俗的集中表現。有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事節慶;有以祭祀神靈、祖先為主的祭祀節慶;有以追念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為主的紀念節慶;有以歡慶豐收、慶祝勝利為主的慶祝節慶;有以歌舞戲曲活動為主的社交娛樂節慶等。
11、仡(gē)佬族。
仡佬族,族源和古代僚(lǎo)人有關,民族語言為仡佬語,屬漢藏語系,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文。仡佬語崇拜祖先, 奉祀竹王、蠻王老祖、山神。廣西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
仡佬族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祭山節」、「端午節」、「吃新節」、「中秋節」、「重陽節」、「牛王節」、「敬雀節」、「捉蟲節」等,其中最隆重的莫過於過春節。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多民族聚居地,在這里文化交織,隨著時間的推移少數民族也出現了部分漢化,當然在民間寨子里或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我們更能感受到濃濃的民族風情,願各民族團結,完好的繼承民族特色。
B. 朝鮮族人為什麼要把,每年九月初九訂為老人慰問日
在朝鮮族人們,他們是非常尊重老一輩的人,也是非常講究尊卑關系,這和他們的文化傳統美德有很大的聯系。同時,他們也給老人們在每年的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這可能也是從中國學來的節日。
傳統重陽節的起源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 屈原的詩《元有》中有句「集愛國者入帝」。 在戰國時期,重陽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但這只是在故宮進行的一項活動。
總之,在古代的,朝鮮族的很多東西都是和中原地區都是有著類似的活動,其實區別不算太大,畢竟都是一個相鄰兩個的國家。而朝鮮族繼承朝鮮的文化,但是的確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