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明年重陽節比今年重陽節晚十一天
農歷抄九月九日,為傳襲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㈡ 關於節日的詩歌
上元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回,玉壺光轉,一夜魚答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生查子·元夕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正月十五夜
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蝶戀花 · 密州上元
蘇軾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三、花朝
花朝
蘇曼殊
江頭青放柳千條,知有東風送畫橈。但喜二分春色到,百花生日是今朝。
㈢ 中國人口會減少嗎
【導讀】中國發展研究中心發布報告認為,中國人口形勢進入負增長階段,人口紅利結束。經濟之聲評論:調整人口結構,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中國發展研究中心今天(26日)下午在北京發布題為《中國人口形勢的變化和人口政策調整》的報告。報告認為,中國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轉折,增長過快不再是人口的主要矛盾,取而代之是源於結構、素質和分布上的問題。
2000-2010年期間,世界人口的平均增長速度超過中國一倍以上。在世界人口增長的第7個10億中,來自中國人口增長的貢獻不到1/10。這份報告說,中國人口處在"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的新階段,人口形勢與30多年前已大不相同。大的變化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走向人口負增長、臨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齡化嚴重、農村的"空心化"、日漸蔓延的"民工荒"等。報告由此得出的結論是,目前我國的人口紅利期已經結束,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再依靠勞動力數量的無限供給來發展了。
這份報道認為,中國是在還沒有實現富裕的情況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也就是"未富先老"。這對中國的經濟領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嚴峻的挑戰。經濟上的不利影響表現為:第一,過早地失去趕超發達國家的後發優勢;第二,失去了對仍具有人口紅利的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優勢;第三,目前還沒獲得發達國家所應具有的技術創新優勢。因此,無論是面對高收入國家還是低收入國家,中國原有的競爭優勢都在減弱,這無疑加劇了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性。
一個國家的人口數量和人口結構不僅關系著民族的未來、經濟的發展,也關系著個人的權益。以前我們總說中國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但從前些年起,中國沿海乃至內陸不斷出現"用工荒"的情況。這份報告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發展的"人口紅利"已經用盡了。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行政學研究室研究員貟傑表示,這種變化早就已經產生了。
貟傑:實際上這個變化早就已經產生,但是老百姓沒有注意而已。這種變化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來一直在持續,人口紅利完結的影響在近幾年才突出表現出來,比如前幾年的民工荒就很明顯地顯示出它的影響。但是人口紅利完結的影響往往和人口供應的速度,以及經濟發展的速度相輔相成,在經濟高速增長和人口紅利加速衰減的情況下,這種矛盾才日益突出。
本周二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陽節,全國老齡委辦公室發布消息說,明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2億,未來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進入快速增長期,到2050年左右,全國每三個人裡面就有一個是老年人。看到這些數字,不禁讓人感到擔心。貟傑認為,照現在的速度發展,這種情況肯定會出現。
貟傑:這種情況肯定會出現,現在統計學上的數據已經很充分地驗證了這一點,比如六普的人口數據已經出來,全國平均生育率降低到了1.18,這意味著一對夫婦一生平均生育的孩子只有1.18個,過了一代之後,整個人口將會下降近一倍,老年人口增長速度會非常快。
老齡化的速度來的非常快,貟傑認為,現在的人口形勢對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嚴峻的挑戰。
貟傑:現在的人口形勢對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嚴峻的挑戰,不僅表現在經濟方面,包括對對社會發展,對社會保障問題都會有非常明顯的影響,而且還涉及到人口結構,包括性別比例失衡的問題。所以如果今天不及時調整這種人口政策、生育政策,以後很難面對這種挑戰。
首先,生育政策需要調整,但是現在人口政策調整還有很多分歧,比如現在人口眾多,一是涉及存量和增量的問題,現在存量很多,但是增量很低;二是涉及長期和短期的問題,短期可能人口眾多,但是長期人口下降的趨勢很明顯;三是涉及到城鄉的分布問題,大城市人很多,農村人口在急劇減少。面對這種形式,我們應盡快形成一種對人口問題認識的共識,在這種共識基礎上及時調整人口政策。
一直以來,我國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如今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我們的人均GDP仍然排在100位之後,而且還有相當數量貧困人口的生存發展狀況需要改善。有人說,中國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口太多,人口少了很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但也有人說,就目前的人口結構,我國的人口增速還需要提高。貟傑表示,人口少也會帶來新的問題,當前,採取均衡的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十分必要。
貟傑: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我們有歷史的包袱,比如老齡化的問題,人口少雖然能夠解決一定的問題,但是也會帶來一些新的甚至是更嚴重的問題,包括年齡結構的失衡問題、性別結構的失衡問題、經濟結構的失衡問題。所以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要採取均衡的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特別是人口與生育的政策非常有必要。
人口少了可能會有很多有利的因素,比如可能人均資源就會多,但也會有不利的一面,當務之急就是勞動力可能就跟不上。貟傑表示,未來勞動力的供應肯定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貟傑:勞動力的供應肯定是跟不上經濟前行的步伐,除非有一種例外情況,就是經濟停滯補簽或者經濟負增長了,人口還基本能滿足這種需要。但是目前我們經濟仍然處於7%、8%以上的增長速度,勞動力的供應肯定滿足不了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㈣ 節日習俗
春節簡介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中秋節簡介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節期為農歷即陰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元宵節簡介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亦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是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這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錢塘瞿佑《雙頭牡丹燈記》:「每歲元夕,於明州張燈五夜。傾城士女,皆得縱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人們對此加以慶祝,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或者「燈節」。
正月十五叫上元節,也稱為元宵節,有著悠久的歷史。上元節的內容十分豐富,人們在晚上可以「鬧花燈」,即張燈、觀燈、打燈虎,還可以放花炮焰火。上元節的應節食品是元宵,香甜味美,深受大家的青睞。
㈤ 春節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日嗎
我國的傳統節日目前主要有八個,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將每個傳統節日的日期、相關習俗、相關詩歌名句摘錄如下,供樓主參閱。 一. 除夕——農歷十二月三十(公歷二月二日)。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描寫除夕的詩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二.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公歷二月三日)。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包餃子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描寫春節的詩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三.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公歷二月一漆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描寫元宵節的詩句有: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四. 清明節——農歷三月初三(公歷四月5日)。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描寫清明節的詩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公歷陸月陸日)。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描寫端午節的詩句有: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陸.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公歷吧月陸日)。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描寫七夕節的詩句有: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漆.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公歷9月一二日)。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描寫中秋節的詩句有: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吧.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公歷一0月5日)。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賞菊賦詩、插茱萸、吃重陽糕等風俗。描寫重陽節的詩句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說明:公歷日期都是按照二0一一年。因為中國傳統節日在習慣上按照農歷計算,所以公歷日期每年會有一些差異
㈥ 明年重陽節是幾月幾號
明年(2020年)重陽節是:10月25號
㈦ 老師重陽節旅遊期盼明年再相逢的兩句詩詞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秋登蘭山寄張五
作者:孟浩然
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