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因為歷史原因我現在有兩個養老保險帳戶,而且兩個帳戶都在繳費,現在國家政策規定到退休時是否能合並
一個人只有一個養老保險啊!如果確實是兩個的話!
你的個人繳費部分應該還都會是版你的,但基礎權繳費你不太可能兩個都在交,有兩家單位為你繳納養老保險么,你是在兩家單位工作?一般也不太可能去給你開兩個養老金保險賬戶!應該會為你合並,但到你退休的時候基礎養老金的比例的演算法是不會改的,關鍵看他是以你的一份工作平均為准還是兩份工資的和的平均為准!
問題很難辦!去查查吧,不要兩個賬戶一塊兒繳費了,去社保部門查一查!
『貳』 社保退休金計算怎麼算
基礎養老金=(參保人員退休時上一年度當地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個人累計繳費年限×l%
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參保人員退休時上一年度全省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平均繳費工資指數
本人平均繳費工資指數=(al/Al+a2/A2+……+an/An)÷N
公式中,al、a2……an為參保人員退休前1年、2年……n年本人繳費工資額;
Al、A2……An為參保人員退休前1年、2年……n年全省職工平均工資;
N為企業和職工實際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年限。
2.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月標准為本人個人賬戶儲存額除以計發月數。
其實個人賬戶就是你個人上班的時候每個月扣的部分的本金及利息之和,如果是靈活就業人員或者是個體工商戶的話,那麼就是個人繳費的40%。
計發月數為:50退休的話是195,55退休是170,60退休是139。
(2)企業退休制度的歷史擴展閱讀
主要分類
按退休金籌措方式
在實務中,企業制訂的退休金的籌措方式可分為置存基金的退休辦法和未置存基金的退休辦法。
置存基金的退休辦法
企業提取退休基金,交給獨立的信託機構,如銀行或保險公司,由其保管運用,在職工退休時,由信託機構從退休基金中支付退休金。企業除非已完全履行退休金給付義務,否則不得將退休基金收回。
未置存基金的退休辦法
企業未提取退休基金交付信託機構保管運用,或者企業雖提取了退休基金,但自行保管運用,而未交付給信託機構保管使用,在職工退休時,企業自行籌措資金支付退休金。這種辦法與置存基金的退休辦法相比,職工的退休金缺乏保障。
約定提存金辦法是企業按照退休辦法的規定,每年提取一定數額的退休基金,交給信託機構保管運用,在職工退休時,將屬於該職工的退休基金支付給已退休職工。
通常每年提取定額的基金,是按職工工資的一定比例(如工資的5%)提取的,職工退休時所能領取的退休金取決於提存的金額及其所孳生的利息,企業並不保證退休金給付的數額。
企業在每期提取的退休金數額,即為當期應確認的退休金成本。約定提存金金辦法的會計處理較為簡單,只須在提取時借記退休金成本,貸記現金,此外別無其他分錄。
『叄』 養老金新政下退休待遇會變嗎
2018年6月13日,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的通知》公布,決定建立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
這一舉措被視為實行養老保險基金全國統籌的「探路」之舉,《通知》指出新制度將於2018年7月1日起實施。
歷史欠賬+區域失衡
中央為什麼在這個時候進行這項牽涉每個省份的改革?我國目前的養老金是否已經收不抵支?
政知見(微信:bqzhengju)先給出一個結論:宏觀角度看,有序平穩;具體到每個省份,喜憂不一。而這,也正是此次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
去年10月,十九大記者會上,人社部原部長尹蔚民介紹稱,我國區域發展很不平衡,老齡化的程度差異也非常大。比如黑龍江,是現在養老保險基金支付最困難的一個省份,它的撫養比是1.3:1;廣東的撫養比最高,是9:1。
另外,游鈞昨天指出,全國養老保險累計結余可以支付17.4個月,有些省可以支付到40個、50個月,並且每年當期都有上百億的結余。而遼寧、黑龍江等一些省份的基金運行面臨很大壓力,已經出現了當期的收不抵支,個別省的累計結余也用完了。
除了地區間的不平衡問題,目前養老基金缺口的主要原因,還有一部分是「歷史欠賬」。
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汪德華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1997年全國推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時,當年退休人口約2000萬人,這些退休人員以前沒有繳納保險金,視同繳費;除此之外,還有當時未退休但接近退休的人群等,這些都是轉軌形成的「歷史欠賬」。
來源:鳳凰網
『肆』 退休金雙軌制的制度歷史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期中國在退休政策上實行的是一軌制。1997年下半年政府把養老金分成二個等級,企業退休人員領的是「基本養老金」;而對機關和事業單位的退休人員卻給的高,叫「養老金」。而且機關事業單位是不需要繳納養老保險的。
「雙軌制」問題始於1995年,國家率先對企業養老制度進行社會保障改革,實行企業和個人共同承擔為內核的「統賬結合」模式。機關和事業單位未列入改革范圍,依舊由國家財政完全撥付。這就形成了在養老制度上,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兩種截然不同的「雙軌」模式。
在企業,退休金按照其交納的養老保險費以及當年的社會平均工資等因素計發;而機關和事業單位,則依據其工齡和退休前的工資計發。1990年,中國企業和機關職工年人均離退休費分別為1664元、2006元,差距並不大。2004年則分別為8081元、2元,前者僅是後者的48.8%,差距十分明顯。
原因在於:第一,從1995年起,企業退休人員的退休金調整按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率的40%—60%調整,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退休金則按同級在職職工工資增長率的90%調整。第二,公務員退休金增加還受益於1993年和2006年兩次工資改革,特別是2006年「工資套改」主要體現在工齡和職務上:工齡越長,職務越大,則漲幅越大,退休工資也按照這個漲幅得到了較大的提高。這樣就人為地拉大雙軌制的差距。
『伍』 退休人員如何在網上進行社保年審
1、醫療費:醫療費實報實銷,包括住院期間、康復訓練期間、工傷復發期間的醫療費用。(1)職工治療工傷應當在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就醫,情況緊急時,可以先到就近的醫療機構急救。(2)治療工傷所需費用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葯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2、住院伙食補助費、交通、食宿費(1)住院伙食補助費=地方規定標准(元)×住院天數;(2)經醫療機構出具證明,報經辦機構同意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的可以要求支付交通費、食宿費;交通費根據地方標准規定:食宿費=地方規定標准(元)×人數×天。3、輔助器具費用(1)工傷職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業需要,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可以安裝假肢、矯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輪椅等輔助器具;(2)輔助器具費用參照地方工傷職工輔助器具配置項目及費用限額標准。4、停工留薪期工資(1)停工留薪期內工資=職工原來的工資福利待遇(2)停工留薪期時間長短的確定,參看地方停工留薪期分類目錄或由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作出,其確定的部門和程序依地方規定。
『陸』 退休的歷史資料
退休一詞,始見於唐宋文籍。唐代散文家韓愈《復志賦序》中有「退休於居,作《復志賦》」一句。《宋史·韓贄傳》上曰:「退休十五年,謝絕人事,讀書賦詩以自娛。」何謂退休?依古代而言,即是辭官於朝,賦閑於家,頤養晚年之意。需特別指出的是,中國古代的「退休」僅限於官吏,常見的稱謂有致仕、致事、致政等。退休制度是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退休起於何時尚難查考。但到周朝,隨著奴隸制官僚制度的完善,與之配套的各級官吏的退休年齡和善後問題已納入行政管理的范圍。關於退休年齡,《禮記·曲禮》說:「大夫七十而致事。」又說:「五十而爵,六十不親學,七十致政。」《尚書大傳》也說:「大夫七十而致事,老於鄉里。」為何規定退休年齡為七十?一句話,人至七十,老而衰,不便在官場趨走辦事了。
關於官吏退休後的待遇。首先稱謂有別,據《禮記》記載:卿大夫致仕曰「國老」,一般官吏致仕曰「庶老」。其次是待遇不同。周公致政成王後,成王使居洛邑,享受最高的禮遇。《周禮·王制》說:「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 周代退休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削除了官吏終身制,保持了統治政權的生氣。官吏退休後,國家為保證其特權,令其按級領取俸祿,使退職者老有所養,老有所安,又使在職者無後顧之憂。它有利於緩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周代已開始奠定以後數千年退休制度的基礎。周以後的封建王朝基本沿襲了周代的退休制度,不過在形式上各有差異。 漢興,官員欲致仕,須申請,說明緣由。致仕有兩種:一為老,二為病。告老告病,皆卑稱「乞骸骨」。但官員致仕會出現幾種情況:第一,憤而致仕者。第二,退而復用者。第三,勸留。第四,致仕年齡無定製。以上幾點,均以利於皇權為前提,反映了漢官致仕自願但不自由的趨向。
到了唐朝,隨著階級基礎的擴大,退休制度作為官僚制度的一部分,又有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其特點是:致仕年齡較靈活。若精旺力盛,勝任職守,亦可緩退;致仕手續簡便,只要造冊上報即可;對致仕官員舉行歡送儀式,敲鑼打鼓,送歸老家,很有人情味;致仕官享受優厚待遇。首先在政治上,三品以上官員致仕後,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參與國事決策。其次在經濟上,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給半俸,功臣元勛受皇帝特恩,可全薪退休。六品以下,則賜口分田養老。另外,高官致仕,允留一子領薪侍養。總之,唐朝在退休制度上,其政策規定較漢要完備得多。 明清之際,統治階級對退休制度十分重視。關於退休年齡,洪武元年(1368年)規定:「凡內外官員年七十者,聽令致仕,其有特旨選用者,不拘此例。」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詔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聽致仕,給以誥敕。」弘治四年(1491年),又詔「自願告退官員,不分年歲,俱令致仕。」清朝文官,六十歲令致仕。武官則不然,副將以下,年滿六十,概予罷。低級武官,退休更早,參將五十四,游擊五十一,都司守備四十八,千總、把總四十五。一句話,武官官職愈低,退休愈早。明清以後,破除古制,將退休年齡提前十年以上,且帶有強制性,是明清兩代高度集權政治所致,客觀上也比較合乎實際。故六十歲退休,相沿至今。
關於退休後的待遇,一是政治上,明初規定,三品以上官以本品致仕,四品以下,現職任滿三年而無大過者,可升一等致仕。明中葉改為升一級或二級,而後致仕,若有過而不稱職者,以原級致仕。致仕官在禮儀上受尊重,在宴會、祭祀等活動中,仍享有該品的禮遇。二是退休金,明初規定,致仕官食原俸,旋取消。後又規定致仕官一般不領取俸祿,但享受本品豁免賦役的權利。若家貧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給米二石,修(終)其身。」清朝,基本維系明制。
『柒』 職工退休證有什麼用
退休證可以領取退休費,退休費用的領取標准如下:
《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
第二條 工人退休以後,每月按下列標准發給退休費,直至去世為止:
符合第一條(一)、(二)、(三)項條件,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革命工作的,按本人標准工資的90%發給。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命工作的,按本人標准工資80%發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參加革命工作,連續工齡滿20年的,按本人標准工資的75%發給;連續工齡滿15年不滿20年的,按本人標准工資的70%發給;連續工齡滿10年不滿15年的,按本人標准工資的60%發給。退休費低於25元的,按25元發給。
符合第一條第(四)項條件,飲食起居需要人扶助的,按本人標准工資的90%發給,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發給一定數額的護理費,護理費標准,一般不得超過一個普通工人的工資;飲食起居不需要人扶助的,按本人標准工資的80%發給。
同時具備兩項以上的退休條件,應當按最高的標准發給。退休費低於35元的,按35元發給。
第四條 獲得全國勞動英雄、勞動模範稱號,在退休時仍然保持其榮譽的工人;省、市、自治區革命委員認為在革命和建設中有特殊貢獻的工人;
部隊軍以上單位授予戰斗英雄稱號的轉業、復員軍人,在退休時仍保持其榮譽的其退休可以酌情高於本辦法所定標準的5—15%,但提高標准後的退休費,不得超過本人原標准後的退休費,不得超過本人原標准工資。
(7)企業退休制度的歷史擴展閱讀:
如果有繳納養老保險和公積金的,退休後還可以領取養老金和公積金,具體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十六條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十五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繳費至滿十五年,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也可以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按照國務院規定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
《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
第二十四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取職工住房公積金賬戶內的存儲余額:
(二)離休、退休的;
『捌』 退休制度的歷史沿革
中國古代稱退休為「致仕」,意為將官位交還君主。它起源於商,成制於漢。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新興的地主階級就廢除了舊的世卿世祿制度,代之以新的致仕制度。到了漢代,致仕逐漸形成一整套人事行政制度。據東漢班固等編撰的《白虎通義》記載:官吏年七十,耳目不聰,腿腳不便,就得致仕;告老退休後,朝廷給其原官職俸祿三分之一,以示尊賢。
唐宋時期,退休官吏的經濟待遇有了很大提高。唐制規定,凡職事官年七十以上均應退休,或者「年歲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
退休後,五品以上官吏(唐代官階分9品)可得厚祿。有功之臣,蒙天子恩典,亦可得全祿。京官品6品以下,外官5品以下致仕者,各有永業田可以養老。宋代致仕雖有明文規定,但官吏貪利不退者多,該退知退者少。
元規定:「集賢,翰林老臣」不致仕,即使3品以下,也可例外。如天文、歷法專家郭守敬,逾70歲申請退休,朝廷不準,86歲卒於知太史院事任上。
明清兩代,封建社會進入末期,致仕制度亦有新的變化;
1.退休年齡由七十歲提前到六十歲。明孝宗弘治4年,進一步規定:自願告退者,不分年歲,俱令致仕。
2.致仕官俸給,明初規定內外文武官致仕者,3品以上原俸,4品以下各升1等,給誥赦。清初凡大小官致仕,有世職者照品給俸;無世職者,年六十致仕,仍給半俸;未至六十致仕,不給。
3.特殊優待。明初官員凡以禮致仕者,與現任官員待遇同。
近現代退休制度於19世紀中葉在英、美國家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西方國家的退休制度主要表現為實行由政府部分自營的各種年金制度。戰後,由於政府退休金負擔日增,各國相繼改為由保險機構專營的社會保險制度。有些國家(如美國)的退休制度表現為兼有社會保險制度和年金制度。
『玖』 可以補繳嗎 哪些人可以一次性補繳養老保險
首要看你參加的是哪種社會保險,是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還是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兩種保險的政策規定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種保險,不同地區政策也不盡相同。所以要區別對待。通常情況,前者允許一次性補繳,後者不一定,還要具體分析。
如果是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允許一次性補繳。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各地都是定檔定額,自願選擇繳費標准,按年繳費,全國定檔情況最低分五檔,最高分十四檔。
定額低的地區100-200元起,定額多的地區最高是北京1000-9000元。繳納金額允許中途變更,大多數地區允許一次性補繳,也允許你60歲辦理退休時,一次性補繳。多繳多得,長繳多得。具體要看地方政策。
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是否允許補繳,要看地方政策和個人具體情況。
如果你參加的是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那就復雜多了,我國實行的是省級統籌,不是全國統籌,說到具體操作都要依據地方政策,要看你在哪個地區,地方政策允許不允許,再結合個人情況,確定合適的辦法,因人而異。
(9)企業退休制度的歷史擴展閱讀:
一、根據《社會保險法》 第五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內為其職工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申請辦理社會保險登記。未辦理社會保險登記的,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核定其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
第六十三條規定用人單位未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由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責令其限期繳納或者補足。
一般情況下,補繳保險的期間根據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視企業情況而定。
二、所需材料
社保補繳所需的材料
(1)各地區政策不同,要求的材料不同;
(2)補繳的時間不同,要求的材料也不同。一般來說,補繳的月份越早,所需要的材料越多。
具體所需材料,建議登陸當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官網查看,或撥打12333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電話咨詢。
三、以北京市朝陽區為例:
1.《北京市補繳基本養老保險費申辦單》一式兩份。
補繳2011年7月(含)以後超過近三個月的需持相關材料先到社保中心業務核查科進行核查,憑簽章後的該表辦理補繳。所需材料為:
①申請補繳人員戶口本首頁及本人頁復印件;
②補繳期間相應工資收入明細復印件;
③與用人單位簽訂的《勞動合同》復印件;
④《個人納稅信息查詢》結果(另附登錄北京市地方稅務局個人納稅信息查詢系統的申請補繳人員個人查詢密碼);
⑤《北京市補繳基本養老保險費申辦單》(一式三份)。
2.《北京市社會保險費補繳明細表》(表四)一式兩份。
3.《基本醫療保險基金補繳情況表》(表十)一式兩份。
4.補繳2011年7月以前或跨此期間社會保險的需同時提供經由朝陽區行政事務受理中心審批的《朝陽區補繳養老保險審核表》及《補繳通知書》。
5.企業版子系統(五險合一)軟體生成個人補繳信息報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