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肝功球蛋白高怎麼回事
肝功球蛋白高怎麼回事
肝功球蛋白高怎麼回事,蛋白是我們人體內必需的元素組成,關於蛋白的組成有可能高或低都會造成我們身體健康的影響,那麼肝功球蛋白高怎麼回事,那麼下面是有關介紹有興趣就一起看看吧。
肝功球蛋白高怎麼回事
出現球蛋白的明顯增高,可能是由於肝臟疾病導致的球蛋白增高或者白蛋白降低,就會出現兩者比值的降低,但是如果沒有白蛋白降低,只是球蛋白輕度升高的話,是不存在病理意義的。可能是受環境等因素影響導致的,一過性升高化驗結果問題不大,不需要擔心也不用處理不是疾病。
球蛋白偏高的危害
球蛋白是機體免疫器官製造的,球蛋白大部分在肝細胞外生成,它與人體的免疫力有關系。球蛋白正常值為20-30 g/L,球蛋白偏高通常是因為機體受到外來病毒的侵染,免疫系統就會來對抗外來病毒,從而導致球蛋白出現增高這種症狀。
當人體肝臟發生病變,肝細胞有炎症時就會導致球蛋白的偏高。對於患有肝炎或是肝癌的患者,如果球蛋白出現偏高就表明肝臟病情進一步惡化,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時,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增高;對於乙肝患者出現球蛋白檢測值超出35.0,則說明肝臟有損傷。如果病程越長,病情越重,病變活動越頻繁,球蛋白的值就越高。當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很容易就會有慢性肝炎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變成肝癌。
看了上面的文章介紹之後,相信大家也都已經知道了肝功球蛋白高是怎麼回事了?對於這個疾病也有了新的認識,希望大家能夠引起重視,因為球蛋白高所帶來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如果出現了這個病症,就一定要及時的進行診治,不然的話會遭受到很大的身體危害。
微量白蛋白高怎麼辦
白蛋白主要是反映人體肝臟的合成功能,無論偏高還是偏低都說明肝臟疾病惡化,所以,當白蛋白正常值出現異常,應及時檢查確診,查明導致白蛋白異常的主要病因,積極採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只有當病情有所好轉,白蛋白才會慢慢恢復正常。
患者一定要注意高蛋白血症受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要排除外因造成的,即作化驗前,是否吃了含高蛋白的食物或葯物,若只是稍微偏高,意義不大。如果高太多,請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患者一定要注意休息,平時要注意低糖飲食,多吃含糖量少的蔬菜和水果,適量活動,避免劇烈運動,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避免情緒激動,低蛋白飲食。
微量白蛋白高是什麼原因
肝臟疾病時前白蛋白更敏感,臨床認為有30%白蛋白正常的肝病患者的前白蛋白減少,壞死後肝硬化幾乎是零。肝硬化肝細胞壞死較輕,前白蛋白變化不大,預後較好,當病情改善時,前白蛋白亦迅速升高;
亞急性肝壞死前白蛋白一直在低值,故前白蛋白可用作判斷肝病預後指標。肝癌以及阻塞性黃疸患者均可降低,其降低程度與病情有密切關系;
結合轉氨酶、膽紅素檢測對不同類型肝臟疾病和非肝臟疾病有鑒別意義,如前白蛋白、轉氨酶、膽紅素均增高,多屬急性肝臟疾病,如前白蛋白不增高,僅轉氨酶、膽紅素增高則應考慮非肝臟本身疾病;
腎病綜合症前白蛋白不僅不減少,而且在飲食充分時還可以升高。營養不良負氮平衡時前白蛋白減少。
當身體出現某一些疾病的時候,在體檢過程中就會測試出微量白蛋白出現異常的情況,當然還是有一些是因為飲食不當而導致的。不管是哪一種原因,只要是檢查數據出現偏差就應該及時的進行下一步的檢查,這樣才能避免病情的加重。
2. 體檢的蛋白質為多少是正常的
白蛋白正常值通常是人不同階段其值不同:新生兒白蛋白正常值28~44g/L;14歲後白蛋白正常值38~54g/L;成人白蛋白正常值
35~50g/L;60歲後白蛋白正常值34~48g/L。
血清球蛋白是機體免疫器官製造的,球蛋白正常值為20-30
g/L.球蛋白大部分在肝細胞外生成,與人體的免疫力有關系。
(2)體檢蛋白質是怎麼回事擴展閱讀:
蛋白質過量與缺乏分別表現的病症:
1、過量
表現:蛋白質如果攝取過量的話也會在體內轉化成脂肪,造成脂肪堆積。
腎臟要排泄進食的蛋白質,當分解蛋白質時會產生大量的氮素這樣會增加腎臟的負擔。蛋白質,尤其是動物性蛋白攝入過多,對人體同樣有害。首先過多的動物蛋白質的攝入,就必然攝入較多的動物脂肪和膽固醇。其次蛋白質過多本身也會產生有害影響。
正常情況下,所以必須將過多的蛋白質脫氨分解,氮則由尿排出體外,這加重了代謝負擔,而且,這一過程需要大量水分,從而加重了腎臟的負荷,若腎功能本來不好,則危害就更大。過多的動物蛋白攝入,也造成含硫氨基酸攝入過多,這樣可加速骨骼中鈣質的丟失,易產生骨質疏鬆。
危害:
蛋白質如果攝取過量的話也會在體內轉化成脂肪,造成脂肪堆積。一旦蛋白質在體內轉化為脂肪,血液的酸性就會提高,這樣就會消耗大量的鈣質,結果儲存在骨骼當中的鈣質就被消耗了,使骨質變脆。腎臟要排泄進食的蛋白質,當分解蛋白質時會產生大量的氮素這樣會增加腎臟的負擔。
2、缺乏症
蛋白質缺乏在成人和兒童中都有發生,但處於生長階段的兒童更為敏感。蛋白質的缺乏常見症狀是代謝率下降,對疾病抵抗力減退,易患病,遠期效果是器官的損害,常見的是兒童的生長發育遲緩、營養不良、體質量下降、淡漠、易激怒、貧血以及乾瘦病或水腫,並因為易感染而繼發疾病。
蛋白質的缺乏,往往又與能量的缺乏共同存在即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分為兩種,一種指熱能攝入基本滿足而蛋白質嚴重不足的營養性疾病,稱加西卡病。另一種即為「消瘦」,指蛋白質和熱能攝入均嚴重不足的營養性疾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蛋白質
3. 公司入職體檢尿常規白蛋白偏高會有影響嗎
應該是沒有影響的,尿檢結果通常只是作為一個提示,應該進一步檢查。造成尿蛋白微量升高,因素很多。例如頭天夜裡遺精,第二天的晨尿有可能含有蛋白。如果身體有問題,反映在尿液上的情況應該不止蛋白一項,應該還有,紅血球、血紅蛋白等。希望對你有幫助,祝你工作順利。
4. 體檢項目甲胎蛋白是什麼意思
甲胎蛋白(AFT)是人體在胚胎期血液中含有的一種特殊蛋白,對肝細胞癌有特異診斷價值。
5. 尿蛋白怎麼 回事
正常人尿中有微量蛋白,正常范圍內定性為陰性,記為(-)。尿中蛋白質含量多達0.15g/24h以上時,如檢測尿蛋白_150mg/d,說明人體排出的尿蛋白量明顯增多,尿常規定性可出現陽性(+)。尿蛋白持續的陽性,往往代表腎臟發生了病變,故臨床可依據尿蛋白陽性的多少來判定腎病損傷的程度以及腎病治療的效果。
/iknow-pic.cdn.bcebos.com/b17eca8065380cd755850f9aac44ad345982812a"target="_blank"title="點擊查看大圖"class="illustration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b17eca8065380cd755850f9aac44ad345982812a?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17eca8065380cd755850f9aac44ad345982812a"/>
蛋白尿出現的原因
了解蛋白尿出現的原因不僅可以起到預防的作用,對因症治療也有很大的幫助,能夠最大程度的發揮治療成效。蛋白尿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情緒激動或過度的勞動
這是蛋白尿出現的原因之一。情緒激動或過度勞動會使得腎小球對白蛋白與血漿蛋白的濾過增多,從而產生蛋白尿,但是當身體恢復正常後,蛋白尿就會消失,因此不必過於緊張。
2.腎臟負擔加重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如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或飲食上不多加。
注意,那麼就很容易加重腎臟負擔,從而引發蛋白尿。特別是對於身體瘦長的青少年來說。
3.疾病因素
這是蛋白尿出現最主要的原因。慢性腎盂腎炎、局灶增生性腎小球腎炎等,都會導致蛋白尿的出現,而且大多數的青少年非常容易產生間歇性蛋白尿,所以對於這種情況,一定要多加註意。
6. 體檢的蛋白質為多少是正常的
分類: 生活
解析:
蛋白質種類多了,你指的是哪些啊?你如果驗的是血常規,就是在手指上抽血,那你說的可能是血紅蛋白,那麼,正常值是,男120~160g,/L 女110~150g/L 你如果是血液生化檢查,就是從胳膊抽血,那你指的可能是血清總蛋白,那麼,正常值是60~80g/L,我覺得你指的是血紅蛋白,那你是在正常范圍內,不必擔心,什麼事也沒有.
7. 孕婦 體檢蛋白質+1 具體是什麼原因急!
最好問一下醫生,我們平常人說什麼你也不一定放心聽,對吧!
8. 體檢表中營養評價說蛋白質低是什麼意思
優質蛋白一般指:動物蛋白、大豆蛋白等;「蛋白質低」是指蛋白質攝入量過低。
9. 蛋白尿的原因有那些為什麼我有時會蛋白尿
尿蛋白測定,包括尿蛋白定性和尿蛋白定量。
尿蛋白定性的臨床意義:
尿蛋白陽性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其陽性程度與腎損害程度不一
結石病、痛風患者康復園地 黃金廣告位招商!誠聘
聾啞耳鳴、頭痛新療法! 中醫治疤痕痤瘡新進展
定成正比。糖尿病患者尿中持續出現尿蛋白陽性,需除外泌尿系感染、原發性腎病外,應考慮糖尿病腎病的診斷。有專家認為,糖尿病腎病早期蛋白尿呈間歇性,只在勞動或運動後為陽性反應。因此,運動後尿蛋白檢驗對診斷糖尿病腎病的早期發現有一定的意義。
尿蛋白定量的臨床意義:
(1)24小時尿蛋白定量的正常參考值為10~150毫克。若在150~500毫克,為微量蛋白尿,>500毫克為臨床蛋白尿。微量蛋白尿提示糖尿病腎病早期,需長期控制血糖,對逆轉或延緩腎病和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發展有一定意義。
(2)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正常參考值<15微克/分。糖尿病腎病早期,腎小球基底膜受損較輕,故只有微量白蛋白漏出。早期糖尿病腎病uAE為15~200微克/分,臨床糖尿病腎病>200微克/分。有專家報告,糖尿病腎病有明顯蛋白尿者,幾乎100%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當糖尿病患者uAE30微克/分,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合並症防治的關鍵時刻。嚴格控制血糖後,早期糖尿病腎病尿白蛋白可逆轉或部分逆轉。目前,常用測定微量尿蛋白的方法是放射免疫法。
什麼是尿蛋白?正常人尿液中有無蛋白?
尿蛋白是尿液通過酸化加熱後混濁而檢出的。正常人每天尿中排出的蛋白質一般為40-80毫克,上限為150毫克,稱為生理性蛋白尿。由於量少,常規化驗檢測為陰性,超過150毫克/日,即屬於異常蛋白尿。人體在劇烈運動、重體力勞動、情緒激動、過冷、過熱及在應激狀態時,尿蛋白的排出量均可增多,稱一過性蛋白尿,在幾小時或數天後即可恢復正常。
腎病患者的尿驗常識
留尿化驗應注意的問題:
收集尿液的時間:任何時間排出尿都可以做常規化驗檢查。一般腎病病人為觀察前後結果則規定一律採用清晨起床第一次尿液送檢。
送檢尿量:一般5~10ml,如要測尿比重則不能少於50ml。
留尿標本應取中段尿:即先排出一部分尿棄去,以沖掉留在尿道口及前尿道的細菌,然後將中段尿留取送檢。
應注意不要把非尿成分帶入尿內:如女性患者不要混入白帶及月經血,男性患者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
----------------------------
資料:
尿蛋白
以蛋白量判定腎臟泌尿道的異常。
正常值 [定性檢查]呈陰性(—)、[定量檢查]每日100毫克以下呈現異常值時的主要疾病 腎炎、腎病變癥候群、腎硬化症、泌尿道感染症等泌尿系統的異常
何種檢查
○何謂尿蛋白
血液中常會有定量的對人類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蛋白存在。一部分的蛋白會在腎臟的絲球體中過濾進入尿液中,但又會在腎小管被吸收而回到血液中。
因此,若腎臟的機能正常,在尿液中出現的蛋白量只有一點點,但是當腎臟與尿管出現障礙時就會漏出多量的蛋白變成蛋白尿。調查這種尿中蛋白的檢查就稱為尿蛋白檢查。
○本檢查所能了解的事項
尿蛋白的檢查方法有定性檢查與定量檢查二種。定性檢查是在尿液中放進試葯或試紙,依其變色的程度來檢查是否出現蛋白尿,定量檢查則是調查一日份尿液中所含的蛋白量。從這些檢查能了解腎機能是否有障礙。
正常值與其變動
○健康的人也會排出一些尿蛋白
健康的人也會出現極少量的尿蛋白,但在定性檢查時只要試紙不變色呈陰性(一)就屬正常。
此外,定量檢查尿蛋白量,了日在100毫克以下時皆屬正常的范圍。
另外,即使身體並無障礙,只要有激烈運動、酷寒、精神興奮、強烈壓力時,也會出現尿蛋白。
被懷疑為異常值的疾病
○疑陽性及陽性就是異常
定性檢查呈疑陽性(+ -)、或陽性(+)時就被認為是異常值。
此外,定量檢查時,一日數值超過100毫克就是異常值。
尿蛋白顯示異常值時的疾病,有的是腎臟本身的疾病,有的則是腎臟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疾病。
○腎臟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蛋白尿
腎臟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蛋白尿多數為良性,當其疾病治癒後,蛋白尿也就隨之消失。
[熱性蛋白尿] 感冒等疾病引起發燒至攝氏三十八度以上時就會出現蛋 白尿。
[起立性蛋白尿] 年輕人脊椎向前彎屈壓迫到腎臟血管時就會有蛋白尿的情形。如果不治療,在三十歲前後也會自動消失。
[淤血腎] 心臟衰竭等腎靜脈淤血時會出現尿蛋白,但淤血消失時蛋白也會消失。
○腎臟疾病所引起的蛋白尿
每次做尿液檢查就會出現蛋白時,很明顯的就是患有腎臟疾病。
[腎炎] 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其一日的尿液蛋白量從少量到數十公克都有。
[腎變病癥候群] 一日量尿液會出現三公克以上的多量尿蛋白。症狀嚴重時,尿液滲出的蛋白會使血液中的蛋白濃度降低。另外,也有因糖尿病性腎症、澱粉樣變性病(AJnyloidosis)、膠原病等而引起的情形。
[腎硬化症] 隨著本態性高血壓引起的腎硬化症,尿蛋白量會減少,多半在300毫克以下。
此外,多發性骨髓瘤、全身性紅斑狼瘡、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水腫病等水銀中毒、鉛中毒疾病,也會出現尿蛋白。
出現異常值時該怎麼辦
○不能以一次檢查就下診斷
第一次檢查出現尿蛋白時,必須再做檢查。再檢查仍出現異常時,就要接受尿沉澱、紅細胞數、白細胞數等的檢查,也要實施腎臟與泌尿道的精密檢查,然後綜合全身症狀來診斷是否有腎臟疾病或是其他疾病。有腎臟疾病時,還要做其他腎功能檢查,再做綜合的診斷。
○治療的基本在於飲食療法
診斷為膀胱炎、腎盂腎炎等泌尿道感染症、腎炎、腎病變時,必須保持平靜,服用醫師所指示的葯物。
診斷為腎炎、腎病變時,必須接受腎機能檢查。其檢查結果不良時,就要限制運動,並實施飲食療法。腎障礙的治療基本在於飲食療法,由此可知飲食療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必須遵守醫師指示,控制一日內食鹽與蛋白質的攝取量。
腦血栓形成的原因�
(一)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是引起腦血栓形成最常見的原因,以至於最新的腦血管疾病分類將腦血栓形成更名為「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腦梗塞」。�
動脈硬化的發生與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血脂過高、高血壓以及血流動力學異常有關。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病因被認為與血脂過高,特別是一種叫做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物質含量過高有關。也與生活方式、營養和遺傳因素有關。如吃進的食物中含脂肪(肥肉、油脂)、碳水化合物(糖、澱粉等)過多;體力活動過少;肥胖、有高血壓、糖尿病及其家族史(父母或/及兄弟姐妹有同樣疾病)等。最新的研究發現,動脈粥樣硬化與載脂蛋白等基因突變有關,後者是一種與脂肪代謝有關的蛋白質。�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全身性的血管疾病,發生在不同的器官便產生相應的疾病。如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就會得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腦動脈發生動脈粥樣硬化主要在供應腦部的大、中動脈,最容易發生狹窄的部位在頸部頸總動脈分叉處、椎動脈進入顱腔處、以及基底動脈起始和分叉處。由於血管內膜的破潰、脂質沉積形成斑塊,血液中的血小板、纖維蛋白沉積在斑塊上面並發生機化,造成血管壁增厚、血管腔變窄,導致腦供血不足。如果病變進一步發展,血管腔嚴重狹窄甚至完全閉塞,或在狹窄的基礎上由於血液粘稠度高(俗稱血稠),在斑塊上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便可發生這根血管供血區的腦細胞缺血壞死。�
(二)較少見的引起腦血栓形成的病因�
各種動脈炎症,如感染性動脈炎(結核性、寄生蟲性、膿毒性等)、膠原病性動脈炎(如一種叫做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疾病)、血管閉塞性脈管炎等。各種疾病引起的高凝狀態,如慢性肺部疾病患者由於長期缺氧所造成紅細胞異常升高、懷孕早期的婦女由於嘔吐脫水加之雌、孕激素的升高造成高凝狀態都可能誘發腦血栓形成。此外,有一種少見的以紅細胞增多為特點的疾病叫「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得這種病的患者也容易患腦血栓形成。�
如何確認得了腦血栓�
要確認究竟是不是得了腦血栓形成,光靠上述的臨床表現和醫生的檢查還不夠,還需要以下必要的儀器及化驗檢查輔助。�
(一)頭顱CT�
CT掃描是診斷腦血栓形成較方便、便宜的檢查。它可明確腦組織壞死(即腦梗塞)的部位、大小、腦水腫的程度等對治療有指導意義的信息。但在發病24小時以內常不能發現病灶,此時CT掃描的意義在於排除腦出血,為及早開始治療爭取時間。此外,CT的不足在於對腦干、小腦的病灶顯示不良。�
(二)頭顱磁共振掃描(MRI)�
該檢查可彌補頭顱CT在24小時內不能發現病灶、及對某些部位病灶顯示不良的缺陷,尤其是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尚能顯示較大的閉塞血管。其不足之處在於價格較貴,醫院的擁有率不高。而且有些患者由於體內有不能取出的金屬物品,如心臟起博器、金屬牙齒、骨折釘等而不能進行此項檢查,限制了它的使用。�
(三)腦血管造影�
該檢查可發現血管狹窄和閉塞的部位,在早期(發病6小時以內)尚可直接將溶栓葯物注入狹窄或閉塞處進行溶栓,缺點是有一定的損傷和並發症。�
發現腦血栓形成病人後的處理辦法�
(一)保持鎮靜�
對輕型病人可讓其平卧,頭高30度°左右,無論採取何種運輸工具,應將病人盡可能在1~2小時內送至附近的市級醫院,避免先到小醫院因無相應的檢查設備轉院而耽誤時間。重症病人最好撥叫120急救車,在等車時如病人已出現意識障礙、嘔吐等症狀,可將頭側向一邊,以免嘔吐物誤吸入肺。�
(二)盡量准備好充足的現金或支票�
以免到醫院後因資金不到位而延誤治療。�
家屬在醫院和醫生的配合治療�
(一)協助護理�
腦血栓形成的病人多半肥胖、有些還合並有糖尿病,如今發生了偏癱,局部神經營養障礙,壓迫過久會引起皮膚破潰,形成「褥瘡」。一旦發生可能因感染發熱而加重腦血管病,嚴重者還可引發敗血症而致病人死亡。所以,家屬在陪護時應注意定時給予翻身、拍背,用溫水將皮膚擦洗干凈,並輕輕按摩被壓過的部位,尤其是骨骼較突出的部位,如脊柱、骶尾部等。翻身的頻率一般在2小時左右。如果發現已有皮膚破潰要及時報告醫護人員及早處理。有大小便失禁的病人要勤換尿布,每次便後應用溫水清洗干凈,擦乾並撲上爽身粉。�
(二)飲食問題�
有的病人病後出現吞咽困難,這是由於主管吞咽的肌肉癱瘓引起的。
病人在吃飯,尤其是喝水時出現嗆咳,甚至食物從口鼻處噴出。此時要注意不能勉強讓病人進食水或葯物。對輕型病人可讓其進食粘稠食物,如稠粥、軟飯等。將蔬菜、肉末等副食煮爛切碎拌在飯里,避免過稀過乾的食物,這樣容易被吞下。口服葯物如無禁忌,可研碎後拌在食物里。重症病人則需要鼻飼飲食,即通過鼻孔將一根膠管插入胃內,將米湯、牛奶、菜汁等食物用注射器注入胃中,以保證足夠的營養。同樣可將口服葯物從胃管中注入。注意所注入的食物及葯物一定不能有大的顆粒,以免堵塞胃管。鼻飼飲食在一定階段是保證治療的必須手段,直接關繫到病人搶救的成敗。有的病人和家屬不願接受胃管,讓病人勉強吞咽,這樣很危險,如果食物誤吸入呼吸道,輕者引起肺部感染,造成吸入性肺炎;重者可能因窒息而死亡。�
(三)注意觀察病情變化,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醫護人員�
腦血栓形成的病人起病相對較緩慢,起病時症狀較輕,多數不會有意識障礙。但病情可能在幾小時或幾天內進行性加重。盡管醫護人員採取了積極的措施治療,有時也不能阻止病情進展。如果堵塞的血管較大,腦組織壞死的面積大,腦水腫明顯時,病人可能逐漸出現嗜睡,即叫他能醒,不叫立即又入睡。嚴重者可進入昏迷。家屬要注意觀察病人癱瘓肢體力量是否逐漸變小甚至完全不能活動。精神狀態如何?如發現病人嗜睡、精神萎靡,要立即通知醫護人員。同時,對危重病人要記錄每天進食進水的量、尿量等,以便醫生參考。�
(四)早期幫助病人活動癱瘓肢體、促進康復�
發病第二天如果病情平穩即可開始做肢體的被動運動,即幫助病人癱瘓肢體進行伸屈活動。這樣有利於促進癱瘓肢體的血液循環,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促進肌力和關節活動度,防止肢體攣縮變形。不活動時應使病人的癱瘓肢體處於抗痙攣體位,即仰卧時患側上肢放在一枕頭上使之稍呈外展、外旋,肘關節微屈曲,腕關節稍背伸,手握一適當大小的圓柱物體,如手紙卷。墊起背部,使之向前向上;下肢外側臀部墊起使之髖關節內收,骨盆前挺,膝關節下墊一軟枕頭使膝關節屈曲,踝關節應保持90°,以防止足下垂,可讓病人足頂在床或牆上或自製夾板。仰卧時頭高30°為宜,不可過高。側位時應盡可能採取癱瘓肢體在上的體位,在胸前及下肢前各放置一枕頭,上肢伸展、下肢屈曲放在枕上。�
(五)注意病人的情緒變化�
患者從正常人突然喪失活動能力及語言能力,以至喪失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在感情上難以承受,故常出現抑鬱、焦慮等情緒變化,喜怒無常,甚至人格改變。家屬應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安慰鼓勵病人配合治療及康復鍛煉。盡量避免讓病人情緒激動。�
腦血栓形成恢復期的家庭護理及治療�
腦細胞在血管閉塞時由於缺血缺氧而死亡,治療開始愈晚、堵塞的血管愈大、腦細胞死亡的數量愈多,而且腦細胞死亡後是不能再生的。因此,盡管醫生採取了許多積極措施,但病人仍不可避免地要留下不同程度的殘疾,也叫「後遺症」。這些後遺症是不可能在醫院內尤其是以挽救生命為主要目的的綜合性醫院得到解決的,需要在康復醫院,在我國目前還主要是回家進一步療養及康復。�
(一)按時規律服葯,預防腦血栓的再發�病人出院後仍需按醫
生囑咐規律服葯,控制好糖尿病、高血壓等動脈硬化的基礎病變,定期到醫院復查。常用的葯物有抗血小板聚集的葯物,如小劑量阿司匹林、抵克力得;腦保護葯物,如尼莫地平;氧自由基清除劑,如維生素E、維生素C等。有的病人恨病吃葯,凡是廣告宣傳的葯物都想試試,或者認為葯吃得越多越好。事實上這樣做對身體不利。且不說葯物的療效未必都像廣告中說的那樣神奇,單說任何葯物都要經過肝、腎代謝,服葯太多會加重老年人本已不太健康的肝、腎負擔;從葯理上來說,過多的葯物進入身體,相互之間會發生作用,降低各自的療效,甚至加重副反應,給身體造成危害。吃什麼葯、如何吃?最好聽從醫生的勸告,不可盲從廣告。�
(二)盡早、積極地開始康復治療�
如前所述,腦血栓形成後會留下許多後遺症,如單癱、偏癱、失語等,葯物對這些後遺症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通過積極、正規的康復治療,大部分病人可以達到生活自理,有些還可以回到工作崗位。有條件者最好能到正規的康復醫院進行系統康復。如因各種原因不能到康復醫院治療者,可購買一些有關方面的書籍和錄像帶,在家自己進行。康復宜及早進行。病後3~6個月內是康復的最佳時機,半年以後由於已發生肌肉萎縮及關節攣縮,康復的困難較大,但同樣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三)日常生活訓練�
患病後許多以前的生活習慣被打破,除了要盡早而正規地訓練患肢,還應注意開發健肢的潛能。右側偏癱而平時又習慣使用右手(右利)的患者,此時要訓練左手做事。衣服要做得寬鬆柔軟,可根據特殊需要縫制特殊樣式,如可以在患肢袖子上裝拉鎖以便去看病時測量血壓。穿衣時先穿癱瘓側,後穿健側;脫衣時先脫健側,後脫患側。�
(四)面對現實,調整情緒�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此話用在腦血管病人身上更貼切。面對既成事實,應調整好情緒,積極進行康復以盡早重返社會。嚴重的情緒障礙患者可請醫生幫助,使用抗抑鬱劑,如百憂解,對腦血管病後的抑鬱焦慮情緒有良好的作用。�
腦血栓形成病人是否一定要半年輸一次液�
經常在門診碰到腦血栓後遺症的病人要求輸液。原因是聽說腦血栓後半年必須輸液一次,以防血栓復發。其實這是沒有根據的。腦血栓是一個容易復發的疾病,但其發病主要與動脈硬化及血液粘稠度有關,防治動脈硬化是一個長期的問題,而非單純打幾天點滴就能解決,需要從生活起居到葯物治療等多方面注意,長期規律地口服抗動脈硬化的葯物同樣可達到預防血栓的目的。另一方面,輸液並非百益無害。實際上,由於點滴是直接將葯物注入血管內,存在許多潛在的危險性,如輸液反應、靜脈炎;輸液過快導致心力衰竭。因此,只有在病情緊急,需要盡快將葯物送入體內,或病人昏迷及其他情況導致不能口服葯物時,才有必要進行靜脈點滴。作為一般醫療原則:能口服的葯物不要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葯物就不要靜脈點滴,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機會。�
腦血栓形成病人的飲食調養�
腦血栓形成的病人大多肥胖、血脂高、血糖高、血壓高等,這些異常都是造成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除了服用相應的葯物治療以外,飲食調養具有重要的作用。�
1.首先,肥胖的病人應限制主食的攝入量,將體重降至正常或接近標准體重。一般控制在每天300克左右的主食量。如病人吃不飽可用蔬菜、豆製品補充,盡量養成吃八成飽的習慣。�
2.少吃或不吃動物脂肪和動物內臟,如肥肉、肥腸、肚,因這些食品含有很高的膽固醇及飽和的脂肪酸,容易加重動脈硬化。�
3.多吃優質蛋白質,如牛奶、雞鴨(最好是野生的柴雞)、魚類、蛋類(蛋黃應少吃)、豆製品,少吃豬、牛、羊肉,且以瘦肉為好。�
4.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品,如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水果、西紅柿、山楂等;富含維生素B6的豆製品、乳類、蛋類;富含維生素E的綠葉蔬菜、豆類等。�
5.飲食應以清淡為主,避免過咸,最好不吃鹹菜。因為吃得過咸,容易引起高血壓。�
6.多吃纖維素多的食物,如芹菜、粗糧等,增加胃腸蠕動,避免大便乾燥。有便秘的病人應多喝水,這樣即可促進排便,又由於小便的增加,對防止泌尿系統感染有益。有的病人,由於行動不便,害怕小便而不喝水,是非常不利的
10. 血紅蛋白偏低怎麼回事
血紅蛋白偏低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生理性減少:3個月的嬰兒至15歲以前的兒童,主要因生長發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統造血的相對不足,一般可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後期由於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釋,老年人由於骨髓造血功能逐漸降低,可導致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減少。
2、病理性減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所伴發的貧血。
因造血物質缺乏或利用障礙所致的貧血,如缺鐵性貧血、葉酸及維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
因紅細胞膜、酶遺傳性的缺陷或外來因素所致紅細胞破壞過多而導致的貧血,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海洋性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異常血紅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心臟體外循環的大手術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學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貧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貧血。
/iknow-pic.cdn.bcebos.com/9a504fc2d56285356a9d0df79eef76c6a6ef63e3"target="_blank"title="點擊查看大圖"class="illustration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9a504fc2d56285356a9d0df79eef76c6a6ef63e3?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9a504fc2d56285356a9d0df79eef76c6a6ef63e3"/>
(10)體檢蛋白質是怎麼回事擴展閱讀
每個血紅素又由4個吡咯基組成一個環,中心為一鐵原子。每個珠蛋白有4條多肽鏈,每條多肽鏈與1個血紅素連接構成Hb的單體或亞單位。
Hb是由4個單體構成的四聚體。不同Hb分子的珠蛋白的多肽鏈的組成不同。成年人Hb(HbA)的多肽鏈是2條α鏈和2條β鏈,為α2β2結構。胎兒Hb(HbF)是2條α鏈和2條γ鏈,為α2γ2結構。出生後不久HbF即為HbFA所取代。
多肽鏈中氨基酸的排列順序已經清楚。每條α鏈含141個氨基酸殘基,每條β鏈含146個氨基酸殘基。血紅素的Fe2+均連接在多肽鏈的組氨基酸殘基(His8)上,這個組氨酸殘基若被其它氨基酸取代,或其鄰近的氨基酸有所改變,都會影響Hb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