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牛奶這一項檢測結果是弱特異性抗體,請問是什麼意思
理論上食物在進入消化道後,應當被消化單分子水平被人體吸收,但許多食物無法被人體完全消化,以多肽或其他分子形式進入腸道,在那裡被機體作為外來物質識別,從而導致免疫反應的發生,產生食物特異性的IgG抗體,尤其是兒童,胃腸道的屏障功能尚未健全。
『貳』 食物特異型igg抗體陽性怎麼辦
酶聯免疫法測定血清抗體。這是目前各醫院最為普遍開展的檢測「torch」感染的方法,其主要測定血清中抗「torch」病原體的特異性抗體,如igg和igm。一般來說,如果igm陽性,表示孕婦近期可能有「torch」感染(或稱原發性感染),有引起胎兒畸形的可能;如果igg陽性,往往表示過去有過「torch」感染,對胎兒的影響不大,在我國育齡婦女中,大約有90%左右的人群風疹和巨細胞病毒igg為陽性。
懷孕的婦女應在妊娠早期對風疹病毒進行血清學檢測。如iggab陽性而igmab陰性,表示近期無風疹病毒感染,並且已曾經有過既往感染(iggab陽性),已獲得了保護性抗體,可以不必擔心風疹病毒的侵襲。如iggab和igmab全部為陰性,說明從未受過風疹病毒的感染,此時如已懷孕,則直至嬰兒出生,你都應該進行風疹病毒血清學監測;如雙份血清iggab陽性,且滴度升高4倍以上,應該考慮已有風疹病毒的感染,必須立即向有關臨床醫生咨詢,以便及時採取必要的措施。
參考值:陰性或陽性滴度<1:512
我國絕大多數婦女均感染過風疹病毒,具有一定免疫力。不像某些國家或島嶼,易感婦女那麼多。但即使這樣,一般也應在懷孕前6個月注射風疹疫苗。
巨細胞病毒(cmv)是一種古老的病毒,幾乎所有的人在一生中某一時期均能感染此病毒。該病毒感染後的臨床表現與患者的個體免疫能力和年齡有關。孕婦嚴重的宮內感染可導致宮內死胎和新生兒死亡。新生兒的巨細胞病毒感染可在分娩過程中經過母親產道時的接觸而感染,或通過母乳喂養感染,還可通過多次輸血感染。大多數新生兒感染巨細胞病毒後多無不良反應,但對早產兒和體弱兒有較大的危險,以神經肌肉受損為主要特點。幼兒與兒童感染後多無明顯症狀,偶見肝脾腫大、肝功能異常和呼吸道疾病。青少年與成人感染多無症狀,少數可出現發熱、肝炎、全身淋巴結腫大或各種疹子,少見的並發症有肺炎、心肌炎、心包炎、神經炎、神經根炎、腦炎;細菌性腦膜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溶血性貧血和視網膜炎。
結果判定:
cmv igg <1:512
igm- 說明有過既往感染史,現在已有了保護性抗體。
igg ≥1:512
igm igg ≥1:512
iggab雙份血清滴度4倍以上升高 其中任何一項都能說明近期有過感染。
igg-
mgm- 沒有受到過cmv的感染,但對這樣的孕婦來說,應在孕期進行血清學監測,避免孕期發生原發性感染
『叄』 寶寶檢查血清玉米特異抗體1級牛奶特異性抗體2級什麼意思
理論上食物在進入消化道後,應當被消化單分子水平被人體吸收,但許多食物無法被人體完全消化,以多肽或其他分子形式進入腸道,在那裡被機體作為外來物質識別,從而導致免疫反應的發生,產生食物特異性的IgG抗體,尤其是兒童,胃腸道的屏障功能尚未健全。如果不能及時改變飲食結構,會加重原有的症狀。免疫系統超負荷,致使人體各系統出現一系列症狀和疾病。IgG介導的食物反應,為一遲發過程,具有和過敏相似的症狀,但症狀缺少特異性,不同的人對同一種食物不耐受時出現的症狀也不盡相同,因此患者難以自我診斷。通過檢測特異性IgG抗體,可以判斷人體是否已因食物不耐受產生了病變,從而為傳統疾病的診斷提供一種新的方法,為患兒找出疾病的真正原因,制定飲食計劃,禁食或少食,指導患兒避免攝取不耐受食物,從而控制疾病發展的源頭,阻止疾病繼續發展,從而解除長期病患,提高生活質量。
『肆』 食物過敏原(不耐受)IgG測試結果應該怎麼看
過敏性疾病治療中為什麼不可缺少降IgE的方法?康敏元抗過敏益生菌降低過敏原特異性IgE,開創微生物抗過敏治療的一場新革命
IgE是確診過敏的唯一臨床指標,人體的免疫細胞目前區分為三類,分別是TH1、TH2和Treg。在健康狀態下,TH1和TH2會互相平衡,且共同受到Treg調控。當Treg調控能力不足時或接觸到某些蛋白質或細小分子(塵蟎花粉或海鮮等食物後,使TH2過度活化,導致 TH2細胞激素分泌量過高,就會幫助B細胞製造較多的過敏抗體IGE,因而出現過敏症狀,康敏元抗過敏益生菌主要可調控因過敏而反應過高的TH2型細胞激素分泌量,進而調節免疫細胞活性平衡,可通過增進TH1型免疫反應來調控因過敏而反應過度的TH2型免疫反應的方法。
【過敏性咳嗽血清學IGE檢查】
以過敏患者血清作為實驗材料的本外試驗方法稱為血清學試驗。其它體液如炎症部位分泌物、滲出物、灌洗液也可採用相同的實驗方法進行檢測。主要檢測項目有總IgE和特異性IgE,即過敏原特異性IgE。
【什麼是總IgE?】
IgE即免疫球蛋白E,是I型變態反應病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異位性皮炎、濕疹、急慢性蕁麻疹發病機制中起主要作用的免疫分子,因而在過敏反應的免疫學實驗診斷中是首選的檢測項目。總IgE是過敏性疾病的特異性檢查項目,IgE水平增高提示I型變態反應病的可能性大,但不能用於判斷過敏原。
【IgE的特點】
IgE是血清濃度最低的免疫球蛋白 ,只有血清中IgG濃度的萬分之一。IgE對熱不穩定,是半衰期最短一的免疫球蛋白 ,只有2.8天,與細胞表面結合的IgE半衰期稍長,8~14天,IgE由變應原入侵部位(鼻咽、支氣管、胃腸道)的黏膜固有層中的漿細胞合成。在各類免疫球蛋白中,IgE是合成率最低、分解率最高的。屬於親細胞抗體,過敏體質者的胎兒臍帶血中IgE濃度可能升高,檢測臍血中IgE濃度可用於評估胎兒過敏體質的可能性。
【IgE檢測方法】
通常用ELISA方法檢測總IgE。由於血清IgE濃度很低,一般酶免疫試驗方法的敏感性不足以檢出血清IgE,現在常規實驗室檢測血清IgE的試劑盒採用生物素——抗生物素蛋白 放大的ELISA。試劑盒中所含用於制定標准曲線的IgE標准品和檢測結果的IgE濃度單位與其它免疫球蛋白 不同,不是用mg/L表示,而是用u/ml或ku/l表示。
【IgE的正常值(參考范圍)】:
血清IgE水平在正常人群中呈偏態分布,即多數人為0或接近於0,IgE水平越高的人數越少。因此計算平均值時應計算幾何平均值才能反映其真實情況,即用對數轉換後其分布才能近似正態分布。
健康人群血清IgE水平與年齡關系較大,小兒和老年人的IgE水平低於成年人。新生兒血清中IgE水平很低,接近於零。隨年齡增長,IgE水平也不斷升高,5~7歲後接近正常人水平。按Pharmacia公司提供的參考范圍,1個月以內<12KU/L,1歲<11KU/L,2~4歲<33KU/L,5歲以上至成人<85KU/L.
過敏性疾病患者的血清IgE水平可達2000~8000KU/L,當IgE水平高於2000KU/L時應考慮寄生蟲感染.
有時血清總IgE水平檢測結果為0或參考范圍內低值,並不能排除過敏性疾病的可能,須結合臨床表現和血清特異性IgE檢測結果進行判斷.
【什麼是特異性IgE檢測(sIgE)?】
通常所稱的過敏原檢測,並非真正檢測血液樣本中的過敏原分子,而是間接地檢測其中針對某種過敏原的特異性IgE分子,特異性IgE檢測實際上是檢測過敏原特異性IgE,即檢測樣本中針對某種變應原的特異性IgE,從而間接地判斷患者是否對某種過敏原過敏。
環境中常見的過敏原包括以下類別:
寄生蟲和微生物:各種蟎類(屋塵蟎和粉塵蟎等)、各種真菌(點青黴、煙麴黴、分枝孢霉、交連孢霉等)、蟑螂。
植物花粉:各種草花粉(豚草、葎草、蒿草)、各種樹花粉(桑樹、柏樹、懸鈴木、樺樹、榆樹、柳樹、楊樹等)。
動物皮毛:貓、狗、馬、鴿子等動物的毛和皮屑。
『伍』 IgG抗體檢測,什麼是IgG
IgG是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的縮寫,是血清主要的抗體成分,約占血清Ig的75%。其中40~50%分布於血清中,其餘分布在組織中。IgG是唯一可以通過胎盤的免疫球蛋白。IgG的功能作用主要在機體免疫中起保護作用,大多數抗菌、抗病毒;應對麻疹、甲型肝炎等,能有效地預防相應的感染性疾病。其指標對於診斷某些疾病具有意義。
『陸』 食物不耐受檢測的原理
食物不耐受是由食物特異性IgG抗體介導的延遲性免疫反應,食物進入消化道後,理論上應被消化至氨基酸、甘油和單糖水平,才能完全轉化為能量供人體所需,但許多食物因為缺乏相應的酶而無法被人體完全消化,以多肽或其他分子形式進入腸道,被機體當成外來物質,產生的食物特異性IgG抗體,IgG抗體與食物分子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在胃腸道黏膜淋巴組織內被機體作為外來物質識別,導致免疫反應的發生,產生的特異性IgG抗體與其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Tkaczyk等證實與IgG結合的高親和力受體存在於人類肥大細胞和嗜鹼粒細胞中,IgG與其結合引發變態反應,導致上述細胞脫顆粒釋放出組胺和花生四烯酸等代謝產物。免疫復合物長期沉積於體內,無法清除容易造成機體免疫損傷,從而可能引起所有組織發生炎症反應,並表現為全身各系統的症狀與疾病。而這些身體不適經常發生在進食之後,常常難以識別導致不適的食物
檢驗原理】
從手指指尖部位刺取血液樣品,經溶液A(樣本稀釋液)稀釋後加入到反應盤中,反應盤46個孔中含有的46種食物蛋白質提取物會與血液樣本中的特異性IgG抗體產生特異性結合,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洗板後,加入溶液B(酶結合物),溶液B中含有的酶標二抗(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抗人IgG抗體)會和反應盤中的特異性抗體形成特定的免疫復合物。再次洗板後,加入溶液C(底物),二抗交聯的酶催化溶液C顯示出藍色,從而在反應盤上出現一個或多個藍色斑點。這些藍色斑點可以通過反應盤對應的食品位置分布圖來確定引起不耐受的食物。
『柒』 查食物過敏原檢查是做IGg還是IGE
過敏原特異性IgE檢測的目的:分析臨床常見吸入性過敏原和重要食物過敏原的種類。
過敏原特異性IgE檢測的方法:用ImmunoCAP過敏原檢測系統所做的過敏原特異性IgE(specific
IgE,sIgE)檢測結果,統計每種過敏原的檢測量、陽性檢出量和陽性率,並對過敏原陽性檢出量進行排序分析,血清特異性IgE是確診過敏性疾病的唯一臨床指標,當人體免疫細胞調控能力不足或接觸到過敏原如塵蟎、花粉或食物等後,使TH2型免疫反應過度活化,導致TH2型免疫細胞激素分泌量過高,就會幫助B細胞製造較多的過敏抗體IgE,因而出現過敏症狀。
過敏原特異性IgE檢測結果:其中吸入性過敏原介導的過敏性疾病IgE陽性高達76%;食物過敏原介導的過敏性疾病IgE陽性高達22%。常見吸入性過敏原18種分別是:戶塵蟎、粉塵蟎、蒿屬花粉、鏈格孢、白蠟花粉、柏樹花粉、豚草花粉、樺樹花粉、蟑螂、梧桐花粉、蒼耳花粉、屋塵、多主枝孢、狗皮屑、貓皮屑、鵝毛草花粉和煙麴黴等。
重要食物過敏原包括:雞蛋、牛奶、花粉、大豆、蝦、蟹、穀物、堅果和水果等。
過敏原特異性診斷分體內法和體外法,皮膚試驗屬於體內法,血清特異性IgE檢測屬於體外法。
結論:不同的過敏性疾病與過敏原IgE檢測的陽性率有很大關系,因果關系明顯的過敏性疾病檢測IgE陽性率高,如季節性過敏性鼻炎,濕疹等,蒿屬花粉過敏sIgE檢測的陽性率高達64.4%.
有些過敏性疾病的過敏原比較隱匿,加之皮膚試驗的假陽性較多,很難通過臨床資料確定,特別是食物過敏。
目前特異性IgE免疫療法是惟一可能通過免疫調節機制改變過敏性鼻炎(季節性過敏性鼻炎)免疫自然進程的方式,過敏其實是人體對環境中無害的物質產生的異常免疫反應,而非一般的細菌或病毒,尤其這些過敏都屬於黏膜發炎的反應,因此,只要補充腸道抗過敏益生菌(中文名:康敏元益生菌)改善腸道內的益菌生態,提高遊走全身黏膜性突出細胞的能力,就可以達到調節全身免疫功能的效果,緩解過敏症狀;康敏元抗過敏益生菌富含多種新型抗過敏的乳酸菌菌株,可增強抗過敏的能力,並通過增進TH1型免疫反應來調控因過敏而反應過度的TH2型免疫反應從而減少過敏性鼻炎患者血清中過高的IgE特異性抗體,緩解過敏症狀,調整過敏體質,相比單純葯物抗過敏性鼻炎哮喘或皮膚蕁麻疹濕疹等過敏性疾病可產生良好的整體療效,有效的改善過敏患者的生活質量。
『捌』 過敏源Igg與Ige的意思
IgG是免疫球蛋白G的縮寫,是血清主要的抗體成分,約占血清Ig的75%。
lgE是血清免疫球蛋白E的縮寫,屬於人體五大免疫球蛋白的一種類型,可以促發、推進I型變態反應。因此檢測血清中總IgE和特異性lgE的含量,對於I型變態反應的診斷和過敏原的確定很有價值。
IgG是唯一可以通過胎盤的免疫球蛋白。IgG的功能作用主要在機體免疫中起保護作用,大多數抗菌、抗病毒;應對麻疹、甲型肝炎等,能有效地預防相應的感染性疾病。其指標對於診斷某些疾病具有意義。
人體五大免疫球蛋白包括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D(IgD)、免疫球蛋白G(IgG)、血清免疫球蛋白E(lgE)和免疫球蛋白M(lgM)。
(8)食物特異性抗體檢測igg是什麼擴展閱讀
人體的腸道是對外界互動的開放性管道,也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在腸道免疫系統中,存在一種「免疫耐受」機制,會抑制免疫系統隨便就針對食物萬分而分泌會引發過敏反應的免疫球蛋白E(IgE)或G(IgG)。
過敏的人就是因為「免疫耐受」機制出現問題,所以吃到特定的食物時,腸道免疫系統便宜會分泌過多的免疫球蛋白E(IgE)攻擊該食物的成分,於是就產生了過敏。
腸道內補充足夠的抗過敏益生菌,降低血清中過多的免疫球蛋白E(IgE)抗體,並刺激干擾素IFN-γ的分泌來抑制人體免疫球蛋白E(IgE)的生成,從而就能夠針對過敏上游源頭進行免疫調控達到有效改善過敏體質。
『玖』 食物特異性igg陽性等同於食物不耐受嗎
最近,蘇格蘭 rowett 研究所 (rr1) 的一項研究表明,一種抗蟲轉基因馬鈴薯所產生的雪花蓮外源凝集素能夠對大鼠的內臟器官和免疫系統產生損傷,而對於人類來講,類似的影響可能會導致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大幅上升[1]。雖然有關科學家及科學團體在此項研究的實驗設計和結果分析上存在很大分歧,但其研究結果經媒體公布後產生的負面的社會影響非常大,其主要研究責任人 arpad pustztai被迫提前退休。另外的一個研究發現,美國 pioneer hi-bred種子公司的一種表達 2s 種子貯藏蛋白的轉基因大豆會使對巴西堅果過敏的人群產生過敏反應,因此公司決定不讓它上市[2、3]。那麼,迄今為止上市的轉基因食品是否會對人類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並且如何對其進行安全性評價?這些都是頗受關注,並且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國內雖然有大量的即將和已經上市的轉基因食品,但尚無針對此類問題的專門的文獻報道。為了推動國內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評價的研究工作,本文將針對這些問題詳細論述國內外轉基因食品評價的研究進展,以及存在的問題和可行的評價方法。
1 評價的原則與方法
1.1 實質等同性原則
1993 年,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提出了食品安全性評價的原則——實質等同性 (substantial equivalence)原則[4]。即如果一種轉基因食品與現存的傳統同類食品相比較,其特性、化學成分、營養成分、所含毒素以及人和動物食用和飼用情況是類似的,那麼它們就具有實質等同性。實質等同性的確定說明了這種新食品與非轉基因品種在有益健康方面可能是相似的[5]。
若僅僅因為一種新的轉基因食品同一種現存的對應食品不存在實質等同性並不意味著它就是不安全的。如果進行安全測試,就必須要以這種新食品的特性為基礎。依照其化學成分以及對其熟知的程度,可以推斷是否需要動物實驗和離體研究,並不是所有的轉基因食品都需要進行動物實驗的,評價必須以個案的原則為基礎。如果需要用轉基因食品或其成分進行動物實驗,那麼實驗目的也必須是明確的,設計是嚴謹
的 [5]。
1.2 評價方法
1.2.1 monsanto公司的評價方法
在美國,有很多的基因公司,monsanto 公司是最大的一個,該公司的資本已經滲入到許多擁有商品化轉基因食品的公司里。該公司在食品安全評價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鑒。monsanto 公司根據實質等同性原則將評價的內容分為 3 個方面[6]:
(1)插入基因所表達蛋白的安全性評價;
(2)用選擇性和特異性的分析檢驗來進行非預期(多效性的)影響,轉基因食品的重要營養成分要與相應的非轉基因品系以及其親本的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要與現有的數據進行比較,以確定其營養水平在正常的范圍之內,抗營養成分也要與現有數據和其對照比較以確認內源毒素沒有發生有意義的變化,食品加工產品各種成分也應進行分析,以保證所測定的參數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
(3)健康顯示 (wholesomeness) 測試的選擇性應用,一般地,為模擬商業化的飼喂實踐,這些飼喂實驗用家畜家禽進行。對於人類食用的食品來講,就將這種新食品用 25 倍於人類最大估計攝入量去飼喂大鼠,實驗用每組每種性別的大鼠進行 4 周以上。全食物 (whole food)飼喂實驗時,動物對食物的微小變化不敏感,健康顯示測試的參數包括每日健康觀察、每周體重、食品消耗等,4 周後進行全面的屍檢,如果在屍檢中發現任何異常,這些組織就要進行顯微鏡檢。這種 28d 的急性毒理學研究通常用來評價是否在飼喂待檢食品過程中,有任何不利的影響表現出來,在屍檢中,應該觀察器官重量、血液學、臨床化學以及組織病理學等方面的變化[7]。
1.2.2 資料庫的應用
資料庫可以提供有關食品成分的基底信息,用來評價轉基因食品中主要的營養和毒素是否有顯著性變化。當然也應考慮到這些主要的營養和有毒成分有一定的變動范圍,另外必須保證數據的質量,並且必須發展有效的方法來定量這些主要的成分[8]。
1.2.3 活體 (in vivo)和離體 (in vitro)動物模型
可以用活體或離體的動物模型來評價轉基因微生物食品的安全性,丹麥食品部的毒理學研究所已經建立了若干個哺乳動物消化道模型[9]。其中,大鼠模型建立的最齊全,可能是研究中應用大鼠模型較多的緣故。無菌大鼠模型除了可以研究細菌的存活和移殖外,還可以研究微生物間遺傳物質的轉移。如果將攜帶質粒 pamβ1 的供體菌系和受體菌喂服無菌的大鼠,幾天後在大鼠的排泄物中就會發現 dna 接合轉移的產物。
1.2.4 轉基因食品致敏性的評價方法 [10]
如果轉基因食品中所含蛋白是已知來源的,就用 sds-page 作點免疫反應後,進行放射性致敏吸著劑抑制反應測試 (rast-inhibition),如果結果是陽性的,就不需要進一步的試驗而下結論認為這種轉基因食品對人類是致敏的;如果結果是陰性的,那麼接著進行皮刺測試和雙盲、安慰劑對照的食品免疫試驗 (dbpcfc, double-blind, placedbo-controlled food challenges),如果結果仍是陰性的,那麼就可以下結論,對消費者來說,這種轉基因食品沒有風險。如果轉基因食品所含蛋白是非食品來源,或來源於不常見食品,那麼就不能用過敏個體或者他們的血清進行測試,在這種情況下,就將這種蛋白的特性與已知的食品過敏原進行對照。
1.2.5 pcr檢測的方法
目前,轉基因植物的構建經常會用到來自花椰菜花葉病毒 (camv) 的 35s 啟動子。對 35s 啟動子的 pcr 檢測是歐盟新食品管理的依據。最近歐盟修改了其食品管理策略,gmo(遺傳飾生物體)含量大於 5% 的食品必須進行標簽,於是由定性 pcr 轉向定量 pcr,其中數量競爭性 pcr (qc-pcr, quantitative competitive pcr)的方法特別有用[11]。
2 結果與分析
2.1 馬鈴薯
繼公開在電視上宣布轉雪花蓮外源凝集素 (gna) 基因馬鈴薯對大鼠的內臟器官有損害後[1],ewen 和 pusztai 於 1999 年正式發表了它們的研究結果[12]。他們研究了轉 gna 基因抗蟲馬鈴薯對大鼠胃腸道不同部分的影響,實驗分別用含有轉基因馬鈴薯、非轉基因的馬鈴薯親本以及非轉基因馬鈴薯加上 gna 的 3 種膳食來飼喂實驗大鼠。結果發現,胃粘膜、腔腸絨毛以及腸道的小囊 (crypt) 長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化。經過比較探討,他們得出結論是,胃粘膜的加厚主要是由 gna 基因表達的後果,而小腸和盲腸的變化主要是由遺傳操作或/和轉基因構成引起的,gna 基因表達的影響只佔很小的一部分。fenton 等[13]的研究發現,gna 能夠與人類的白細胞結合,雖然這並不能說明什麼,但增加了對人類健康產生影響的風險。已有實驗證明 bt 毒蛋白對人畜是安全的,並且一種轉 bt 基因馬鈴薯與其對應的非轉基因品種間具有實質等同性[14]。對於一種轉基因抗除草劑馬鈴薯來說,與相應的非轉基因親本品系非常接近[15]。
2.2 番茄
研究表明,calgene 公司的 flavr savrtm延遲成熟番茄的主要營養成分(如 va 和 vc)沒有改變,番茄鹼等天然毒素沒有顯著變化,也沒有發現有害的多效性,在一個 7d 的大鼠飼喂實驗中,沒有發現不良影響[16]。對一種轉基因抗蟲番茄的食品安全研究中[17~18],用相當於一個人日耗 2000kgbt 番茄量的 bt 蛋白飼喂 brown norway雄性大鼠、小鼠和兔子,未產生全身不良反應。在對一種抗煙草花葉病毒 (tmv) 轉基因番茄的食品安全性評價中,轉基因和非轉基因番茄相比,糖鹼、糖類、有機酸、多酸類都沒有明顯變化,誘變性上也沒有差別。
2.3 大豆
nordlee 等[3]評價了一種轉巴西堅果 2s 清蛋白基因大豆的食品安全性,在研究中,他們取了 9 個對巴西堅果有過敏史的人的血清,rast 研究表明,轉基因大豆提取物可有效地與來自生巴西堅果的蛋白提取物競爭性地結合過敏人群血清中的 igec(免疫球蛋白),而用與之遺傳上相對應的非轉基因大豆的蛋白提取物觀察到抑制現象;sds-page 研究表明,轉基因大豆中出現了一種新的蛋白質帶(約 9kd),巴西堅果也有這條帶,並且與部分純化的 2s 清蛋白有相同的遷移率,而非轉基因大豆中都無這樣一種相對應的帶;免疫點雜交研究表明,9 份血清的 8 份能識別部分純化的 2s 清蛋白,也能與巴西堅果提取物中的 9kd 的蛋白產生免疫反應,9 份血清中的 7 份能識別上述轉基因大豆中與巴西堅果 2s 清蛋白有共同遷移率的 9kd 的蛋白質,沒有血清與非轉基因大豆中低分子量的蛋白反應,來自對照的血清不與任何大豆或巴西堅果的蛋白發生反應,因此可以肯定這種轉基因大豆中存在與巴西堅果類似的過敏原。
根據 fuchs 等[19、20]的研究結果,monsanto 公司的抗除草劑的轉基因大豆與市場上的相對應的非轉基因大豆具有實質等同性。
2.4 棉花
monsanto 公司的 bt 棉表達的 bt 毒蛋白可被哺乳動物很快地消化,與非轉基因棉相比,其棉籽和棉籽油的質量以及抗營養成分沒有顯著的改變,並且分別用含有 5%~10%、10% 和 20% 棉籽的飼料喂養大鼠、鵪鶉和鯰魚 28d、8d 和 10 周,也沒有發現有任何顯著的變化,證明這種 bt 棉是安全的[21]。
陳松等[22]用棉籽粉喂養大鼠 28d、喂養鵪鶉 8d 的動物實驗表明,轉基因各組動物的體重、食物利用率與對照相比,無顯著差異,受試動物生長發育及行為正常、無死亡。對大鼠的肝、腎、胃、盲腸、結腸、小腸及睾丸進行組織切片檢查,均未見病理性改變,大鼠肝、腎、睾丸的重量比,以及血液中谷丙轉氨酶活性和尿素氮水平均在正常范圍內,轉基因與對照組相比無明顯變化,因此這種 bt 棉與常規棉有實質等同性。
2.5 其它
一種抗病毒的轉基因水稻[23],抗病毒的轉基因西葫蘆品系 zw20[24],抗病毒的轉基因煙草[25]以及一種轉基因蘆筍[26]與其對應的非轉基因親本間沒有發現顯著的區別[26]。
3 討論與結論
3.1 實質等同性的概念局限性
實質等同性的概念體現了這樣一種思路,就是可將作為現時用作食品或食品來源的生物體作為比較的基礎來評價一種來自生物技術的食品或食品成分的安全性。然而,實質等同性這個概念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說,雖然一種新的食品與一種已知食品有 99% 的相同,即除含有一種新的毒素外,二者具有實質等同性,但是這種食品可能需要進一步細致的檢驗;而既使一種新食品與其對應的現存食品只有 70% 的相同,特別是當營養成分的不同可被一種混合膳食替代時,這種新食品也可能僅需要很小程度的檢驗測試[27]。因此,用實質等同性這個概念並不能完全預測新食品是否需要動物實質性毒性實驗。
而且,科學家還不能令人信服地用已知的有關轉基因食品的化學成分來預測轉基因食品的生化或毒理學效應。一種轉基因食品在化學成分上與其自然存在的對應食品相似,並不能夠說明人類食用該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28]。有的科學家認為,一種轉基因抗除草劑大豆與其對應的非轉基因大豆具有實質等同性。而 millstone 等[28]則認為,這個結論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假設的基礎上的,即假定已知的遺傳和生化差異並不具有顯著的毒理學差異。實際上,既使不施用除草劑,這種轉基因抗除草劑的大豆與其相對應的所有品種的化學成分也不相同。在農業生產上實際應用這種抗除草劑的大豆時,必然會經常地用降草劑處理,而用除草劑處理大豆,必然會導致其化學成分發生顯著性的變化,這一點已夠證實。而在得出實質等同性的結論的實驗中,所用的轉基因大豆是未經除草劑經常處理的,並且比較的僅是部分化學成分,因此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3.2 全食物 (whole food)飼喂研究的局限性
前面已經提及,許多的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評價工作都用整個的轉基因食品進行急性實驗動物毒理實驗。然而,用全食物飼喂動物的實驗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很難檢測出食品中的微小變化,食品學家和營養學家比較反對在進行轉基因食品安全評價時使用全食物飼喂研究的方法。國際食品生物技術委員會 (ifbc) 指出,一般情況下不推薦使用這個方法評價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如果確實需要,那麼全食物飼喂研究的實驗設計要十分小心和謹慎,並且持續時間不能太長,以避免因營養不平衡等因素的影響而對動物產生不利影響,從而掩飾了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7]。
實際上,上述經驗和結論來自對輻照食品安全評價的實驗結果。當時,不了解以某種食物過量飼喂實驗動物會導致營養的不平衡,對動物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hammond 等[6]總結了一些這樣的例子,可能對轉基因食品的評價工作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3.3 有關轉 gna 基因馬鈴薯安全性的爭論
pusztai 一經公布他和同事們的轉 gna 基因馬鈴薯會損傷大鼠的消化和免疫系統的研究結果,其實驗設計和實驗結果馬上遭到多方批評[1]。前面已提過。相應的研究論文投到國際著名雜志 the lancet後,也引起諸多爭議,the lancet編輯部認為,雖然 pusztai 及其同事的這項研究有一些不足,但是該論文提供了一項研究結果,是一個爭論的開端,並且有必要讓公眾了解事實,以增強公眾對科學的信任感,因此,the lancet還是於 1999 年公開發表了這篇論文[29]。對於該篇論文中存在的問題,kuiper 等[30]認為有以下幾點:①論文中沒有介紹飼喂大鼠的不同膳食的成分,雖然 pusztai 等在網上公布了部分細節,轉基因馬鈴薯中的澱粉、多聚葡萄糖、外源凝集素、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與其餘親本品系不同,但這種不同是由轉基因引起的還是由品系不同而引起的尚未可知;②大鼠膳食中僅含 60% 的蛋白質,容易造成飢餓反應,從而導致其它的一些不利影響;③實驗設計不嚴密,每個飼喂組的大鼠個體數太少,而且缺少膳食對照,比如一個含 15% 蛋白的標準的嚙齒動物膳食,以及包含「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