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X射線會不會傷害身體去體檢時那醫院的設備太差了,照X光時,腹部感覺到一股熱輻射沖向身前的鐵皮板!
當然會了,X射線在有的國家都淘汰了,對人體傷害很大,回家多吃點木耳什麼的
Ⅱ 國外體檢項目都有哪些
日本體檢相對於國內體檢,其涵蓋的項目更多更優,在摯馨健康 Xin Health 選定的體檢中心——大阪市立大學醫學部附屬病院,可以體檢的項目有:基礎項目(17類)、女性專用項目(6類)、亞健康項目(14類)、心腦血管項目(8類)、癌症篩查項目(11類)、其他高級項目(3類)以及附加項目下消化道內窺鏡(腸鏡)檢查和PET-CT 套餐。
這些項目中包含哪些具體的類別?
基礎項目中包含了基礎指標、內科常規檢查、眼科檢查、呼吸系統檢查、泌尿系統檢(僅男性)、初級婦科檢查(僅女性)等17類檢查項目。
女性專用項目中包含HPV篩查、乳腺癌標志物等6類檢查項目。亞健康項目中包含了內臟脂肪CT、胃癌風險(胃蛋白酶原)等14類檢查項目。心腦血管項目中包含了心肌梗塞風險指標PTX-3等8類檢查項目。癌症篩查包含了肝硬化指標等11類檢查項目。
日本體檢的優勢在哪裡?
日本的體檢行業在國內的口碑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不僅僅是因為日本體檢的專業嚴謹,更因為日本發達完善的醫療行業、優質的醫療資源以及人性化、注重保護體檢人隱私的優勢。
另外日本是亞洲目前為止唯一的發達國家,距離國內非常近,相比起歐美國家,對於需要體檢的人而又忙於工作又或者是上了年紀身體狀況欠佳的人來說是最好的選擇。而去日本體檢的費用相對於去歐美國家和國內的許多私立醫院都是性價比很高的。
Ⅲ 世界上有使用X光伽馬射線加害他人的國家和機構嗎
世界上有使用v光伽瑪射線加害他人的國家和機構。
Ⅳ x射線對人的影響
英國研究人員發表最新研究報告稱,醫院常用來診斷疾病的X射線掃描、CT檢查可能是導致一部分人罹患癌症的原因。在X光、CT檢查比較普遍的日本,每年新增癌症病例中3.2%是由這兩種檢查造成的(相關報道見都市快報2月1日第1版)。
事實上,X光、CT檢查中的輻射線對人體有害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長期以來,科學家們更關心的問題是,做這樣的醫學檢查對人體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都市快報 傅苓 ■調查:九成杭州人不介意做檢查
昨天,記者在省人民醫院隨機采訪了20名市民,其中年齡最小的34歲,最大的72歲。他們或者在就醫時曾做過X光或CT檢查,或者在體檢時做過胸透,也就是說所有被調查者都無一例外地因醫學檢查接受過X線輻射。記者設計的問題有兩個:一是你是否知道X射線可能致癌;二是你是否會因為X射線對人體的傷害,而對檢查有疑慮。
調查發現:除一位57歲的大媽從未聽說過「X射線可能致癌」外,其他19名市民都表示有所耳聞。68歲的曲大伯非常肯定地說:「輻射嘛,就跟日本那辰光原子彈爆炸一樣的,要生白血病的。」但對X射線傷害的認知,並沒有妨礙大多數市民接受醫學檢查。有18名市民相信醫院的檢查設備都經過嚴格檢查,醫生也心中有數,不會亂來,所以很放心;但還兩人表示,做檢查時心裡會有點不舒服。尤其是如果第一次檢查結果不理想,還需要再次檢查時,他們會覺得是醫生沒有盡到責任。
■X光、CT檢查致癌幾率有多少可能遭遇輻射的情況
盡管X射線中含有有害輻射,但當患者的表面症狀不足以確診疾病,或者需要進一步確定疾病的程度時,就需要採用X光和CT檢查來幫助醫生明確診斷。
用X光檢查骨折是最常見的,此外它還能觀察到肺、肝、腎、脾等內臟異常情況;肋骨、鎖骨、胸椎等骨骼腫瘤;還能發現胃潰瘍以及腸胃炎引起的黏膜腫脹、腫瘤等。CT檢查和X光的原理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X光片拍攝的是人體的平面圖像,因此體內器官會顯示前後重疊的狀態;而CT則採取斷層攝影的辦法,就像把麵包切成薄片一樣,從不同點位對身體被檢查部位拍攝不同的照片,從而解決了一部分重疊問題。一般來說,骨折等疾病用X光片就可看清楚,但涉及顱內腫瘤、肝臟腫瘤等結構較為復雜的病變時則需要CT出手。
X射線和CT如何致病
醫學X光和CT檢查是目前人們可能接觸到的最大的人造輻射源,這種輻射能夠穿透細胞、破壞DNA,甚至誘發某些癌細胞。國際知名的放射科專家約翰·高夫曼的研究發現,X光會破壞細胞內部結構,對遺傳分子產生難以修復的終身性破壞:美國每年經確診為乳腺癌的18萬例病人中,大約有2/3的患者病因與醫用X光有關。還有研究表明,X射線會破壞紅細胞,可能會誘發白血病等血液疾病。英國牛津大學的伯林頓·德·岡薩雷斯教授說:「在男性身上,與X射線相關危險性最高的疾病是膀胱癌,部分原因是許多不同種類的X光都會照射到膀胱。而女性患肺癌和結腸癌的危險比較高。」
假設病例———一個肋骨骨折病人的致癌風險
一名骨折患者究竟需要做多少次X光檢查?浙江省人民醫院骨科主任夏冰這樣推算:診斷時一次(如果需要進一步確診則要加做一次CT,同樣要遭遇一次X射線輻射)、手術後檢查骨骼復位情況一次(關節復位病人需要在手術中加做一次)、手術後一個月復查一次、術後三個月復查一次。這是基本的檢查次數,多則6次,少則4次,以後則按照骨折患者康復情況不同以及片子是否清晰需要重做、上下級醫院轉診重做等因素而定,一些病人起碼做到10次以上。
假設一個肋骨骨折病人,在就診過程中做了6次檢查,那麼他又將面臨多大的致癌風險?拍攝一張X光胸片,當射線在檢查區域曝光時其曝光率約為160毫西弗特/小時(毫西弗特為計量輻射度的單位),約為0.045毫西弗特/秒。在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拍攝一張胸片大約需要0.5秒,這就意味著患者要承受約為0.023毫西弗特的輻射量。
根據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制定的標准,輻射總危險度為0.0165/西弗特,也就是說,身體每接受一西弗特(1西弗特=1000毫西弗特)的輻射劑量,就會增加0.0165的致癌幾率。以此推算,一個肋骨骨折病人將增加約為3.8/千萬的危險。
而對其他醫學檢查來說,一般四肢做一次X光檢查要接受的輻射量為0.01毫西弗特,腹部為0.54毫西弗特,骨盆為0.66毫西弗特,腰椎為1.4毫西弗特,上消化道為2.55毫西弗特。以此推算,因為醫學檢查導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風險在千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之間。
可以肯定的是,能夠省略的輻射檢查應該省略。 ■自我防範寶典安全距離———兩米以外
人們不必因為輻射而拒絕必要的X光和CT檢查,但浙江放射學會主任委員、邵逸夫醫院放射科主任、博士生導師章士正教授還是提醒患者家屬,沒有特別需要陪護的患者,家屬不必一起跟去做檢查,這樣受輻射完全不必要。
但是,也不必為此連醫院放射科的區域都不敢進。拍胸片時,X射線在檢查區域曝光率約為160毫西弗特/小時,距此兩米處則為80微西弗特/小時,約為中心點的1/2000,此時的致癌幾率約為百萬分之一;而在距離中心點6米外的輻射為1.5微西弗特/小時,約為中心點的五百萬分之一,致癌幾率更是微乎其微。
脆弱人群———孕婦、新生兒
盡管在孕期做X光、CT檢查並不會絕對導致胎兒畸形,但杭州市醫學會臨床放射和介入分會主任委員、杭州市一醫院放射科主任陳文輝還是建議孕婦應該盡量避免此類檢查,尤其是懷孕頭三個月的准媽媽。因為此時是胎兒重要器官形成的關鍵時期,X光可能使這些尚未發育定型的細胞組織產生突變,胎兒先天畸形的發生率也會增高。
還有研究表明,新生兒如果因頭部受損傷做CT檢查,對以後的學習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有一定影響,而對空間識別能力則沒什麼影響。 敏感部位———性腺
人體各部位細胞對X射線的反應程度不一,其中以性腺最為敏感。章士正教授說,國外醫院這點做得比較好,在為病人的下腹部做X光或CT檢查時,都會用鉛套或其他防護將性腺遮蓋,以提高保險系數。但國內的大多數醫院還沒有這種保護措施。
責任崗位———醫生
英國研究人員發現,在過去20年中,被調查的日本等15個國家X射線檢查都呈上升趨勢,而至少有30%是不必要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輻射防護與核安全醫學所鄭鈞正教授也指出,醫務人員不能因為患者和受檢者僅僅是來醫院檢查一次而忽略對他們的防護;受檢者也要有自我保護意識,拒絕不合理的醫療照射。
■多吃海帶 說到飲食保健,已經入行20年的陳輝主任搖著頭,連說了兩遍「沒有」,然後又有些遲疑地補充道:「多吃點海帶等含碘的東西可能有用,它可以吸收一部分射線。」
■最新螺旋CT在邵逸夫醫院啟用
下周,全亞洲最新型號的16層螺旋CT將在邵逸夫醫院正式啟用。這台耗資90萬美元的新型CT在全球醫院只安裝了8台,它能在0.37秒內完成對需要檢查部位整整一圈的掃描,並獲得16張從不同位置拍攝的圖像。這兩天,章士正教授正和同事們一起研究如何發揮新CT的最大威力。入行近40年,他已算不清這已經是第幾次接受新的技術革新了。
1975年,CT檢查正式運用於臨床。此後不久,作為中國第一代CT人,章士正教授赴德國半年,學習這種新儀器的使用方法。當時,已經有近80年歷史的X光檢查,已經不再是當初拍一張片子就要半小時的原始儀器;而在此後的不到30年時間里,CT技術也在突飛猛進。第一代CT機完成一次掃描需用4-5分鍾;而用兩個X射線管組成的第二代CT機產品,每次掃描僅需用30—120秒;第三代CT機產品用多個X射線管組成,用2.5秒就完成一次掃描;到了第四代CT機,掃描時間減少到只需1秒鍾。而此後誕生的各種新型CT機則都將時間控制在1秒鍾之內。同樣地,X光檢查的速度也在迅速提高,如今一張普通胸透成像只要0.1秒,其他部位一般為0.5秒。
X光和CT檢查成像,從最初的膠片投影、後來的計算機成像,已經走向最為時尚的數字時代。現代的X光、CT檢查機崇尚靈敏的數字化接受器。章教授很有信心地說:「敏感的接受器和飛速提高的成像速度,對患者來說就意味著更少的輻射、更安全的檢查。」
Ⅳ X射線是哪國人發現的
德國維爾茨堡大學校長兼物理研究所所長倫琴教授 (1845~1923年),在他從事陰極射線的研究時,發現了X射線.
Ⅵ X射線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德國物理學家W.K.倫琴引於1895年發現
定義:波長介於 紫外線 和 γ射線 間的 電磁輻射。由德國物理學家W.K.倫琴引於1895年發現,故又稱倫琴射線。波長小於0.1埃的稱超硬X射線,在0.1~1埃范圍內的稱硬X射線,1~10埃范圍內的稱軟X射線。
Ⅶ 發現X射線是哪國人
德國維爾茨堡大學校長兼物理研究所所長倫琴教授 (1845~1923年),在他從事陰極射線的研究時,發現了X射線.
1895年11月8日傍晚,他研究陰極射線.為了防止外界光線對放電管的影響,也為了不使管內的可見光漏出管外,他把房間全部弄黑,還用黑色硬紙給放電管做了個封套.為了檢查封套是否漏光,他給放電管接上電源(茹科夫線圈的電極),他看到封套沒有漏光而非常滿意.可是當他切斷電源後,卻意外地發現一米以外的一個小工作台上有閃光,閃光是從一塊熒光屏上發出的.他非常驚奇,因為陰極射線只能在空氣中進行幾個厘米,這是別人和他自己的實驗早已證實的結論.於是他全神貫注地重復剛才的實驗,把屏一步步地移遠,直到2米以外仍可見到屏上有熒光.倫琴確信這不是陰極射線了.倫琴的治學態度非常嚴謹認真,經過反復實驗,確信這是種尚未為人所知的新射線,便取名為X射線.他發現X射線可穿透千頁書、2~3厘米厚的木板、幾厘米厚的硬橡皮、15毫米厚的鋁板等等.可是1.5毫米的鉛板幾乎就完全把X射線擋住了.他偶然發現X射線可以穿透肌肉照出手骨輪廓,於是有一次他夫人到實驗室來看他時,他請她把手放在用黑紙包嚴的照相底片上,然後用X射線對准照射15分鍾,顯影後,底片上清晰地呈現出他夫人的手骨像,手指上的結婚戒指也很清楚.這是一張具有歷史意義的照片,它表明了人類可藉助X射線,隔著皮肉去透視骨骼·1895年12月28日倫琴向維爾茨堡物理醫學學會遞交了第一篇X射線的論文「一種新射線——初步報告」,報告中敘述了實驗的裝置,做法,初步發現的X射線的性質等等.這個報告成了轟動一時的新聞,幾天後就傳遍了全世界.X射線的發現,又很快地導致了一項新發現——放射性的發現.所以可以說X射線的發現揭開了20世紀物理學革命的序幕.
Ⅷ 去紐西蘭讀研究生體檢只要X光胸片嗎
對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體檢項目 我記得好像是!
Ⅸ 澳洲簽證體檢做的是胸透還是X光如果有良性常見腫瘤會被拒簽嗎
胸透 不會的 主要是檢查流行類傳染疾病 肺結核 艾滋病之類的 像大三陽這種乙型肝炎只要不在發作期也沒什麼的
澳洲在中國指定的體檢中心好像是環球診所
Ⅹ 出國體檢有哪些項目
當時指定的出國留學人員健康檢查標准非常具體,規定十幾種情況不能選派,包括活動期肺結核,活動性肺外結核、做過胸廓成型術和一葉以上肺切除、嚴重的慢性病、器質性心臟病及高血壓、肝炎、腎炎及嚴重的泌尿生殖系統病、血液病,精神病或癲癇、嚴重的神經官能症、癌症、血吸蟲病、麻瘋病、身體發育不良,嚴重視力障礙等。
其次是接受方的要求。國外學校一般也把身體健康作為接受留學生的基本條件。 如美國、日本、英國、奧地利、義大利等一些國家的學校在申請留學的提交的材料中,出國體檢身體健康證明或體格檢查表是必要材料之一。有的國家公派留學人員雖是訪問學者,但如納入雙邊交流計劃,也需提供健康證明或體格檢查表,如日本、義大利、愛爾蘭等國。因此,如果是計劃到這些國家留學,當然就需要到醫院進行體檢。這時的體檢一般是常規性檢查。表格有的是接受學校提供,有的由國家教育主管職能部門統一制定,有的用國內常用的體檢表即可。檢查的醫院,一般不具體指定,只要有相當的級別即可,一般最低為縣級醫院。一般做檢查之前會受到一份體檢表,上面會列舉出所有的體檢項目。但每個國家都有所不同。留學人員按照體檢表格規定進行出國體檢就可以了。
留學人員赴國外學習,除個別國家不需申辦簽證外,絕大多數國家均需提前向各駐華使領館申辦入境簽證。而簽證是控制上述疾病患者入境最有效的關口,因此不少國家都規定,申請簽證除需入學通知書或邀請信、經費資助證明外,還要提供體檢證明。如法國、德國、南美國家,俄羅斯,東歐國家等對自費留學生都有這種要求。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則不管是公派還是自費都要提供。一些國家雖不要求提供,但在簽證申請表格中都設有相關欄目,要申請者自己申報,比如美國非移民簽證申請156表34條有問:你是否患有傳染病、精神病、濫用葯物或吸毒?申請者要向簽證官員保證,做出實事求是的答復。
需要注意的是,現在有很多國家提供專門的體檢表,要求申請人到指定的醫院進行體檢。
出國留學體檢檢疫涉及傳染病和預防接種
國際上原規定的檢疫傳染病為鼠疫、霍亂、天花和黃熱病共4種。 這4種病均為會對人類造成極大危害的傳染病。後來世界衛生組織宣布,自1980年起,天花病菌在世界范圍內已基本得到控制,所以現在一般不要求預防天花的證書。但有的國家仍然規定要此證書。現在最常見的是黃熱病和霍亂。歐洲、北美地區基本已無霍亂、黃熱病傳染。一些發展中國家衛生條件較差,氣候條件惡劣,很多傳染病還在流行,如非洲和南美洲,世界各地都對來自這些地區的旅客要求出示黃熱病接種證書。亞洲一些國家也是霍亂和瘧疾傳染區。不同的國家對來自不同國家的旅客有不同的要求。根據現在的情況,留學人員去歐洲、亞洲大部分國家、北美洲和大洋州,一般有霍亂接種證明即可,去非洲、南美洲和個別亞洲國家,則至少需要黃熱病和霍亂兩種接種。
預防接種主要根據國際衛生組織的規定和所去國的要求進行。我國各地檢疫機關接種項目一般包括霍亂疫苗、黃熱病疫苗、吸附精製白喉、破傷風二聯類毒素疫苗、乙型肝炎疫茵、狂犬病疫苗、人血丙種球蛋白,流行性乙腦炎疫苗、流行性腦脊髓炎疫苗、傷寒副傷寒甲乙三聯菌疫苗等。留學人員需進行什麼項目的接種,由檢疫機關根據各國要求及疫情狀況決定。留學人員如在國外居留一年以上,應在出國體檢檢疫機關辦理有關手續。
留學生赴法第一年不可以打工,第二年必須經過有關部門批准後,可以打工。工作時間每周最多不得超過20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