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女兒與父親有隔閡怎樣解
你好,分歧時的求同存異
隨著青春期的到來,青少年便強烈渴望擺脫父母的監護,成為在人格上與父母完全平等的獨立人,這種心理斷乳是第二次誕生,是比前一次更為徹底的解放。在這個特殊時期產生隔閡是難免的。
1.產生隔閡的原因
父母形成人生觀的歷史時代與今天的中學生不同,而做父母的總喜歡用自己成長的經驗教育要求孩子,做子女的則認為父母的經驗過時了,更希望他們跟上時代的潮流。
父母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興越愛好與我們中學生有很大差距,而他們又處處想以自己習慣化了的行為模式要求自己的子女,子女則更喜歡按時代的要求建立新的行為模式。
父母望子成龍心切,經常是恨鐵不成鋼,子女則覺得父母的要求過高,有些要求並非合理,如晚上不許看電視,不讓看小說……
出於對家庭、兒女安全幸福的考慮,父母大都安於現狀,希望家庭穩定少變。處理問題喜歡思前想後,不願冒風險;子女則初生牛犢不怕虎,對現狀不滿足,力求改變現狀,富有創新精神。
父母即使在子女長大成人後,還把他們當作小孩子,事事不放心,處處要干涉。子女則覺得自己長大了,能獨立處理各種問題,不需長輩一一指點干涉。
以上分析說明家庭中客觀存在的矛盾,這是無法迴避的事實。當然並不意味著父母與中學生難以和諧相處,難以找到共同語言。如果你希望父母更多地尊重自己,那作為子女也要同樣理解、體諒父母,從而在雙方共同努力的基礎上奏出協調悅耳的和弦。
一是接納他們的意見:認真考慮他人的意見、想法是否有道理,是否比我們的高明。如果造成隔閡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對問題考慮不周,就應心悅誠服地放棄自己的見解,接受父母的意見,即對他們的合理想法給予肯定。
二是融合兩種意見:有時父母的想法與自己的想法出現分歧、並不都表現為一方的絕對正確或錯誤,而是各有所長,要父母全部放棄自己的主張不合理,讓你完全接納父母的意見不妥當。於是可以採取融合的方法來解決,共取其長,共舍之短。最終組合成一個更為合理、更為完美的意見。
三是並存兩種意見:當一方自以為是,一方不以為非,一方固執已見,一方不肯相讓,真的出現雙方意見難以融合時,就不妨採用「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的辦法。關鍵是不要強行干涉父母的意志,只要我們能與父母長期共處在一種互相尊重、諒解的友好氣氛中,最終是不難建立起感情交融的橋梁的,這座橋梁的基石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