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家裡雜物實在太多,但是父母什麼都不捨得扔怎麼辦
老年人窮怕了,一直秉承勤儉習慣,生怕一時用著要花錢買。或者就是知道用不到了,回只要物件完好答就不捨得扔掉。
結果是:家中成為了垃圾箱。
辦法:善意的謊言,看到實在無用的又佔地方的,裝作故意尋找,假說某同事或者小夥伴想找一個xxx做什麼用,或者自己要用,直接拿走,遠離父母居地扔了就是。
我家兄一直這樣,對於實在有礙「市容」的,永遠不會用的物件都是這樣「物盡其用」了。還不想讓父母吃的將要變質剩飯菜,假說自己帶著回去吃或者做班中餐打包帶走,直接垃圾箱即可。
老人就是「老小孩」哄著就行,避免爭執,順為孝啊!
⑵ 父母東西壞了也不丟,把家裡弄得跟個垃圾堆,總是因為這事吵架怎麼辦
這就是代溝,他們那一代人,挨過餓,受過窮。理解一下
有條件的話,別在一塊住。你過你的干凈整齊日子。他們過他的勤儉節約的生活。
⑶ 有些人用久了的物品就算不用了,也不捨得扔,是為什麼
受過生活的苦,有勤儉節約的習慣。這一點在父母那個年代表現的尤為明顯,早些年掙錢不易,日子艱苦,一條破了洞的襪子都能縫縫補補穿好多年。就算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可骨子裡的這種節儉卻改不了。
還有一些人不捨得丟掉舊物,是因為對其有了很深厚的感情。奶奶送給我的梳子,已經掉了好幾個齒,可依舊放在梳妝台里,這是奶奶留給我的寶貴回憶,它的紀念意義已經遠遠高出了使用價值。人都是戀舊的,睹物思人也是人之常情。
⑷ 上了歲數的老人為啥什麼東西都留著,一個也不願丟掉
結婚後,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公公婆婆更是那種特別節儉過日子的人,在生活上對我內們倒容也不吝嗇。有一次,拿一些大米做飯時,婆婆不小心撒掉了十幾粒大米在地上,她慢慢彎下腰,一粒一粒地撿拾地上的大米。我在旁邊看著感動了,趕緊幫婆婆撿起地上的大米。事後,和婆婆說起這件事,我說「只有十幾粒米,要是我就不撿了。米太小,不好撿。」婆婆說:「你是不知道。一粒米要經過很多道工序才能加工成米,不容易。不能浪費呀」。經歷過物質匱乏年代的人,懂得一切東西來之不易,所以才會特別珍惜。因為來之不易,所以懂得珍惜。老一輩的人,明白東西的來之不易,寧願留著它們,也不願意丟棄。
⑸ 我爸爸把那些剩飯剩菜總捨不得扔,有次都吃壞肚子了我怎麼勸都沒用,我爸脾氣又暴躁得很,看他不舒服生氣
你好。
1、有時來候父母也許是節源約的習慣已經養成,這其實是好習慣,而且他們那個年代的時候,很多人窮,不像現在的生活,每天出去吃大餐剩一半。
2、你心疼說明你理解父母。
3、解決方法:很多年的習慣,要改不容易。那麼可以嘗試少做一點飯,盡量不要產生剩菜剩飯,是不是就不會有關於剩菜剩飯留著吃的擔心了。我個人覺得,做飯可以適當少一點,然後有一些備用可以吃的東西,比如饅頭、饃片什麼的,沒吃飽,加一點這些小吃的就好了。
希望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