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父母的稱呼都是什麼意思

父母的稱呼都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7-31 02:45:23

A. 哪些詞代指父母

爸爸的別稱:父親、爹、爹地、家父、家嚴、家尊、老爹、老爸、老頭子、老爺子、大大、阿爹、阿爸、老豆、阿翁、阿公、家君、家大人、阿父……
母:母親的簡稱
家慈:對人稱自己的母親
慈母 舊時謂「父嚴母慈」,故稱母為「慈母」。
家母 或謂家慈,是對別人稱自己母親的謙語詞。
萱堂 古代人們對母親的稱呼。
高堂 指父母親。
慈闈 亦作「慈幃 」。亦作「慈帷」。 1.古時母親的代稱。
慈親 特指母親。
生母 生育自己的母親,謂生身之母。
媽媽 即母親,是母親的口語,是天下最美的稱呼。
娘 對母親的稱呼,是一種親屬關系的稱謂,是子女對雙親中女性一方的稱呼。通「媽媽」。
娘娘 母親的一種稱呼。
家家 六朝時對嫡母的稱呼。
額娘 滿族人對母親的稱呼,滿語eniye的音譯。
娘親 母親的一種稱呼。親屬關系稱謂的一種,是子女對雙親中女性一方的稱呼。
老媽子 南方的習慣,老媽子是指母親的意思,表示一種親貼。
義母 1.非本生之母而拜認為母者
養母 被撫養人的非生身之母,常常稱呼撫養和自己沒有血緣關系(非親生)子女的女性,養母是和生母\後母並稱的。
繼母 生父再婚後的妻子。父親的繼配。又稱後母、晚娘、晚媽。
阿姨 對繼母的稱呼。
嫡母 父之正妻為嫡母,相對庶母而言。
庶母 宗法制度下,子女對父親的妾的稱呼。舊時嫡出的子女稱父親的妾。
乾娘 指義母,非本生之母而拜認為母者。名以上的母輩,沒有血緣關系。
令堂 也稱「令壽堂」,古漢語對別人母親的尊稱,稱對方母親的敬詞。
先慈 即亡母。古時自稱去世的母親。「先」含有懷念、哀痛之情,是對已死長者的尊稱。
先妣 對已離世的母親的稱呼。
顯妣:對亡母的美稱。
口語中,母親還有一些不同的稱呼,包括阿媽,阿娘、阿母、老母、老媽等稱呼。

B. 我國古代對父母稱呼都是怎麼叫的

在我國古代,對父母的稱呼有以下幾種:

1. 父親:父親一般被稱為「父親」、「爹」、「爹爹」、「老爸」、「父王」、「老爺子」等。

2. 母親:母親一般被稱為「母親」、「娘」、「娘娘」、「老媽」、「母後」汪旁、「媽媽」等。

3. 祖鏈槐父:祖父一般被稱為「祖父」、「爺爺」、「爺」、「祖宗」等。

4. 祖母:祖母一般被稱為「祖母」、「奶奶」、「奶」、「祖婆」等。

5. 外祖父:外祖父一般被稱為「外祖父」、「外公」、「外爺爺」等。

6. 外祖母:外祖母一般被稱為「外祖母」、「外婆」、「外媽媽」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社會中,父母的稱呼也有一定的禮節棚陵友性,根據身份、性別、親密程度等因素不同,稱呼也會有所變化。

C. 父母的稱謂怎麼稱呼

父母的稱謂?應該稱呼爸爸媽媽呀!

D. 家父、家母、家君、令尊、令堂、令郎在今天是什麼意思

家父: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對別人稱自己的母親,家君: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
令尊:對對方父親的尊稱,令堂:對對方母親的尊稱,令郎:對對方兒子的稱呼。這些都是古代的的敬稱和謙稱,在如今的意思也是一樣的。

拓展資料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針對不同的對象,稱呼可有多種。稱呼帝王時,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萬乘、聖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對一般人,則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閣下、長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

至於古代對對方的父親稱令尊、尊公、尊大人,對對方母親稱令堂、太君,對對方的妻子稱令正,對對方妻父稱泰山、冰翁,對對方兄弟稱昆仲、昆玉、令兄(弟),對對方的兒子稱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對對方的女兒稱千金、玉女、令愛等等,因多見於口語。

謙稱是表示謙虛的自稱。古代君主自稱孤、朕、寡人、不穀。一般人自稱臣、仆、愚、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等。女子自稱一般用妾、奴等。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一般為拙荊、賤內、內人、山荊,稱自己的兒子為小兒、犬子、小犬,稱女兒為息女、小女等。主要用於口語,常見於戲劇。

E. 父母的稱謂

(1) 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並稱「父母」外,父母還有「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古人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怙恃」等稱呼;此外,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也是對父母的並稱。
關於父親的稱呼,在《史記》中劉邦用「太公」之稱,又曾對項羽說,「吾翁即若翁」,其中「翁」即父親。後世對父親有很多不同的稱呼:古今習見的對父親稱呼還有,「公」、「翁」、「尊」、「大人」、「爺」、「爹」、「爸」、「老子」等。
稱自己父親為家尊、家君、家嚴、嚴君、嚴親、家大人;稱對方的父親為令尊、大君、尊君、尊公、尊翁、尊府、尊甫、尊大人。此外,還有以「椿庭」為父親代稱的。
(2) 對於母親的稱謂,就常見的就是「母」,古今慣用。文人多以「萱堂」、「堂萱」作為對母親的敬稱。萱草又稱為忘憂草。「萱堂」原指母親所居住之處,故又用為對母親的敬稱,又簡稱為「堂」。稱對方母親為令堂、尊堂,就是由此而來。此外,古代官紳人家一夫多妻很普遍,於是就有「生母」、「親母」等稱呼。生身母親若為父親正妻,則稱生母,若為妾出,則稱己母親為親母,稱父親的正妻為「嫡母」。若自己是父親的正妻所生,則稱父親的妾為「庶母」、「少母」,此外,又稱父親的妾為姨、阿姨、姨娘、姨太太。
「考妣」是先秦時期對父母的異稱,無論生死都可以用。後世則稱故去的父親為「皇考」;稱故去的母親為「皇妣」,後來又改為「先考」、「先妣」。
(3)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4)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5)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6)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後母、假母、續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家之後還能相見,則稱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則稱父親之妾為「庶母」、「少母」、「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時期對母親的兩種特殊稱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無論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對父親的妾都可以稱為「姨」、「姨姨」、「阿姨」。
( 12 )義父:指是在自己的父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父,這個「義」字有外加、假、代、自願等意。
( 13 )義母:指是在自己的母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母。

F. 古人對於父母的稱呼全都是爹和娘嗎

一般來說,爹和娘作為對父母的稱呼古來有之,但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流行說法。當然,在此不討論父母稱呼中的雅稱、尊稱:令堂、高堂之類。

  1. 春秋及兩漢,對父母的稱呼有:阿翁,阿母。

  2. 隋唐時期,對父母的稱呼有:阿耶阿娘,阿爺阿娘,而且這時候「大人」兩字是只能跟著父親、母親使用,而不用來作為官員的稱呼。有時候「哥哥」也作為對父親的稱呼。

  3. 宋代時期,對父母的稱呼有:爹爹,阿娘。

  4. 明清時期,對父母的稱呼就比較接近近代了。


當然,從始至終,父親、母親作為對「父母」較為正式的說法,是沒怎麼變過的。

G. 對母親的稱呼都有哪些

1.母。母親的簡稱。

2.家母 是對別人稱自己母親的謙語詞。

3.家慈。主要用於謙辭,對人稱自己的母親。

4.慈母 舊時謂「父嚴母慈」,故稱母為「慈母」。唐代著名詩人孟郊有「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名句。

5.高堂 指父母親。是敬辭。古人在外人面前稱父母為高堂。

6.萱堂 古代人們對母親的稱呼。萱草又叫忘憂草,一般種植在母親堂前,取祝福母親無憂的意思。因此,母親又稱萱堂。

7.慈親。特指母親。

8.慈闈。亦作「慈幃 」。舊時指母親。

9.媽媽 即母親,是母親的口語,筆者認為這個是全天下母親的統稱。

10.娘。 對母親的稱呼。

11.娘娘。 母親的一種稱呼。

12.額娘 。滿族人對母親的稱呼。

13.娘親 。母親的一種稱呼。

14.老媽。南方人喜歡這樣叫,其實體現一種親昵。

15. 令堂。 也稱「令壽堂」,對別人母親的尊稱,稱對方母親的敬詞。
16.先慈 。即亡母。古時自稱去世的母親。「先」含有懷念、哀痛之情,是對已死長者的尊稱。

17.先妣 。對已離世的母親的稱呼。

18.顯妣 。對亡母的美稱。顯,有德行昭著,聲名遠播之意。

H. 我國古代對父母稱呼都是怎麼叫的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對對方母親稱令堂、太君,對對方的妻子稱令正,對對方妻父稱泰山、冰翁,對對方兄弟稱昆仲、昆玉、令兄(弟),對對方的兒子稱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對對方的女兒稱千金、玉女、令愛等等,因多見於口語。

(8)父母的稱呼都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相關尊稱:

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

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

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

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I. 古代父母的稱呼有哪些

1、父、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大人」、「嚴君」、「爺」、「爹」、「爸」、「老子」等。

2、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3、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4、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5、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本生母」。

6、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則稱父親之妾為「庶母」、「少母」、「諸母」、「妾母」。

7、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時期對母親的兩種特殊稱呼.

8、姨: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無論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對父親的妾都可以稱為「姨」、「姨姨」、「阿姨」。

閱讀全文

與父母的稱呼都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三清 瀏覽:926
孝順的品質的詞語 瀏覽:583
社保關系轉移退休前多久 瀏覽:20
岳飛孝敬母親的故事 瀏覽:236
老人肺心衰竭腳底發紫還能活多久 瀏覽:6
雲和縣老年大學畫圖班 瀏覽:533
安徽潁上建潁鄉孝敬父母勞動模範 瀏覽:867
養生館如何做外賣 瀏覽:179
水利部老年大學電話6 瀏覽:450
台灣安心養老院 瀏覽:666
貴州交3000農村養老保險領多少 瀏覽:449
70歲以上老人日本 瀏覽:692
欽州市老年大學電話地址 瀏覽:46
有多少父母對孩子很不好的 瀏覽:637
80歲癱瘓老人政府有補貼嗎 瀏覽:522
冬至在養生方面注意什麼 瀏覽:968
離婚後如何處理父母的關系 瀏覽:395
太平養老保險公司待遇節假日獎金 瀏覽:823
孝文帝孝順的故事 瀏覽:188
養老院意見箱內容怎麼填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