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高官父母有病停職叫什麼
稱病告假,若父母生病去世稱為丁憂。
丁憂就是中國封建社會傳統的道德禮儀制度,後世往往指用於擁有官吏身份之人。
根據儒家傳統的孝道觀念,朝廷官員在位期間,如若父母去世,則無論此人任何官何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辭官回到祖籍,為父母守制二十七個月,這叫丁憂。
(1)院長父母生病怎麼表示擴展閱讀:
古代,父母死後,子女按禮須持喪三年,其間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預吉慶之典,任官者並須離職,稱「丁憂」。
「丁憂」亦稱「丁艱」,早在周朝時期,我國就產生了子女為父母守喪三年的丁憂喪俗。春秋戰國之際,儒家倡導重喪,《孟子·離婁下》中記載「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漢代以後,「丁憂」服喪被納入法律,匿喪不舉、「丁憂」期間作樂、喪期未滿求取仕途、生子、兄弟別籍分家、嫁娶、應試等都被視為「不孝」犯罪,將會受嚴厲的刑律懲罰,判處1年至3年不等的徒刑,或遭到流放。
對於仕宦官員,除了應遵守普遍性的行為之外,還有些特殊性的要求,即三年「丁憂」必須解官去職,脫離職權崗位,唐朝時就將此項規定付諸立法條文。有些官員因為丁憂期間貪戀權位而丟官喪命。
如後唐天成年間,滑州掌書記孟升因母喪隱瞞不報,最後被「賜自盡」。而大詩人白居易,其母由於看花墜井而死,在丁憂期間,白居易作了《賞花》及《新井》的詩,被認為有傷官德孝道而遭一貶再貶,從京師到江州刺史,後又被貶為司馬。
相反,在丁憂期間,若「丁憂」守喪孝行卓著,則可以越級提拔,受到朝廷的嘉獎。如《明史·孝義傳》記載:明代,徐州人權謹「遷光祿署丞 母年九十終,廬墓三年,致泉涌兔馴之異。有司以聞,仁宗命馳驛赴闕,出其事狀,令侍臣朗誦大廷,以示百僚,即拜文華殿大學士」。
由此看來,丁憂已經由一種習俗、一種倫理而逐漸演變成一種政治資源了。
⑵ 父母生病了的心情說說
一開始都是懵的~原來從小什麼事都擋在你面前的父母,原來也有生病的時候啊回!一下子不知所措答...第一反應就是趕緊送醫院。看著父母痛苦的樣子,焦慮,擔心,希望能減輕他的痛苦。可是,到了醫院便是一連串的事需要你去辦,掛號,繳費,術前談話,准備住院物資...沒有時間讓你去細想。接下來便是一連串的抉擇需要你來決定,是該住院了,還是該手術了,一般急症,醫生就直接讓你簽字了事了;不急的話,醫生就會把問題拋給你,讓你做決定。這時候,其實父母的命就在你的一念之間,或救或不理,選擇都聽醫生的,還是有自己的判斷。更棘手的,會遇到不急的病症,但是沒有病床無法住院,便無法手術的現象,比如骨折,比如慢阻肺,急症室里待著,不讓出院也住不了院!急症只救急,不治病,這時候,你就會深刻體會到不是院長親戚的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