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孩子犯錯時,父母應該怎麼做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誤、走彎路。家長如何引導孩子正確地面對和改正,這是每一個做父母的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去飯店吃飯,期間,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把桌上的烤魚弄撒了。
媽媽趕緊跑過去,一邊安慰著寶寶,一邊詢問寶寶是不是因為害怕而大陪空摔倒的,並讓孩子主動跟服務員道歉。
沒想到,這位媽媽的做法,讓不少網友表示: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
那麼,這位母親到底是怎麼做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應該怎麼做?
首先,父母不要急著指責。
如果此時,家長直接對孩子進行責罵,可能會導致孩子的情緒更加激動,從而做出一些過激行為,比如:哭鬧,甚至離家出走。
因此,當孩子犯錯後,家長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冷靜下來。先了解清楚事情的真相,再和孩子溝通,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其次,教給孩子處理問題的辦法。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很多難題。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為孩滾瞎子解決所有的問題。我們應該告訴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應該如何去做。
比如:當孩子在飯店吃飯的時候,不小心將烤魚弄撒了,我們可以鼓勵他,讓他自己去想辦法處理亂局。
如果實在解決不了,也可以向店裡的服務員求助。總之,要讓孩子知道,自己並不是"孤軍奮戰"。只有這樣,才能培養起孩子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
最後,教會他們學會承擔責任。
俗話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一個人,只有敢於承擔自己的過錯,才能不斷進步。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孩子犯了錯誤時,一定不要急於批評。而是應該及時糾正,並引導他們學會承擔後果。這樣,才能夠讓他們變得更加勇敢。
⑵ 當孩子犯錯,父母該如何回應
『仙人打鼓有時錯,腳步踏差誰人無!』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神仙都有可能犯錯,人怎麼可能不會犯錯呢?但當您的孩子犯錯、遭遇失敗或是挫折時,你有想過做父母及師長的應該要如何『不NG』的回應孩子嗎?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你一定曾經聽過台灣的一句諺語:『仙人打鼓有時錯,腳步踏差誰人無!』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神仙都有可能犯錯,人怎麼可能不會犯錯呢?但當您的孩子犯錯、遭遇失敗或是挫折時,你有想過做父母及師長的應該要如何『不NG』的回應孩子嗎?
當孩子犯錯或是遇到挫折,鼓勵派的父母可能會選擇安慰並鼓勵孩子的方式,幫助孩子平撫難過的情緒。理性派的父母可能會關注孩子做錯了什麼、能不能從失敗中學會方法,避免未來再次犯錯。失控派的父母可能會對孩子發脾氣或是對造成孩子犯錯的老師、同儕等相關事物批評與指責,總認為千錯萬錯都不會是自己孩子的錯。
其實很多的父母及師長並沒有察覺,我們對孩子攜森犯錯的反應將會影響孩子未來面對挫折及再次犯錯時,孩子是否能越挫越勇抑或是自怨自哀的關鍵。
根據一篇2016年史丹佛大學的研究,父母對孩子失敗的反應將決定孩子的信念。這篇研究總共找了73對的親子來進行實驗,研究者發現當孩子考試成績較低時,如果父母對辯此畝孩子是以『從這次失敗中學到什麼的角度』去與孩子討論,而非是以『指責、憂慮、嘲笑』的態度去面對孩子的失敗,將會讓孩子更相信自己未來是能透過不斷的練習,來幫助自己更進步。因此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對孩子是保持『正面』或是『負面』的態度,將會塑造孩子未來面對錯誤的態度。
很多要求完美的父母總希望孩子能達到自己的要求,因此爸媽就會像個直升機般圍繞在孩子身邊,幫孩子代勞一切。看似減少孩子犯錯的機會,無形中卻也減少孩子練習的機會。
愛迪生是一個家喻戶曉的發明家,但愛迪生從小就是一個讓父母很頭痛的孩子。有天晚餐時間,愛迪生的父母正像現今的爸媽一般,大喊著要愛迪生到餐桌前吃飯,但愛迪生完全沒有反應。於是爸媽開始尋找愛迪生,最後在客廳里找到被貓抓傷的愛迪生。愛迪生的父母見狀並沒有急著責怪愛迪生,反而詢問愛迪生行為背後的原因。最後父母才了解愛迪生是因為想要試驗毛皮摩擦可以生電,因此把客廳的兩只貓抓來摩擦試驗。如果當時愛迪生的父母不明究理禁止愛迪生的行為,我想敢於犯錯、勇於嘗試的發明大王愛迪生可能就不存在於歷史當中了。
1.留意您與孩子的情緒反應
雖然犯錯,孩子是不是因為過程中盡力,而為自己感到開心?或是孩子因為犯錯而感到生氣、懊悔?爸媽請您像個柯南般從孩子犯錯的反應中,抽絲剝繭得到孩子的情緒線索。當孩子對自己犯錯、失敗感到生氣或不滿,請適時引導孩子情緒。父母切勿火上加油,採用NG的話語。例如:『這么簡單的事,你怎麼會錯,真是笨啊!』 或是『你再犯錯,媽媽就不要你了喔!』這類的NG話扒早語只會讓孩子面對犯錯的情緒更加高張。
2.放眼未來,下次會更好
當孩子犯錯,父母不應當下執著犯錯的事實,而是讓孩子了解『犯錯即是一種學習,如何從錯誤的過程中學習,避免未來再次犯錯才是重點。』父母可以與孩子討論犯錯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生讓孩子覺得有趣的事?有沒有是孩子喜歡或是不喜歡的事情?最後再與孩子討論未來是否有做得更好的方法。父母面對孩子犯錯應引導孩子專注於過程中的學習與滿足,而非獲勝結果。
3.避免體罰,訓練孩子問題解決能力
如果當孩子犯錯,父母採用體罰的方式處罰孩子,只會讓孩子對於犯錯、挫折、失敗等『負面』情緒更加畏懼。父母應在平日正確地與孩子演繹面對錯誤、犯錯、失敗的解決方法,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當孩子未來再次面對犯錯時,才會迎刃而解。請記得,『父母在孩子心中份量的大小,比起口頭音量的大小還重要!』
4.請給孩子一個擁抱
孩子犯錯,其實最害怕的是孩子們。父母應該要做的是『處理不是處罰。』父母應該要理解孩子犯錯的主因,並協助孩子改善。讓孩子了解即使他們現階段犯錯了,父母對他們的愛並不會隨之消失,反而父母會給予他們支持與陪伴。因此,當孩子犯錯時,請不要吝嗇將您的擁抱分享給他們唷!
* 本篇文章由【 陳俊宇.全方位潛能開發講師 】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文為合作之嚴選作者觀點,不代表立場》
⑶ 孩子犯錯後,家長怎麼辦好呢
在我們這一生的成長過程中,本來就屬於一個不斷去試錯的過程,大人都會犯錯,更何況小孩子呢?可關鍵的是,在孩子犯錯之後,家長的做法,因為這會嚴重影響以後的行為,家長的錯誤做法會使孩子以後學著這種行為。因此,當孩子犯了錯之後,家長要用正確的做法去引導教育孩子,才能使他吸取這次教訓,並保證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02
當孩子犯錯之後家長應該怎麼做?
如果家長們不懂得孩子犯錯之後應該怎麼做,那麼通嘩世過以下的例子,在以後的生活當中遇到同樣的事情,相信爸爸媽媽們就懂得處理了。
1:教孩子學會道歉
孩子在融入集體生活之後,難免會與其他小朋友發生一些磕磕碰碰,或許是無心,但面對小夥伴的哭泣,孩子可能總是會有些不知所措。
此時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如果不小心弄傷其他小朋友,應該第一時間向對方說「對不起」,尋得對方的原諒,事後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准備一樣小禮物去送給這位小朋友,這樣兩人很快又會變回好朋友了。
學會道歉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生活中我們總會有很多的「一不小心」,一句隨口的道歉會令對方瞬間不再那麼生氣,但請家長們告訴小朋友,道歉時一定要真誠,不能不情不願,更不能語氣霸道,敷衍至極。
2:敢於承認錯誤
當孩子們一御蘆茄起玩的時候打翻某一樣東西,或者摔壞某一種物品,可能會因為害怕大人們的責怪而不敢承認是自己做的。
這個時候家長應該保持冷靜,告訴孩子要「敢於承擔」,東西打翻了可以一起收拾,但如果撒謊就再回圓不回來了,並且爸爸媽媽遲早會發現事情的真相。讓孩子學會承擔錯誤,對於他以後的人生也非常有幫助,一昧的逃避責任只會使他心裡負擔越來越大,同時也會不斷的撒謊。
3:不推卸、逃避責任
孩子在戶外玩耍時,可能會不小心弄壞別人的東西,因為害怕對方大人的責怪,於是會與小夥伴們各自跑回家,也就沒有去管這個錯誤了。如果孩子在外犯了什麼錯,回家告訴家長,那麼家長一定得告訴孩子不能推卸責任,更不能犯了錯直接就走,這相當於是在逃避責任。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帶孩子去向對方承認錯誤,並與孩子一起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時也可以悄悄與對方商量一下,麻煩對方告訴自己的孩子,如果這次他沒有過來承認錯誤,將會有什麼樣的後果,這也能讓孩子明白不能推卸、逃避責任的重要性。
4:學會自己解決
有兩個以上孩子的家庭總是比較容易發生爭吵、打架,因此總是容易將對方惹哭,或者是弄壞對方的東西、撓傷對方的手等,其實這些都不算是大事,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也是可以自己解決的,畢竟小孩子都鎮察不太會往心裡去,一會可能兩個人就又和好一起玩耍了,而如果大人幫助孩子解決,只會將事情復雜化。
此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這些都屬於小事情,應該自己去解決,而不是讓爸爸媽媽幫你解決,如果想玩對方的玩具,那麼你可以用你自己的玩具去跟他換,而不能直接搶。先教給孩子解決方法,當孩子確實無法解決的時候,家長再出面幫助兩個孩子解決,這會使效果好很多。
03
孩子犯錯之後家長的錯誤做法?
1:拒絕孩子的「狡辯」
很多時候,家長所認為的孩子的「狡辯」,只不過是他們覺得自己沒有做錯,想向大人證明自己的清白而已。當然了,正確的說法應該不能叫「孩子的狡辯」,而是孩子向自己反饋,家長不能將自己的思想直接強行灌輸給孩子,很多時候應該告訴孩子,「為什麼我不同意你這么做」、「為什麼我說你這么做是錯的」。
大人與孩子的思維是不一樣的,很多時候孩子是無法理解家長的,而家長也無法正確理解孩子的想法,因此,當孩子想「狡辯」的時候,家長應該給機會孩子,這樣也能做到親子之間多溝通,才能達到正確教育的目的。
2:不尊重孩子
如果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之間發生爭執,其實家長們應該想一下,不一定是哭泣的就是被欺負的那一方,也不能因為對方孩子哭泣就直接責罵自己的孩子,很多時候會使孩子受挫,會覺得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了,只顧著別的小朋友。
因此如果孩子告訴你什麼事情,家長不能不放在心上,而是應該尊重孩子,然後再去了解他所說的是不是真相,否則只會讓孩子對自己失去信任。
3:教育前後矛盾
這個意思就是,在某一件事情上,是非黑白對錯要分清楚,不能以人來區分,不能給以孩子「爸爸這么做就是對的,我這么做就是錯的」的思想,在家庭教育上,一定要做到不能前後矛盾,不然家長在孩子心目中會失去了威信,也很難使孩子再信服自己,那麼將很容易引發孩子抵抗與叛逆心。
4:直接幫孩子解決
當孩子犯了錯,家長應該讓孩子自己嘗試去解決,就算是孩子無法解決的事情,也應該帶著孩子一起去解決,而不是直接幫孩子解決。因為這樣並不能讓孩子明白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也無法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了哪裡,以及做錯的後果,那麼便會有再次犯錯的可能性,而家長的解決此時也沒有意義了。
04
總結
孩子犯錯並不是非常嚴重的事情,因為很多時候都是由小事先引起的,本身我們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犯錯的過程,只有明白錯誤,並去不斷糾正,才能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當孩子犯錯之後,家長們要用正確的做法,不能一昧的偏袒、溺愛孩子,因為這是在縱容他犯錯,小錯不改,終將釀成大錯,大錯再想改,就非常難了!家長們一定要重視!
⑷ 孩子犯錯後,父母應該怎麼做
如果我的孩子犯了錯,我會採取以下步驟:
冷靜處理:首先,我會盡量保持冷靜,避免因為孩子的錯誤而情緒失控。
了解情況:我會盡可能了解孩子犯錯的原因和情況,以便更好地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給予安慰:孩子犯錯後,我會給予他們足夠的安慰和鼓勵,讓他們感到被理解和支持。
提供幫助:如果孩子需要幫助,我會盡力提供幫助,但同時也會告訴他們,他們需要自己承擔責任,並學會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給予指導: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困漏,我會給予他們適當的指導,幫助他們嫌迅學會正確的汪者爛行為和處理問題的方法。
總之,我會盡力幫助孩子成長,讓他們學會正確的行為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同時也會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持和鼓勵,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進步
⑸ 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後,家長怎麼安慰她好呢
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所以非常重視孩子的情緒,如果孩子出現情緒低落的情況,家長會想盡辦法安慰孩子。即使孩子做錯了事情,心情低落,父母一般也是一句話輕輕帶過。(一個家庭)。
但是對孩子們來說,父母這樣粗略地描述的話真的能讓孩子變得更健康嗎?
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所以非常重視孩子的情緒,如果孩子出現情緒低落的情況,家長會想盡辦法安慰孩子。
⑹ 孩子在課堂上犯錯,被老師批評後,家長該如何開導呢
孩子在課堂上犯錯,被老師批評後,家長該如何開導呢?孩子被老師批評了,心情肯定不好。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先安撫孩子的情緒。你可以給孩子一個充滿愛意的擁抱,帶孩子出去散步,轉移注意力,或者和孩子一起看一部喜歡的動畫片或者玩一個玩具,讓孩子走出抑鬱的情緒。不要罵孩子,這樣可能會加重孩子的情緒。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說老師做錯了,這樣孩子會失去對老師的尊重,更不好管理。
面對這種情況,明確家長在老師和孩子之間的角色至關重要。這一點非常重要。家長既不能給孩子充當「保護傘」,讓孩子和老兆粗褲師的關系對立,也不能只是保護老師,幫老師說好話。相反,他們可以成為這個過程中的橋梁,幫助老師和孩子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感同身受孩子凳碼的感受。在學習孩子被批評的初期,首先要做的是安撫孩子的情緒,因為當孩子被批評時,他的內心是緊張和擔憂的,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了沖擊。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安撫孩子的情緒,傾聽他的抱怨,對他的經歷表示理解和支持,陪伴他走出負面情緒。
⑺ 青春期的孩子犯錯後,家長懲罰後該如何安慰孩子的情緒呢
引言:孩子在進入青春期以後,可能會經常犯錯誤,因為在青春期,他們處理事情的方式可能會有一些極端,在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對其進行懲罰。但是在懲罰之後,也要適當安慰孩汪禪子的情緒。
孩子在犯錯,遭受到懲罰以後,家長可以與孩子進行溝通,讓孩子知道自己哪裡錯了,然後就可以選擇原諒孩子。
⑻ 孩子做錯事後家長該如何引導
一、孩子把水、牛奶等撒了一桌子。
錯誤做法:訓孩子:「你怎麼這么笨?連個杯子都拿不住。」更有甚者順手給孩子一巴掌。
結果:大人和孩子都很生氣,事情一團糟,孩子學會通過發脾氣、打人解決問題。
正確做法:安慰孩子:「孩子,沒事,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注意啊。你把桌子擦乾凈好嗎?」
結果:孩子得到的諒解,馬上前褲向大人道歉,並高興的把桌子擦乾凈。孩子學會寬容。
二、孩子考試不及格。
錯誤做法:訓孩子:「你看你,考這么點分,你也不嫌丟人?你看誰誰,人家怎麼就能考一百?你笨死了!氣死我了。」 更有甚者使勁踢孩子幾腳。
結果:孩子心情壞到了極點,心裡想:「我完了,我這么笨,學不好了,再怎麼學也學不好。」
正確做法: 安慰孩子:「孩子,我知道你心裡也不好受,一次沒考好不代表什麼,關鍵是我們要找出沒考好的原因,然後解決它,好不好,我和你一起分析一下。我相信你,下次一定會有進步。」
結果:孩子認真地找原因去了,心裡想:「我要努力,不辜負爸爸媽媽的期望,我一定行。」
三、孩子寫作業磨,該睡覺了,作業沒寫完。(孩子作業多,孩子沒磨,不在此列)
錯誤做法:訓孩子:「你氣死我了,怎麼又沒寫完,我一會兒不看著都不行,快點寫!我看著你。」
結果:孩子並不著急,依然慢慢悠悠,心裡想:「寫不完有我媽呢。」
正確做法:嚴肅地、平靜地對孩子說:「孩子,寫作業是你的事,你要對自己的事負責,沒寫完不準寫了,該睡覺了,明天自己去學校跟老師解釋吧。」
結果: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很後悔,心裡想:「這下完了,怎麼跟老師說呀,看來明天寫作業得快點了,不然還得挨批。」
四、孩子作業寫得潦草。
錯誤做法:發火:「怎麼寫的這么亂,你就不能寫好點?」脾氣大的會三把兩把把孩子作業撕了。
結果: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正確做法:嚴肅地、平靜地對孩子說:「孩子,我已經說慧鎮簡過了,寫不工整要重寫,因為不工整,老師看不清楚,你看,這是規定不能破壞,所以你必須重寫了。你看,你可以應該這樣寫字(講述寫字規范,橫平豎直,大小一致。)孩子,你只要寫得比你剛才的字有進步就行(和自己比),有信心嗎?」
結果:孩子懂得規定的重要性,心裡想:「比剛才的字有進步,容易。」充信信心。
五、孩子見人不打招呼,沒禮貌。
錯誤做法:當眾訓孩子:「你這孩子怎麼這么沒禮貌?連問好都不會,我平時是咋教你的,沒出息。」
結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損傷,覺得無地自容,自卑感油然而生。
正確做法:給孩子台階下:「我孩子有點不好意思,慢慢就好了,他平時也挺有禮貌的。」舉個有禮貌的例子。
結果:孩子知道錯旅鋒了,心想:「這次沒做好,下次一定做好,不能讓父母失望啊。」
六、孩子的襪子臟了。
錯誤做法:家長:「把襪子脫下來,我給你洗。」
結果: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心裡認為父母就是為自己服務的,正常,反正他們也不累。
正確做法:和孩子商量:「孩子,你把自己的襪子洗了,好嗎?媽媽今天很累啊,能不能把媽媽的襪子也洗了啊?謝謝孩子啊。」
結果:孩子受到尊重,洗襪子去了,心裡想:「我以後要多關心一下爸爸媽媽啊,我也是家裡的.一員啊,他們越來越老了。」
七、孩子問了個問題,大人不會。
錯誤做法:不高興:「別瞎問了,把學習搞好就行了,每天不知道想
點啥。」
結果:孩子心裡想:「哎,沒勁,總說學習學習,煩死了,不問就不問。」從此,遇到難題一概略過,不求甚解。
正確做法:高興:「孩子,你能問這么難的問題,證明你動腦筋了,不錯。可是我不會,咱們一起研究研究吧,好嗎?」
結果:孩子心裡很高興,以後遇到問題一定鍥而不舍,非研究明白不可。
八、孩子早上不起床。
錯誤做法:發火:「你怎麼還不起?要遲到了!」順手打兩巴掌,手忙腳亂地給孩子找衣服穿衣服。
結果:下次依舊。
正確做法:平靜地說:「孩子,我就叫你一次,如果你不起,就會遲到,會挨批,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處理好。」孩子沒及時起床,沒吃早飯,還遲到了。
結果:下次一叫就起床。
九、一直看電視不睡覺不寫作業。
錯誤做法:怒氣沖天地把電視關掉,吼叫著叫孩子去寫作業或睡覺。
結果:孩子滿肚子不高興地去了,心裡恨你,說你是 暴君。
正確做法:平靜對孩子說:「孩子你該寫作業了,如果寫不完會挨批。你還想看多久?」孩子:「我再看10分鍾行嗎?」家長:「行,說話算數,到時間就關電視。」雙方各退一步。
結果:時間到了,孩子主動關電視,去睡覺或寫作業。
十、孩子正在寫作業。
錯誤做法:一邊看電視一邊監督孩子,嘴裡不停叨叨:「寫快點。」「別磨蹭。」「不準看電視,好好學習。」
結果:孩子不高興:「憑啥你就能看電視,我就不能看,真不公平。」
正確做法:大人也看書,不打擾孩子,家裡學習氣氛濃厚。
結果:孩子心態平和,心思都在學習上。
十一、大人做錯事了。
錯誤做法:強詞奪理或視而不見。
結果:孩子心裡想:「憑啥你犯錯誤就不承認呢?嗯,當大人好,有錯也不挨批。」
正確做法: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孩子道歉。
結果:孩子以後做錯事了,主動道歉,覺得理所應當。
十二、家長會老師告狀,家長挨老師批評了。
錯誤做法:一回家就把氣撒在孩子身上,對孩子又打又罵。
結果:孩子沒任何自信,要麼學會暴力,要麼膽小,一句話不敢說,學會撒謊,不敢和父母說真話,怕挨打。
正確做法:先把孩子的優點講講,然後分析不足的原因,鼓勵孩子,相信孩子下次一定會有進步。
十三、孩子的日常生活。
錯誤做法:家長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妥妥當當,一切都是大人的意見,孩子遵守就行了。
結果:孩子成了木偶,不用動腦,被動執行。膽子越來越小,越來越沒自信,能力差,不會做家務。心離父母越來越遠,自閉。
正確做法: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還鼓勵孩子做家務。家裡有事和孩子商量解決,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認真聽取。
結果:培養了孩子家庭責任感,知道心疼父母,喜歡和父母交流,性格開朗,有自信,遇事有自己的主意。
⑼ 孩子犯錯後,家長應該怎麼辦
當孩子犯了錯時,作為家長應該:1、壓低音調、降低語速
壓低聲調,有助於壓制你的怒火;
而放慢語纖基速,毀殲謹則有助於你邊說話邊思考孩子犯錯了,父母最不應該的是批評和責罵,這會加深孩子的恐懼感,之後做什麼是都害怕犯錯。孩子犯錯更多的是要安慰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錯誤,並鼓勵讓孩子自己解決很多時改正候,我們對孩子的批評顯得太急、太暴躁了,但事後我們往往又很後悔,畢竟孩子還小,犯錯誤是正常的。其實,我們根本沒那麼生氣,只是需要幾秒鍾調整一下自己而已。
2、指出錯誤,同時表明期望
孩子犯錯的時候,想每次都忍住不去批評,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是,你需要做的是把你的期望傳達給孩子,並提醒他犯錯的後果,而不是單純地吼孩子。
3、減少易怒、沖動情緒
當你發脾氣的時候,意味著你缺少足夠的技巧、耐心去處理孩子犯的錯誤,你只能仗著自己的氣勢、暴力讓孩子屈服而已。
而平和的心境、冷靜處理事情的能力才更能影響孩子。
當你發脾氣的時候,意味著你缺少足夠的技巧、耐心去處理孩子犯的錯誤,你只能仗著自己的氣勢、暴力讓孩子屈服而已。而平和的心境、冷靜處理事情的能力才更能影響孩子。
平和的心境、冷靜處理事情的能力,不是嘴上說說就能有的,這需要健康的愛好、良好的生活規律做鋪墊。一個常讀書、勤運動的媽媽,內心更陽光開朗,也就更容易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跟孩子良好溝通。
跟孩子小聲說話,降下的不止是聲調,還有那顆浮躁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