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對爸爸和媽媽的稱呼,從古至今都有哪些
父母
(1)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2)父、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大人」、「嚴君」、「爺」、「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4)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5)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6)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後母、假母、續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家之後還能相見,則稱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則稱父親之妾為「庶母」、「少母」、「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時期對母親的兩種特殊稱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無論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對父親的妾都可以稱為「姨」、「姨姨」、「阿姨」。
( 12 )義父:指是在自己的父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父,這個「義」字有外加、假、代、自願等意。
( 13 )義母:指是在自己的母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母
❷ 父母是什麼
父母
fùmǔ
(1)
[parents]
(2)
父親和母親的總稱
父母者,人之本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3)
具有父親和母親作用的人
動物界,一個雌雄相異的物種里,將一個生命帶到這個世界的兩個個體,就被稱作父母.他們是這個新生命的父母,並且永遠擁有這父母的身份.
對人類而言,父母包含了更多的含義.
將一個人帶到這個世界上的兩個人,是他\她的親生父母.
養育這個人的可能是其他人,被稱作他\她的養父母.當然養父母不局限於兩個人,也沒有性別的限制.
❸ 古代人稱母親為什麼為什麼這樣稱呼
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晌粗納都和「母」相似,義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後母、假母、續母。
出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宴沒家之後還能相見。則稱為出母。
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本生母」、
國人稱母親為「萱堂」。「萱」代表母親。萱是一種百合凳穗科的值次,夏天在花梗上開紅黃色的花,也叫忘憂草。另外一種植物「椿」代表父親,所以我國人常稱父母為「椿萱」。
❹ 父母的稱謂怎麼稱呼
父母的稱謂?應該稱呼爸爸媽媽呀!
❺ 文言文里父母可以用什麼來表示
如下: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
經過歷代文人修飾越顯浮華,唐代起大文學家韓愈等發起「古文運動」,主張回歸通俗古文。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
❻ 古代晚輩對長輩如何稱呼
1、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2、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3、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4、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5、別人父母稱:令尊、令堂。
6、妻父稱:丈人、岳父、泰山。
7、老師稱:恩師、夫子。
(6)單稱父母是什麼擴展閱讀:
其他尊稱:
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
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4、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
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
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
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5、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6、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
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後,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
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歷為乾隆皇帝。
7、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8、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
9、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❼ 稱謂父母的古雅的詞是些什麼
「家父、家君、家尊、家嚴」都可用於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稱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稱昆仲、手足。
夫妻稱伉儷、配偶、伴侶。
同輩去世稱: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別人父母稱:令尊、令堂。
雖人兄妹稱:令兄、令妹。
雖人兒女稱:令郎、令媛。
妻父稱:丈人、岳父、泰山。
別人家庭稱: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稱: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統稱:男稱須眉、女稱巾幗。
夫妻五方去世稱:喪偶。
老師稱:恩師、夫子。
學生稱:門生、受業。
學校稱:寒窗、雞窗。
同學稱:同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