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為什麼孩子在鬧父母

為什麼孩子在鬧父母

發布時間:2023-05-28 20:57:48

㈠ 孩子總對父母發脾氣的4個原因

孩子總對父母發脾氣的4個原因

孩子總對父母發脾氣的4個原因,生活中,有些孩子總是對父母發脾氣,而父母會非常疑惑,明明自己都沒有教訓過孩子,就被孩子發脾氣了。下面介紹孩子總對父母發脾氣的4個原因!

孩子總對父母發脾氣的4個原因1

1、正確認識孩子發脾氣

孩子發脾氣是發泄他自己的不滿情緒,也有可能是他希望引起別人注意的一種方式。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接受孩子的情緒,分析孩子發脾氣背後表達的需求,根據情況給予引導。

孩子小時候不會辨別情緒,缺乏有效的情緒控制和合理的情緒表達能力,要學會一個耐心傾聽的父母,孩子亂發脾氣,是他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

他用發脾氣的行為方式來告訴父母他的不滿、失望、恐懼等等,尋求父母的注意、幫助。因此最不合格的父母就是以發脾氣解決孩子的發脾氣。

2、教育引導需要技巧

寶寶發脾氣,是寶寶不良情感的一種發泄,是寶寶威脅爸爸媽媽的最後反抗手段。這時,寶寶不是大哭大叫,就是坐在地上耍賴。

你要嚇唬寶寶,無疑是火上加油;你若妥協,則正好落入寶寶的圈套,助長寶寶的氣焰,長此以往,會寵得寶寶極端任性,無法管教。

處理寶寶脾氣大時,一定要讓寶寶明白,即使脾氣大,也不會在爸爸媽媽面前受到任何效果。指導孩子哪些事情能做,哪些意願可以得到滿足,需要給孩子一些規則。

3、父母教育方式的折射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和孩子,孩子的語言行為許多都是從模仿開始,因此如果大人的一些做法不當,很容易就能在孩子的行為折射出來。

平時自己遇到不順的時候就發脾氣,夫妻間也經常吵架,遇到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就認為無理取鬧,如果父母一味否定,甚至貶低、打擊甚至打罵孩子,長期以來孩子認為這是解決此類問題的唯一方式,他也就學會了。

4、父母經常讓孩子不滿失望

現在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經常做一些許諾,比如:答應孩子周末假期去哪兒玩?孩子傷心難過時候或某些節日時答應給人家買好吃好玩的,但最後大人以種種理由沒有去兌現承諾,這讓孩子非常失望,負情緒積累就會發火表達不滿。

還有的父母無視孩子感受在別人面前說他們的一些毛病,或者無休止的在孩子面前拿以前錯誤來教育現在的錯誤,讓孩子覺得自己全是錯導致情緒的沖動。

時間一長就會經常與周圍的小夥伴發生沖突,不自覺的被排斥,孩子就會產生心理障礙,慢慢會覺得孤獨,會使孩子的心理產生陰影。

最後提醒一點,孩子體內缺乏微量元素。比如說缺鐵時,孩子的情緒也容易不穩定。

孩子總對父母發脾氣的4個原因2

相信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乖巧,如果孩子平時喜歡發脾氣,可能會被父母認為任性,因此不怎麼喜歡。

事實上很多時候孩子發脾氣並非在無理取鬧,如果父母盲目責罵可能對孩子身心健康帶來很大不利,一般來說孩子發脾氣主要為下面這些原因:

1、引起父母的注意

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比較強,因此總是想要得到父母的關注,當父母忙於其他事情,無暇顧及到孩子的時候,孩子可能會通過各種方法引起父母的注意,這時候使用最多的就是從父母發脾氣,當然有的孩子還會裝病。

對此父母一定要及時反思,多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懷,讓孩子充滿安全感。

2、父母帶來的影響

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會帶來很大影響,如果平時父母脾氣不好,經常對孩子或者其他人發脾氣,那麼潛移默化之下孩子脾氣也會變得非常暴躁,也會通過發脾氣發泄自身情緒。

因此對於這種原因,父母一定要從自身進行改變,為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

3、為了滿足自己的小願望

有的孩子之所以發脾氣,可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小小願望,比如想吃零食或者想買個玩具。如果因為這種情況發脾氣,父母千萬不能一味的慣著,要通過更合理的途徑進行解決,讓孩子明白這招在父母面前根本不管用。

4、孩子感到恐懼

有的時候如果孩子在外面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負,可能自身會感到非常委屈,這時候就要選擇相應的方法將情緒宣洩出去,當然最好的辦法可能就是向父母發脾氣。

對此父母一定要了解事情的真相,多給予孩子安慰和理解,不能只是一味的責罵。

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亂發脾氣不僅僅發生在孩子一兩歲的時候,孩子們從可以活動直到上學(甚至上學以後)都會有感情上的爆發。懂得孩子們為什麼和怎麼爆發,可以幫助我們領會、處理,以至於減少他們的這種行為。

1、「不可思議」

作為模範家長,你整個下午都花在游戲場上了。推他盪鞦韆,他玩翻杠的時候跟著他跑,看著他在沙箱里玩兒,終於該回家做飯了,可你把他抱進嬰兒車或汽車座位的時候,卻遭到他的頑強抵抗。

他扭著身子不願坐進去,喊啊,叫啊,鬧啊。大部分家長會想:「我陪了你一下午,你就這么感謝我?下次老實在家裡呆著吧!」

可憐天下的父母們,發脾氣也是成長中的`正常階段。通常,從兩歲開始,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若干年。下面將教你怎樣做可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迅速走過這一階段。

2、了解原因

「管它為什麼呢!你告訴我尖叫的時候怎麼辦就行了!」你可能會這么想。沒錯!身在其中的時候,的確不會在意是為什麼,只想趕緊讓他別叫!可是知道原因能幫你防止孩子發脾氣。

下面幾個原因基本上能概括大部分原因:

(1)不能自立的沮喪。

一歲左右的孩子有很多東西要學,最緊迫的是從你那裡學到自立。他們已經認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也知道一些長大的好處(和兄弟姐妹們一起玩,能獨立地做自己的事情,在游戲場上玩喜歡的玩意兒。)

可問題是要扣襯衫紐扣真是太難了,穿鞋也是個不可能的任務,連愛撫小狗也得慢慢學。

幾乎一天中的每一分鍾都面臨著新的挑戰和將以前事物做得趨近完美。的確是夠累人的。發脾氣是由被壓抑的失落感,或者是他們正在完成一項任務而被打成造成的。對他們來說,「老也弄不好!」。

(2)惱怒於要求被拒絕。

隨著孩子開始形成自我,他們也在形成自己的想法他們會以為自我為中心,所以是否公平對他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要是你能聽見他們的小腦袋瓜兒里對一些日常事物的想法,就知道小東西快要發脾氣了!

「離開游戲場?憑什麼?你要去商場買東西,我才不管呢!」

「這餅干怎麼不健康了?電視上那個人就給他的孩子吃來著。」

「幹嘛非把東西放一邊兒去?我就喜歡放這兒。」

「你要是給我的朋友買玩具做生日禮物,那也得給我買一個。」

孩子們如果想很好地處理這些情況,他們就得對周圍的世界有相當的了解才行。你不可能要求這種了解發生在一個兩歲的孩子身上。即使是一個超過五歲的孩子,在他很累的時候,也會有失控,做出壞行為的反應。

(3)疲勞和飢餓。

身體最知道需要什麼,無論多成熟的孩子,疲勞和飢餓都會使他們的行為准則倒退到你不喜歡的程度。

(4)希望引起注意。

有時候發脾氣是因為孩子感到困惑或者被忽視,對他來說,引起你負面的注意總比不受注意要好。

當然,發脾氣的根源還是惱怒。那麼,幫助孩子避免發脾氣的一個重要做法就是提供發泄的方式。試試看,從控制你自己的情緒開始。

㈡ 為什麼兒子總喜歡跟母親吵架

因為這個或許對我來說比較深有感觸,特別是處於青春期的男孩子來說表現得格外敏感,我記得當時上初中時候我經常與自己的母親發生爭執,哪怕是因為一件小事情,也爆發了不必要的爭執。

所以處在青春期的叛逆男生來說,如果父母要是直接當面直營他們的話,可能反而只會把效果激化最大惡性化,有時候父母學會換位思考一下,思考一下孩子寧願喜歡做這個事情,也不願意做那個事情的原因是什麼呢?或許這樣才能夠更加理解孩子的感受,從而減少你們之間的隔閡了。

㈢ 孩子為什麼會故意激怒父母

可能每個父母都有過這種尷尬的時刻。

帶著孩子去超市、去餐廳的時候,總會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有禮貌又安靜,自己的娃可褲租能就喜歡在公共場合大聲叫喊、嬉鬧,哪怕嚴厲的警告也不為所動。

我們會發現,有的時候孩子之所以會做出這些激怒的行為純粹就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因此要解決這種現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先找到「為什麼」:是什麼促使了孩子不斷地去尋求父母的注意力。

分析行為背後的原因
外網有位名為Jennifer的媽媽就講過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事情。

她有一個繼子,幾乎在任何場合,他都會試圖製造一些麻煩來吸引他人的注意。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之前的家庭中,他被極大的疏忽了,所以不管是任何類型的關注,包括打罵,對他而言都是【好事】。

根據研究表明,其實孩子們尋求注意力的行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有些孩子每天和父母的互動時間只有7分鍾。

試想一下如果對你而言非常重要的人,每天只關注你7分鍾,你會怎麼尋求幫助?最簡單的,你看那些談戀愛的人,如果一整天都不怎麼回消息,那還不得鬧翻天了。

因此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找出孩子產生這種行為背後的原因:因為如果這種行為持續下去,可能會導致孩子走上欺凌行為的道路。

那麼如何判斷孩子的一些行為是在試圖引起你的關注,

那些假裝生病以引起注意的人。
過分戲劇化的孩子。
對他人造成傷害然後在這種情況下扮演英雄。
在任何情況下都喜歡當領導者獲得關注的孩子
讓父母之間互相對抗的孩子。
假裝很忙但是還能出色完成各項事務獲得他人嘉獎的孩子。
在一些小事上也假裝成受害者的孩子。
如何改善孩子的這種心理
1.肯定的語言

任何錶現出尋求注意力的方式的孩子都會感到內在的不安全感。重要的是要告訴孩子,他們有多特別以及對您意味著什麼。

例如,隨機告訴您的孩子他們有多愛。比如Jennifer就說,她會隨機大喊我兒子的名字,然後非常大聲地說:「我愛你!!!」整個房子胡陸兆都會聽到,通常會引起很多笑聲。

盡管孩子的小臉會變紅,但他喜歡這種特別的注意,並且可以提醒著他是在被愛的。

另外可以關注孩子的一些日常活動,比如說今天孩子主動完成悉乎家務但可能其他人都沒注意到,請過去抱抱孩子,並表揚他做得多麼出色。

2.關注正面行為

嘗試更多關注孩子一些好的行為,而不是企圖引注意的行為。更加關注孩子的良好行為而不是不良行為這一點非常重要。

當孩子發生一些不好的行為時,父母應該克制自己嘮叨、責罵、喊叫或懲罰的沖動,因為負面的反應只會使不良行為的相互作用持續下去,你只要安靜地讓她待一會兒就可以了。

越少談論不當行為越好。當時間到了,再告訴她:你知道她現在可以守規矩了。然後找個方法和她積極地相處至少幾分鍾。

㈣ 為什麼孩子到青春期會和父母吵架

這個問題在提問里就預設了所有孩子進入青春期一定會和父母吵架,這其實是大眾對於青春期孩子的一個誤解。事實上,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孩子會出現跟家長比較激烈、雙方都有明顯覺察、並且感覺不舒服的沖突。大多數的孩子進入青春期未必就會跟父母產生沖突,但是此類問題為什麼會特別引起很多人的共鳴,為什麼家長會有青春期的孩子一定會和父母吵架這樣的思維定勢?一個原因是因為家中原本就有此類矛盾,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會感覺不舒服,這種有很強烈情緒驅動的事情會很容易引起話題,現在的影視作品中也多有青春期孩子激烈且富有戲劇化的情節,容易讓人以為大多數的青春期孩子都會和家長吵架。另一個原因,雖然大多數人未必和父母會產生明顯激烈的沖突,但很多孩子在青春期的心情不好,他們的認知和情感體驗,已經累積到一定程度,能夠看到父母的缺點,對父母的一些言行,能夠感覺到未必合情合理,容易產生反感,對父母也會有恨鐵不成鋼的情緒,各種情緒交織在一起。即便沒有對父母產生負面情緒,但是在外面產生的負面情緒,也更容易向親人爆發,有時候,就會把脾氣發在與父母的互動中。而家長也同樣發現,青春期的孩子慢慢不理自己,不聽話且有主意,家長的態度也會變得不好。所以,即使表面上沒有明顯沖突,但親子關系大不如前,父母和孩子的心情都不夠好,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當青春期類似的問題,類似的說法一出現,就會引起很多人的共鳴。青春期的這種特殊時期的認知和情緒的狀態,在經驗行為能力等方面又會跟不上,就會產生一些可以看到的,或者是看不到壓在心裡的矛盾、沖突。家長和孩子都應該學會去適應這個變化。如果已經到了吵架的程度,說明你們的溝通是有問題,面對不同意見、不同目的、不同利益的時候,沖突的解決有問題。只要是世界上的人,即便是只有兩三歲的孩子他都不會完全跟大人一模一樣的思想、一模一樣的結論。所以,不同意見如何交流,如何磋商,如何磨合,這是從孩子一出生就要學習的能力。進入青春期跟父母吵架,不是突然發生的事情,一般要追溯到更小的時候親子溝通互動的問題上。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過於嚴厲,過於控制,讓孩子要聽從,要聽話,會造成青春期的反彈,那相反,小的時候父母過於寬松,過於縱容,同樣會引發孩子到青春期對家長的職責及看不上。這兩個極端,都不是良好的親子關系互動,都會引發青春期孩子和父母在不同意見時的爭吵。對於爭吵,父母也不必太緊張,其實爭吵正好是一個契機,這里涉及的是孩子社會性成長的一個方面,當與他人產生不同意見、不同利益、不同目標的情況下,如何與他人達成協商,父母可以從孩子的認知、情緒、行為等各個方面,尋找脈絡,找到根源,利用這個契機,讓孩子通過與父母的溝通協商,學會如何與別人交流不同意見。前提是父母能夠比較平和、有智慧、禮貌且坦白,在既照顧自己的利益、需求又照顧對方的利益,這樣子與對方溝通。所以,當孩子進入青春期開始與家長爭吵,這是一個機會,讓家長和孩子都在如何跟他人的磋商和溝通上好好反思一下,學習一些新的辦法,如果有必要有更深刻原因的話,還需要去做心理咨詢,家長需要比孩子更早一點成熟和成長。
青春期孩子跟父母的關系很多時候都是通過吵架慢慢的發生改變的,有一些孩子在青春期特別的叛逆,經常會跟父母發生爭執。有時候一些小事都能跟父母發生矛盾。那麼,青春期孩子為何要跟父母吵架呢?處於青春期的少年他們往往會走向兩個極端,要麼叛逆,挑釁,尋找快感,要麼反過來,整個兒縮回自己的小天地里,用「流亡」把自己包起來。這是進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面對自己的身心發生急劇變化時採取的兩種策略。下面就和優教網小編一起來看看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與父母關系,希望對廣大家長有幫助!人腦中的成長推動,這是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附近的「全國精神健康中心」里的一天:一些青春期孩子懶洋洋地坐在走廊里,靠玩筆記本和聽MP3打發等候的時間。精神病醫生傑·基德把他們一個接一個叫起來,讓他們躺到一張床上。在美國全國健康中心過去的14年裡,這樣的場面每周都會有一次。基德用儀器掃描青少年的腦部,14年下來積累了大量的掃描圖片,他通過這些圖片描繪出「青春期」的圖畫。「人腦在青春期成長得非常迅速,甚至比我們猜想的還要快。」基德說。當成長中的青少年開始懷疑成年人教導他們的關於生活的先見之明,當他們開始對成年人表現得執拗,當他們偷走馬路邊的交通指示牌,口中充滿成年人不能理解的青少年詞彙時,這些現象不僅和青春期的激素有關,而且和青少年面對的心理社會方面的挑戰脫不開干係:他們必須和童年說再見了。當然在青少年腦中發生的變化也居於決定性的位置———負責認知的大腦皮層在青春期成長得非常迅速。在爭吵中證實自己,在青春期,青春期孩子的情感忽上忽下,就如同一個人在蹦床上跳上跳下。德國兒童心理學家彼得·謝爾形容說,父母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像蹦床的床面。因為為了能夠尋找自我,青年人必須首先把那些比他們更有權力的,有關系的人震動一次。在他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這些人還曾經保護過他們。「父母現在不再是榜樣,而是敵手。」心理學家這樣形容父母的角色。「麻煩」有自己的意義,青春期孩子和父母對抗是不可避免的,雙方都必須經歷和走出這個過程。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父母根本不可能成為自己孩子的夥伴。他們的任務只是去做孩子的敵手,然後努力保持冷靜。這樣的沖突很有意義,即使雙方互相不能理解。心理學家認為,就算青春期孩子不能接受父母的反應,但為了明確自己的位置,他們仍舊需要這樣的經驗。他們的心靈在這一段不平靜的時期內接觸世界,尋找結合點。這個過程還有一個可笑的後果:自稱平等寬容的父母,突然發現他們對孩子的態度如此「保守」。他們禁不住回憶起自己的父母當初是如何對待他們的。不論是對父母還是孩子,青春期困惑的內容都不是重要的,怎麼樣明確互相的位置才更加值得注意。
主要問題是彼此想要的東西不一樣。比如,父母要的是聽話,自動寫作業,永遠努力拚搏。孩子想要的是自由、權利、樂趣、幽默。兩個人目標不一致,而父母以為自己掌握著孩子的生存資源,可以為所欲為。孩子想要逃脫父母的控制,獲得自己的成長空間,所以會否定父母的權威。在這種情況下,對孩子控制閱讀的家庭,孩子需要否定的東西越多。對孩子需求的理解越多的家庭,則少一些沖突,或者壓根就不會有沖突。
為什麼青春期之前較少發生沖突?因為那時候孩子心智不成熟,年齡小,雖然也有不一樣的想法,但是迫於父母的淫威而不敢輕易抗爭。而青春期的孩子則完全不同,他們有一定的能力去應對父母的否定,他們已經逐漸發展起了社會支持系統,所以這時候他們才敢於說不。如果父母特別強勢,在青春期之前一直打壓孩子,可能會存在兩種結果。一是孩子折服,放棄爭取自己的成長空間,重新回歸做兒童。這樣的後果就是,孩子永遠難以心智成熟,永遠難以自己去應對未來的挑戰。二是孩子強烈對抗,甚至以死相逼,否定父母所有的一切,包括合理的部分。就容易形成習慣性的否定,也就是說,他可能會變成一個充滿負面能量的人,從不研究對方在表達什麼,直接否定。這兩種結果都不是父母所期望的,所以強勢父母或者無法理解孩子成長問題的父母,必然會遭遇挫敗。進入初中、高中後很多孩子變得叛逆,難以溝通。家長若對其進行管束,他們就會嫌家長啰嗦,感到不耐煩。
心理專家解讀說:初中的孩子已經開始進入青春期,在這個時期他們的自我意識飛速發展,希望能夠主導自己的生活,不願意父母過多干涉自己。同時,在這個時期,他們內心也很困惑,經常充滿矛盾和無助,又非常渴望父母的關心和理解。家中有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確實讓父母頭疼。當孩子進入這個時期時,父母的教育方式也確實需要做出一些改善。以前爸爸媽媽會覺得孩子小,不懂道理才會犯錯誤、不聽話,給孩子講清道理之後孩子就聽話了。但是,青春期的孩子最反感的就是父母老師講道理,其實很多道理他們都知道,但情緒一上來就完全屏蔽理性思考。比如,有一個初中的孩子他知道自己的成績是可以考上一個好的高中的,但是因為父母經常吵架,爸爸有婚外情,他對爸爸很憤怒就故意不考好。父母怎樣循循善誘,他都不聽,成績一落千丈。當一個女孩子覺得父母的關心是啰嗦,也需要父母們去反思一下,自己對孩子說的話是不是真的很啰嗦?比如:天天說一樣的話天天叮囑孩子好好寫作業,天天教育孩子要聽話,這誰聽了能不煩?沒有任何孩子會喜歡家長的嘮叨,嘮叨表面看是對孩子的關心和體貼,但嘮叨裡面還有一種權威和控制,嘮叨給人傳遞的信息是「你不知道你該做什麼,我必須告訴你,以免你犯錯」。而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強,非常介意別人說自己不行。而且,有關研究發現,讓32名平均年齡14歲的青少年們聽一段30秒母親批評他們的錄音,同時對他們的大腦進行了掃描。結果發現,大腦負面情緒的區域,如邊緣系統的活動有所增加。更讓研究者們驚訝的是,大腦負責情緒控制以及理解他人想法的區域,例如前額葉皮質的活動則有所減弱。大腦掃描結果顯示,在老媽無休止的嘮叨面前,青少年大腦中與負面情緒相關的區域變得異常活躍,而與情緒控制相關的區域則活性減弱。他們在研究結果中寫道:「青少年的大腦關閉了社交過程,因此他們不會考慮到他們發脾氣會對給父母的感受帶來什麼影響。大腦中涉及換位思考區域活動的減弱可以幫助理解為什麼青少年和父母總會鬧矛盾。」這項研究說明當面對老媽帶有批評性的語言時,孩子們通常會用情緒來回應,而社會認知過程有所減弱。所以,當父母們用批評、責備的姿態去關心、教育孩子時,孩子往往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批評,會採用情緒來回應,對父母的任何話都感到不耐煩。父母不妨去鼓勵、欣賞孩子正確的行為和進步,少一些叮囑、嘮叨,也可以採用其他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關心,比如寫信、簡訊等方式,減少口頭教育。如果親子關系過於緊張,孩子與父母比較對立,非常叛逆,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學習和真正發展,父母最好及時帶孩子尋求專業心理咨詢的幫助,改善親子關系,引導孩子朝好的方向發展。並不是所有的孩子到了青春期都會跟父母吵架,如果小時候家庭和睦,氣氛民主,父母尊重孩子,願意傾聽孩子,家庭成員間有比較健康的溝通方式,即使到了青春期,孩子內心會遇到一些沖突,有一些煩惱,他們依然願意像小時候一樣跟父母傾訴。即便父母並不認同孩子的價值觀,也不會去諷刺、挖苦、指責或者評價,只是在孩子提出需要的時候,給出一些指導,我相信孩子永遠都不會跟父母吵架,或者即使吵架了也會很快言歸於好。
青春期的孩子有點象婦女更年期,他們的心理與生理方面開始發生不由自主的變化。他們會與家長產生隔閡,覺得長期受父母約束很不自由。他們會對家長的教育觀點產生懷疑,認為父母的做法並非完全正確,而是有了自己見解與主張。有的孩子甚至處處與家長對立,凡是家長提倡的就極力反對,凡是家長反對的自己卻偏偏喜歡。我認為青春期叛逆應該是孩子們在成長中的煩惱,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孩子們在三觀形成的起步階段,是非曲直尚不清楚。一旦經歷了人生的甜酸苦辣就會吃一塹長一智,慢慢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因此對孩子這段時期的叛逆言行不必過分擔心,但也別掉以輕心,要耐心,關心與盡心地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幾乎所有家庭的孩子,到了青春期都會和父母吵架。父母為此感到很苦惱。其實,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也是他們成長的一個標志。可是,為什麼孩子會有這個表現呢?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都缺少理解、包容,父母也沒有給到孩子無條件的愛!!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思想,意識,行為都在發生很大的變化。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一切與孩子有關的事情,他們都會用自己的意識行為去參與。即使他們不確定這樣做的結果是好還是不好,他們依然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而此時我們的父母,認為他們是小孩子,會提前預測到他們這種行為會產生不好的結果。於是,就極力去阻止他們的行為發生。就在這種「我想做」和「你不能做」之間產生很大的分歧,矛盾從而產生,漸漸地就升級到吵架。如果,父母對孩子多一些理解,理解你的孩子長大了,他有自己的想法是正常的;如果多一些包容,即使他做錯了什麼,父母也能包容他犯錯,犯錯就是長知識,長經驗的一個機會。甚至於,不管孩子是好是壞,父母都能愛自己的孩子,允許他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這樣,矛盾漸漸會少,吵架會停,溫暖而和諧的親子關系會持續永久!!其實我們對孩子的青春期有個很深的誤解,認為孩子的青春期就是麻煩期,其實不然,孩子的青春期不光是是孩子生理的發育,更是孩子心理和思想的躍進,而我們大人對孩子的認識卻沒有長進,導致我們和孩子的想法有了差距,我們大人理解不了這時候孩子的想法,這時就會有爭吵了,爭吵也不是個壞事,爭吵其實是思想之間的碰撞,爭吵能讓們迅速較快的理解孩子的想法。這是大人要迅速調整我們對孩子的認識,這樣能快速度過青春期,讓青春期不那麼多麻煩,恐懼,紛爭。
青春期孩子和父母對抗是不可避免的,雙方都必須經歷和走出這個過程。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父母根本不可能成為自己孩子的夥伴。他們的任務只是去做孩子的敵手,然後努力保持冷靜。這樣的沖突很有意義,即使雙方互相不能理解。心理學家認為,就算青春期孩子不能接受父母的反應,但為了明確自己的位置,他們仍舊需要這樣的經驗。他們的心靈在這一段不平靜的時期內接觸世界,尋找結合點。我認為現今社會上存在的所有行業,最最需要持證上崗的是,父母這個職業。為什麼?因為父母這個職業您一旦上崗,我保證他是用不下崗的!既然我們的駕駛證需要學習得來,教師資格證需要學習得來,會計師,律師等等的資格證都需要通過學習獲得,那麼我想請問,父母資格證您是怎麼得來的?孩子從出生開始,他就逐步的學習各種知識,獲得社會上的新鮮知識,而這個過程中有的父母做了什麼,是在學習嗎,好多不是吧;還和孩子小時候教他走路時那麼有耐心,那麼鼓勵他,理解他嗎,好多不是吧;為什麼孩子到青春期和父母吵架多而頻繁,我想是因為好多做父母的在這個時候永遠是高高在上的說教孩子,不去想著和孩子同頻道的理解孩子遇到的問題,永遠以為孩子是我的私人物件,說什麼就要聽什麼,我想其實咱們父母說的好多大道理孩子都是懂得的,關鍵不是你說了什麼,我想是您做父母的做了什麼,是什麼樣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望天下父母給我們的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㈤ 為什麼有些不孝之子會打罵養育他的父母,到底孩子罵父母是什麼原因

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先罵父母是不孝,其實不懂得孝敬父母,就算孩子再怎麼叛逆,這也是不允許的。當然,這也是造成家庭教育問題的一大原因,比如父母通常過於溺愛孩子,或者對孩子缺乏關心,或者父母平時在家對老人不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如何引導孩子罵父母?

1、好榜樣,在孩子面前孝敬長輩,夫妻相處融洽。

2、傾聽孩子的聲音,了解他真正想要的,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在不了解情況的情況下直接批評他,讓他表達不滿,帶他出去閑逛,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做不拘泥於一件事,遇到困難時積極鼓勵他,換位思考,換位思考,給他一個知錯並改的過程。

3、引導孩子看正面的電影和書籍,讓他明白母愛的偉大

4、給孩子更多的陪伴。

5、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學會感恩,明白父母為他所做的一切,不再過分放縱、理智、情感,讓他掛馬,或者未來對社會,他不會有人品好,人品好,怎麼受得了。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孩子在鬧父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孝順的感人 瀏覽:379
哪裡有養生葯貼 瀏覽:187
聘請退休人員用交社保嗎 瀏覽:502
廈門60歲以上 瀏覽:408
遼陽逸和居老年公寓離哪近 瀏覽:104
父母的親屬卡遺失怎麼補辦 瀏覽:989
60歲可以貸款 瀏覽:213
戴耳麥體檢能檢查出什麼 瀏覽:866
大嫂不養老人怎麼分房產 瀏覽:577
佛教重陽節慰問 瀏覽:262
紹興市新昌縣養老保險查詢 瀏覽:926
滄州城鄉養老保險2020年怎麼交 瀏覽:726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父母怎麼辦 瀏覽:407
阿里巴巴養老保險怎麼領退休金 瀏覽:90
怎麼查詢城鄉養老保險繳費信息 瀏覽:451
給父母的法定贍養費是多少 瀏覽:431
有多少孩子毀在父母的一句話 瀏覽:331
事業退休人員加工資嗎 瀏覽:119
大連開發區養老保險查詢 瀏覽:268
孝敬長輩的榜樣人物 瀏覽: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