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有些父母在平常話語或者行動中總會無意中,給孩子透露出一種家裡很窮很窮的一種觀念和態度來
這是整個大環境的道德導向所致的。
我們國家自古以來就推崇「清高」,以越厲害的人越清貧為榜樣,譬如海瑞的名聲就比張居正好很多,盡管張才是內閣首輔,張才是真正做了很多實事的改革者。現代人明明是個個以賺錢為真實目標,但沒有誰會說自己就是喜歡有錢的,就算真有人炫富,也必然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
父母給孩子灌輸自家窮的觀念,表面目的是不希望孩子鑽進錢眼裡,什麼事都以錢為目標。這個目標其實很好,但這種方式是錯的。想要孩子有正確的價值觀,不希望孩子虛榮,首先應該是父母自己的價值觀好。我曾經聽過一個父親說自己沒空教育孩子,每天工作到凌晨就是希望賺多點錢,好讓孩子不被人瞧不起。這句話反映了這個父親自己的價值觀就是錯的,他認為自家孩子會因為窮被人瞧不起,那麼說明他自己就是一個嫌貧愛富的人。這個世界上總有勢利眼,就算你富可敵國,人家也能說你不及馬雲不及比爾蓋茨。這個父親更應該花時間和孩子聊聊,一個人的價值是在於他有能力有意願去幫助別人。這樣不管你家是窮是富,別人說什麼話,自己內心都是滿足的。
父母跟孩子說自己家窮,有可能是希望孩子不要太炫耀,這個也是好事,畢竟財露太多會惹來禍端。但不應該騙孩子,應該和孩子說明真實情況,並讓孩子學會不要炫耀。畢竟孩子不是傻的,日常生活怎麼都能觀察出來的。
父母喊窮還有個隱藏的目的,不過他們不會承認的,就是不想孩子問自己拿錢,孩子想要買玩具買衣服的時候他們只要說家裡窮,那就可以理直氣壯地拒絕了。
歸根結底,作為父母,不管自家情況是如何,其實沒必要故意和孩子說是窮是富,如果孩子問起,那就如實回答,真誠是最好的溝通方式,當父母真誠地和孩子說不要虛榮,孩子也會認真聽。當父母一開始就是騙孩子的話,孩子也不會把你其他話當回事,甚至他們也會學會用「為你好」的理由來欺騙父母。
錢是一個工具,是實現我們美好生活的一個途徑,談錢並不是壞事,只要不要把錢當做最後的目標就好。
B. 明明家裡就不窮,為什麼從小到大父母總是在我面前哭窮
這在抄一些家庭中非常的常見,小的時候不懂,以為自己家真的很窮,可是上大後卻發現真相,明明家庭條件還可以,為什麼總是會說自己家沒什麼錢。父母之所以會這么做,最大的原因是為了孩子的教育,為了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所以說父母的愛是非常深遠而深沉的,為了孩子能夠有一個好的品格,好的習慣,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這樣的家庭教育全是為了孩子,父母為了孩子真的是煞費苦心。
C. 家長在孩子面前總說經濟條件不好,孩子長大後會不會因此感到自卑
父母經常對孩子說家裡窮對孩子的心裡是會造成陰影的。在童年時期孩子的記憶最為深刻,就像我現在都成家有小孩了,小時候爸爸媽媽說的做的發生的事情,就像電影片段一樣,清楚的記得。如果家長經常說家裡窮,家裡沒錢,孩子就會在同學夥伴中一直覺得我家很窮,別人家都很富,所以總是感覺低人一等,導致不合群,長此以往影響孩子心裡發育,甚至長大以後他都會不自信。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說窮,長此以往,會給孩子在價值觀上造成一定的偏差,同時孩子還會因為家庭條件不好,而產生自卑心理,比如孩子不合群、不自信等等,都是這個問題的直接結果。
D. 為什麼父母總是說家裡很窮
因為父母知道掙錢不容易,所以比較勤儉持家,總是說家裡很窮,可能希望你能夠養成勤儉的習慣,但是後來發現他們對你還是挺大方的。
E. 為什麼父母要把家裡說的很窮,孩子還是不上進
小時候,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這樣和我們說,咱家沒有錢,你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要惹事。如實地把家庭情況告知孩子,並且勸孩子好好學習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是一直給孩子灌輸家裡很窮的思想,很容易讓孩子在長大以後有這四種心酸表現。一起來看看你中了沒?
1.即使有賺錢的能力,看見裝修高檔的地方還是會下意識地迴避
其實並不是所有裝修豪華的場所,消費都很高,但是一些從小一直被告知家裡很窮的孩子,潛意識里就會覺得裝修豪華的場所一定是自己消費不起的地方。即使長大後有了賺很多錢的能力,還是會下意識地迴避裝修豪華的場所,因為他們在內心深處始終覺得這樣的場所就不應該是自己能夠買得起的地方,這種逃避心理會始終伴隨著這些孩子成長。
2.即使再優秀,都無法克制內心的自卑心理
每個人都有虛榮心,都希望自己某一方面可以被人羨慕,孩子也不例外。但是有的家長不管家裡有錢沒錢,總喜歡在孩子面前說我們家裡條件不好,沒錢給你買漂亮的文具,更沒錢給你買衣服,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賺錢給家人買。不管家長這樣說是出於什麼心理,都不應該總對孩子說這樣的話。孩子們的確不應該有過度的攀比心理,但是適度的滿足孩子的虛榮心,會對孩子的成長更加有利。反之,如果家長一直都對孩子強調很窮的事實,那麼就會在孩子的心底埋下自卑的種子,將來這個孩子就算成長的再優秀,內心依然是自卑怯懦的。
3.遇到比自己家境好的人,會不由自主地產生距離感
很多一直被灌輸家裡很窮的孩子,都會不由自主的把自己定義為必須需要努力奮斗的窮人,他們會下意識地認為自己和那些家境好的人不是一路人,不管初期的交往有多愉快,都會在接下來的交往中產生距離感。其實,雙方能否成為朋友,和彼此的家庭條件並無直接的關聯,但是這種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讓他們在家境好的人面前始終無法正確地看待自己,尤其是一些女孩子,他們會以門不當戶不對六個鏈渣字來定義自己和家境好的人的關系。
4.做事情時缺乏勇往直前的勇氣,經常會出現想做但是不敢做的現象
如果想要一直進步,那麼勢必要在接下來的人生旅途中多挑戰一些自己從未挑戰過的事。當然,走出自己目前的舒適區,去挑戰一些自己從未接觸的新鮮事物是需要一定勇氣的,然而族橘大多數被過度窮養的孩子都缺乏這個勇氣。他們奮斗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很難說服自己做出改變,棚穗悄即使很想去挑戰,也只會在內心幻想一下挑戰的場景,很少能夠勇敢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F. 有的家長總是跟孩子說家裡很窮,這樣孩子會勤儉節約嗎
勤儉節約是我國優良的傳統美德,有些家長為了培養孩子這一品質,總是跟孩子說家裡很窮。但是家長這么做不一定會讓孩子勤儉節約,反而對孩子的成長起到阻礙作用。在孩子面前過度哭窮會讓孩子認為金錢很歷斗穗重要,比其它任何東西都要重要。這種價值觀會毀了孩子一生,他們可能會變得視錢如命,並且對他們的下一下也很有影響。教育孩子要勤儉節約是好事,但是不能通過哭窮的方式。我們應該採用科學的教育方式,一味地哭窮會給孩子留下一生的影響,也毀了他們的一生。
G. 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說家裡窮,這樣真的好嗎
自信,是一個人童年的重要基石之一。
而在大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所犯的一個比較嚴重的錯誤就是給孩子灌輸家裡很窮的觀念,這會對孩子以後步入 社會 融入集體產生一些阻礙,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變得自卑、不善思考、甚至是缺乏動力。
也就更容易養成成癮性人格。
什麼是成癮性人格呢?簡單來說,就是更容易被 游戲 、肥皂劇、煙、酒等產生依賴和上癮,沒有自製力。
我身邊有大量的案例可以證明,父母一直給孩子灌輸家裡很窮的觀念,實際上是在害孩子。
從小我家裡也不算富裕,那時候我父母就時常給我灌輸一個觀念,大人賺錢不易,要懂得節約用錢,要懂得好好學習,以後考上大學,找個好工作,才不至於像我們一樣,靠著苦力賺錢。
這是很多父母常常會給孩子灌輸的一個「大道理」。
但那時候的我才讀初一,人生中第一次住校,第一天躺在宿舍床上哭鼻子,蓋著被子默默哭泣,深怕別人知道我在哭鼻子。
從教育的目的和理念來看,的確不排除有孩子在父母的「苦口婆心」之下,發奮努力、拚命學習,然後考取了一個好的大學,獲得了一個好的工作,然後一步一步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但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少很少,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因為父母的這種教育,陷入一種自卑和自我懷疑之中。
沒有自信的人,是非常容易養成成癮性人格的。
當父母給孩子灌輸這些觀念的時候,孩子首先它不是成年人,難以理解思考得那麼深遠,父母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認為這是自己的錯,我肯定哪裡亂花錢了,才會讓父母這樣說我。
這種壓力,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跟別的同學不一樣,跟班裡的同齡人不一樣,如果父母長期灌輸這樣的塌腔想法,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陰影和負擔。
尤其是對今天的孩子來說。
盡管父母這樣做也許會有一些看得到的好處和變化,例如孩子變得非常懂事,不再找父母要錢買零食和玩具等等。但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性格會更為孤僻,也不太願意去爭取一些機會,更不敢在公共場合發言或者舉手。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迅衫帶,這雖是現實的無奈之舉。但父母也應該正面積極地引導孩子,不要讓孩子陷入到自卑當中。
我表哥的女兒就是這樣,當老師讓她回來告訴家長要交三百元錢去野炊的時候,表哥的第一反應是抱怨,表哥告訴女兒:「怎麼又要交三百元?上次不是才去野炊了嗎?」
然後表哥一邊拿錢一邊語重心長地告訴女兒,要好好讀書哦,這可都是辛苦錢啊。
當父母說出這番話的時候,孩子基本上是不能回答什麼的。對學生來說,她沒有任何發言權和決定權,當老師說去野炊的時候,她只能回家告訴父母。
但父母的這番言論,無疑會刺激到孩子,加劇孩子的內向和自卑感。
那麼正確的做法是什麼?我們需要鼓勵孩子,讓孩子不要為父母應該擔憂的事情去擔憂,父母更不應該向孩子抱怨賺錢不易,畢竟你是成年人,而孩子真的只是孩子而已。
看似你向孩子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卻很有可能給孩子造成很大的焦慮。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癒童年。這句話是畝蘆非常正確的,許多父母無意識地給孩子灌輸這樣的新聞給,也就讓自卑一代一代傳給了孩子。
自卑的父母才會說這樣的話,而又因為這些話,造就了自卑的孩子。
這就如同一個魔咒一般,代代相傳。
每當我看見這樣的父母。我都會想,這世上各種證書那麼多,為什麼沒有父母的資格證書呢?
我也看到了很多初中畢業、高中畢業就踏入 社會 的年輕人們,他們大多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父母也沒有很高的文化,其中還有一個共同點是,他們跟父母的關系都不太好,或者說都曾深受原生家庭之苦。
那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才算是好的教育呢?
在美劇《少年謝爾頓》中,我認為那樣的家庭環境教育就是相對完美的。父母要與孩子平等相處,錯了就認錯,父母不要狡辯,也不要讓孩子學會狡辯。
在談到金錢的時候,父母需要向孩子承認經濟能力有限,但也不要過度在這一點上去做過多的筆墨,而是要告訴孩子,這件事情你用不著操心,你只專注做你的就好。
盡管很多父母的本意可能是好的,給孩子灌輸家裡很窮的觀念,可以激勵孩子。但孩子總歸只是孩子,這種激勵方式,更多的其實是一種壓力,是一種自卑。
如果家庭經濟能力真的一般,父母可以如實告訴孩子。但與此同時,父母還需要加一句,這是我們大人的事情,你完全不需要去焦慮或者操心這些事情。
一個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以正向鼓勵為主,勇於承擔責任為輔的。
父母可以嘗試著在孩子稍大一些這樣告訴孩子:「盡管我們沒能給你帶來較好的經濟基礎,但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來幫助你,在這件事上,你不應該去操心。」
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好的父母,真的能夠塑造出不同的孩子。
當父母們抱怨孩子不愛看書不愛學習的時候,請父母們想一想,你自己愛學習了嗎?如果你都是下班回家就玩手機,那麼孩子又如何放學之後去主動學習呢?
家庭氛圍,非常重要。
父母是什麼樣的,很大程度上,孩子就會變成什麼樣。
end.
H. 對於父母總是對兒女說家裡很窮,作為兒女應該怎麼辦
如果我的父母總是對我說家裡邊很窮,讓我節約用錢,我作為他們的子女,我肯定會很聽他們的話,因為父母也有父母的難處,他們每天都在辛苦的掙錢,可以學著替父母分擔更多的責任讓他們輕松一點
I. 總是給孩子灌輸「家裡很窮」,這樣的父母為何說是最差勁的父母
一般給孩子們灌輸家裡特別窮的家長是特別差勁的,他們是根本養不出一些優秀的孩子,畢竟這些經歷真的是給孩子們的內心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我們每個人在很小的時候,性格都是會加受到家庭影響而造成的,那麼這一些影響都會受到一生的改變,有很多人通常就會在孩子面前說一些自己家庭不夠好,讓孩子們要節約或者是買什麼東西的時候,就是家裡很窮,那麼這個孩子從小的時候肯定就要比別人更加自卑一些。
如果不給孩子們灌輸,家裡也很窮的概念我們可以讓孩子懂得節約,但是要讓孩子們懂得支配,畢竟在這個現實生活中自信可以說是最好的前途,發展,一個人如果骨子裡帶著自信的話,那麼在往後的生活中,真的是要比別人更先進一些。畢竟經常給孩子們灌輸這種理念的話,就會讓孩子產生很多正常的需要,也不敢和父母提,覺得他們的父母是很為難的,也害怕父母經常為這些事情來訓斥自己。
J. 為什麼有些父母總是給孩子灌輸家裡窮的思想
父母之所以會給孩子關注,窮了思想最主要還是不願意讓孩子亂花錢,本意是好的,但有時候未必能達到預想的效果。
其實不管是窮養還是富養,或者是經常給學生或者是孩子灌輸,家裡很窮的思想都要看情況,不能一刀切,讓孩子懂得節約是好事,但不能因此讓孩子覺得自卑心理,覺得不如別人,這樣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