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江南怎麼稱呼曾祖父母

江南怎麼稱呼曾祖父母

發布時間:2023-05-27 20:20:36

㈠ 古代親屬關系及名稱

中國古代親屬稱謂家譜總覽

古代將凡血緣相近的同姓本族和異性外族都稱作親屬。具體稱謂如下:

祖 (王父、祖父)父之父。祖母、王母、父之母。(曾祖父、母)祖之父、母。(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上五世即從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

曾孫 孫之子。

玄孫 曾孫之子。

來孫 玄孫之子。(下五世指從本位起,下主立孫)

世父(伯父)父之兄。

叔父 父之弟。

世母(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嬸) 叔父之妻。

姑(姑母) 父之姊妹。

姑父 姑之夫。

從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從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從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從兄弟。

從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從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婦弟之婦。

從子(侄)兄弟之子。

從女(侄女)兄弟之女。

從孫兄弟之孫。

甥(外甥)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女之夫。

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從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從母兄弟、從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的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 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 即夫之父母(俗稱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 夫之兄弟。

小姑子夫之妹。

娣婦夫之弟婦。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婦與嫂的簡稱。

婭、連襟(襟兄、襟弟)、兩喬兩婿互稱。

古今親屬稱謂雜談

如何稱呼自己的親屬,在稱呼自家的親屬時,我們常會聽到或見到「家、舍、亡、先、犬、小」這幾個字。

家 是用來稱比自己輩分高或年長的活著的親人,含有謙恭平常之意。如稱己父為家父、家嚴,稱母為家母、家慈,稱丈人為家岳,祖父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 是用來謙稱比自己卑幼的親屬,如舍弟、舍妹、舍侄、舍親,但不說舍兒、舍女。

先 含有懷念、哀痛之情,是對已死長者的尊稱,如對已離世的父親稱先父、先人、先嚴、先考,對母尊稱先母、先妣、先慈,對祖父稱先祖,等等。

亡 用於對已死卑幼者的稱呼,如亡妹、亡兒。對已故的丈夫、妻子、摯友,也可稱亡夫、亡妻、亡友。

犬 舊時謙稱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小 對人常用來稱己一方的謙詞,如自稱自己兒女為小兒、小女等。

六親 六親即六種親屬。對六親的說法,歷來眾說紛紜,大致有以下幾種,一說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婭。二說指父子、兄弟、夫婦。三說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說指父母、兄弟、以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說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現代比較通行的說法,現代漢語中六親也泛指親屬。

古代兄弟排行稱謂 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伯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

古今妻子稱謂 我們現在稱男人的配偶為妻子。而從古至今,對妻子的稱呼竟有近四十種之多。

小君細君 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後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皇後 皇帝的妻子。

梓童 皇帝對皇後的稱呼。

夫人 古代諸侯的妻子稱夫人,明清時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

荊妻 舊時對人謙稱自己的妻子,又謙稱荊人、荊室、荊婦、拙荊、山荊。賤荊,有表示貧寒之意。

娘子 古人對自己妻子的通稱。

糟糠 形容貧窮時共患難的妻子。

內人 過去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書面語也稱內人、內助。尊稱別人妻稱賢內助。

內掌櫃的 舊時稱生意人的妻子為「內掌櫃」,也有稱「內當家」的。

太太 舊社會一般稱官吏的妻子,或有權有勢的富人對人稱自己的妻子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來了」。

妻子 指的是妻子和兒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單稱妻,有的人為了表示親愛,在書信中常稱賢妻、愛妻。

老伴兒 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兒們、婆娘、婆姨 有些地方稱妻子為娘兒們,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 江南一些地方俗稱妻子為堂客。

媳婦兒 在河南農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婦兒。

老婆 北方城鄉的俗稱,多用於口頭語言。

老愛 因稱老婆太俗,稱愛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辦法叫老愛。

繼室續弦 妻死後又另娶的。

家裡 屋裡人、做飯的,都是方言對妻子的稱謂。

女人 一些農村稱妻子為女人,或孩子他娘。

愛人 男女互稱。

右客 湖北鄂西山區對妻子的一種稱呼。

伙計、搭檔 現代都市對妻子的俗稱。

另外,舊時對妾的稱呼有「側侄」、「偏房」、「小星」、「加夫人」、「婦君」等。

古今對丈夫的稱謂 我們對女子的配偶稱作丈夫。此外對丈夫的稱謂還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愛人、當家的、前面人、掌櫃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頭子、那口子、男人、老愛、那位老闆等。

古今對父母的稱謂 父母又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考妣等。

古今對夫妻的稱謂 夫妻在古今稱謂有結發、鴛鴦、伉儷、配偶、伴侶、連理、秦晉、百年之好等。

「鴛鴦」原指兄弟,我國古代曾把鴛鴦比作兄弟。鴛鴦本為同命鳥,雙棲雙宿,所以古人用它來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後用鴛鴦來比夫婦,始於唐人盧照鄰。

我國古代,年少之時結為夫妻,稱為結發。後因以「結發」為結婚,指原配夫婦。

「丈夫」小考 丈夫在古代並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冠禮,稱為丈夫,這是一種古時禮儀。另外,古代把身長八尺的魁梧男子稱作丈夫。在春秋戰國之交,「丈夫」的詞義擴大了,不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還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嬰。

「娘子」小談 娘子是丈夫對妻子的一種愛稱,在元代以前,稱妻子為「娘子」是不對的。宋代之前,「娘子」專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寵愛楊貴妃,楊貴妃在後宮中的地位無與倫比,宮中號稱為」娘子」。這里的娘子,顯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為是對妻子的稱呼。

到了元代,社會上已普遍稱呼已婚婦女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習慣稱少婦為「娘子」,而且帶有嬌愛的味道。

隨著稱妻為「娘子」的流行,一般婦女也就稱為某娘了,如稱接生婆為「老娘」,稱巫婆為「師娘」,稱妓女為「花娘」,稱男女關系不清的女人為「夫娘」,以及鄙稱婦女為「婆娘」等等,通稱她們為「娘們」。

丈人 「丈人」現在通常指稱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僅指岳父了。「丈人」主要有四種說法:其一,「丈人」是對老者和前輩的尊稱;其二,「丈人」指家長或主人;其三,「丈人」是女子對丈夫的稱呼;其四,「丈人」代表岳父。

「連襟」趣話 在我國民間,通稱姐妹們的丈夫為「連襟」,「連襟」的來歷與我國著名的詩人杜甫、洪邁有關。

較早在筆下出現這個詞語的是杜甫。他晚年寓居川東,結識了當地一位姓李的老頭子,敘論起來,兩家還是拐彎抹角的親戚。兩人很合得來,三天兩頭書信往來或一起聊天喝酒,後來杜甫要出峽東下湖湘,寫了首《送李十五丈別》的詩,回憶敘述結交經過,有一句是「人生意氣合,相與襟袂連」。這只是形容彼此關系密切,它還沒有後來的那種關系。

北宋末年,洪邁有個堂兄是石泉州的幕賓,不很得意,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帶做節度使,寫薦書推薦去京城供職,洪邁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邁替寫了一份謝啟,裡面便有「襟袂相連」一句。可見宋朝時,「連襟」這個稱謂就已通行,並具有與現在相同的內容了。

岳父、岳母稱呼的由來 古代帝王常臨名山絕頂,設壇祭天地山川,晉封公侯百官,史稱「封禪」。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禪」泰山,中書令張項做「封禪使」。張把女婿鄭鎰由九品一下提成五品。後來玄宗問起鄭鎰的升遷事,鄭鎰支支吾吾,無言以對。在旁邊的黃幡綽譏笑他:「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才知張項徇私,很不高興,不久把鄭鎰降回原九品。後來,人們知道此事,就把妻父稱「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嶽之首,又稱為「岳父」,同時,又把妻母稱為「岳母」。

「東床」的緣來 東床指女婿。東晉時郗鑒讓門人到王導家去物色女婿。門人回來說:「王家少年都不錯,但聽得消息時,一個個都裝出矜持的樣子,只有一個年輕人,袒腹東床,只顧吃東西,好像沒聽到我們說話一樣。」郗鑒一聽忙說:「這個人正是我要物色的好女婿!」這個年輕人就是後來的大書法家王羲之。以後,人們就稱女婿為「東床」。

㈡ 古代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孫、曾孫、玄孫統稱為什麼

古代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孫、曾孫、玄孫統稱九族。

三字經對九族的說法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己身、子、孫、曾孫、玄孫」。從秦代起,「九族」有經學上的今文和古文兩種解說,各有其社會、政治背景,分別從不同方面滿足統李好治者的需要。

「九族」泛指親屬。但「九族」所指,諸說不同。

一說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即玄孫、曾孫、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一說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兒及外孫一家。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兒子一家。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九族」一說的出現,與封建社會的刑法制度有很大關系。封建社會實行殘酷的株連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滅「九族」,即「株連九族」。隨著時代的變遷,今日「九族」之意有了很大變化,其親屬之意已經淡出,變成了對與之有關的一切人的泛稱。

(2)江南怎麼稱呼曾祖父母擴展閱讀:

「九族」相關故薯乎事:

明成祖殺方孝孺,誅其「十族」。連坐被殺者達八百七十三人,其他外親之發配充軍者高達千餘人,時稱「瓜蔓抄」是也。

方孝孺被稱為明初第一大儒,且是輔佐朱元璋孫子建文帝的重臣,桃哪手鉛李滿朝廷。燕王朱棣打下金陵後,第一個要收服的就是方孝孺,偏偏這位老夫子一身傲骨,兩次見新皇帝都是披麻戴孝、嚎啕痛哭,朱棣低聲下氣請他代擬詔書,他只寫了「燕賊篡位」四個大字。

朱棣問他:「難道你不怕死嗎?」方孝孺答:「要殺便殺,詔不可草。」朱棣:「難道不顧及你的九族嗎?」方孝孺:「不要說九族,誅十族也不怕。」這一下皇帝火了,在方孝孺九族之外,加上「門生」湊成十族,統統殺掉。

㈢ 江南的人怎麼稱呼爺爺奶奶

江南的人稱呼爺爺奶奶主要是發音的不同。
「爺爺」讀「yaya」第二聲,奶奶」叫「宏行弊ennian」第一個讀一聲,第二個字讀三聲~~「爸爸」就是「baba」讀的是輕聲。
吳儂軟語,是一個形容詞、成語,別稱「吳儂嬌語」、「吳儂細語」,形容「吳地人講話輕清柔美」蔽族這個現象。「吳儂軟語」一般用來形容江蘇蘇州一帶的吳方言帶脊,因說話比較軟糯婉轉,故有「吳儂軟語」之稱。

㈣ 急求族稱的稱謂

宗族稱謂 祖上: 最早的祖先稱為始祖。後世的皇帝一般以他們可知的祖宗作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為始祖。後世的人在修家譜、作家傳時,也往往喜歡攀附古代的名人為自己的始祖。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孫三代就分別把曹振鐸、姬姓、虞舜稱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 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為太祖。如三國魏以曹操為太祖,唐以李淵為太祖,宋以趙匡胤為太祖,明以朱元璋為太祖,清以努爾哈赤為太祖。太祖是一朝的開國之君,所以他的太廟百世不遷。 祖宗: 是對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稱。從我國漢代開始,凡是創業的國君死後,他們的廟號一律為祖,如漢稱劉邦為高祖,唐稱李淵為高祖等等。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後,他們的廟號一律稱為宗,如漢稱文帝劉恆為太宗,唐稱李世民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規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長房繼承系統為大宗、餘子為小宗。 宗子: 大宗的嫡長子叫宗子。對大宗來講,他是家長;對於小宗來講,他是族長,宗子繼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廟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與「太」字意義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長子以外的其它兒子稱為支子。 嫡子: 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兒子稱作嫡子。同時也指正妻所生的長子。嫡子有繼承父親地位的權力,在社會地位上遠遠高於庶子。 別子:古代把諸侯嫡長子以外的兒子都叫別子。 庶子: 古代把妾所生的兒子稱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廟的祭禮和承襲父祖的地位。 嗣子: 無子而以他人之子作為兒子,既為嗣子。嗣子一經禮法認可,地位與親子等同。古代禮法對嗣子問題,有明確的規定。一、必須是同姓。二、必須是同宗的支子。三、輩分必須相當。 公子: 諸侯王(公)嫡長子以外的其它兒子稱為公子。另外諸侯的女兒也信敏大可以稱作公子。 考妣: 父母又稱為考妣。後多指已死的父母,即亡父亡母。 繼父: 生父死後,母親再嫁之夫稱為繼父。 八母: 八種身份不同的母親,即指嫡母、繼母、養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和乳母。 嫡母: 妾的子女稱父之正妻為嫡母。對於嫡母,服制是斬衰三年。 繼母: 父親的後妻稱為繼母,對於繼母,服制也是齊衰三年。 養母: 過繼兒子稱收養他的母親為養母。對養母服制是斬衰三年。 慈母:妾所生之子,其母死後,其父令別的妾撫育,此別妾就是此子的慈母。 嫁母: 親母因父親死後再嫁,稱作嫁母。為嫁母服齊衰杖期。 出母: 被父親休棄的生母稱作出母。為出母服齊衰杖期。 庶母: 父親的妾稱為庶母。士為庶母服緦麻。 乳母: 父妾之中曾乳育己者稱她為乳母。為乳母服緦麻。 九族: 九族所指,說法不一。一說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即玄孫、曾孫、孫、子、己身、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說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兒子);母族三即:母之父 (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子(娘舅);妻族二是岳父、岳母。 2、親屬稱謂 古代將凡血緣相近的同姓本族和異性外族都稱作親屬。具體稱謂如下: 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 曾祖父(母):祖之父(母)。 祖父(母):父之父(母)。 父母:父,母。 己身:自己本代。 子:子。 孫:子之子。 曾滑豎孫:孫之子。 玄孫:曾孫之子。 來孫:玄孫之子。(下五世指從本位起,下主立孫) 世父(伯父) : 父之兄。 叔父:父之弟。 世母(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嬸) :叔父之妻。 姑(姑母):父之姊妹。 姑父:姑之夫。 從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從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從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從兄弟。 從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從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 :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叔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 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婦:弟之婦。 從子(侄):兄弟之子。 從女(侄女):兄弟之女。 從孫:兄弟之孫。 甥(外甥出):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 女之夫。 中表(姑表) :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從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拿散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從舅:母之從元弟。 從母兄弟、從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夫之父母(俗稱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夫之兄弟。 小姑子:夫之妹。 娣婦:夫之弟婦。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婦與嫂的簡稱。 親家:妻之父母與夫之父母之間的婚姻。具體地說,夫之父為姻,妻之父為婚。 婭,連襟(襟兄、襟弟):兩喬兩婿互稱。 古今親屬稱謂雜談 如何稱呼自己的親屬,在稱呼自家的親屬時,我們常會聽到或見到「家、舍、亡、先、犬、小」這幾個字。 [家]: 是用來稱比自己輩分高或年長的活著的親人,含有謙恭平常之意。如稱己父為家父、家嚴,稱母為家母、家慈,稱丈人為家岳,祖父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 是用來謙稱比自己卑幼的親屬,如舍弟、舍妹、舍侄、舍親,但不說舍兒、舍女。 [先]: 含有懷念、哀痛之情,是對已死長者的尊稱,如對已離世的父親稱先父、先人、先嚴、先考,對母尊稱先母、先妣、先慈,對祖父稱先祖,等等。 [亡]: 用於對已死卑幼者的稱呼,如亡妹、亡兒。對已故的丈夫、妻子、摯友,也可稱亡夫、亡妻、亡友。 [犬]: 舊時謙稱自己年幼涉及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小]: 對人常用來稱己一方的謙詞,如自稱自己兒女為小兒、小女等。 [六親]: 六親即六種親屬。對六親的說法,歷來眾說紛紜,大致有以下幾種,一說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亞。二說指父子、兄弟、夫婦。三說: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說指父母、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說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三弟之子、從父母亡子女之子。隸巍,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現代比較通行的說法,現代漢語中六類也泛指親屬。 古代兄弟排行稱謂: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 古今妻子稱謂:我們現在稱男人的配偶為妻子。而從古至今,對妻子的稱呼竟有近四十種之多。 小君、細君: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後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皇後:皇帝的妻子。 梓童:皇帝對皇後的稱呼。 夫人:古代諸侯的妻子稱夫人,明清時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 荊妻:舊時對人謙稱自己的妻子,又謙稱荊人、荊室、荊婦、拙荊、山荊、賤荊,有表示貧寒之意。 娘子:古人對自己妻子的通稱。 糟糠:形容貧窮時共患難的妻子。 內人:過去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書面語也稱內人、內助。尊稱別人妻稱賢內助。 內掌櫃的:舊時稱生意人的妻子為「內掌櫃」,也有稱「內當家」的。 太太:舊社會一般稱官吏的妻子,或有權有勢的富人對人稱自己的妻子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來了」。 妻子:指的是妻子的兒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有單稱妻,有的人為了表示親愛,在書信中常稱賢妻、愛妻。 老伴兒: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兒們、婆娘、婆姨:有些地方稱妻子為娘兒們,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江南一些地方俗稱妻子為堂客。 媳婦兒:在河南農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婦兒。 老婆:北方城鄉的俗稱,多用於口頭語言。 老愛:因稱老婆太俗語,稱愛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方法叫老愛。 繼室、續弦:妻歿再聚約。 家裡、屋裡人、做飯的:都是方言對妻子的稱謂。 女人:一些農村稱妻子為女人,或孩子他娘。賤內、賤媳:古人對妻子的謙稱, 愛人:男女互稱。 老馬子、後頭人:河南農村對妻子的稱呼。 右客:湖北鄂西山區對妻子的一種稱呼。 伙計、搭檔:現代都市流行的對妻子的俗稱。 參謀長、內務部長:現代人對能幹持家賢惠妻子的尊稱。 附: 舊時對妾的稱呼有「側侄」、「偏房」、「小星」、「如夫人」、「婦君」等。 古今對丈夫的稱謂 我們對女子的配偶稱作丈夫。此外對丈夫的稱謂還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愛人、當家的、前面人、掌櫃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頭子、那口子、男人、老愛、那位老闆等。 古今對父母的稱謂:父母又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考妣等。 古今對夫妻的稱謂:夫妻在古今有結發、鴛鴦、伉儷、配偶、伴侶、連理、秦晉、百年之好等。 「鴛鴦」:原指兄弟,我國古代曾把鴛鴦比作兄弟。鴛鴦本為同命鳥,雙棲雙宿,所以古人用它來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後用鴛鴦來比夫婦,始於唐人盧照鄰。 「丈夫」小考:丈夫在古代並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冠禮,稱為丈夫,這是一種古時禮儀。另外,古代把人長八尺的魁梧男子稱作丈夫。在春秋戰國之交,「丈夫」的詞義擴大了,不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還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嬰。 「娘子」小談:娘子是丈夫對妻子的一種愛稱,在元代以前,稱妻子為「娘子」是不對的。宋代之前,「娘子」專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後期好聲色,寵楊貴妃,楊貴妃在後宮中的地位無與倫比, 宮中號稱為「娘子」。這里的娘子,顯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為是對妻子的稱呼。 到了元代,社會上已普遍稱呼已婚婦女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習慣稱少婦為「娘子」,而且帶有嬌愛的味道。 隨著稱妻為「娘子」的流行,一般婦女也就稱為某娘了,如稱接生婆為「老娘」。稱巫婆為「師娘」,稱妓女為「花娘」,稱男女關系不清的女人為「夫娘」,以及鄙稱婦女為「婆娘」等等,通稱她們為「娘們」。 什麼叫「丈人」 ,「丈人」現在通常指稱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僅指岳父了。 一、「丈人」是對老者和前輩的尊稱。 二、「丈人」指家長或主人。 三、「丈人」是女子對丈夫的稱呼。 四、「丈人」'代表岳父。 「結發」的含義:我國古代,年少之時結為夫妻,稱為結發。後因以「結發」為結婚,指原配夫婦。 「連襟」趣話:在我國民間,通稱姐妹們的丈夫為「連襟」,「連襟」的來歷與我國著名的詩人杜甫、洪邁有關。 較早在筆下出現這個詞語的是杜甫。他晚年寓居川東,結識了當地一位姓李的老頭子,敘論起來,兩家還是拐彎抹角的親戚。兩人很合得來,三天兩頭書信往來或一起聊天喝酒,後來杜甫要出峽東下湖湘,寫了首《送李十五丈別》的詩,回憶敘述結交經過,有一句是「人生意氣合,相與襟袂連」。這只是形容彼此關系密切,它還沒有後來的那種關系。 北宋末年,洪邁有個堂兄是石泉州的幕賓,不很得意,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帶做節度使,寫薦書推薦去京城供職,洪邁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邁替寫了一份謝啟,裡面便有「襟袂相連」一句。而比洪邁還早一些的馬永卿,在所著《懶真子》里提及,江北人呼友婿為「連袂」,也呼「連襟」,和洪邁寫的謝啟相對照,可見宋朝時,「連襟」這個稱謂就已通行,並具有與現在相同的內容了。 岳父、岳母稱呼的由來。古代帝王常臨名山絕頂,設壇祭天地山川,晉封公侯百官,史稱「封禪」。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禪」泰山,中書令張項做「封禪」使。張把女婿鄭鎰由九品一下提成五品。後來玄宗問起鄭鎰的升遷事,鄭鎰支支吾吾,無言以對。在旁邊的黃幡綽譏笑他:「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才知張項徇私,很不高興,不久把鄭鎰降回原九品。後來,人們知道此事,把妻父稱「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嶽之首,又稱為「岳父」,同時,又把妻母稱為「岳母」。 「東床」的緣來:東床指女婿。東晉時郗鑒讓門人到王導家去物色女婿。門人回來說:「王家少年都不錯,但聽得消息時,一個個都裝出矜持的樣子,只有一個年輕人,袒腹東床,只顧吃東西,好像沒聽到我們說話一樣。」郗鑒一聽忙說:「這個人正是我要物色的好女婿!」這個年輕人就是後來的大書法家王羲之。以後,人們就稱女婿為「東床」。

記得採納啊

㈤ 中國家族輩分稱謂

一、上按次序稱謂:

生己者為父母,

父之父為祖,

祖父之父為曾祖,

曾祖之父為高祖,

高祖之父為天祖,

天祖之父為烈祖,

烈祖之父為太祖,

太祖之父為遠祖,

遠祖之父為鼻祖。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

書中說:因人懷胎,鼻先受形,故鼻祖為始祖。


二、下按次序稱謂:

父之子為子,

子之子為孫,

孫之子為曾孫,

曾孫之子為玄孫,

玄孫之子為來孫,

來孫之子為晜(讀kūn)孫,

晜孫之子為仍孫,

仍孫之子為雲孫,

雲孫之子為耳孫。

即:子、孫、曾、玄、來、晜、仍、雲、耳。

書中說:耳孫者,謂祖甚遠,僅耳目聞之也。

三、直系

1、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親

2、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親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親

兒子:夫妻間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兒:夫妻間女性的第一子代。

孫:夫妻間的第二子代,依性別又分孫子、孫女。有時孫子是一種不分性別的稱呼。

曾孫:夫妻間的第三子代。

玄孫:夫妻間的第四子代。

四、旁系

1、父系

伯:父親的兄長,也稱伯伯、伯父、大爺

大媽:大爺的妻子

叔:父親的弟,也稱叔叔、叔父

嬸:叔叔的妻子

姑:父親的姊妹,也稱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2、母系

舅:母親的兄弟,也稱舅舅

舅媽:舅舅的妻子

舅:母親的兄弟,也稱舅舅

姨:母親的姐妹,也稱阿姨、姨媽

姨夫:姨的丈夫

3、姻親

丈夫:結婚的女人對自己伴侶的稱呼

媳婦:結婚的男人對自己伴侶的稱呼

公公:丈夫的父親,也直稱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親,也直稱媽媽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親,也直稱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親,也直稱媽媽

兒媳:對兒子的妻子的稱呼

女婿:對女兒的丈夫的稱呼

嫂子:對兄長妻子的稱呼

弟妹、弟媳:對弟弟妻子的稱呼

姐夫:對姐姐丈夫的稱呼

妹夫:對妹妹丈夫的稱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間互相間的稱呼或合稱

連襟:姐妹的丈夫間互相間的稱呼或合稱,也稱襟兄弟

大姑子:對丈夫的姐姐的稱呼

小姑子:對丈夫妹妹的稱呼

大舅子:對妻子哥哥的稱呼

小舅子:對妻子弟弟的稱呼

㈥ 從古至今對家人的稱呼有哪些

妻子謙稱:
拙荊、賤內、內人、內子、房下、鄙房、老荊、老婆、閫內、小妾、浣濯之賤、拙婦、荊妻、家下
指代:
渾家、娘子、娘娘、夫人、姐姐、愛人、冢婦、孩子他娘、屋裡人、卿卿、芳卿、媽媽、堂客、女蘿、河東獅、妻子、媳婦、正室、側室、通房、女人、女娘、婆娘、家小、家眷、小妻、糟糠、賢內助、愛姬、繼室、續弦、太太、姨娘、姨太、雌兒、妻房、麗人、泰娘、蕭娘、婦、羅敷有夫、佳婦、嫡
尊稱:
孺人、奶奶、縣君、院君、安人、令正、尊寵、尊姬、寶眷、大娘、尊夫人
丈夫:
良人、官人、相公、夫君、外子、當家的、掌櫃的、孩子他爹、老公、姑爺、姐夫、老爺、先生、郎君、員外、才郎、仙郎、檀郎、蕭郎、夫婿、夫、使君、男人、喬才、莊家、漢子、夫郎、夫主、佳兒
配偶:
好逑、匹、冤家、那口子、相好、可人、佳偶、蹄兒(北京話情人)、伴兒(北京話夫妻)、牽手(閩南話情侶)
父母:
雙親、椿萱、考妣、嚴慈、爹娘、高堂、恩慈、孺慕、堂上二老、翁嫗、二親、天倫
母:
北堂、春暉、萱親、萱枝、慈親
父:
阿郎、阿爺、老子、親老
親屬:
舅姑、連枝、荊花、手足、瓜葛、姻婭、妯娌、骨肉、血脈、同胞、姒娣

㈦ 古代大家族裡的各人的稱呼

最老的一代是老太爺,老太太。當家的是老爺,太太。年輕的是少爺和小姐。再一代是小少爺,小姐。

㈧ 親戚的稱呼(所有的稱呼)

親屬稱呼一覽
古代將凡血緣相近的同姓本族和異性外族都稱作親屬。具體稱謂如下:

祖 (王父、祖父)父之父。祖母、王母、父之母。(曾祖父、母)祖之父、母。(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上五世即從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

曾孫 孫之子。

玄孫 曾孫之子。

來孫 玄孫之子。(下五世指從本位起,下主立孫)

世父(伯父)父之兄。

叔父 父之弟。

世母(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嬸) 叔父之妻。

姑(姑母) 父之姊妹。

姑父 姑之夫。

從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從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從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從兄弟。

從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從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婦弟之婦。

從子(侄)兄弟之子。

從女(侄女)兄弟之女。

從孫兄弟之孫。

甥(外甥)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女之夫。

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從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從母兄弟、從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的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 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 即夫之父母(俗稱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 夫之兄弟。

小姑子夫之妹。

娣婦夫之弟婦。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婦與嫂的簡稱。

婭、連襟(襟兄、襟弟)、兩喬兩婿互稱。

古今親屬稱謂雜談

如何稱呼自己的親屬,在稱呼自家的親屬時,我們常會聽到或見到「家、舍、亡、先、犬、小」這幾個字。

家 是用來稱比自己輩分高或年長的活著的親人,含有謙恭平常之意。如稱己父為家父、家嚴,稱母為家母、家慈,稱丈人為家岳,祖父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 是用來謙稱比自己卑幼的親屬,如舍弟、舍妹、舍侄、舍親,但不說舍兒、舍女。

先 含有懷念、哀痛之情,是對已死長者的尊稱,如對已離世的父親稱先父、先人、先嚴、先考,對母尊稱先母、先妣、先慈,對祖父稱先祖,等等。

亡 用於對已死卑幼者的稱呼,如亡妹、亡兒。對已故的丈夫、妻子、摯友,也可稱亡夫、亡妻、亡友。

犬 舊時謙稱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小 對人常用來稱己一方的謙詞,如自稱自己兒女為小兒、小女等。

六親 六親即六種親屬。對六親的說法,歷來眾說紛紜,大致有以下幾種,一說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婭。二說指父子、兄弟、夫婦。三說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說指父母、兄弟、以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說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現代比較通行的說法,現代漢語中六親也泛指親屬。

古代兄弟排行稱謂 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伯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

古今妻子稱謂 我們現在稱男人的配偶為妻子。而從古至今,對妻子的稱呼竟有近四十種之多。

小君細君 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後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皇後 皇帝的妻子。

梓童 皇帝對皇後的稱呼。

夫人 古代諸侯的妻子稱夫人,明清時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

荊妻 舊時對人謙稱自己的妻子,又謙稱荊人、荊室、荊婦、拙荊、山荊。賤荊,有表示貧寒之意。

娘子 古人對自己妻子的通稱。

糟糠 形容貧窮時共患難的妻子。

內人 過去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書面語也稱內人、內助。尊稱別人妻稱賢內助。

內掌櫃的 舊時稱生意人的妻子為「內掌櫃」,也有稱「內當家」的。

太太 舊社會一般稱官吏的妻子,或有權有勢的富人對人稱自己的妻子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來了」。

妻子 指的是妻子和兒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單稱妻,有的人為了表示親愛,在書信中常稱賢妻、愛妻。

老伴兒 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兒們、婆娘、婆姨 有些地方稱妻子為娘兒們,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 江南一些地方俗稱妻子為堂客。

媳婦兒 在河南農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婦兒。

老婆 北方城鄉的俗稱,多用於口頭語言。

老愛 因稱老婆太俗,稱愛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辦法叫老愛。

繼室續弦 妻死後又另娶的。

家裡 屋裡人、做飯的,都是方言對妻子的稱謂。

女人 一些農村稱妻子為女人,或孩子他娘。

愛人 男女互稱。

右客 湖北鄂西山區對妻子的一種稱呼。

伙計、搭檔 現代都市對妻子的俗稱。

另外,舊時對妾的稱呼有「側侄」、「偏房」、「小星」、「加夫人」、「婦君」等。

古今對丈夫的稱謂 我們對女子的配偶稱作丈夫。此外對丈夫的稱謂還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愛人、當家的、前面人、掌櫃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頭子、那口子、男人、老愛、那位老闆等。

古今對父母的稱謂 父母又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考妣等。

古今對夫妻的稱謂 夫妻在古今稱謂有結發、鴛鴦、伉儷、配偶、伴侶、連理、秦晉、百年之好等。

「鴛鴦」原指兄弟,我國古代曾把鴛鴦比作兄弟。鴛鴦本為同命鳥,雙棲雙宿,所以古人用它來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後用鴛鴦來比夫婦,始於唐人盧照鄰。

我國古代,年少之時結為夫妻,稱為結發。後因以「結發」為結婚,指原配夫婦。

「丈夫」小考 丈夫在古代並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冠禮,稱為丈夫,這是一種古時禮儀。另外,古代把身長八尺的魁梧男子稱作丈夫。在春秋戰國之交,「丈夫」的詞義擴大了,不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還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嬰。

「娘子」小談 娘子是丈夫對妻子的一種愛稱,在元代以前,稱妻子為「娘子」是不對的。宋代之前,「娘子」專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寵愛楊貴妃,楊貴妃在後宮中的地位無與倫比,宮中號稱為」娘子」。這里的娘子,顯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為是對妻子的稱呼。

到了元代,社會上已普遍稱呼已婚婦女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習慣稱少婦為「娘子」,而且帶有嬌愛的味道。

隨著稱妻為「娘子」的流行,一般婦女也就稱為某娘了,如稱接生婆為「老娘」,稱巫婆為「師娘」,稱妓女為「花娘」,稱男女關系不清的女人為「夫娘」,以及鄙稱婦女為「婆娘」等等,通稱她們為「娘們」。

丈人 「丈人」現在通常指稱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僅指岳父了。「丈人」主要有四種說法:其一,「丈人」是對老者和前輩的尊稱;其二,「丈人」指家長或主人;其三,「丈人」是女子對丈夫的稱呼;其四,「丈人」代表岳父。

「連襟」趣話 在我國民間,通稱姐妹們的丈夫為「連襟」,「連襟」的來歷與我國著名的詩人杜甫、洪邁有關。

較早在筆下出現這個詞語的是杜甫。他晚年寓居川東,結識了當地一位姓李的老頭子,敘論起來,兩家還是拐彎抹角的親戚。兩人很合得來,三天兩頭書信往來或一起聊天喝酒,後來杜甫要出峽東下湖湘,寫了首《送李十五丈別》的詩,回憶敘述結交經過,有一句是「人生意氣合,相與襟袂連」。這只是形容彼此關系密切,它還沒有後來的那種關系。

㈨ 古代對於別人父親的尊稱有什麼

令尊、尊公、尊大人。

稱呼帝王時,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萬乘、聖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

對一般人,則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閣下、長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至於古代對對方的父親稱令尊、尊公、尊大人。

對對方母親稱令堂、太君,對對方的妻子稱令正,對對方妻父稱泰山、冰翁,對對方兄弟稱昆仲、昆玉、令兄(弟),對對方的兒子稱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對對方的女兒稱千金、玉女、令愛等等,因多見於口語。

(9)江南怎麼稱呼曾祖父母擴展閱讀

六種尊稱

既有「貶己」的謙辭,那麼相應地也就有「尊人」的敬辭。本文選取幾個最常用、最為人所熟知同時也最有趣的敬辭介紹給讀者朋友。單字的有令、尊、賢,單字以上的有足下、閣下、兄台。

先說「令」。

「令」作為最常用的敬辭,直到今天還在使用。比如敬稱對方的父母為令尊、令堂,更有甚者還在後面加上「大人」二字,令尊大人、令堂大人,極盡尊敬的態度;比如敬稱對方的兄長為令兄,敬稱對方的弟弟為令弟,敬稱對方的妹妹為令妹;又如敬稱對方的兒子為令郎,敬稱對方的女兒為令愛(也寫作「令嬡」)。

「令」當作敬辭,即由美、善引申而來,用於贊美與對方有關的人。同時,「令」的下部那個跪著的人也向我們提示著尊敬的含義。跪而聽命,理所當然地表示尊敬。

再說「尊」。

《禮記·表記》:「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親,如此而後可以為民父母矣。」這是中國文化中關於「嚴父慈母」的最早表述方式。《廣韻》則解釋說:「尊,重也,高也,貴也,敬也,君父之稱也。」可見,「尊」很早就用作敬辭,「父之尊」或「君父之稱」,是對國君或者長輩的敬稱。

「尊」當作敬辭,直到今天還在使用,比如敬稱對方的父親為尊上、令尊、尊大人,敬稱對方的母親為尊堂,敬稱長輩為尊長,敬稱同輩為尊兄,恭敬地詢問對方的姓名要問「尊姓大名」。

再說「賢」。

《顏氏家訓·風操》篇中記載的江南風俗:「凡與人言,稱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長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則加『賢』字,尊卑之差也。」

「賢」當作敬辭,比如賢弟、賢侄、賢甥、賢妻等等,比如敬稱夫妻為賢伉儷,用以敬稱別人,毫無疑問是贊美他人的美好品德。

正如段玉裁所說:「人稱賢能,因習其引伸之義而廢其本義矣。」「賢」當作敬稱即由此而來,意為恭維別人多才多能,品德美好。

再說「足下」。

「足下」是一個敬辭,下對上或者同輩之間都可以尊稱對方為「足下」,意思跟今天的「您」相近。人們會覺得這個敬稱很奇怪:既然是尊敬的稱呼,怎麼能把對方稱為腳下呢?原來,這個稱謂的由來還有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呢。

晉人嵇含所編撰的《南方草木狀》中引述了一條西漢幽默大師東方朔在《瑣語》中的記事:「木履起於晉文公時。介之推逃祿自隱,抱樹而死。公撫木哀嘆,遂以為履。每懷從亡之功,輒俯視其履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亦自此始也。」

不過,在為《史記·秦始皇本紀》所作的集解中,南朝宋的學者裴駰引述蔡邕的解釋說:「群臣士庶相與言,曰殿下、閣下、足下、侍者、執事,皆謙類。」如此說來,「足下」之稱,意味著不敢直視對方,猶如說:我只敢盯著您的腳下說話。

再說「閣下」。

在一些隆重的場合或者問候的書信中,常常尊稱對方為「閣下」。不知道這個詞的來歷的人,甚至常常誤以為這個詞是從英語翻譯過來的,因為在很多歐美影視劇或者兩國的外交場合,這個稱謂出現的頻率非常之高,比如「總統閣下」、「大使閣下」之類的稱呼。

殊不知這是最正宗的中國古代的禮貌用語,而且更加鮮為人知的是,這還是一個誤用了兩千多年的稱謂!

段玉裁說:「凡上書於達官曰『閤下』,猶言執事也。今人乃偽為『閣下』。」趙璘則感嘆「今又布衣相呼,盡曰『閤下』」乃「浮薄相戲」、「名分大壞」,殊不知連「閤下」一詞都誤為「閣下」了!

今天所有與做官有關的片語,比如「入閣」、「內閣」、「組閣」等等,其實都是錯誤的。雖然早已約定俗成,但是因為將「閤」誤為「閣」,以至於人們再也不明白「閤」和「閣」的本義了,甚至有的辭典望文生義,把「閣下」的尊稱解釋為「我在您的閣樓之下」,真是令人浩嘆!

最後說「兄台」。

朋輩之間相互敬稱「兄台」,這個敬辭至今還在使用,更多的是用在書面語或書信之中。很多人並不清楚這個敬辭到底是怎麼來的,甚至還有人解釋為「兄在台上我在台下」,因此用來表示敬意。這種解釋非常可笑,原因在於不懂得「台」字的特殊含義。

什麼叫「三台」?《晉書·天文志》載:「三台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開德宣符也。」原來,「三台」是星名,地上的「三公」就是比照著天上的三台星而設置的。

周代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是僅次於皇帝的最高官員。周代宮廷外種有三棵槐樹,三公朝見天子時,面向槐樹而立,因此也稱三公為「三槐」。「三台」、「三槐」合稱「台槐」,代指宰輔之位。

此外,「台鑒」是請對方審察、裁奪的敬語;「台照」也是請對方鑒察的敬語;「台啟」是寫在信封上的敬辭,敬請啟封的意思;「台安」表示對收信人的問候;「台諱」是詢問對方名字的敬辭;「台甫」則是詢問對方表字的敬辭;「台候」用於問候對方的寒暖起居……

這才是「兄台」之「台」作為敬辭的真正來歷。

閱讀全文

與江南怎麼稱呼曾祖父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孝順的感人 瀏覽:379
哪裡有養生葯貼 瀏覽:187
聘請退休人員用交社保嗎 瀏覽:502
廈門60歲以上 瀏覽:408
遼陽逸和居老年公寓離哪近 瀏覽:104
父母的親屬卡遺失怎麼補辦 瀏覽:989
60歲可以貸款 瀏覽:213
戴耳麥體檢能檢查出什麼 瀏覽:866
大嫂不養老人怎麼分房產 瀏覽:577
佛教重陽節慰問 瀏覽:262
紹興市新昌縣養老保險查詢 瀏覽:926
滄州城鄉養老保險2020年怎麼交 瀏覽:726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父母怎麼辦 瀏覽:407
阿里巴巴養老保險怎麼領退休金 瀏覽:90
怎麼查詢城鄉養老保險繳費信息 瀏覽:451
給父母的法定贍養費是多少 瀏覽:431
有多少孩子毀在父母的一句話 瀏覽:331
事業退休人員加工資嗎 瀏覽:119
大連開發區養老保險查詢 瀏覽:268
孝敬長輩的榜樣人物 瀏覽: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