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里CTO王堅,一個努力10000分的瘋子
人至踐,則無敵。踐,踐行的踐。
給大家講一個努力10000分的瘋子的故事。
阿里巴巴CTO王堅,中國雲計算第一人,阿里枝擾雲之父。
2010年,還是伺服器大、小型機的黃金時代,王堅獲得了馬雲的支持(也有人說是馬雲被他忽悠了),力排眾議,主動擔綱,主導開發了阿里雲計算平台。
心理學出身的王堅,卻痴迷於技術。
當時在雲計算領域,中國和美國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但技術上,中國卻和美國有代差。所以,開發阿里雲之初,絕大多數人都覺得他是瘋子、騙子,雲計算這事根本不可行。
阿里雲團隊的程序員換了一批又一批(據說最初的團隊,現在只剩20%),高管團隊也是相繼出走。
走的人里,有人是覺得王堅像個黑洞,會榨乾身邊的一切,有人覺得他是睜悶個大騙子、大忽悠。
阿里內部很多人都對王堅持懷疑的態度。
外部倒是很統一,一致的強烈批評。
但王堅堅信他已經清楚的看到了雲計算的偉大未來。
憑借他的現實扭曲立場(這個詞是不是很熟悉,喬老爺的代名詞),閉著眼睛不看不聽,一個人頂起對於他和阿里雲面對的巨大的壓力(據說每次阿里年會,他都一個人去,不讓阿里雲高管參加,怕他們去了承受不了當場的嘲諷和壓力)。
最終在13年完成了雲計算平台的開發。
成功之後,當然一片贊揚。各種頭銜紛至沓來。
有人問他,你是如何看到雲計算的未來,如何預見以後的世界的呢?
王堅的一句話,足夠震撼:「如果你接收的名片跟我一樣多,飛機上的時間跟我一樣長,你也可以。」
牛逼與普通的區別,最最本質的,其實就是踐行的程度。普通的踐行,只有不斷的積累,達到量變的程度,才能上一個台階。
有的人努力10分,有的人努力100分,有的人努力10000分。
努力10分的人,覺得努力100分人很牛,要向他學習,因為能看到,能看得懂。
努力10分的人,覺得努力10000分的人是傻子、瘋子、騙子,因為看不到,看不懂,未來也沒希望能看懂。
用阿里小貸的總經理孫權的說法是:「起初我覺得王堅是瘋子,說的話不可信。但當我的人生上了一個台階的時候,就發現台階上有王堅留下的一個小旗子,再上一個台階,還有,再上,還有......,後來,我就相信他了。」
一種絕望式的崇拜。
現在,王堅徹底放下了阿里雲的管理工作,潛心開發另一項劃時代的技術——城市數據大腦。在他看來,每個城市都應悉搭彎該有一個數據大腦,打通城市中的所有數據。
比如,紅綠燈和攝像頭數據的打通,攝像頭的影像數據可以計算出汽車流量,再通過與紅綠燈的配合,就有改善交通的可能性。
杭州、蘇州,已經在做了。
所以,人至踐,則無敵。成功、遠見,其實只有一點點先天的竅門,剩下的,都是後天的努力和踐行。
向著無敵,共勉。
2. 一位心理學博士的CTO之路--《在線》
第一次聽說王堅這個名字,記得還是一年多之前看到朋友圈非常火的一篇文章,有點標題黨,說的就是這個「忽悠」了馬雲的騙子。那篇文章,講了王堅從入住阿里之後,負責阿里的技術,從無數人不看好,團隊遇到的各種艱難,到十年磨一劍,能夠完成阿里的技術突破,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英雄主義故事,看的熱鬧,心潮澎湃,但是看看也就過了,至於對自己有什麼幫助,不知道,也不會想那麼多,我想這是絕大多數人的心態。所以,當我看完了兩遍《在線》的時候,遲遲就是無法落筆寫讀書筆記,也說不出來為什麼,就是感覺沒有落腳點,直到今天,才意識到,技術的部分不是重點,而是通過王堅在阿里的這十年,做成的這些事,我們普通人能夠學習到什麼?王堅博士對互聯網有自己非常深的洞察,我們應該學習的是他洞察的方法,具體的操作層面,也許有啟發。
王堅在阿里人稱「博士」,也許是因為他本來是浙江大學的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系主任,我想如果他一輩子都在浙大當心理學博導,應該不會有今天的成就,當然,他也不會承受這么大的壓力,更不會經歷如此多的磨難。網上有看到王堅博士掩面而泣的視頻,這裡面飽含的復雜感情,也許作為心理學教授的王堅也會無法理性看待。一個心理學的博導,怎麼就跑到互聯網領域了呢?關鍵還不是去開個淘寶店,或者是搞個消費心理學,而是扎扎實實的在研究和實踐互聯網的最前沿的科技,包括阿里雲計算、YunOS操作系統,可以說他帶領的團隊,直接決定了阿里在世界范圍內的核心技術能力,沒有這些的阿里,註定是一個走向平庸的公司,但是有了這些技術,阿里才有了暢想未來、改變世界的基礎。
大家可以到網上讀一下王堅博士的履歷,具體細節不得而知,但是他在大學讀心理學從本科到博士期間,自學修了計算機的課程,據聽說,他後來都可以代替老師講計算機的課程。也許是出於好奇心,也許是對計算機這個事物充滿熱愛,不管怎樣,我們看到了一個心理學博士,成了計算機專家。這背後說明了什麼?說明了,王堅博士的學習能力和洞察能力,我們一般人,包括絕大多數學習計算機的人,有多少能夠實現對計算機的認識有更高層次的認知的?可以說,鳳毛稜角,所以,王博士一定有他獨到的值得我們學習的方法,這就是我想總計的主要部分。
在《在線》這本書中,基本隨處可見的內容,就是對各種名詞的「重新定義」,這就是一個人對一個事物洞察結果的最直接體現。這一點,對於所有善於思考,善與總結的人,都是一樣的。就像馬雲,他也是洞察的高手,總是能夠不斷的去重新定義很多事物,比如定義」愛商「,定義「新零售」,他做鄉村教師就重新定義教育,最為企業家,就重新定義企業家精神,當和別人辯論的時候滲廳絕,重新定義真正的牛人是什麼樣的等等。而王堅博士,也是一樣,都是充滿慾望的要去洞悉事物背後的規律,然後得出更深的洞察,比如,以下是他在這本書中的部分定義:
計算能力一定會成為一個企業和一個國家的核心能力,計算是一種公共服務
操作系統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資源管理
如何區分雲計算和非雲計算,首先的看它的核心本質---計算是否在線,計算的使用是否通過互聯網完成
事物之間的區別,有時候不是由他的物理形態決定的,而是有它服務形式決定的
「大數據」這個名字叫錯了,如果數據只是大是沒有意義的,真正有意義的是數據變得在線了,數據比功能更重要
什麼叫淘寶手機,用淘寶賬號的手機才是淘寶手機,賬號不是一個簡單的功能,實際上它提供了一種在線的體驗
什麼是一個真正開放的平台?開放就是讓小公司能做大公司能做的事情,同時也要讓大公司能做小公司能做的事情
.........
無論你去看王堅博士的書還是各種場合的演講,他都是在思考這些最基本的定義,命題,如何理解,恰恰是這些概念的重新理解,就有了創新的基礎,創新就是這么來的。伏桐這個需要不斷的訓練,我們習慣了接受,甚至只是「拿來主義」,丟掉了最寶貴的思考, 所謂的知行合一,其實任何知識也好,理念也罷,你沒有自己親身叢姿嘗試一遍,沒有讓這個過程穿透身體的每個細胞,只是進入大腦的記憶海綿體,基本是沒有意義的, 頂多真的會變成忽悠人的騙子。
記得小時候上學的時候,最討厭的課,一定有一個叫歷史課的,也許是因為我們的應試教育的問題,也許那個時候年輕,根本不能理解歷史的真正價值,所以就是沒有興趣。而隨著年歲增加,真的覺得越來越對歷史充滿濃厚的興趣,而歷史不再是那個狹隘的歷朝歷代,古今名人大事,而是廣義的歷史。不是關注歷史的故事本身,也不是精彩片段,恰恰是一件事的前後過程,來龍去脈。很多事,放在當下看,得出的結論,與放在時間軸的維度去看,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這是形成洞察,能夠看出規律,預測未來的一個很關鍵的方法。
王堅博士,恰恰就將這點用到了極致。書中,他舉了滑鼠從誕生到現在的整個過程,滑鼠的初始發明的原因和價值,以及到互聯網時代,滑鼠點擊在線之後,谷歌找到的點擊在線的商業價值,這一個小小的滑鼠,也是在線價值的印證者。最經典的歷史,是從非常宏觀的人類技術發展,從雲、火、電、蒸汽機,到互聯網、雲計算、數據和計算的類比。「沒有鋼鐵,沒有電,就不會有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同樣的沒有雲計算就不會有雲存儲,而沒有雲計算與雲存儲,就不會有大數據。」這就是歷史的價值,做一個尊重歷史,探究歷史的人,你會對任何事物都會有新的認知。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一個人,甚至是預判他的思維模式和性格,以及遇到事情後的反應。這本來是非常難的事情,但是 如果你具備了歷史思維,那你就能夠具備更完整的,理性的綜合判斷 。去看一下他的家庭出身,教育背景,以前的工作經歷,做過的項目,感興趣的東西,平常的日常習慣,這些都是一個人的歷史。然後,基本對這個人下一步的發展和表現,就會有預判,並且這個預判會很准。所以,我們作為管理者,最關鍵的就是識人用人,而識人卻是最難的,因為人是很復雜的。人是情景反應的動物,我們很容易在單一情景下,完成對人的認知判斷,這是容易誤判的。
回歸正題,王堅博士有個論斷和類比,」50萬年前的關鍵詞是光明與黑暗,50多年前的關鍵詞是數字與模擬,而今天的關鍵詞是在線與離線。」互聯網成為基礎設施,數據成為生產資料,計算成為公共服務。他也預言,手機只是互聯網「開始的開端」,新的計算經濟時代就會到來。
一個人的認知再大,也是有局限性的,這點我們必須承認,這就是分享的價值所在,一個封閉的人,自己的一點收獲和感悟,把不得藏得嚴嚴實實,就怕別人偷去。這種封閉的人,其實一定成功不了的,甚至成不了一個專業人才。 因為開放的心態,關鍵的作用就是能夠打破自己的局限,自己是打破不了的,必須依靠外力,這個外力就是分享切磋。
王堅博士在書中,談到一件事,那就是他的同事,他們大談對互聯網以及未來操作系統的理解,很像咨詢公司的報告,王博士說他們還不能理解這個行業,除非你做到兩件事:「一是收到的名片比我多;二是用過的登機牌比我多,有些東西,你不見過足夠多的人,不足以做出判斷,研究競爭對手簡單,拿到名片卻很難。」這就是王堅博士的開放,他不斷的在和同行業的頂級專家溝通,探討,這個過程,得出來的認知,一定是更加具備洞察的。
剛才說了開放與分享的重要性,當然,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要想跟這些高手切磋,關鍵你自己也必須有自己的思考與認知,所以,這不是捷徑,自己該努力的,一點都少不了。說完開放之後,還有一點非常關鍵的就是謙卑的心態。很多專家,很多技術人士,到達一定階段之後,總容易剛愎自用,總是容易自以為了不起了。王博士,在書中有一段話「我們要學會理解別人對我們的幫助,而不是整天沉醉在我們去幫助別人的傲慢。如果我們以後不能繼續接受這樣的幫助,以為自己很了不起,那就無法繼續發展。這是談到客戶觀時,大家不能真正理解的根本原因。我們應該記住這些人,保持感恩之心。」
在互聯網科技領域如此牛的人,依然保持著謙卑的姿態,時刻把客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這就是無我的境界,這是非常難的,但是自我意識太強,一定會阻礙一個人的發展。 謙卑和敬畏,這是讓一個人走的更遠的基礎, 這兩點我們要時不時的停下來,問一下自己,對自己的工作有敬畏嗎?對別人的批評有謙卑之心嗎?如果人生中有絲毫的跑偏,一定是這兩點出問題了。要立刻調整。
我們要學會向任何一個人學習,當然,王堅博士這樣的人,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太多,在我們放下自己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惡劣,而是到處充滿著美好。慢慢感受吧。
3. 當初忽悠馬雲10億的「騙子」,如今過得怎樣
當初忽悠馬雲10億的「騙子」,如今過得怎樣?還他4500億!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那個在十多年前「騙」了馬雲10個億,被阿里公司的員工指著鼻子罵,最後差點搞得阿里分家的那個人嗎?沒錯,他就是王堅。到今年為止王堅在阿里已經十個年頭了,在最開始的時候王堅在阿里過的並不是特別好,他曾經因為別人的不理解而當眾落下眼淚,那麼王堅如今過得怎麼樣呢?經過王堅這么多年的努力,足足「還」了馬雲4500個億。
在往後的幾年裡面王堅所領導的部門業績一年比一年低,就連部門內很多的員工都因為承受不住這種壓力而選擇了辭職,還說在這個部門完全看不到前景。面對著大家的質疑馬雲山晌不得不站出來支持王堅,但是馬雲的聲援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甚至是起了反作用。
面對著這么多的質疑,王堅的壓力也非常大,他甚至是在公眾面前失聲痛哭,不過這並不能阻礙他前進的腳步,經過王堅的努力雲技術終於有了新的突破,也正是依靠這個技術為阿里帶來了四千老唯前多億的收入。王堅也從一個騙子變成了阿里教父級的人物。
4. 阿里雲首席技術王堅簡歷
阿里雲首席技術王堅簡歷為阿里軟體的首席技術官。浙江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 王堅博士加入阿里巴巴之前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負責用戶界面、機器學習、大規模數據處理等研究及 北京adCenter 實驗室,曾負責研究與數據驅動軟體相關的關 鍵技術和系統(包括 SQM Watson的數據架構及分析), 微軟廣告平台的相關技術及無縫個人計算。王堅博士負責所 研發的 SQM 大規模數據處理處理系統被用來幫助 Office 2007 以及幾十個微軟產品的開發。 從業經歷 在1999年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之前,王堅博士曾為浙 江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浙江大學工業心理 學國家專業實驗室主任。 王堅博士於1962年月10 月出生,1984 年杭州大學心 理系學士,1990 年杭州大學心理系博士。1992 年晉升為教 授,1993 年列為博士生導師。1996 年為美國紐約州立大學 心理系訪問教授,講授研究生必修課認知心理學。1994-1998 年杭州大學心理系系主任,1998 年入選浙江省「151」人才工 程。1999 年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任常務副院長;王堅博士是 中國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2008 年被中國計算機學會授予學 會傑出貢獻獎並被中國計算機學會YOCSEF 評選為「中國IT 十大傑出青年」。
王堅博士也是美國計算機學會會刊 (Communications 月加盟阿里巴巴集團擔任首席架構師一職,幫助阿里巴巴集團建立世 界級的技術團隊,並負責集團技術架構以及基礎技術平台建 設。2009 月,他又被指派為阿里軟體的首席技術官。重大作為 「任何一個城市的攝像頭,每天產生的視頻都要至少一百萬天才能看完,但這些數據卻從來沒有被當作資源。」最早 提出城市大腦的王堅在深圳再次呼籲,要把數據變成城市治 理最重要的資源。 日,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受邀在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深圳市人民 *** 共同主辦的新一 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分享對城市大腦項目的實 踐和思考,本次論壇在第五屆電子信息博覽會期間舉行。「我 們喊了這么多年的智慧城市,忽然發現沒有大腦,智慧無從 談起。」王堅介紹了城市大腦的緣起,「一個有數據大腦的城 市,才能真正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王堅同時強調王堅簡介,中國的城市發展今天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沒有經驗可以借鑒,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自己解決問 題。「城市大腦是中國為世界所做的重要探索,它將成為一個 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就像電網;而數據也將成為城市治理 最重要的資源,超過土地。
」馬雲評王堅 第一次見到王堅博士時,我震撼於他對互聯網技術未來發展的理解,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第一次在集團戰略會議上聽到博士談未來數據時代,驚嘆於他對數據技術的理解和執著,正因如此,阿里才有了 如今的技術布局。 第一次聽博士提出要進行YunOS的研發時,我幾乎是 憤怒地驚訝於他的悉埋膽識。 第一次聽到大家痛訴雲手機有多爛的時候,我看到了博士及其團隊的頑強。 第一次發生Hadoop(一個開發和運行處理大規模數據的軟體平台)和雲梯技術之爭的時候,我驚喜地看見了一個 了不起的、絕對負責的技術領導人應有的科學精神和堅持。 大家對於博士的管理方式、溝通方式和執行手法提出過批評,也進行過考量,但無論如何,我們看到的始終是個 謙虛、純潔,而又積極向上的大男孩。 博士是人不是神,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我了解的也並不比大家少;但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計很少有人知道。 假如,10年前我們就有了博士,今天阿里的技術可能 會很不一樣。 假如,我們的工程師、產品人員和運營服務人員已經具備真正的合作夥伴思想王堅簡介,那麼阿里的明天會更不一樣。 假如,我們的博士是程序員出身,那麼阿里的CTO(改物首席技術官)可能和任何公司的CTO 毫無區別。
假如,一個樂隊的指揮需要精通各種樂器才可以當指揮,那麼阿里集團的許多高管都要下崗了。 阿里集團沒有人天生可以勝任CEO(首席執行官)、 CFO(睜殲螞首席財務官)、CPO(首席產品官)……阿里的了不起 之處就在於我們可以把一個看起來肯定做不了啥「O」的人變 成了獨特的「O」! 感謝大家對博士提出的批評,正是這些批評使得博士更加完美。 阿里會把一個心理學博士變成出色的CTO,就像美國會把里根這個演員變成總統一樣。 博士能有今天,不光是因為他本人的天賦和努力,更因為你我的支持和幫助。希望大家今後能夠繼續支持博士的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