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父母責,須順承」來勸諭人們要尊敬父母,這句話出自哪裡
「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出自《弟子規》,表達的意思是:做錯了事情,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責備時,子女應該虛心地接受,老老實實地聽著,不能有絲毫的懈怠和不滿。
父母要以平等心來對待子女,不能強迫子女一味地遵循自己的意志。即便子女有過,也應該以理服人,而不是逼著他們聽從自己的話;如果父母所說的違背了道德倫理,子女可以對此發出質疑,而不是一味遵循。否則,「父母責,須順承」教導出來的孩子只能是唯唯諾諾的人。
⑵ 《弟子規》中關於家風家訓的句子有哪些
1、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
譯文: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2、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譯文: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3、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譯文:冬天天氣寒冷,在父母睡覺之前,應該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天氣酷熱,應該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應該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到了晚上,應該伺候父母就寢後,再入睡。
4、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譯文:出門前,應該告訴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擔憂記掛;回到家,應該先當面見一下父母,報個平安;雖然子女有出息,父母會高興,但是父母輩對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麼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穩穩當當,一生沒有災秧。所以,居住的地方盡量固定,不要經常搬家,謀生的工作也不要經常更換。
5、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譯文:不論飲食用餐,或就坐行走;都要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
(2)弟子規父母怎麼傳承擴展閱讀
《弟子規》的時代意義:
《弟子規》已流傳了三百年的時間,它列舉了為人子弟在家、外出、求學和待人接物應有的禮儀和規范,曾經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地傳統讀物。
誦讀《弟子規》,並落實在生活當中,可以幫助人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敦厚善良的心性,它對家庭的和諧、社會風氣的凈化,也有莫大益處。可以說,《弟子規》仍然具有強大的時代意義。
一、《弟子規》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胡錦濤總書記在美國耶魯大學演講時講到:「科學發展的理念,是在總結中國現代化建設經驗、順應時代潮流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也是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也深深影響著當代中國。現時代中國強調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社會和諧、和平發展,既有著中華文明的深厚根基,又體現了時代發展的進步精神。
二、《弟子規》反映了公民道德的內涵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是落實「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相結合」治國方略的重要舉措。公民道德建設的落腳點是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在《弟子規》中,「長者先,幼者後」「己有能,勿自私」(譯文:應當讓年長者先用年幼的跟在後面自己有才能不能自私自利只為自己謀利的要求),反映了文明禮貌、助人為樂的社會公德。
三、學習《弟子規》是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需要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社會穩定、人民富足。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經濟大潮面前,也出現了利益至上,誠實守信、愛心和責任缺失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發展的速度。學習《弟子規》有助於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提供動力。
《弟子規》以儒家文化為基礎,傳承了三百餘年的群眾根基,三字一句,兩句一韻,朗朗上口的形式,直到今天,《弟子規》仍然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最好准則。
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出自哪裡
出自《弟子規·入則孝》。
解釋:父母教導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 ,應恭敬聆聽。父母責備教訓時,應恭順地虛心接受。
《弟子規》是一部蒙學經典,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為大丈夫。
《弟子規》就是其入門讀本。此書原名《訓蒙文》,採用《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把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後賈存仁加以改編,改名《弟子規》。
此書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遠邪小、走正道的必備讀物。
《弟子規·入則孝》節選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白話譯文:
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冬天天氣寒冷,在父母睡覺之前,應該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天氣酷熱,應該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應該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到了晚上,應該伺候父母就寢後,再入睡。
出門前,應該告訴父母自己的去向;回到家,應該先當面見一下父母,報個平安;雖然子女有出息,父母會高興,但是父母輩對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麼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穩穩當當,一生沒有災秧。所以,居住的地方盡量固定,不要經常搬家,謀生的工作也不要經常更換。
事情雖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動;擅自行動造成錯誤,讓父母擔憂,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自己有什麼東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私藏。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如果私藏東西,即使自己很謹慎,也免不了會有被父母發現的一天,那時父母會傷心。
父母喜歡的事情,應該盡力去做; 父母厭惡的事情,應該小心謹慎不要去做。
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必然會引起父母憂慮。所以,應該盡量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讓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自己的名聲德行受損,必然會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應該謹言慎行,不要讓自己的名聲和德行無端受損,更不要去做那種傷風敗俗,自污名聲,自賤德行的事情。
⑷ 古人用「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出自哪裡
古人用“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來表示要對父母孝敬,這句話是出自《弟子規》,意思是父母在教育我們的時候,我們要認真的聽,父母責備我們的時候,我們應當順從教誨,不得反駁,這兩句話主要就是要教育孩子要尊敬父母,不可忤逆父母,在現在社會中,這句話好像是反過來了一樣,現在多數家庭對孩子都十分嬌慣,都是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這樣容易滋長孩子驕縱的個性,對於未來的發展並不好。
雖說現在的社會和以往不同了,不想過去父母的話就像聖旨一樣,但是我們對於父母的尊重是不能少的,屢次頂撞父母的行為我覺得還是不可取的,不管父母說的是對是錯,我們都要耐心的聽,對的可以學習,錯的我們可以改正。
⑸ 弟子規:父母篇
以岩余薯下是 考 網整理的《弟子規:父母篇》,希望大家喜歡!
1、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解釋】弟子規,是聖人的教誨。首先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要謹言慎行、講求信用。
2、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解釋】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 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有益的學問。
入則孝
3、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解釋】父母呼喚,應及時應答,不要拖延遲緩;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
4、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解釋】父母的教誨,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責備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
5、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解釋】冬天寒冷時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酷熱時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寢後,才能入睡。
6、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解釋】出門時告訴父母去向,返家後,面告父母報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規律;做事有常規,不要任意改 變,以免父母憂慮;
7、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解釋】事情雖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動;擅自行動造成錯誤,讓父母擔憂,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8、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解釋】公物雖小,也不要私自占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會讓父母傷心;
9、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解釋】父母喜歡的事情,應該全力去做; 父母厭惡的事情,要小心謹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壞習慣);
10、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解釋】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父母就會憂慮; 做出傷風敗德的事,父母親就會蒙受羞辱
11、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解釋】父母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不粗者是困難的事情;父母不喜歡我們或管教毀罩過於嚴厲的時候,孝順父母才是難能可貴;
12、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解釋】父母有過錯的時候,應小心勸導改過向善;勸導時要和顏悅色、態度誠懇;
13、諫不入 悅復諫號泣隨 撻無怨
【解釋】如果父母不高興時不聽規勸,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繼續規勸;父母不聽懇勸,我們雖難過的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遇到責打,也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於不義,鑄成大錯;
14、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解釋】父母親生病時,要替父母先嘗葯的冷熱和安全;要晝夜服侍,一時不離開父母床前;
15、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解釋】父母去世之後,守孝三年,經常追思、感懷父母的養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16、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解釋】辦理父母的喪事要合乎禮節,不可鋪張浪費;祭奠父母要誠心誠意;對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樣恭敬。
⑹ 古人經常說「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出自什麼地方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兩句話出自清朝秀才李毓秀的《弟子規》,意思是說:父母說的必須恭敬地聽從,父母批評的必須無條件順從。
此話看上去體現了對百姓遵守孝道的要求,實則是兩句洗腦文,讓人徹底喪失獨立思考能力。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做父母的也是一樣,有的父母為人寬厚、樂於助人,有的父母小肚雞腸、偷雞摸狗。如果每個孩子都無腦聽父母的,那這個社會還是一片混亂,善人的孩子還是善人,惡人的孩子還是惡人,社會整體並不會形成向善的趨勢。
那些愛看康熙乾隆微服私訪記的人趕快醒醒。
《弟子規》就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誕生的,一個備受清朝政府推崇的滿洲正白旗兼儒家學者在閉關鎖國大興文字獄的情況下寫了一本教化百姓的書。屁股決定腦袋,這本書的作用是什麼用腳後跟都可以想得出來。
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請遠離《弟子規》。
文化瑰寶千千萬,不要選擇吃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