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揭秘父母對英雄好奇我們能做什麼

揭秘父母對英雄好奇我們能做什麼

發布時間:2023-05-11 20:08:52

1. 緬懷涼山撲火勇士,你覺得做什麼才是對英雄最好的告慰

為了紀念在2019年四川涼山火災犧牲的烈士們,人們通過各種形式表示了對這些英雄的懷念。很多人在這個時候也對“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這句話有了一個更深的理解。27名為救火犧牲的烈士將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我們更應該秉承這些英雄的遺志,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人。

個人覺得並蔽對英雄最好的告慰,首先是繼承他們的遺志,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對英雄最好的告慰就是要學習他們的為國家和人民赴湯蹈火的精神,繼承他們的遺志,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其次,記住他們、緬懷他們。對這些犧牲的烈士,我們要永遠記住他們為國家和人民捨生忘死,英勇無畏的樣子,也要通過各種方式來緬懷和紀念他們,向他們學習;最後,照顧好英雄的親人。對於這些犧牲的烈士來說,心中最牽掛的也就自己的父母和親人,所以說對他們最好的告慰也是照顧好他們的父母和親人和孩子。

三、照顧好英雄的親人。

對於這些已經逝去的英雄來說,他們心中最強掛和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親人和父母,而照顧好他們的父母和孩子,讓這些英雄的親人和父母更好的生活就是對烈士們最好的告慰。

2. 父母漸老,我們能為他們做什麼

如果你的父母還健在;不管你有沒有和他們同住; 如果有一天,廚房不再像以前那麼干凈;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碗筷好像沒洗干凈;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的鍋子不再雪亮;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親的花草樹木已漸荒廢;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地板櫥櫃經常沾滿灰塵;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煮的菜太咸太難吃;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經常忘記關瓦斯;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老父老母的一些習慣不再是習慣時……,就像不再想要天天洗澡……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不再愛吃青脆的蔬果;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愛吃煮的爛爛的菜;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喜歡吃稀飯;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過馬路行動反應都慢了;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在吃飯時間他們老是咳個不停,千萬別誤以為他們感冒或著涼(那是吞咽神經老化的現象); 如果有一天,你發覺他們不再愛出門,我要告訴你,你要警覺父母真的老了,器官已經退化到需要別人照料了,如果你不能照料,請你替他們找人照料,並請你千萬千萬要常常探望他們,不要讓他們覺得被遺棄了。 每個人都會變老,父母比我們先老,我們要用角色互換的心情去照料他們,才會有耐心、才不會有怨言。 當父母不能料理自己的時候,為人子女要警覺,他們可能會大小便失禁、可能會很多事都做不好,如果房間有異味,可能他們自己也聞不到,請不要嫌他,為人子女的只能幫他清理,並請維持他們的「自尊心」。 當他們不再愛洗澡時,請抽空定期幫他們洗身體,因為縱使他們自己洗也可能洗不幹凈。當我們在享受食物的時候請替他們准備一份大小適當、容易咀嚼的一小碗,因為他們不愛吃可能是牙齒咬不動了。從我們出生開始,餵奶換尿布、生病的不眠不休照料、教我們生活基本能力、供給讀書、吃喝玩樂和補習,父母關心和行動永遠都不停。 如果有一天,他們真的動不了,角色互換不也是應該的嗎?為人子女者要切記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來,孝順要及時。 現在的你,是在當單身寄生蟲、還是已婚雙料或多料寄生蟲?你有留意過自己的父母嗎?請關心和留意他們正在逐漸老化的過程,也別忘了花點時間陪陪爸媽……,多關心他們喔!(不要經常對他們呼喝)孩子!當你還很小的時候,我花了很多時間,教你慢慢用湯匙,用筷子吃東西。教你系鞋帶,扣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頭發,擦鼻涕,這些和你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是多麼的令我懷念不已。所以,當我想不起來,接不上話時,請給我一點時間,等我一下,讓我再想想……極可能最後連要說什麼,我也一並忘記。 孩子!你忘記我們練習好幾百回,才學會的第一首娃娃歌嗎?是否還記得每天總要我絞盡腦汁去回答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為什麼」嗎?所以,當我重復又重復說著老掉牙的故事,哼著我孩提時代的兒歌時體諒我,讓我繼續沉醉在這些回憶中吧!希望你,也能陪著我閑話家常吧!孩子,現在我常忘了扣口子,系鞋帶。吃飯時,會弄臟衣服,梳頭時手還會不停的抖,不要催促我,要對我多一點耐心和溫柔,只要有你在一起,就會有很多的溫暖湧上心頭。 孩子!如今,我的腳站也站不穩,走也走不動,所以,請你緊緊握著我的手,陪著我,慢慢的。就像當年一樣,我帶著你一步一步地走.

3. 爸爸都是孩子心目中的大英雄,老爸做過哪些讓你崇拜的事

爸爸都是孩子心目中的大英雄,老爸做過哪些讓你崇拜的事?

都說父愛如山,父親的愛深沉而炙熱,父親都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讓孩子崇拜的事情一件接著一件,我們每個人在一天天的長大,而父母在一天天的變老。回憶不禁湧上心頭,一點一滴歷歷在目,猶如回到了小時候那段溫暖的時光。

再回頭,父親兩鬢斑白,皮膚鬆弛,在也不是那個意氣風發的父親了,而是一個遲暮的老人。希望我的父親,我的爸爸還能在有生之年,讓我們這些姐妹好好的盡孝心。同時也讓那些笑話和看不起我的父母的人瞧瞧,雖然沒有兒子,女兒也可以盡孝心。我的父母也可以像別人家的父母一樣安心的度過櫻寬晚年。享受享受沒岩頌賀有壓力,只有快樂的無憂無慮的晚年生活。

4. 湖南萌娃攢零花錢買護手霜送消防員,在這背後體現了家長怎樣的教育方式

如今的家國平安,都是因為有人在危險來臨的時候默默的選擇負重逆行!

對於2020,留給我的更多的是感動,感動所有最美的逆行者,感動那些在危難來臨的時候,可以勇敢的不顧自己的安危,把希望留給別人的人。

對於消防員,對於這個職業我一直都充滿著敬意,天津港爆炸時消防員你這人群行走的圖片歷歷在目,而也正是那個時候,我才真正體會到了「英雄」兩個字的真正的含義。

對於奉獻,我想出了家庭教育的熏陶,沒有比它更好的方式來教育孩磨前子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這個小萌娃的父母,一定是一個合格的老師。

5. 孩子一直都長不大睿智的父母該怎樣對待孩子的「英雄情結」

孩子一直都長不大?睿智的父母該怎樣對待孩子的「英雄情結」?

1、不必阻止孩子的英雄夢

許多父母都會認為這些傳揚英雄思想的影視作品具備暴力行為思想,會阻止還要去看侍寬這些影視作品,擔憂促長孩子的暴力行為思想。實際上,這樣的想法是不正確的,影片《錢學森》中,陳坤飾演的錢學森曾經說過這樣一句經典台詞:「手裡並沒有劍與有劍無需,不是一回事」,在那個年代,中國在勤奮生產製造核彈,是為了將來當今世界不被欺負。對孩子而言,這種影視作品中傳達出來的英雄思想可以武裝力量他們的內心,讓他們的內心不斷變強大,就算她們將來老念亮是平常人,你也不是一個自信心,堅強的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是打不倒的。因而,父母不必阻止孩子,而是應該正確引導孩子,改正孩子模仿的各種不良行為,激勵孩子現實生活中榜樣影視作品中正確言談舉止。

6. 再渺小的父母都是孩子的英雄,你的父母對你產生了什麼影響

人人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話一點都不假。很多時候父母做什麼孩子就會跟著做,父母的言行舉止,喜怒哀樂都會影響著孩子。有句話比喻的好 「父母是原件,孩子就是復印件」 你是什麼樣子的,孩子八九不離十就這樣。現在已為人父母的我們要知道怎樣去言傳身教,要充分的利用好的教育教學環境來引導孩子們,讓他們要學會分享,懂得感恩。

孩子們想要學會生存技能的時候,父母們一定要引導孩子去主動去尋找食物,學會愛護動物等,才有可能會讓孩子們變得更強壯,變得堅強起來,所以在孩子們生活中,父母們一定要盡可能地給孩子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生活。所以父母們在平時生活中,也要讓孩子們知道,要知道有些東西不能夠隨意去碰觸,也不要去去惹別人,不要隨意的去觸碰到他人的身體,不然會對別人造成很多的影響,對自己也就是很不利的影響。所以在生活中也是要記住一些忌諱,不然會讓自己的身體受到更多的損傷。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7. 與父母分離,讓我們成為真正的英雄

18—35歲,這將近18年的時間,不正像是一個人從出生直至成年的時間嗎?曾經與父母未達到的成熟分離,將藉由我們自身成熟的那一部分,而獲得巨大的成長。這一次「成年」,我們可以隨時開始。

為何孩子不自信……

18—35歲,或許是孩子與父母相處最艱難的時期。

18—28歲被稱為獨立期,孩子認為自己能活出一片新天地,過上與父母不同的生活,實現自己獨特的價值。與此同時,也漸漸開始發現,原來自己有許多心理局限:「為何我不能更自信?為何我容易敏感?為何我的戀愛關系不平等?為何我在人際交往中不能游刃有餘?為何我總是有生存壓力,哪怕收入並不微薄?為何我總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這些問題,都指向成長經歷中父母教養方式的問題。

孩子逐漸成熟和獨立,某種程度上是對父母地位的挑戰。隨著問題的暴露,孩子和父母的關系時而沖突,時而冷淡,時而內疚,紛繁復雜。

而從28到35歲,多數人開始走入婚姻,面臨夫妻關系、婆媳關系和親子關系的多重挑戰。此前沒有得到充分成長的獨立性,一次次在其他關系中重復,挑起內心的痛苦。

在這個年齡段內,仍然缺乏自信和成就感的男性,在家庭關系中敏感多疑;仍然缺乏安全感的女性,在婚姻中與婆婆隱形爭奪同一個男人,仍然處於敏感心態的女性,在孩子的成長中遲遲不捨得放手。

走過而立喊運之年,甚至為人父母,心理上的考驗似乎從未停止,我們開始解決自己家庭中的問題,不再直接挑戰父母,但成長經歷中的影響仍然存在。

但是,我們所有的心理沖突,都是父母、原生家庭、童年經歷的錯嗎?

一味指責父母從前做得不好,於當前生活無補

有不少父母,在步入老年時才發現,自己曾經對兒女的教育確實有很多遺憾,但他們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去彌補。他們感到自責和內疚,同時還覺得十分委屈,畢竟年輕時自己真的不懂,原來養育孩子還有那麼多學問。

與之對應的是早已成年的兒女一代。曾經在豆瓣上有一個局滲陸提問:「你能否想起,小時候發生過什麼事,讓你變成現在的樣子,或者留下了陰影?」我從中摘錄幾段典型的情況:

1.父母從小就說我不會來事兒,不會說話,不會聊天,然後現在我看見長輩什麼的就打怵緊張。

2.從小父母就沒把我當成一個個體,而是他們的附屬品,完全按照他們的意願,把我塑造成他們想像的模樣,逼迫我去發展他們喜歡的,打壓各種他們不喜歡的。

3.從小就被灌輸要爭勝,只要努力追求,就可以實現,時至今日,把自己逼得很累,只會拿起無法放下。

4.小時候父母的說教吧……別人家的孩子怎樣怎樣,說我以後也不會有大出息。再就是因為自己比較中性,父母就會說,你這樣別人會怎麼看我們,以為我們都不正常之類的……再加上我性格本來就很悶,直到現在都特別在乎別人的看法,活得很累。

……

父母遵循著自己被養育長大的方式來教養孩子,到了晚年,開始面臨兒女的「懲罰」。懲罰不一定是爭吵、沖突和控訴,還有迴避、冷漠和疏離。有的兒女選擇在遠離父母的城市生活,有的兒女始終無法對父母敞開心懷,溝通中缺乏必要的親密。可是,如果「懲罰」父母有用的話,為何兒女心中的傷痛仍然無法撫平?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這里的「父母」,既是生活中的父母,也有內化的父母。為什麼成長經歷對一生的影響如此之大?因為我們早在六歲之前,就已經將父母的一部分,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即便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對生活的態度,某些固有的觀念,對伴侶的親密程度,也時時刻刻存在於我們的內在狀態中。

這就是分析與療愈的差異之處,。分析可以帶領我們找到問題的症結,發現父母教養方式的問題,而療愈永遠建立在我們當下的狀態之上。當下的狀態包括了我們天生的獨特個性,也有父母的內化影響,還有我們區別於父母的人生經歷。它是一個整體,無可分割。

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去指責父母從前做得不好,父母即便道歉,也於事無補。問題已經從父母如何影響孩子,變成了我們要如何去面對自己的生活。

有一位媽媽曾經在咨詢中問我,如果她桐頃變得關注兒子的感受,他容易發怒的情況是不是真的會變輕?不,我說,我並不能預測任何結果,因為結果在預測之外。重要的是,去做這件事,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

她頓時釋然了。她之所以不太關注孩子的感受,是怕孩子會因此變得愛撒嬌、不獨立,而之所以會害怕,是不希望她的母親曾經給自己造成的影響,延續到兒子身上。

我們和父母的關系也是如此。去調整和父母的關系,最終的結果誰都無法保證,但有一部分勇敢的人,能從中發現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的方式。它考驗的始終是我們自己,而不是強求父母改變。

與父母和解,不為自己留下終身遺憾

對我們來說,最恐怖的事,根本不是看到鬼、幽靈或者異形,而是生活中自己最害怕發生的事竟然成真了。《黑鏡》第三季第二集「Playtest」活生生地展現出這個規律。

片中,男主角的父親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症,開始忘記兒子,忘記妻子,只記得遙遠的事。當父親離世後,男主角感到自己和母親找不到話說,於是在一個清晨,輕手輕腳溜出家門,借環游世界抒發心中積郁。媽媽打來電話,他總是用自動回復掛斷,不和媽媽通話。

他走遍了美國、澳大利亞、義大利、英國,始終沒有接過一次媽媽的電話。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參加一款虛擬現實的 游戲 ,做小白鼠,能得到一大筆錢,而這個 游戲 的劇情,會根據你最害怕的事情來設計。

一開始,他討厭的蜘蛛出現了,曾經欺負過他的同學出現了,但哪有這么簡單?劇情急轉直下,跌進噩夢深淵,他竟然像父親一樣,得了阿爾茨海默症,想不起來自己是誰,瘋狂尖叫著,讓 游戲 設計者停止實驗。他匆匆離開了 游戲 情景,買張機票逃回家,結果卻發現媽媽也得了阿爾茨海默症,完全不認得他了……

他瘋狂呼喚媽媽,這才發現,自己仍在 游戲 情節中。離家出走的內疚,對母親 健康 的擔憂和對自己的譴責混合發酵,被 游戲 程序精準捕捉,成為了致命一擊。

看著男主角喊叫著「媽媽」倒地身亡的一刻,我十分震撼。

在與父母和解這件事情上,原來我們真的敵不過生老病死。無論父母在我們童年時,給我們留下了多少創傷和遺憾,無論今天我們和父母的相處有多麼艱難,關系越沖突,我們潛意識里越害怕失去這個人。如果沒有他(她),我的愛恨情仇要指向誰?與父母和解,並不是為了別人,正是為了不要給自己留下終生遺憾。

學會和父母成熟地分離

在外婆的葬禮上,媽媽的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我真的成了孤兒了。」盡管已經過了知天命的年齡,失去母親仍然是件痛苦的事。

也有朋友和我分享,她的外婆去世時,外婆的幾個孩子哭暈在地,看上去很離奇。如果我們與母親在不該分離的年齡經歷了分離,而在該分離的年齡又經歷著共生,從來沒有成熟地分離過,當真的失去母親時,就像自己的一部分也隨之喪失了。

分離最初意味著與母親的分離,正如瑪格麗特·馬勒(Margaret Mahler)的「分離—個體化理論」所指出的那樣:出生之後,嬰兒和母親要經歷一個心理上從共生到分離的時期,這個時期大約為一年。在這個階段,我們意識到,媽媽和自己是獨立個體。隨著孩子成長至18歲,經過多個階段與父母的分離,達到最終的獨立。

共生與分離是一個先緊後松的過程。在孩子三歲之前,父母尤其是母親對孩子的關注,應當是相對緊密的,而在三歲之後,關注是逐漸開放的。但是,許多父母正在使用相反的策略養育孩子,在孩子年幼時,並沒有意識到心理養育的重要性,比如大部分時間交由保姆或老人照顧,無預告地離開孩子,對孩子的需求回應不及時,等等。而在孩子後續的成長中,又過多介入了他需要自主的部分,把自己的焦慮感投注到孩子的人生中,甚至延續到兒女成年後的家庭中,先松後緊,彼此無法成熟分離。

和父母的分離處理不當,造成了當下關系的僵化,充滿了暗涌和不自在。與父母的關系不和諧,常見的有五種狀態:

第一種,雖已成年,但面對父母依然充滿依賴,想讓父母為自己做選擇,或者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第二種,與父母的關系始終充滿冷漠,交談溝通都無法發自內心;

第三種,對父母持有一種憤怒,而導致關系中常常起沖突;

第四種,面對父母不自覺地尷尬,或是沒話說,或總會避免直視對方;

第五種,對父母有一種長期的擔心,擔心父母過得不幸福,擔心自己沒有能力讓父母幸福起來。

這五種狀態,可能以單獨或者交錯的方式,出現在我們與父母的關系中。

2016年初,一檔真人秀《旋風孝子》將成年子女與父母的關系一目瞭然地展示出來。這個真人秀要求明星和家人共處六天五夜,這個時長足以看出家庭關系的模式。其中,陳喬恩和母親的關系尤為突出—她們甚至可以坐在同一張沙發,一整晚都說不上一句話。

在采訪中,陳喬恩提到,她和母親關系疏離,是因為從小母親對她的棍棒教育,「因為她經常壓力很大,我不知道怎麼跟她講話,我怕她隨時會打我」。然後,陳喬恩的一句話,說出了大部分人和父母關系差的核心原因:我想真實地跟她相處。

無論依賴、冷漠、生氣、尷尬、擔心,都會令我們無法在父母面前保持真實,實際上,父母也無法在我們面前保持真實。

成年後,別為了童年的痛苦而持續懲罰自己

很典型的情況是,我們在成年後,會為了童年的痛苦而持續懲罰自己。舉一個典型的例子,一個女孩,因為從小受到的教育都是否定式的,成年後便十分渴望被認可。為了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不斷地換男朋友,無法忍受關系之間有空窗期。每一次新的相遇,激情燃燒的時期,被關注、被追求、被贊美的滿足感,讓她感覺非常享受。可一旦激情期過去,她立刻意識到這個人不是自己想要的。於是一次次重復,雖然心中渴望被愛、被認可,但行為上一直在製造無愛的關系。

為何舊有的模式,總會在一瞬間就發揮作用?因為感受、信念、渴望都處於潛意識中,它們是機械的、自動重復的、無意識的習慣,消耗了我們的精力,與我們真正想要的生活對抗。盡管會給我們帶來短暫的快樂,但長久來看,通常是無益的。

同時,如果我們缺乏評估這個模式是否有可持續意義的能力,缺少自我反省和自我覺察,那麼機械重復的習慣,便會主宰我們。負向模式總是在事情發生的一瞬間就自動浮現,只要花很少的努力就能建立,隨之產生的強大動力,常常讓我們覺得難以阻抗。

現代心理治療的整合觀點給我們提供了希望。例如,現代精神分析的傑出貢獻者史蒂芬·米歇爾(StephenA.Mitchell)提出:我們必須承認生命早期的困擾或創傷,會在成年後再現和重復,然而,更重要的是去觀察和理解過去與現在的關系,即過去如何成為現在的基礎,過去怎樣作用於將來?

這就意味著,無論我們過去經歷了多少不完美,甚至 情感 上負面影響很大的事件,我們都還有一個當下的狀態,一個已經成年的自己,這是療愈自己的依靠。與父母分離,也就意味著,我們首先要做一個成年人。

和父母待在一起,最容易感覺到的是「退行」。比如,有的人平時身體無恙,一回到父母家就生病,變成一個需要照顧的小孩;在工作場合明明成熟干練,一回家就變成急躁沖動的青少年,不成熟的情緒蠢蠢欲動。如果你與父母之間有這種模式,不要忘了自己也有成熟的狀態,需要照顧不成熟情緒的不是父母,而是自己。

並且,和父母分離,意味著我們能跟他們分享的實際上會更多,我們可以分享生活中個人的關系、選擇和追求,讓父母更好地理解自己。否則,談話的對象永遠局限在父母眼中的「你」,也就是那個他們看著長大的孩子。而你離開家後,獨立生活的這部分經歷,父母甚至完全不知道,意識不到你已經成長為一個怎樣的人。許多人通過與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發現其實父母能理解的比想像中的要多。這種分享能反過來強化我們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在原生家庭基礎上,我們擁有了自己完整的人生。

當然,與父母分享時讓人感到困難的是,父母有時候並不十分尊重成年子女的決定、選擇和追求,有時令人感到障礙重重。例如,有時你想做出新的職業選擇,父母會否定你的想法,認為那是不切實際的。有人在擇偶時,遭到父母的強烈反對,甚至會認為子女是在背叛。

這時候,我們與父母之間,需要的是成人與成人之間的對話,而不是孩子與父母的對話。你必須很清楚,什麼事情對自己是最有意義的,哪些原則是不能妥協的,倘若為了父母的一時開心而妥協,會導致關系中的怨恨和矛盾。很多時候,父母的評價來自於自身的不安全感,或者面對超出控制能力的事,而產生了一種自動反應。如果處在一種成年人的狀態,你會看到父母的出發點與局限,尊重他們的想法,同時也尊重自己的想法。

有的人在面臨需要和父母保持界線時,會覺得內疚和自責。但一個成年人,對自己願望的態度是誠實的,這是達成成人關系的必要部分,我們需要做的,是不斷設定並調試這個界線,直到與父母達成平衡的關系。成為真正的成年人,你才知道,自己有多感激父母,確定自己希望和他們建立一個 健康 的關系。

18—35歲,這將近18年的時間,不正像是一個人從出生直至成年的時間嗎?曾經與父母未達到的成熟分離,將藉由我們自身成熟的那一部分,而獲得巨大的成長。這一次「成年」,我們可以隨時開始。

與父母分離,讓我們成為真正的英雄。

閱讀全文

與揭秘父母對英雄好奇我們能做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溫暖主題的重陽節文章 瀏覽:336
老年痴呆鎮靜葯物 瀏覽:54
志願者進老年公寓 瀏覽:182
孝敬爸和媽大平演唱 瀏覽:3
小學老師沒有編制退休金多少 瀏覽:139
駕駛證換證體檢色卡怎麼辦理 瀏覽:951
辦理老年長壽卡需要多少錢 瀏覽:97
孩子不孝順父母 瀏覽:110
私企董事長的退休年齡 瀏覽:798
想開車出去玩如何跟父母說 瀏覽:600
重慶超齡養老保險 瀏覽:418
一個男孩什麼都聽父母 瀏覽:343
絕經早的人容易老年痴呆嗎 瀏覽:944
金瓜長壽酒50度多少錢一瓶 瀏覽:259
與父母產生隔閡你會怎麼辦 瀏覽:554
眉山市年審駕照在哪裡體檢 瀏覽:81
退休後還能讓公司補繳社保嗎 瀏覽:538
農村死亡人員後養老保險 瀏覽:293
少先隊敬老院做好事 瀏覽:342
上海駕駛證年審體檢在哪裡 瀏覽: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