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幫助父母做家務有什麼好處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
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
,犯罪率是1∶10。
另有專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家務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家務可以增強孩子的體質和審美能力。生命在於運動。運動,一靠體育鍛煉,二靠從事各項勞動。孩子做些家務,可以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況且,在緊張的用功學習後,干點家務還是一種調節腦力的休息。腦力、體力兩種形式勞動的轉換,可以提高勞動效率,保護和發展大腦機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勞動創造了美。可以說,不參加勞動的人,談不上真正的審美。從不收拾自己房間的人看不到整潔美;不勞動的人看不到勞動的成果美;從不幫助他人的人感受不到行為美。孩子跟隨父母做家務事,看見地面掃得干凈,門窗擦得明亮,房間變得整潔,會感到勞動的偉大,會愛惜自己的勞動成果。
家務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義務感。讓孩子從小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能在實踐中認識到自己是家中不可缺少的一員,並且很清楚自己應該做對家人、對他人都有益的事,知道必須按規定的時間和要求完成父母交辦的事情。有了這樣實際而經常的勞動教育和鍛煉,孩子就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家務勞動可以養成孩子勤快能乾的作風。
一個人願不願意幹活,幹得又快又好還是又慢又差,其工作效率是大不一樣的。應該培養孩子做一個愛動手、會辦事、工作效率高的人。而這些能力也都需要從小在勞動中培養。家長在教孩子做家務勞動時,一定要適量,要有勞有逸,要力所能及,不要分配過多的家務。家長教孩子做家務要有耐心,不怕麻煩。
如果孩子一時做不好某件事,要熱情鼓勵他:「下一次再干,一定能幹好!」
家長不要怕孩子做家務會吃苦。孩子做家務遇到困難,會吃些苦,但也要看到孩子在克服困難,在吃苦中受到鍛煉,這樣在日常生活中讓他體驗的苦比在夏令營那幾天猛然來的苦,對其日後健康成長、全面發展、適應社會更有助益。
家長不要怕孩子做家務會耽誤學業。其實,孩子緊張地上了一天課,回家做點家務也是一種積極的休息和精神調劑。允許孩子做家務時出差錯。不要因孩子幹得慢、效果差,或弄臟了衣服、打了盆、摔了碗而抱怨。家長應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多表揚、多鼓勵,不苛求,不責備,不斷激發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興趣和自覺性。
另外,不能將做家務變成懲罰孩子的手段。這樣會使孩子對勞動產生抵觸厭惡心理,認為做家務的孩子都沒出息,是壞孩子,從而鄙視勞動和勞動者。(作者系寧夏家庭教育研究會副秘書長)(孔宗雪)有調查表明,獨生子女的一個大毛病就是「四體不勤」
,在家裡只管念書,百事不管,不愛勞動,不會勞動。
這當然不是天生的,其實,孩子很小的時候是喜歡做事情的,上述家長對孩子小時候的描述具有普遍性,這是小孩子好奇、好動的天性使然。可見,究其原因在於家長,一方面是家長過分疼愛,讓孩子做家務勞動不僅僅是勞動教育,對孩子的方方面面都有好處,如下:1、勞動可以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環,促進生理的新陳代謝過程,還能調節大腦疲勞,有利於大腦的發育。可見,勞動不僅能強身,還能益智。2、勞動中,孩子的雙手都活動,有益於左、右腦的開發,從而促進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發展,有利於學習能力的提高。3、勞動中孩子要進行安排和計劃,可以培養孩子的分析、判斷能力,發展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有利於孩子搞小創造和小發明。不少這方面的佼佼者都深有體會。4、勞動能培養孩子勤快、主動的工作態度,有利於培養任務意識、責任感和義務感。這不僅有利於孩子做個好學生,也有利於日後的成材。5、勞動能培養孩子關心家長,關愛他人,不是只會享受別人的服務,也能主動為他人服務,成為家長的小幫手。6、勞動能培養孩子自理、自立、自強,提高獨立生活能力,發展進取精神,這是成材的重要因素。7、勞動可以培養孩子正確對待別人的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尊敬他人的勞動,尊敬勞動人民。8、勞動能鍛煉孩子吃苦耐勞、克服困難的意志力,養成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好作風,使孩子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有利於日後的生存發展。9、勞動讓孩子動手創設良好的環境,享受自己勞動的結果,從而深切感受勞動的快樂。
B. 幫助父母做家務有哪些好處(轉)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 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 ,犯罪率是1∶10。 另有專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家務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家務可以增強孩子的體質和審美能力。生命在於運動。運動,一靠體育鍛煉,二靠從事各項勞動。孩子做些家務,可以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況且,在緊張的用功學習後,干點家務還是一種調節腦力的休息。腦力、體力兩種形式勞動的轉換,可以提高勞動效率,保護和發展大腦機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勞動創造了美。可以說,不參加勞動的人,談不上真正的審美。從不收拾自己房間的人看不到整潔美;不勞動的人看不到勞動的成果美;從不幫助他人的人感受不到行為美。孩子跟隨父母做家務事,看見地面掃得干凈,門窗擦得明亮,房間變得整潔,會感到勞動的偉大,會愛惜自己的勞動成果。 家務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義務感。讓孩子從小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能在實踐中認識到自己是家中不可缺少的一員,並且很清楚自己應該做對家人、對他人都有益的事,知道必須按規定的時間和要求完成父母交辦的事情。有了這樣實際而經常的勞動教育和鍛煉,孩子就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家務勞動可以養成孩子勤快能乾的作風。 一個人願不願意幹活,幹得又快又好還是又慢又差,其工作效率是大不一樣的。應該培養孩子做一個愛動手、會辦事、工作效率高的人。而這些能力也都需要從小在勞動中培養。家長在教孩子做家務勞動時,一定要適量,要有勞有逸,要力所能及,不要分配過多的家務。家長教孩子做家務要有耐心,不怕麻煩。 如果孩子一時做不好某件事,要熱情鼓勵他:「下一次再干,一定能幹好!」 家長不要怕孩子做家務會吃苦。孩子做家務遇到困難,會吃些苦,但也要看到孩子在克服困難,在吃苦中受到鍛煉,這樣在日常生活中讓他體驗的苦比在夏令營那幾天猛然來的苦,對其日後健康成長、全面發展、適應社會更有助益。 家長不要怕孩子做家務會耽誤學業。其實,孩子緊張地上了一天課,回家做點家務也是一種積極的休息和精神調劑。允許孩子做家務時出差錯。不要因孩子幹得慢、效果差,或弄臟了衣服、打了盆、摔了碗而抱怨。家長應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多表揚、多鼓勵,不苛求,不責備,不斷激發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興趣和自覺性。 另外,不能將做家務變成懲罰孩子的手段。這樣會使孩子對勞動產生抵觸厭惡心理,認為做家務的孩子都沒出息,是壞孩子,從而鄙視勞動和勞動者。(作者系寧夏家庭教育研究會副秘書長)(孔宗雪)有調查表明,獨生子女的一個大毛病就是「四體不勤」 ,在家裡只管念書,百事不管,不愛勞動,不會勞動。 這當然不是天生的,其實,孩子很小的時候是喜歡做事情的,上述家長對孩子小時候的描述具有普遍性,這是小孩子好奇、好動的天性使然。可見,究其原因在於家長,一方面是家長過分疼愛,讓孩子做家務勞動不僅僅是勞動教育,對孩子的方方面面都有好處,如下: 1、勞動可以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環,促進生理的新陳代謝過程,還能調節大腦疲勞,有利於大腦的發育。可見,勞動不僅能強身,還能益智。 2、勞動中,孩子的雙手都活動,有益於左、右腦的開發,從而促進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發展,有利於學習能力的提高。 3、勞動中孩子要進行安排和計劃,可以培養孩子的分析、判斷能力,發展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有利於孩子搞小創造和小發明。不少這方面的佼佼者都深有體會。 4、勞動能培養孩子勤快、主動的工作態度,有利於培養任務意識、責任感和義務感。這不僅有利於孩子做個好學生,也有利於日後的成材。 5、勞動能培養孩子關心家長,關愛他人,不是只會享受別人的服務,也能主動為他人服務,成為家長的小幫手。 6、勞動能培養孩子自理、自立、自強,提高獨立生活能力,發展進取精神,這是成材的重要因素。 7、勞動可以培養孩子正確對待別人的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尊敬他人的勞動,尊敬勞動人民。 8、勞動能鍛煉孩子吃苦耐勞、克服困難的意志力,養成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好作風,使孩子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有利於日後的生存發展。 9、勞動讓孩子動手創設良好的環境,享受自己勞動的結果,從而深切感受勞動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