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父母對於我的教育特別嚴厲、還愛體罰、該怎麼辦
爸爸媽媽對於自己的教育特別嚴厲,而且還愛體罰,在這個時候小孩子應該主動的去和爸爸媽媽談一談。有的時候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之所以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完全就是因為雙方之間沒有好好的聊一聊。如果說小孩子不主動的找爸爸媽媽交流的話,那麼爸爸媽媽很有可能就不會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存在的問題,爸爸媽媽很有可能就會覺得這樣的教育方式沒有任何的問題。
所以說家長在教育小孩子的時候應該懂得給自己的孩子帶來更好的引導,而並非是通過體罰的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爸爸媽媽總是動手打自己的話,那麼小孩子也要告訴爸爸媽媽體罰孩子是非常不好的,總的來講要多和自己的老爸溝通,在溝通的過程中就能夠好好的解決問題了。
『貳』 家長的嚴苛管教,真的一定能把孩子養育成才嗎
在日常生活當中對於大部分家長來說,他們對於自己的孩子可以說是擁有著非常高的期望,並且一些家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今後的生活當中茁壯成長,以及在學習上比他人更加優秀,但是對於家長們來說,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教育自己孩子的方式不當,那麼很容易讓自己的孩子在人生當中走一些彎路,並且家長們也一定要知道,其實有時候的嚴格管教對於孩子們的成長來說沒有任何的幫助。
父母們在生活當中也一定要知道,如果想要自己孩子們成才,光靠嚴格教育是非常不夠的,只有孩子們在人生當中又有一個非常好的品德,那麼對於他們的成長來說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後就是對於父母們來說,一個孩子們成功的因素可以說是有著非常多的種類,不能僅僅的只看重嚴格的對自己,孩子們的教育要知道,對於孩子們來說,只有在日常生活當中得到了父母們的支持,以及在日常生活當中纖彎得到父母們的關愛,那麼對於孩子們在人生當中的成長可以說是有著非常重要的幫助。因此對於父母們來說,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周全,千萬不能僅僅的嚴格管尺豎悔教自己的孩子。
『叄』 怎麼面對父母的打擊式教育
如何面對父母打擊式教育?在當今 社會 里,獨生子女居多,父母打擊式教育有點行不通了。因為獨生子女在娘胎里就加倍的享受呵護,生下來就生長在蜜罐里,風浪和苦難都被父母擋住了,孩子之間比享受,比順境,導致孩子脆弱,受不了打擊。那如何面對父母打擊式教育呢?我想父母也並沒有惡意,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虎毒不食子呢,哪個父母不是望子成龍呢,一定是恨鐵不成鋼,孩子也要站到父母的角度去想一想,父母看到別人家孩子有多麼優秀的時候,肯定要做比較啊,於是就開始打擊,刺激自己的孩子,目的是能讓自己的孩子有所改變,有所進步,有朝一日能出人頭地。面對父母打擊式教育應該多跟父母溝通,多一些相互的理解,跟父母說我努力了,我盡力了,努力做到父母要求的樣子。
打擊式教育,這是多麼熟悉的說法啊。
說說我的經歷。
父母是沒得選擇的,哪怕父母怎麼樣,現在回想起來,自已內心還是對他們心存感激的。畢竟,我是一個非常重視家庭,也知道父母這艱辛的幾十年如何過來的。
做為一個超級調皮的孩子王,小時候的我戰鬥力十足,也破壞力驚人。於是總是在被投訴後,給老爸捉拿回來,一頓暴打。以至於現在,老兩口吵架,我媽還總是用這樣的話勸我別跟我爸太好,「你不知道?他在你小時候是怎麼打你的?好幾次都要打死你了。」
太久的就不說了,後來經歷很多事情,從海南舉家回遷家鄉,重新入讀中學,讀書時要考中專還是高中,父母說考中專,出來分配工作,高中不知道能不能考上大學。於是我沒有選擇的上了中專,然後讀完三年,才悲摧的發現,從我這一屆開始,不再包分配....
之後找工作,老媽給幫忙找的,說是給人做會計,吹空調坐辦公室,多好。去了這個廠幹了三年,實際上第二年我就想走人了,老媽死活不肯,說這樣的好工作哪裡找去?你的能力也就這樣了。
受這樣的打擊,最後我還是反抗,最嚴重的時候,直接離家去外面住了一個月,辭職一個多月後老媽才知道,奈何這時候已經木已成舟。就這事可以隨時翻出來罵我。
然後是談戀愛,找女朋友,都要控制,還非要我娶村裡一個女生。拜託,我沒感覺怎麼娶?於是還是反抗,自己找女朋友,自己找工作,自己去面對生活的一切。
怎麼寫到這里,也沒感覺受多大委屈一樣,實際上還是挺苦逼的,特別是性格,長期被父母壓制,我生生長成一個內向沉默寡言自卑敏感懦弱個性的人,看待生活與未來都是灰色的。進入 社會 工作,吃過無數的苦頭,想起來,跟自己童年時的諸多粗暴教育與打擊有直接關系。
再後來,咬牙自己拯救自己,用了十多年時間,把個性與自我的各個方面,硬生生糾正過來,至少自己現在看自己,順眼好多。也是因為此,才奠定了我投身教育和 育兒 ,誓要把自己所學,拿來幫助更多的家庭和孩子的原因了。
往事不堪回首,所有事情的發生,總會帶來影響。
很多時候,在嚴苛的打擊之下,唯有自我救贖,才能改變自己,改變身邊的一切。
最近《哪吒》上映,看了之後深有感觸。
人這一輩子什麼都可以選,唯獨父母和出身是早就確定了的。既然遇到了,抱怨和反抗是沒有作用的,要麼坐下來深刻交流說說自己內心的感受,要麼就是當成自己前進的動力讓自己變得更好。
不論怎麼樣,別人說的都不算,能決定自己命運的只有自己。
凡事都往好的當面看吧,父母總是打擊批評從一個好的方面來說就是,他們還是在乎自己的希望我們能夠更好。
只是自己也成為父母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不要讓他們感受自己曾經的痛苦吧!
這種教育方法絕對錯誤的!!!
很多孩子受到父母的打擊式教育後,多多少少有些痛苦,自卑,沒有 了信心,而且對孩子的影響也很深遠,等待他成人之後心理上可能還 會受其影響。父母的打擊其實是反向的刺激,孩子的種種行為在他們 看來是不成熟的,不是朝著他們所期待的方向發展的,他們希望孩子 在各個方面是優秀的,突出的,是可以拿的出手相比較的,可能還有 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吧;不過他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自己 在教育方式上是有問題的,而且還不願意承認,也不去改正。
如果父母長期有此教育方式,可以試著與其溝通,敞開心扉談一談, 一次不成可以嘗試多次,與父母交交心,告訴他們,自己這樣做的原因,還有父母這樣做,對自己的傷害。同時還要做出成績,證明自己的實力。要有自信,相信自己,不要被父母的幾句話,而打壓了自己的自信心,越被打擊越強悍,越要證明自己是對的,保持頭腦清醒,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堅持下去,風雨過後總會有彩虹的嘛,加油吧!
曾有網友坦言,因為小時候在聚會上被媽媽當眾嘲笑「唱歌難聽」,從此之後她再也不願意當眾唱歌。而當她試圖跟媽媽溝通這件事時,才剛說起自己受傷的心情,媽媽便開始教訓她:「你怎麼這么玻璃心,這點打擊都受不了,以後在 社會 上還怎麼生存!」
其實這種教育方法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打擊式教育」。
我們得承認,這樣的打擊式教育,在很多家長甚至老師們中也是很常見的,也有一部分家長和老師把這個當成是對孩子的挫折教育。
既然是教育的一種方式,既然經常有人應用這種打擊式教育。那麼在於使用者,就要區別手段和目的。打擊是手段,目的還是教育孩子承受能力,不至於將來到 社會 上一點承受力也沒有。
既然打擊只是手段,那麼就要因人因事而異,不能讓打擊成為一種目的,更加不是為了打擊,為了取樂,博人一笑而打擊。所以,對於家長和老師,在使用這種教育手段時,掌握分寸感,掌握效果是你必須做到的。
有一種情況是:經常被打擊的人,會極度自卑,和不自信,常常會陷入強烈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就得注意停止這樣的教育手段了。而應採用鼓勵和支持的手段。
湖南衛視綜藝節目《少年說》其中一對母女的對話,女孩上台要吐槽的是自己的媽媽。
她說,自己的媽媽老是拿自己和學霸女閨蜜對比,而這個學霸女閨蜜,四項全能: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校第一,全聯盟第一。當她在哭著訴說,為什麼要這樣打擊自己的努力呢?顯然,對孩子可能帶來的是心理上的創傷,比如不自信、缺乏安全感、害怕失敗,極度渴求被肯定等。母親的回答卻是這樣的:「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地打擊你,因為我認為在你的性格里,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而在於孩子,受教育者本人,也需要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家長和老師的這樣的教育方式。
這個是本文要說的重點,既然你不能改變別人教育你的手段,你就更應該適應它,從正面的意義理解它。你不能對這樣的打擊一笑置之?輕便地一筆帶過?
確實,你的玻璃心,是不是要加強一些呢?
相對於打擊教育的是吹捧式教育。其實二者沒有絕對的好和不好。吹捧式教育和打擊式教育同樣會產生問題孩子。
回到最初的回答:如何面對父母的打擊式教育:
第一,做到你的內心強大,任何打擊都當成是窗外的風雨。
第二,面臨打擊式教育,你要做的是拿出優秀的事實給家長看,給老師看。而不是退縮,退步不前。
現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父母一味的打擊教育可能適得其反,孩子更沒有自信了,甚至有的孩子破罐子破摔,和父母對著干,走向和父母期望相反的方向。那如何應對父母打擊式的教育呢?要調整好心態,理解父母恨鐵不成鋼的心理,他們只是希望孩子能更好,但採用的方法不對,我們只有理解了他們的用意才能用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他們的打擊式的教育,才能把他們打擊式的教育作為我們前進的動力。
有些父母常常有意無意地打擊孩子,以為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怕他驕傲」「激勵孩子」, 他們幾乎不會給予孩子贊揚和肯定。取笑、挖苦、打擊,是他們教育子女的慣用手段。很多家長認為打擊教育就是對孩子的嚴格管教,自然地將不打擊式理解成一味誇獎,鼓勵,甚至認為不打擊,就不能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
我本人也是深受這種教育方式的傷害,我爸爸更是優秀,自創了一種教育方式叫做「公開教育」,說白了我爸爸經常當著別人的面來打擊我,並經常跟親戚朋友來宣揚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就得當著別人的面教育!回想一下那段灰暗的日子,現在都背脊發涼,還好從六年級開始,爸媽比較忙,就把我送到了寄宿學校,每個月只跟父母見幾次面,可能是因為在一起的時間短了,爸爸從那以後就變得和藹了許多。
看見你提出這個問題,除了回想了一下自己的經歷,也回憶了一下身邊人的經歷,從我的觀察來看,幾乎每個人的父母,都喜歡用這種打擊的教育方式,這裡面折射的原因就是每父母個可能對自己的孩子都不滿意,我自己還沒有孩子,但從我教學的經驗還有我對學生的態度來互換一下父母的身份,可能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就像是一個自己親手製作出來的產品,可對於這個產品,他們自己似乎從不滿意,因此他們不斷地找這個產品的缺點,力求讓這個產品完美,至於更深層次的原因,我覺得可以從下面這幾方面來分析,如果你能找到真正的原因,或許就能讓父母改變:
1中國文化的影響,自古以來,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這種說法,或許是為了彰顯「打擊教育」的地位,還延伸出了很多如 「棍棒底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虎君治下出忠臣」「黃荊條下成好人」「不打不成才」等等這些民間說法。受這種文化的影響,加上大多數父母其實自己也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所以「打擊教育」才如此盛行。
2. 父母把對於自己現狀的不滿和憤怒,焦慮和失敗,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甚至希望通過孩子扭轉自己的命運:事業無成,就希望孩子讀書好;貧困,就會催生孩子多賺錢的寄望; 社會 關系受挫,就會希望孩子當公務員。有一個生動的比喻就是,一個老母雞孵出了一堆小雞,老母雞自己不會飛但卻整天拼了命的讓小雞飛!
3.這第三個原因在我看來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們中國的父母,都比較靦腆比較含蓄,也都不會表達自己的 情感 ,無路是對孩子、對父母甚至對自己的伴侶都不會表達 情感 ,更甚者,在他們的心中,對孩子的贊美與鼓勵都是那麼難以啟齒,但奇怪的是對於贊美的話他們總是難以啟齒,但對於傷害的話他們卻妙語連珠,這就導致我們中國的孩子做得好了得不到表揚,做的不夠好就會換來一推批評!
要想緩解這種情況,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多跟父母溝通,父母不愛說話你就主動找話題,父母靦腆你就主動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愛,既然父母不改變那我們做孩子的就首先改變嘛,調節自己的家庭氛圍,用平等,誠懇,平和的心態來跟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父母有時候說話會重一點,千萬不要因此負氣,使得溝通不歡而散。
最重要的是自己也要調整心態,不要去跟父母沖突,你要明白,無論父母對你多麼嚴厲,但他們也是愛你的,只是他們自己也找不到正確的方法,每當他們打擊你的時候,你都應該把父母當成一個犯錯的孩子,既然他們不能認錯,那你就試著學會寬容吧!
還有平時不要過於糾結這個問題,我想父母除了批評你的時候讓你產生厭煩,很多時候也是能帶給你快樂的吧,所以多想想好的方面,實在不行每當有這些煩心事的時候,就找找自己喜歡的事情做,打打 游戲 ,運動運動,聽聽音樂,煩惱很快就忘掉了!
最後也在此呼籲一下父母,或許你覺得「打擊教育」是激勵孩子,可實際上「打擊式教育」不僅會導致孩子缺乏自信,還會影響孩子以後的人生。真正的愛,應該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來尊重,並且給予正確的保護和必要的限制,這樣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堅強而自信的人。
我完全就是從打擊式教育活過來的。
可是我的弟弟沒有「活」過來。
首先,我是個女孩, 性格比較開朗 ,有什麼事情都會跟好朋友和親戚訴說,但是我弟弟是個性格內向卻又很努力的人,只會悶頭去干。
其次,我考上大學後, 遠離了那個家庭。環境改變人。 這是真的。但是我弟弟一直處在那樣的環境里。
最後, 跟父母坦誠布公的交流 ,傷害到你的事情要說出來,當然這很難,我長到30歲才敢開口的。
誰都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遇見喜歡打擊教育法的父母會怎麼樣?
取笑、挖苦、打擊,是這類家長教育子女的慣用手段。
這種教育方法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打擊式教育」。
常見的話術如下:
你看誰誰誰多懂事啊,你呢,有人家十分之一我就燒香了!
就你還想干XX,算了吧。我看你就是三分鍾熱度。
這么簡單的事情,你都做不好,你還有什麼用,簡直比豬還蠢。
蘭蘭因為小時候在家族聚會上被媽媽當眾嘲笑「唱歌難聽」,從此之後她再也不願意當眾唱歌。
而當她試圖跟媽媽溝通這件事時,才剛說起自己受傷的心情,媽媽便開始教訓她:
「你怎麼這么玻璃心,這點打擊都受不了,以後在 社會 上還怎麼生存!」
對孩子來說,這其實是個強盜邏輯,就好比,我捅你一刀你喊疼,我說,沒事,我多捅幾刀你習慣了就不疼了。
好吧,我不疼了,因為我死了。
打擊就是打擊,根本就不存在打擊式教育,披上「教育」的外套,不過是為了給自己的不當行為找一個合理化的借口。
經常被父母打擊的人,會極度自卑,常常會陷入強烈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
我就是被當眾打擊長大的。。。。。。不自信,不願與人結交,總感覺任何人都比我強百倍萬倍,總認為所有人都瞧不起自己!即使我的答案是很標準的也會認為任何一個人的答案都比我正確!我會改變自己的答案!親身經歷真實感受。。。。
我覺得就是自我救贖。既然父母沒有辦法幫你,也不理解你,那你就得自己幫自己。充實自己,找更多的書來讀,只要是能幫助你的書,無論心理或是專業。另外,也要選擇性失聰,就是打擊你的別聽,有道理的得聽。可以讀一讀《與原生家庭和解》這本書。
『肆』 你認為在家庭中,嚴母慈父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呢為什麼
在家庭中嚴母慈父的教育方式是正確的,他們扮演著不同角色。如果兩人都用同樣態度面對孩子,孩子就很容易鬆懈,認為父母很容易答應無理要求,這對於孩子的成長相當不利。在母親嚴厲教育之後,父親可以出來指正孩子缺點,並且進行改正,孩子也能明白錯誤,這也是父母的無奈之舉,只能通過這種方式,才能夠達到教育目的。之所以正確是因為有時候旦凱母親批評太過厲害,需要一個人從中調節才能使場面平緩起來,那麼讓我們具體了解一下吧!
總之,有的孩子懂事的時間比較晚。父母要慢慢進行引導,不要過多去逼迫孩子,給孩子一些成長空間。
『伍』 父母對自己很苛刻,該如何與他們進行溝通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發展,現在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於是就會有很多父母在對待自己孩子教育的問題上會特別的嚴格,雖然看起來這樣對待孩子是有一些不近人情,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他們也是為了讓孩子以後有一個更好的發展,畢竟沒有哪個父母是不疼愛自己孩子的。
如果說真的覺得父母對自己的要求過於高,自己的壓力有些大的話,是可以找個合適的機會跟父母講明白自己的想法的。讓他們知道自己其實是明白他們的心意,但是不管怎麼說自己始終是一個孩子,可以讓他們對自己的要求稍微放鬆一些,不用那麼嚴格。不過在說這些話的時候,一定要做好一定的思想准備,畢竟這是一個長久戰,不是你說了他們就會立即明白的。
『陸』 都說嚴父出孝子,父親嚴厲教育真的好嗎
《禮記·大學》有雲: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作為孩子,理應孝順,作為父母就應該用慈愛來對待孩子。只有父母慈愛,孩子才會孝順,不然過於嚴厲的父母,是不可能教育出孝順的孩子。
可是現在流傳的教育理念就是嚴父出孝子,這就導致很多父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格外嚴厲。雖然家長的嚴厲,在家長看來也是為了孩子好。可是到了孩子眼裡,反而會變味,因為他們可能無法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案例
張先生在別人眼中就是一個非常嚴厲的父親,因為在教育孩子上,他始終保持著高標准、不苟言笑的特點,對孩子總是非常嚴肅。例如張先生的孩子,在一次考試中考了班級的第一名。換做別的家長,肯定是非常高興了,可是張先生依舊沒有給孩子好臉色,反而質問孩子為什麼沒有考年級第一。
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所以張先生的孩子,從來沒有聽到過來自父親的贊美。而張先生也為他過於嚴厲的教育承擔了後果。孩子上了初中之後,基本就不再跟張先生說話,問孩子為什麼,孩子就說道:「我恨自己的父親了,別人的父親對自己的孩子都非常,可是他卻如此嚴苛我,大握逗我恨死他了。」
當孩子做好一件事情之後,父親就應該及時轉化自己的角色,擔當一個慈父,積極肯定和鼓勵自己的孩子。只有孩子接受到了來自父親的肯定,他的內心才會有極大的滿足感,有了這個自信,孩子在面對下一次困難的時候,也就會表現得更加出色。
無論是擔當嚴父還是慈父,父親的根本目的就只有一個,那就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因此,父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不應該拘泥於形式,而是應該從孩子的感受出發,最大限度地滿足孩子。
如果有的孩子適合嚴父教育,那麼父親嚴厲,也就無可厚非。相反,如果孩子不適應這種教育方式,家長就應該及時改正。
『柒』 有一對嚴厲的父母會對你的人生產生怎樣的影響
和嚴厲的父母相處,自己的人生也是中規中矩,同時也會帶有很多壓力,如果父母要求的過於嚴格,那麼自己的生活可能說很痛苦。自己從小被約束的很厲害,什麼事情都不能做,所以感覺自己就像牢籠里的小鳥,到將來自己的成長,愛情生活各個方面都會受到影響。
沒有一個人願意被人牽著鼻子走,大家都希望能夠得到父母認知,還有理解父母能夠俯下身子對孩子說話,不希望父母高高在上樣子,真是一個很恐怖經歷。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有一對善解人意的父母來對待他們。
『捌』 為啥父母管得越嚴,孩子就越反感呢
越來越多的父母時常的反映和孩子無法溝通,此類型的父母通常的時候沒有辦法掌握管教孩子的尺度,導致的結果就是和孩子的關系越來越遠,家庭和諧出現問題。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不僅僅是榜樣和老師,更是要成為不斷學習的學生,在學著教育引導孩子的同時也在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斷的努力,才能讓孩子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讓孩子更好的進步和變得優秀。
『玖』 家長太嚴厲好不好
家長太嚴厲不好,弊端多,如今的小孩子自尊都尤其強,並且十分的判逆,因而有很多家中的教育都是會很嚴苛,可是嚴苛教育有很多弊端,寬嚴並濟才是好的教育。
嚴苛教育的缺點
1、限定孩子的充分發揮
父母過度嚴苛的教育,會讓孩子做一些事兒或是一些決策的情況下,顧忌過多,乃至是舍棄自身的決策,那樣會限定孩子的充分發揮,不利孩子自身工作能力的展現。
2、孩子與父母關聯不親密無間
因為家長的過度嚴苛的教育,會讓孩子對父母造成一種束縛,在父母的眼前始終維持聰明的品牌形象,沒法和一切正常的家庭成員關系那般親密無間。
3、危害孩子的性情
過度
嚴苛的教育,非常容易讓孩子造成極端化的性情,要不判逆性尤其強,要不過度柔弱,這種都恩可以危害孩子將來的發展趨勢。
4、危害孩子的心理狀態
長期性髙壓自然環境下生長發育的孩子,會存有一種心理狀態上的黑影,乃至會造成心理問題,發生心理病。
寬嚴合度的教育才算是好的教育
1、家長要賢明豁達,容許孩子犯錯誤
孩子終究是孩子,只需他想發展,那麼他就一定會犯錯誤。設想,世界上有難以不犯錯誤的人?我們不也是在不正確中成長么?擁有這一觀念,家長看待孩子的不正確或許就包容的多了。
其次,孩子犯錯誤有各種各樣,例如,見到桌子上的工作收走起來,他去拿,很有可能就將碗擺脫,它是好心辦壞事。家長只需對他說辦事的標准就可以了。針對知錯不改的小不正確,家長能夠換個教育方法,跟孩子協議書犯錯誤的懲罰措施,這便會大幅度降低雀畢「犯罪率」。
2、家長對孩子教育要嚴慈相濟
俗話:嚴真如歲緩愛,松是害,無論不教要受到影響。這僅僅講了家中教育的一個層面。確實,如今大城市的家中,全是一孩,家長的嬌慣嬌生慣養狀況普遍現象,應當以此為戒。
另一方面,對孩子要給與無私的愛,遠大的愛,不管孩子考試成績是不是出色,無論是不是常常犯錯誤。正所謂嚴慈相濟,嬌慣當棄。
但,務必與此同時告知孩子,他接納父母渣模的愛,是要投入應負的責任的,這就是勤奮發展,不能鬆懈。
孩子學習培訓可以不出色,但孩子不得不勤奮;孩子可以不考上大學,但孩子不可以不成器。家長謹記:容許孩子挑選不一樣的發展路面,但父母決不塑造一個庸才!
『拾』 你怎樣看待那些對待孩子超級嚴格的父母
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教育方式,嚴格或者是溫柔都是鎮爛隱每個父母不同的選擇。教育方式和父母的自身經歷和文化水平也有著密切聯系,孩子的成長也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著密切聯系,所以每隊父母在選擇教育方式時都應該慎重並不斷完善教育方式。孩子是一張白紙,父母是他們白紙上最為濃重的一筆,愛護自己的孩子本就是父母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