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說服父母
(1)要想說服父母,我們可以多向父母「獻殷勤」
你可以認為這是在拍父母馬屁,關鍵看你「獻殷勤」的話說得高不高明,要把話講得動聽,父母聽得順耳。例如,如果父親因為你男朋友很窮,而不同意你們在一起,你就可以說:「爸爸,你知道我為什麼會選擇他嗎,是因為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您的很多優點,我相信,他一定會像您對我媽一樣,讓我幸福的。」
(2)利用類比的方式和父母講道理
在說服父母時,我們可以巧妙地把父母曾經的經歷和自己目前的情況進行類比,並通過類比求得父母的理解,這樣更容易說服父母,讓父母找不到反對的理由。泰德大學畢業後,想去非洲游歷,但是他父親不同意。於是,泰德對父親說:「爸爸,您以前經常告訴我說,您16歲就離開家庭,自己獨自去遠方城市上學,然後自己找工作,自己一個人奮斗。我現在比你當時還大好幾歲呢。因為一直受您的影響,渴望像您年輕時候那樣去闖盪,所以我才有了今天的決定。爸爸,希望您能夠理解我,支持我。」
於是,泰德的父親再也不堅持自己的意見,泰德成功地說服了父親。在這個案例中,泰德的父親曾經用自己年輕時的經歷來教育兒子。當泰德成年後,他渴望獨自闖盪一番,便將父親年輕時類似的經歷作為論據,進行類比,自然就對父親有了比較強的說服力。父母為了在子女的面前樹立威信,對於自己曾經在子女面前說過的話一般不會輕易失信,因此,我們在說服父母時,可以適當利用父母的這種心理,以他們曾經說過的話作為論據,自然就很容易說服他們了。
(3)擺出詳細可行的計劃,讓父母明白你已經考慮周全
讓父母看到你成熟的一面。只要你有理有據,說話時邏輯清晰,父母一般會認真考慮你的意見。
(4)向父母表明你堅決的態度
潘麗和胡安談戀愛,父母不同意。潘麗對父母說:「我決心已定,即使以後跟著胡安吃苦受累也心甘情願,希望爸媽能明白,並理解我的心思。如果你們實在不同意我也沒有辦法,你們就當沒有生我這個女兒吧。不過,我還是希望你們能理解我,支持我,那樣,我會感謝你們的。」當喬茜說完這些話,父母自然無話可說。他們見女兒決心已下,就不再反對了。在這里,女兒的決心起了重要作用。
總之,我們一定要本著尊重父母、孝敬父母的原則,盡量以商量的語氣和父母進行溝通。當然,如果自己的意見經不起推敲,甚至是錯誤的,那就不是要說服父母了,而是應該理智地放棄自己的意見,採納父母的意見。
B. 想讓父母去體檢,可他們總說花冤枉錢不願意去,該怎麼勸說
你是個孝順的孩子,你為了父母的健康勞心勞力,父母是為了省錢才不願意去體檢的,你可以買兩張體檢的卡,你說是公司發的福利,讓你們孝順父母的,不用的話會過期作廢,可惜了,那麼老人也就不捨得浪費了,所以肯定會去的。
C. 怎樣說才能讓爸媽媽感受到我上學的壓力大
和父母實話實說。把自己感受到的一切,孝胡都告訴父巧沖攔母,請他們理解你目前的一切。父母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判宴優異,出類拔萃;但孩子做起來件艱巨的事情,未必能做到。
D. 怎樣說服父母
父母年紀大了,多半會變得非常固執,是很難說服的,現在提供一下幾個方法,可以提高有效說服父母的幾率。
一、老人固執的根本原因在於退休後有廢物感和無價值感。
父母他們之所以堅持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就是因為內心的廢物感和無價值感在起作用。就如文化程度低的人就會忌諱別人說自己沒有文化。因此,年老的父母最忌諱的就是說他們不正確,你越說他不對,他就越發固執己見,相反要猛誇父母多說好話,好話一定要說足夠,然後再談「但是我們這個情況有點例外」
說服的模型是:1. 爸爸媽媽,你對這件事情有什麼建議啊?2. 啊呀,你說的太對了。3. 爸爸媽媽,但是我們這個事情有點特殊……
二、握著父母的手說服,或者輕輕揉住脖子後再說服。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與人之間的皮膚接觸,可以頭抬高說服效率。請注意,隔著衣服的捶背按摩,也是有效果的,但是不如皮膚的直接接觸,來的效果更好。如在夫妻之間吵架時,光憑魚眼的勸說,效果遠遠不如皮膚勸說。只需抱住她輕輕的把臉貼上去磨一磨、輕吻一下額頭,娓娓動聽的說道:老公(老婆)別生氣,效果一定很好。
對父母也是一樣的,要多用皮膚說服。
三、老人有個特殊的心理,就是特別容易被孫輩的小孩子牽著鼻子團團轉,某些不涉及太高深的知識勸說,可以完全讓孫輩的小孩子來勸說祖輩,如勸說老人散步、勸說少打麻將,就可以用這個辦法的。
四、請第三方勸說年老的父母
請與父母關系好的第三方或者是大家都認可的第三方權威,來進行勸說,有時效果也會很好的。甚至可以使用ABC說服法。
特別要說明的是老人觀念已經固化,勸說的難度是很高的,即便用了上述方法,也不一定能夠達到你所要的效果,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學了這些辦法,肯定比沒學要好很多。
E. 我們該對父母的養育說點什麼句子
1. 無知的人本想做點好事,結果卻害人不輕;小喜鵲拔出媽媽的羽毛,還以為報答了養育之恩。——藏族諺語
2. 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滅。——蘇聯諺語
3.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諺語
4. 養兒方知娘辛苦,養女方知謝娘恩。-日本諺語
5.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報母恩。-中國諺語
6.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孟子
7.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
8.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9. 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王符
10. 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11. 知恩圖報,善莫大焉。
12.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13.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14. 感謝命運,感謝人民,感謝思想,感謝一切我要感謝的人。——魯迅
15.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16.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17. 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種寶藏。——洛克
18. 感恩即是靈魂上的健康。——尼采
19. 父母的美德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賀拉斯
20. 全世界的母親是多麼的相象!她們的心始終一樣,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21. 沒有感恩就沒有真正的美德。——盧梭
22. 借得大江千斛水,研為翰墨頌師恩。
23. 一父養十子,十子養一父。
F. 孝敬父母用心不在力那句話怎麼說的
事父母能竭其力」。意思是侍奉父母要盡心盡力。孔子粗陪仿及他的學生也多次談到孝道,如「孝悌,為仁之本」、「弟子,入則孝」等等。孝敬父母一直以來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每亂衫個人都必須要有盡孝之念,不要等雙親不在時留下人生遺憾。
但今天我想說的是,盡孝也要量力而行,不知道這種觀點會不會被罵慘,但事實確實如此,我們不能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比如為了讓父母住上大房子,而自己的經濟條件又不允許,於是就去偷,去搶,去做違法的事,而且還冠冕堂皇的說是為了孝順父母,認為應該被原諒,這是極端錯誤的,這也不是孝心了。但買不起我們又會岩纖很痛苦,想慢慢攢錢實現這個願望,只要我們有這個心,並且是真心,說明我們盡力了,這就是孝。
G. 讓家裡人放心的話怎麼說
1、惟願父母親身體健康,能夠舒心。一切安好!
2、願親愛的寶貝,父母一切安好,願歲月溫柔以待,不留歲月的痕跡!
3、縱然有萬般不如意,可依然覺得自己很幸福,越長大越幸福,希望一直幸運下去,願父母康健,願一切安好!
4、每次離開家都難受的厲害,東拉西扯,一句煽情的話都說不得,生怕眼淚一不小心就掉了下來,只願父母家人身體健康,一切安好。
5、在人生中,健康的價值遠勝過聲望和財富。願天下父母,身體健康,一切安好!
6、感恩父母,感恩生命里的每一個相遇。願父母親人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一切安好。
願父母一切安好的句子 願父母身體健康的句子
7、家就是父母在的地方。今年不能回家過年,願家裡一切安好。
8、在我們這個年齡階段,最恐怖痛苦的問題就是面臨父母老去和疾病,每每想到都能從夢里哭醒,願父親一切安好。
9、感謝相游攜察遇,感謝陪伴,願家人一切安好,願所有美好神茄與溫暖如期而去。
10、父母總是以為我不會長大,他們錯了。我總是以為父母不會隱頌變老,我也錯了。 願,一切安好!
H. 說什麼話能讓父母安心!
要想讓父母老散模不為你操心,侍緩你就要自立、自強,生活上讓老人掘源安心,工作上讓老人放心,做出個樣來,父母看到你一切都可以不用他們擔心了,他們也就感到欣慰了。
I. 說什麼話能讓父母安心!
首先,我希望你能夠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高中讀完,接著強烈建議等到大專畢業以後再選擇找工作。當今這個社會大學已經普及了,在招聘的時候,很多企業對學歷都是有最低要求的,起碼也得是個大專學歷才能有進入企業從事稍微體面一些的工作的機會。假設你把高中讀完後選擇工作,只能找一些服務員之類的低層次的工作,不但收入少而且非常累。開始時你覺得你比同學早掙錢有優越感,但是以後呢,大學畢業的同學起步工資比你在服務業干幾年的工資都高,那個時候你的心態還會保持優越嗎?
父母對你的不放心也是擔心你看得不夠遠,因為眼前的小小挫折而耽誤了你生的發展。所以,如果你想讓父母安心,你必須要直視著他們的眼睛,然後語氣堅定地說出你輟學以後如何讓自己在社會上獨立生活的可行的計劃,然後踏踏實實的去執行你的計劃,從行動上讓他們看出來,你不上學也可以養活自己的好好的,而且以後如果後悔了也要自己承擔,因為當初這是你自己選的,你自己也說了你到了法定成人的年齡,可以獨立自主了。
另外,因為和老師有矛盾就不想去上學了?老師在你畢業以後就成為了過去,多少同學都想不起來以前的老師是誰了。老師教育學生一方面為了掙錢,一方面也是為了育人,你成功了他又不會得到什麼直接的好處,你學壞了對他也沒有特別的損失。老師之所以批評你主要就是為了要讓你成才,為什麼你還會討厭老師呢?
J. 如何說服父母年紀大了不要做苦力
子女心疼父母,不想他們操勞,希望他們能夠安心養老,這點很值得稱贊,另一方面,父母之所以還想工作,無非是想減輕孩子的經濟壓力,能幫一點是一點,這作為子女應該理解並反思。從樓主的描述看來,是一個很有愛的幸福家庭,所以要想改變父母的想法,只有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顧慮,也就是孩子們能夠承受家庭的經濟開銷,父母的養老規劃,那個時候就他們才能夠安心地聽孩子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