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怎麼教育孩子尊敬父母

怎麼教育孩子尊敬父母

發布時間:2023-03-17 23:19:13

㈠ 怎樣讓孩子學會尊重父母

怎樣讓孩子學會尊重父母

你知道怎樣讓孩子學會尊重父母嗎?人們都說百善孝為先,特別是孩子要從小培養,那該如何讓孩子學會尊重父母呢,你想知道怎樣讓孩子學會尊重父母嗎?接下來由我來給你分享怎樣讓孩子學會尊重父母吧。

怎樣讓孩子學會尊重父母1

讓孩子了解養育的辛苦與不易

現在的孩子,多數不知道父母賺錢辛苦,爸爸媽媽覺得孩子太小,與他們溝通工作上面的事情完全是天方夜譚。因此,孩子想要什麼就給錢去買什麼,不想掏錢的時候,就訓斥孩子,這樣的舉動並無益於我們維持父母形象,也讓無辜的孩子成了「犧牲品」。

為了讓孩子更合理地消費,讓他們知道養育的辛苦與不易,我們應該適時提起自己工作上的事情,讓孩子知道賺錢辛苦,不能一看見喜歡的就向爸爸媽媽要錢去買,不買就鬧。這樣,既恢復了孩子的知情權,也能讓孩子珍惜自己現有的'生活,從心裡產生對父母的尊敬和感激。日後,當孩子再次看見喜歡的東西想要購買時,就會想起爸爸媽媽賺錢不易,會思考完畢後再決定是否購買。

■ 從生活小事開始,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習慣

我們培養孩子孝敬父母,就是希望孩子能做到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慮、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而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習慣性行為,我們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從幼年時期開始培養孩子。比如飯後要求孩子主動收拾碗筷、自己的小衣服可以自己洗滌、自己的房間自己收拾等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不要包辦,而應該給孩子發揮的機會。孩子經常鍛煉,自然會形成良好的習慣。

當然,一切不能操之過急,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及個性特點來具體引導、耐心培養、熱情鼓勵。這樣,既培養了孩子愛做家務的好習慣,也培養了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一舉兩得,我們做父母的何樂而不為呢?

■ 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最好的榜樣

我們一直因為孩子對自己的惡劣態度而感到困擾不安,那麼,我們對待自己的長輩是否就有良好的態度呢?孩子的好習慣是我們培養的,那麼,孩子的壞習慣是跟誰學的呢?答案也是我們自己。

怎樣讓孩子學會尊重父母2

1、家長要以身作則,

先尊重孩子 對於很多家長而言,可能依仗著自己的身份,往往會對孩子各種強制,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極其不公共的局面,時間久了也就會影響到孩子,那麼想要孩子去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就變得很艱難了,只有父母很好的尊重孩子,才能夠很好的影響著孩子去尊重別人。

2 、及時糾正和教育孩子

如果孩子不尊重人的時候家長要給孩子做示範,比如:孩子想要拿一個玩具,但是玩具放的太高了他自己拿不到,剛好一個叔叔或者阿姨幫忙拿了下來,這時候孩子不僅沒有向對方道謝,還自顧自的玩了起來,這時候家長就要站出來說「謝謝你幫我的孩子拿了玩具」。並私下教育孩子「叔叔幫你拿了玩具你是不是應該像叔叔道謝呢?」讓孩子學會自我反省。

3 、學會認錯

做錯了事要學會道歉,而不是一味的撒謊,家長也是如此,有的家長之前答應好帶孩子去遊玩但臨近出行日期就會以各種借口推辭,並且反悔,這個時候家長要向孩子認錯,讓孩子知道他沒有被忽視並且他是被尊重的,從而孩子也會以家長為模範,出現類似情況會學會認錯。

4、 不給別人起外號

外號是對別人最大的不尊重,因此家長要加強對孩子的教育,不要讓孩子給別人起外號,成為校園霸凌者或幫凶。如果孩子給別人起外號,家長可以讓孩子有相同的經歷,從而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

㈡ 怎麼教育孩子尊重父母

古語說:“百善孝為先。”可見,“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親情也是眾多情感中最為重要、不可缺失的一種情感。尊敬老人、孝敬父母,也是我們的教育前提。那麼,怎麼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呢?下面是我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怎麼教育孩子尊重父母

■ 讓孩子知道長幼有別,尊重父母

在許多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並沒有處在一個合理的平衡點上:要麼就是疼愛過度,要麼就是過於嚴厲,不左就右,很難權衡。

為了讓孩子學會孝敬父母,我們首先要懂得尊重孩子。只有將這個平衡點維持在最好的位置上,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才能合理平穩地發展。孩子應該在我們的幫助與指導下生活與學習,而不是被父母完全掌控。

我們只有給予孩子適當獨立的空間,孩子才有思考的餘地。否則,只是按父母的吩咐行事,就變成了我們跟孩子要孝敬,而不是孩子主動孝敬父母了。

■ 讓孩子了解養育的辛苦與不易

現在的孩子,多數不知道父母賺錢辛苦,爸爸媽媽覺得孩子太小,與他們溝通工作上面的事情完全是天方夜譚。因此,孩子想要什麼就給錢去買什麼,不想掏錢的時候,就訓斥孩子,這樣的舉動並無益於我們維持父母形象,也讓無辜的孩子成了“犧牲品”。

為了讓孩子更合理地消費,讓他們知道養育的辛苦與不易,我們應該適時提起自己工作上的事情,讓孩子知道賺錢辛苦,不能一看見喜歡的就向爸爸媽媽要錢去買,不買就鬧。這樣,既恢復了孩子的知情權,也能讓孩子珍惜自己現有的生活,從心裡產生對父母的尊敬和感激。日後,當孩子再次看見喜歡的東西想要購買時,就會想起爸爸媽媽賺錢不易,會思考完畢後再決定是否購買。

■ 從生活小事開始,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習慣

我們培養孩子孝敬父母,就是希望孩子能做到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慮、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而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習慣性行為,我們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從幼年時期開始培養孩子。比如飯後要求孩子主動收拾碗筷、自己的小衣服可以滲伏自己洗滌、自己的房間自己收拾等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不要包辦,而應該給孩子發揮的機會。孩子經常鍛煉,自然會形成良好的習慣。

當然,一切不能操之過急,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及個性特點來具體引導、耐心培養、熱情鼓勵。這樣,既培養了孩子愛做家務的好習慣,也培養了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一舉兩得,我們做父母的何樂而不為呢?

■ 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最好的榜樣

我們一直因為孩子對自己的惡劣態度而感到困擾不安,那麼,我們對待自己的長輩是否就有良好的態度呢?孩子的好習慣是我們培養的,那麼,孩子的壞習慣是跟誰學的呢?答案也是我們自己。

孩子的模仿力與觀察力都很強,我們對待自己的長輩是什麼態度,孩子對我們就是什麼態度,這就是最直接的影響,我們就是孩子或好或壞的榜樣。

所以,我們在工作之餘要多與老人相處,自己首先要做到孝敬長輩。這樣,孩子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古代“小皇帝”孝敬父母案例:

公元前206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親患賀沒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湯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

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有詩頌曰: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後三載病,湯葯必先嘗。

這就是古代《二十四孝》中最著名的“親嘗湯葯”的故事。可是,對於現在的一些獨生子女,我們再也找不出如此的範例了。不好的例子倒是舉不勝舉,比如吃飯時,孩子愛吃的,全家人都不準吃,只能由“小皇帝”自己禪喊納品嘗,獨占獨享。

吃過飯後,孩子放下碗就跑去玩了,全然不顧餐桌上的一片狼籍,更不要說幫著爸爸媽媽收拾碗筷了。父母的百般呵護、細致入微,換來的只是孩子的理所當然,凡此種種,都讓我們憂慮。

尊重別人的名言

1、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進程中的伴隨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條件。——弗洛姆

2、尊重別人的人不應該談自己。——高爾基

3、尊重別人,才能讓人尊敬。——笛卡爾

4、一種天性的粗暴,使得一個人對別人沒有禮貌,因而不知道尊重別人的傾向、氣性或地位。這是一個村鄙野夫的真實標志,他毫不注意什麼事情可以使得相處的人溫和,使他尊敬別人,和別人合得來。——洛克

5、一種雖然拙劣的辯詞或平凡的觀察,如果這樣提出來,前面加幾句尊重別人的意見的話,他便可以得到更多的榮譽和重視。——佚名

6、要尊重自己,首先要尊重別人。——佚名

7、要尊重每一個人,不論他是何等的卑微與可笑。要記住活在每個人身上的是和你我相同的性靈。——叔本華

8、我們平等的相愛,因為我們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列夫·托爾斯泰

9、對於應尊重的事物,我們應當或是緘默不語,或是大加稱頌。——尼采

10、對人不尊敬的人,首先就是對自己不尊重。——陀思妥耶夫斯基

11、對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對自己的不尊敬。——惠特曼

12、對別人的意見要表示尊重。千萬別說:“你錯了。”——卡耐基

13、不尊重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尊重他。——席勒

14、幫助人,但給予對方最高的尊重。這是助人的藝術,也是仁愛的情操。——劉墉

㈢ 怎樣教育孩子孝敬父母

培養孩子從小孝敬父母、關心他人的習慣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下面我為你整理了教育孩子孝敬父母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方法
1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是孩子學習和模仿的物件。因此父母要以身示範,樹立良好的榜樣,如果父母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不關心,又如何讓孩子去孝敬你、關心你呢?

2父母應給予孩子愛

父母應給予孩子愛,讓孩子獲得愛的滿足。如經常陪孩子一起做游戲、做家務,多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但是愛應是理性的,不可過度,要讓孩子懂得:父母愛自己,自己也應愛父母。

3讓孩子參加一些家務勞動

讓孩子參加一些家務勞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他們知道勞動的辛苦和快樂,從而體諒父母的辛苦。

4讓孩子懂得「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個道理

讓孩子懂得「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個道理。要讓他們學會回報,回報自己的父母,回報別人,比如父母生病後,孩子不知怎麼做,你可告訴他,他生病時你們是怎麼做的,讓孩子像你們照顧他那樣來照顧你們,平時可要求孩子問候上下班的父母,為父母捶捶背,倒水,拿鞋子等,總之要從小,從點點滴滴的小事開始培養,孩子在家裡能孝敬父母,到社會上才有可能關心他人
教孩子孝敬父母技巧
第一、要從小事入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愁,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如關心家長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親;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護,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孩子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筷子。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第二,要以身作則,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有一個故事是值得借鑒的。從前有一對中年夫婦對年邁的父母很不孝順,他們把老人攆到一間破舊的小屋裡居住,每頓飯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東西給老人。一天,他們看到自己的兒子在雕刻一塊木頭,就問孩子刻的是什麼,孩子說:「刻木碗,等你們年紀大時好用。」這時,這對中年夫婦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請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隻小木碗,拿出家裡最好吃的東西給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轉變了對他們的態度,從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見,父母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現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況還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僅不照顧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計「刮」老人們的財物,這給自己孩子的影響更不好了。因此,我們不得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親,決不能添了兒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說平時因居住地較遠,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在休假日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第三、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從心底里孝敬父母呢?為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了,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得來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里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如此日長時久,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方法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長幼有別的家庭關系。

「合理的長幼有別」與封建家長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謂「合理」,是指全體家庭成員包括子女之間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尤其是在處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時,一定要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盡可能按他們合理的意願辦事。同時,家庭又是一個整體,不能各自為政,總要有人當家長,來「領導」家庭,管理指導家庭全體成員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養者,而且他們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自然應當成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應當在父母的指導幫助下生活、學習。現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陽」,家長卻變成圍著孩子轉的月亮、侍從,這就為孩子形成以我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談不上培養孝敬父母的好習慣了。因此,我們要讓孩子明白自己與父母的關系,知道父母是長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顛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強胡鬧。

第二,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從心底里孝敬父母呢?為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好,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得來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里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三,要從小事入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

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慮,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如關心家長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親;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顧、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孩子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筷子。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於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㈣ 如何教育孩子孝敬長輩

現在的孩子往往自我意識較強,不懂得去關心別人,父母似乎只能為他服務,慢慢的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自私,所以孩子要從小教育孝敬長輩,下面我收集了一些關於教育孩子孝敬長輩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育孩子孝敬長輩方法1

一、要教育孩子孝敬長輩,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樣,平時多體貼關心老人,這樣孩子耳濡目染就會受到熏陶。

二、父母可以從日常小事中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如爺爺為孩子買玩具時、帶孩子玩時,家長都可以適時的教育孩子:"看,爺爺多疼你,你怎麼孝敬爺爺呢?"讓孩子自覺的去思考如何孝敬長輩的問題。

三、也可以讓孩子飼養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在飼養過程中體味做爸爸媽媽的辛勞,讓孩子學會感恩。

四、平時爸媽孝敬父母時最好讓孩子幫助去完成,如買了好吃的首先讓孩子給爺爺奶奶送去,這樣,孩子在無形中就受到了思想教育。

五、平時空閑時可以給孩子講講孩子的成長經歷,從中讓孩子了解一下父母為此付出的犧牲,看似不經意的聊天,卻可以讓孩子記一輩子。

六、從小要教育孩子要體貼父母,並且要給孩子表現的機會,如工作忙時,可以讓孩子替自己倒一杯水,做飯時,可以讓孩子幫助媽媽摘摘菜葉等,讓孩子從小養成體貼父母的好習慣。

七、當然!孩子做的好時,別忘了要誇誇孩子呀!這樣,孩子下次做起來才會更積極。

教育孩子孝敬長輩方法2

第一,明確家庭關系。家庭中,應當營造一種長幼有序的環境,讓孩子從小知曉長幼尊卑。比如等父母長輩都到齊才能吃飯;看電視先徵求長輩的意見等。

第二,堅持細節訓練。孩子的道德標准和生活習慣幾乎完全在家長的引導下建立。因此,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能力,提出具體要求。比如,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可以要求他們“回家主動和父母問好”;中學生可以要求“父母生病時主動照顧”等。

第三,父母以身作則。孩子最善模仿,就像父母的一面“鏡子”。須知,您今天給自己的父母倒一杯水,將來您的孩子就可能端一碗湯,送到您的床前。

教育孩子孝敬長輩方法3

1、父母和孩子一起孝敬老人;

2、讓孩子感受父母的辛苦,給孩子孝敬父母提供機會;

3、要求孩子為老人做事時理直氣壯;

4、讓孩子給爸爸媽媽過生日;

5、從日常生活小事上對孩子提出要求;

6、讓孩子體驗父母的辛苦;

7、耳鬢廝磨中建立親情;

8、用親情故事啟發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

㈤ 8妙招培養孩子孝敬父母

8妙招培養孩子孝敬父母

8妙招培養孩子孝敬父母,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如何讓孩子懂得孝敬父母孩子孝敬父母的品德是教育出來的。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8妙招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相關內容。

8妙招培養孩子孝敬父母1

1、父母和孩子一起孝敬老人。

父母去看望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時,要帶上孩子一同前往,讓孩子親眼看看父母是怎樣孝敬父母的。

那種「只愛自己的媽媽,不愛丈夫的媽媽」的現象,在年輕媽媽中相當普遍。我可以明確地告訴這些媽媽,在婆婆面前,你不稱呼「媽媽」,在婆婆背後,你稱孩子的奶奶叫「老東西」,總有一天,你的兒媳也會稱你為「老東西」。到那時,你的兒子肯定會覺得理所當然!

我的女兒在外地上高中,就在高考前夕,孩子的姥爺病逝,有人說,孩子離家比較遠,又馬上面臨高考,就不讓她回來吧。我們毅然決定讓孩子回來參加她姥爺的發喪、火化、弔唁、追悼會、下葬等活動。我讓她自始至終陪伴著她的媽媽,她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媽媽哭得柔腸寸斷、死去活來的情景,自己也一次又一次地潸然淚下,泣不成聲,內心受到巨大的震撼。她感受到了人失去親人時是怎樣的痛斷肝腸。我認為,這種親情體驗比她高考多考十分八分要重要得多。

2、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要給孩子孝敬父母提供機會。

在現在的不少家庭中,愛只是父母對子女的單向傾斜,而不能實現愛的雙向交流,那麼這種愛就是畸形的愛。孩子只有把父母給他的愛轉化為他對父母的愛,這種愛的種子才算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種人間大愛正是這樣得以傳承的。當年幼的孩子學會了關愛父母之後,才有可能在她長大以後去愛國愛民,去尊老愛幼,去愛天下蒼生。

在一個雙休日,李先生騎自行車帶孩子去公園。看完各種動物表演,孩子李雷十分興奮。回家的路上行人稀少。他對爸爸說:「爸爸,讓我帶你一段怎麼樣?」李先生說:「你沒有帶過人,能行嗎?」李雷說:「讓我試試吧。」爸爸也就同意了。

於是,爸爸坐在車架上,李雷雙手緊握車把,用力蹬動腳踏,車輪滾滾向前。可孩子畢竟還小,騎了七八百米之後,就有些體力不支了,額頭上也滲出了汗珠。最後他喘著氣停了下來,好奇地問爸爸:「爸爸,你每天騎車帶我上學也這么費力嗎?」爸爸說:「我雖然力氣大些,不過每送你一次,我也挺累的,尤其是前邊那個上坡更費力氣。」

到了星期一,李先生照常騎著自行車送兒子上學。騎到上坡時,坐在後邊的李雷忽然跳了下來,用手推著車。爸爸非常欣慰。

3、要求孩子為老人做事時應理直氣壯。

當家長生病或身體不舒服時,要理直氣壯地要求孩子做他應該做的事情,如端水送葯或陪同就醫,不要怕耽誤他學習時間。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就從要從引導孩子為父母做這些小事入手。當孩子對父母表現出不敬重的言行時,要給予適當的批評和懲罰,千萬不要認為:孩子現在還小,還不懂道理,不必多計較他的言行過錯,等他長大了,自然就知道孝敬老人了。這種認識肯定是錯誤的。

4、讓孩子給爸爸媽媽過生日。

讓孩子記住爸爸媽媽的生日,對於初中以上的孩子,完全可以讓孩子主持給爸爸媽媽過生日。家長不要只給孩子過生日,不給自己過生日,這對孩子並不好。

5、從日常生活小事上對孩子提出要求。

如外出時和父母道別,回家和父母打招呼;用餐時先讓父母入座,替父母盛好飯菜;和父母說話應恭恭敬敬,不能出言不遜。當父母不能滿足孩子提出的要求時,告訴孩子不能發脾氣,要體諒、理解父母的難處。孩子如果發脾氣或死磨硬纏,家長要始終堅持原則。家長千萬不要起初不答應孩子要求,孩子發脾氣了,家長讓步了;孩子死磨硬纏了,家長讓步了。這等於鼓勵了孩子不斷提出不合理要求。

6、讓孩子體驗到父母的辛苦。

你不妨把你的日常工作向孩子說一下,或帶孩子去上一兩次班,讓他知道你上班走什麼路線,每天都做些什麼事情,你的'工作中有哪些困難;你還可以告訴孩子下一個月、下一年家裡都需要買什麼東西,需要花多少錢。

總之是讓孩子看到、體驗到父母的難處,而不是只讓他聽父母說「我很辛苦」。

7、耳鬢廝磨中建立親情。

在孩子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家長要要求孩子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給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親情培養,很多時候就是一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細節。從這方面說,我不贊成孩子從上幼兒園或上小學起就到離家較遠的外地去上寄宿制學校,因為這不利於親情培養。親情,就是在一天到晚的耳鬢廝磨中建立起來的。

8、用親情故事啟發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

家長一定要定期抽出點時間和孩子談心聊天,要把自己的難處和家裡的難處有選擇地告訴孩子。通過談話,可以讓孩子體驗親情,啟發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

有這樣一個故事:女兒和媽媽吵架了,一氣之下,女兒轉身向外跑去。她走了很長一段路程,看到前面有個面攤,這才感覺到肚子餓了。可是她摸遍身上的口袋,卻連一個硬幣也沒有。

面攤的主人是一個很和藹的老婆婆,老婆婆看到她站在那裡,就問:「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

「可是,可是我忘了帶錢。」

「沒關系,我請你吃。」

老婆婆端來一碗餛飩和一碟小菜。她滿懷感激,剛吃了幾口,眼淚就掉下來了。

「你怎麼了?」老婆婆關切地問。

我很感激您。我們不認識,而您對我這么好,可我媽媽,竟然常跟我吵架,還罵我。」

老婆婆聽了,平靜地說:「孩子,你想想,我只不過煮了一碗餛飩給你吃,你就這么感激我,那你媽媽給你煮了十多年的飯給你吃,還給你衣服穿,你怎麼就不感激她呢?你怎麼還跟她吵架呢?」

女孩愣了。她匆匆吃完餛飩,開始往家走去,當走到家門附近時,一眼就看見疲憊不堪的媽媽正在路口張望……媽媽看到她,臉上立即露出了笑容:「快回來吃飯吧,再不回來飯都涼了。」這時,女孩的眼淚又掉下來了。

8妙招培養孩子孝敬父母2

妙招一: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孩子最好的禮物。木木的爺爺90高齡了,家裡人都把他當成老小孩,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他。爺爺早上愛到樓下的公園遛彎,和那兒的老人們一起喝茶聊天。媽媽便每天第一個起床,為爺爺准備他愛吃的早點和牛奶,讓他一回來就能吃。要是爺爺回家晚了,就用熱水溫著。而爸爸,無論上班多麼勞累,回家後都要與爺爺說會話,喝喝茶。

爸爸媽媽對爺爺這些溫暖的照顧,木木都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的。平日里他對爺爺也特別照顧,總是逗爺爺笑,也很孝順父母。木木也是爸爸媽媽的驕傲。孩子對孝心的理解一般都是從自己父母身上學來的。父母的孝心觀念,很容易影響到孩子對孝心的理解。因此,我們要想培養一個有孝心的孩子,就要自己先做一個有孝心的人。

妙招二:讓孩子有表達孝心的機會。

我們中國的父母就是太偉大了,竭盡所有把最好的給孩子。我們可以藏一點愛,讓孩子有表達孝心的機會。我家門口有家雞蛋灌餅特別好吃,且分量倍兒足。弟弟之前老吃不完剩下半個。我跟他說以後拿刀切半個,把另外的半個分給爸爸或者媽媽。我媽說:「我不餓,你吃吧。」不過他倒是很乖,每次都切半個而不是剩半個。如果孩子想要給你東西,就欣然地接受他的孝心吧。

孝心體現在一些細節上,父母平時不要忘記讓孩子注意這些細節,要多給孩子一些表達孝心的機會。父母通過對孩子孝心細節的培養,讓孩子漸漸地明白孝的真諦。

妙招三:鼓勵孩子的孝心行為。

好多家長都會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批評,很少在正確的時候表揚。其實這些是十分錯誤的行為。我們應該在孩子正確的情況下多表揚,讓他增加這種正確行為,這樣起到的作用會更好。在我弟弟小時候,我就給他講孔融讓梨的故事,有一次他和我媽去倒垃圾,她把一小袋垃圾給了我媽,把大袋垃圾留給了自己。還說自己是另一種孔融讓梨。

我媽表揚了他,並給他買了他最愛吃的罐頭。他的心裡美滋滋的,後來就特別愛倒垃圾。當孩子表達自己的孝心時,一定要給孩子這個機會。並對他提出表揚,而且表揚一定要有及時性。這種表揚可以產生正強化作用,使孩子願意去做這件事情。

妙招四:絕不溺愛孩子。

孩子們有時候寫日記會寫到父母的溺愛是一種負擔,他們也並不希望父母溺愛自己。

如果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那你的孩子真的可能事事依賴父母,也很少會替你考慮。父母的溺愛是孩子溫柔的毒葯,會讓孩子有許多富貴病。

在溺愛下長大的孩子,可能會形成一種觀念:父母的愛是理所應當的。所以他們很少去感恩,更不要說去孝順或者愛父母了。如果是這樣的話,其實是孩子的悲哀,也是父母的悲哀。

妙招五:讓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

說到換位思考,其實可以讓他親自感受。舅舅開大卡車送貨,一走就是好幾天。姥爺常常告訴小表弟舅舅多麼多麼累,讓他一定要好好學習。不過他好像只學那麼一陣子,一會就不行了。

有一次,舅舅出去帶著他。他看著舅舅沒日沒夜地開車,一天就吃一頓飯,腰疼還堅持握著方向盤,一個人裝車,一個人卸貨……他好像一下子明白了舅舅不容易,回家後不用別人說,自己就認認真真寫作業了。

㈥ 如何教育孩子孝敬父母有哪些方法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人的起碼規范,不會孝敬父母的人,在社會上就不會寬容別人。那麼如何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呢?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的方法
1.讓孩子知道父母為孩子和家庭付出的辛苦

讓孩子了解父母通過勞動給自己的一切是用心血汗水換來的,要百倍珍惜,並要有感激之情。父母應根據孩子的年齡,所提出的問題,決定讓他們了解家庭經濟問題到什麼程度。家境困難的,使孩子了解家庭的經濟狀況,懂得生活應該儉朴,與父母共同克服困難;家庭富裕的要讓孩子知道富裕更是父母辛勤勞動換來的,要在學習、品德上努力上進,珍惜父母的勞動所得。

2.父母要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父母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教育孩子。父母怎樣對待長輩,孩子將來就會怎樣對待父母。當孩子明白他有為家人的歡樂、幸福出一份力,並能自覺地為維護家庭利益而努力,甚至限制自己的一些需要和願望時,孩子的家庭責任感就已經建立起來了。

家庭責任感是社會責任感的基礎。社會責任感是一種高尚的感情,它要求個人處理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到對社會、對公共利益的影響,並自覺抵制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

要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擴大為社會責任感,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榜樣。比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關心爺爺、奶奶、伯父、伯母、堂兄妹、表兄妹等親屬,當知道他們當中有人生病了,帶上孩子去探望,當他們求助時,盡自己所能給以幫助。然後引導孩子尊敬老師、關愛同學、鄰居,進而關心幫助社會上不相識的人。

3.讓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教育孩子盡早學會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並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這樣可以使孩子從中體驗父母的辛苦,減輕父母的負擔。

4.教會孩子同情、體諒和憐憫別人

父母要從小教育孩子眼中有人,學會理解父母,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權歡樂、幸福,孩子不僅應知道自己有需要和願望,還應想到父母和親人的需要和願望。

父母要教會孩子對人有同情心,告訴孩子為了實現父母和親人的願望,可以適當地限制或放棄自己的部分需要和願望,比如父母應堅持讓孩子把好吃的先讓給長輩;與孩子一同上街購物,要求孩子幫助拎些東西;父母下班回家,應主動讓父母安靜休息,當家裡條件不許可時,限制自己的某些需要與願望等等。

5.具體要求和訓練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不是抽象的說教,而是有具體內容的訓練。如教孩子學會根據性別年齡稱呼“叔叔”、“阿姨”、“老爺爺”、“老奶奶"等;聽父母說話時要認真,眼睛不東張西望,不插嘴;父母批評時不頂嘴,不任性;在家要當父母的小幫手;要知道父母的生日,主動為父母祝賀生日;有好吃的,先讓父母嘗等等。孩子從小事做起,天天訓練,就可以形成習慣。
孩子不孝敬父母的原因
一、父母的溺愛使孩子內心無愛

現在的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出生那天起,就把全家的目光都吸引過來了。全家人視其為掌上明珠,真可謂“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如果用畫圖表示,那麼圖上的箭頭都是指向孩子的,這就是現在很多家庭中大人對孩子的愛。孩子在這種溺愛的環境中長大,導致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責任感,只知道接受愛,而不懂得付出愛。孩子內心沒有愛,就無法去愛他人,也就不懂得孝敬父母。案例中的巍巍不懂得孝敬長輩,就與家長的溺愛有關。

二、父母重智輕德使孩子問題多

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應是“以德育人”,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自然觀和道德觀,從而建立起實現其自身發展的思想道德基礎。但事實上,家長大都希望孩子將來從事文化、教育、科研或醫務工作,對孩子智育方面的關注大大超過德育方面。這種“重智輕德”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一些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沒有把學會做人當作自己的首要任務,當然也就不會顧及如何孝敬父母。

三、父母對長輩的不孝影響了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榜樣是最有效的教育“工具”。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孩子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和父母朝夕相處,日夜為伴,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模仿性更強。父母待人接物、對待爺爺奶奶的態度等,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這種影響是在無意識中產生的,其作用也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案例中,巍巍對父母和爺爺奶奶不敬的表現,就是父母對爺爺奶奶不敬的翻版。

四、家長用自己的行動抵消了言語教育的效果

有些家長在言語上要求孩子體諒父母,孝順長輩,而在實際行動中,卻沒有嚴格要求孩子,如在長輩面前,總是先將好吃的食品拿給孩子吃,家長常常抱怨孩子不孝順父母,實際上是自己說一套做一套導致的。案例中,巍巍的父母用自己的行動抵消了言語教育的效果。

五、家長忽視了從點滴小事培養孩子的孝心

家長要教育孩子孝順父母,必須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長期培養,點滴做起。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逐步具備孝順父母的美德。案例中,巍巍的父母很少下廚房,七十多歲的奶奶不僅要做好飯菜,飯後還要洗碗刷鍋、打掃廚房,巍巍的父母不幹家務活,巍巍更不做這些事情,培養巍巍孝敬父母就成了一句空話。
怎樣培養孩子養成孝敬父母的習慣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長幼有別的家庭關系。"合理的長幼有別"與封建家長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謂"合理",是指全體家庭成員(包括子女)之間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尤其是在處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時,一定要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盡可能按他們合理的意願辦事。同時,家庭又是一個整體,不能各自為政,總要有人當家"長",來"領導"家庭,管理指導家庭全體成員的生活。父綆是家庭生活的供養者,而且他們有豐富的生產經驗,自然應當成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年人)應當在父母的指導幫助下生活、學習。

現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陽",家長卻變成圍著孩子轉的月亮、侍從,這就為孩子形成以我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談不上培養孝敬父母的好習慣了。因此,我們要讓孩子明白自己與父母的關系,知道父母是長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顛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強胡鬧。

第二,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從心底里孝敬父母呢?為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了,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得來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里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三,要從小事入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虎,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如關心家長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親;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護,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

孩子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筷子。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第四,要以身作則,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 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有一個故事是值得借鑒的。從前有一對中年夫婦對年邁的父母很不教順,他們把老人攆到一間破舊的小屋裡居住,每頓飯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東西給老人。一天,他們看到自己的兒子在雕刻一塊木頭,就問孩子刻的是什麼,孩子說:"刻木碗,等你們年紀大時好用。"這時,這對中年夫婦猛然悟,把自己的父母請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隻小木碗,拿出家晨最好吃的東西給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轉變了對他們的態度, 從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

可見,父母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現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況還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僅不照顧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計"刮"老人們的財物,這給自己孩子的影響更不好了。因此,我們不得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親,決不能添了兒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說平時因居住地較遠,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在休假日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長時久,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猜你喜歡:

1.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2. 孩子在家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3. 父母在家裡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4. 怎麼教育孩子感恩父母的方法

5. 好的父母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㈦ 如何教育孩子尊重父母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他們是百依百順,所以導致孩子對父母不尊重。那麼如何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呢?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尊重父母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尊重父母的方法
(一)一個中國父親和一個英國母親

一位中國父親是一個公司的老總。平時不苟言笑,對下屬也十分嚴厲,大家和他相處都小心翼翼。然而他對自己的兒子卻唯命是從。他的兒子是一個非常沒有禮貌的年輕人,總愛惹是生非。每次他想辦法把兒子介紹進朋友公司工作,那個“男孩”干幾個月甚至幾天就離職了,這位父親為此得罪了不少朋友,以至於沒人願意再幫忙接收這個年輕人。

即便父親已經用了自己所有的人脈關系幫兒子找工作,這個兒子卻並不領情,埋怨父親總給自己找一些“低端”的工作,工資不高、工作辛苦或者沒有前途。然而那些工資高或者有前途的工作,沒有一件他有資格去做。兒子這樣無理的行動並未引來父親的反思,反而讓他非常內疚,在兒子生日那天,他為兒子買了一輛豪車以示歉意。

我們再來看一位英國的母親。

羅莎在兒子兩歲的時候和前夫離婚,此後又經歷了一段婚姻,但並不幸福,不久又再次離婚。兩次失敗的婚姻讓羅莎很絕望,兒子成了她的精神支柱。到兒子青春期的時候,她感覺自己已經完全無法控制孩子了。那時孩子經常逃學,夜不歸宿,或者帶一些奇怪的朋友回家住,她已經沒有辦法干涉。每次問兒子在做什麼,他就嫌她煩。如果問得太多,兒子會把她趕出卧室,或者威脅她要離家出走。她很怕失去兒子的愛,完全不敢忤逆他。

這兩個案例可能很極端。大部分的孩子並不會走到這一步,但有一個現實卻不能忽視——現在的孩子似乎更加“叛逆”了,也更加不懂得“尊重”別人。

一個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將會面臨相當緊張的人際關系,以及並不和諧的婚姻關系。

(二)來自孩子的“家庭暴力”

過去我們都認為,孩子害怕父母,但現在真實的現狀卻是——父母越來越害怕自己的孩子。過去一個世紀,家庭的關系似乎發生了倒轉(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從絕對的家長權威制,到現在常見的孩子被嬌縱,父母權威越來越弱。

為什麼會這樣?

現代的父母都更加開明了,他們希望孩子有一個更加自由的成長環境。同時,現在社會中關於如何教育孩子的呼聲也幾乎一致偏向於“不要責罵、責打孩子”,家長對於孩子的管教越來越“溫和”。此外,有些爸媽童年的時候可能沒有受到自己父母的良好照顧,他們對孩子的寵溺有加,也是對自己童年的一種補償,比如,“我小時候父母總是不能滿足我,我現在要盡量滿足自己的孩子。”

越少對孩子說“不行”,越來越害怕傷害孩子的感情,“叛逆”、“難以管教”的孩子越來越多。

美國一位兒童心理問題咨詢師Sean Grover,提出了一個觀點——來自子女的家庭暴力。

當我們說“家庭暴力”的時候,我們想到的可能是來自於伴侶的“暴力”,但是家長有沒有注意到來自於自己孩子的家庭暴力呢?

那個你曾今可愛的小天使,某天開始對你冷言冷語,甚至辱罵嘲笑,一旦你沒滿足他們的要求,就發脾氣或者對你使用冷暴力甚至威脅,你非常恐懼失去他們的愛,不知道除了想辦法“滿足”他們還能做什麼。

你們的關系變成一個施虐者和受虐者的關系,你還覺得沒有問題?

你可能會覺得沒問題,因為那是你的孩子。Sean Grover發現,很多正在遭受這種暴力的家長會為孩子的行為找借口,甚至責怪自己不好。

Sean Grover認為,孩子對父母的這些不尊重的行為,反映出了一種消極的親子關系,其實並不正常。

(三)什麼樣的父母會培養出“暴力”的孩子?

無論多麼和睦的家庭,父母和子女之間都有沖突。它是兩代人之間的沖突,是一個時代與另一個時代的沖突,誰都無法避免。

沖突並非不好,叛逆在成長的階段中是值得鼓勵的現象。因為,孩子在成長中通過“反抗權威”這種行為,形成“自我”,為他們今後漸漸脫離父母做准備。同時也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身份”定位。沒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成一個太“溫順”的人,因為太溫順,會被別人欺凌,從而可能導致焦慮障礙或者抑鬱症。

孩子在漸漸長大的過程中,會開始試探父母的“界限”。如果家長設定了自己的界限,孩子就會知道控制自己的行為,不要“越界”。相反,如果孩子在試探父母界限的時候,父母並沒有一個清晰的界限,或者一再後退,孩子就會開始越界,直至“暴力”。

試探界限行為有“頂嘴”,打破父母設置的規則,不再按時回家等等。

但是否試探界限、開始有反抗意識的孩子就一定會變成對父母採用“暴力”的孩子呢?

絕對不是。

那些最終會對父母“家庭暴力”的孩子,其實是父母一手栽培出來的。

Sean Grover發現,有三種父母會養育出“暴力傾向”的孩子。

內疚型父母——他們自己的生活出了問題,比如生病、財務困難、和伴侶離婚等等。他們為此感到內疚,覺得對不起孩子。為了減輕內疚感,他們會給孩子太多自由,各種補償,毫無限制。

焦慮型父母——這種父母總是擔心很多事情,並且將自己的焦慮不加掩飾的展現出來。他們會對孩子說:“我不相信你。”“你做不到。”之類的話,這些話會引發孩子巨大的挫折感,從而引起孩子的憤怒和對父母的怨恨。

包攬型父母——這種父母不願意看見孩子經歷挫折,他們不給孩子機會嘗試自己解決問題,總想做孩子的大英雄。孩子對他們的要求會越來越多,永不滿足。他們給得越多,越難以從孩子那裡獲得感激。

(四)如何培養出人格獨立又懂得尊重的孩子?

其實解決整個問題的根源在父母自己身上,暴力只是家庭不平衡的內在關系的一種表現。

父母自己的童年經歷以及他們和伴侶的關系,是解決孩子家庭暴力問題的關鍵。

父母的童年經歷是怎樣的?

他們以誰為模型在塑造自己的親子模式?

他們童年的時候被自己的父母暴力對待過嗎?

他們成長過程中父母是否缺位?是否無視他們的需求?

他們與伴侶的關系和諧嗎?

婚姻是否讓他們感到很疲倦?很無趣?他們只能期望從孩子那裡得到愛?

他們把對婚姻的怨恨發泄在了孩子身上?

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照顧好自己。你能否照顧好自己,和你能否照顧好孩子一脈相承。當一個家庭內在關系處於失衡狀態,孩子內心很難平和。

此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父母要明確設置自己的界限。比如,在家裡哪些粗魯的語言不可以使用,做什麼事情必須經過同意等等,如果做不到,後果會怎樣。
教育孩子尊重父母的建議
1、給孩子樹立一種“有教養”並且能夠控制自己情緒的榜樣。

孩子會模仿你與他人相處的模式。

你和孩子講道理,他們大概只能聽進去10%,而你真正做了什麼,他們會模仿到90%。如果你是一個沒耐心,脾氣暴躁,總是採用威脅手段對待別人的人,你的孩子也會變成你這樣,而且第一個針對的就是你。孩子還小的時候你可能感覺不到,但是當他們長大,漸漸擁有更多能量的時候,這些行為就會表現出來。

2、了解孩子“暴力”對待你的原因

是否在學校遇到了什麼障礙讓他們非常受挫,所以把你當成了出氣筒?

是否學習遇到了問題以至於他們隨時處於緊張焦慮的狀態?

如果你能找到他們的焦慮,就能夠減少他們憤怒的頻率。

3、在家庭裡面建立一個相互尊重的氛圍,永遠不要讓你的孩子不尊重你。

能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情緒是有限的,孩子需要從父母那裡學會如何用言語表達他們自己的情緒。

在相互生氣的環節,不要有所反應,快速按下暫停鍵。保持你的領導力,不要採用侮辱的方式回擊。如果此時你也採用“暴力”的方式回擊,你就給自己的家庭創造了一種“暴力”的文化。

4、和你的伴侶聯合起來。

如果你和你的伴侶都發現了孩子有“家庭暴力”的傾向,你應該和伴侶聯合起來,共同糾正孩子這個問題。你們如果能達成一致的辦法,這個行為為題很容易解決。

在一個寬松的、溫和的教養方式下,也可以培養出孩子“尊重”別人這個品質,但是,你要讓孩子清楚地知道你對“尊重”的定義是什麼。
家長怎樣做才能獲得孩子的尊重
1、多商量,少命令。

比如請孩子給家長做一件事情,可以這樣說:" 你能幫我把那件衣服拿來一下嗎?" 而不要說 " 把那件衣服給我遞來。"

如果孩子幫你做了,你還要記得說一聲 " 謝謝 "。這樣,孩子就會感覺你很尊重他,心情會很愉快,而且也很願意聽家長的話。

2、多引導,少訓斥。

家長對待孩子,要像對待成人一樣,不要有一點錯就總是板著臉指責他,而是應該委婉地指出來,盡量避免傷害他的自尊心。

當然,具體情況還得具體對待,對於孩子的壞品行、壞習慣等原則問題,父母不必要委婉,但也不可採用訓斥的方式,而是要平等而又嚴肅地與他談話,指出其危害性,要求其改正,並訂出一些懲罰措施。這樣的態度比打罵責備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3、多和孩子交朋友,少窺探孩子的隱私。

很多孩子都特別反感家長翻看自己的書包,偷看自己的日記。家長的想法沒有錯,因為孩子畢竟是需要父母的教育引導的。但是,難道沒有更好的辦法了解孩子嗎?有,那就是多和孩子交朋友。

家長平時應多抽時間和孩子聊聊天,問一問孩子學校的事情,人際關系情況,對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對於孩子遇到的一些人生困惑,父母要耐心地給他們指導幫助,為他們解疑答惑。

猜你喜歡:

1. 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心得體會

2. 家長如何教育孩子的發言稿3篇

3. 如何教育孩子孝敬父母

4.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的方法有哪些

5.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的方法是什麼

㈧ 怎樣教育孩子孝敬父母

導語:怎樣教出一個孝順的孩子,這不僅是每個為人父母者關心的話題,更是幾千年來永恆不變的話題。正所謂——萬和淫為首,百善孝當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也是我們的教育前提。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長幼有別的家庭關系。

“合理的長幼有別”與封建家長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謂“合理”,是指全體家庭成員(包括子女)之間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尤其是在處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時,一定要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盡可能按他們合理的意願辦事。同時,家庭又是一個整體,不能各自為政,總要有人當家"長",來"領導"家庭,管理指導家庭全體成員的`生活。父綆是家庭生活的供養者,而且他們有豐富的生產經驗,自然應當成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年人)應當在父母的指導幫助下生活、學習。現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陽",家長卻變成圍著孩子轉的月亮、侍從,這就為孩子形成以我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談不上培養孝敬父母的好習慣了。因此,我們要讓孩子明白自己與父母的關系,知道父母是長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顛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強胡鬧。

第二,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線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從心底里孝敬父母呢?為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了,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得來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里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三,要從小事入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

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虎,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如關心家長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親;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護,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孩子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筷子。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第四,要以身作則,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

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 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有一個故事是值得借鑒的。從前有一對中年夫婦對年邁的父母很不教順,他們把老人攆到一間破舊的小屋裡居住,每頓飯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東西給老人。一天,他們看到自己的兒子在雕刻一塊木頭,就問孩子刻的是什麼,孩子說:"刻木碗,等你們年紀大時好用。"這時,這對中年夫婦猛然悟,把自己的父母請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隻小木碗,拿出家晨最好吃的東西給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轉變了對他們的態度, 從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見,父母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現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況還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僅不照顧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計"刮"老人們的財物,這給自己孩子的影響更不好了。

因此,我們不得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親,決不能添了兒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說平時因居住地較遠,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在休假日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長時久,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㈨ 怎麼教育孩子懂得尊重父母

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才是今後真正得以立足的關鍵。只有尊重別人,才可能正視別人的意見,才有可能接受別人的建議。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懂得尊重父母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懂得尊重父母的方法
首先要讓孩子懂得父母養育孩子的艱辛。現在我們都只有一個孩子,孩子成為了家庭的核心,物質生活的充裕,讓孩子感到生活很輕松,體會不到生活的艱難,更不會體會到他自己能夠享受生活是因為父母甚至是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和其他親戚為他付出了金錢、精力、健康甚至是生命力換來的。他缺什麼了只會向我們要,並不知道這些生活用品、學慣用品、高檔的名牌服裝等等都是買來的,錢是家長的腦力、體力工作掙來的,掙錢對每一個家長來說都不是一件很輕松的事,而我們對孩子的照顧付出的是心血而不是金錢,因此要讓孩子懂得生活的艱辛,懂得父母養育孩子的艱辛。

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其實,我們也常常犯這樣的錯,那就是對別人給予的小恩惠感激不盡,卻對親人的恩情視而不見,這可以說是現代家庭教育的遺憾。由於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與關愛,升鎮所有事情都不讓孩子親自去做,在孩子潛意識里就形成了這樣的觀念,父母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不需要回報,因此他們也就不懂得感激父母。

所以感恩的心也需要經過教導才會產生。愛孩子,就應該要在你忙的時候,讓孩子幫你做些家務;在你累的時候,讓孩子為你捶捶背;在適當的時候,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讓孩子從平常的生活小事中感覺到父母對他的愛,也因此而愛父母,在愛中領略被愛。孩子漸漸長大,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才會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教導孩子懂得感恩的生活態度是從小就要養成的,因為習慣會成為性格,而性格又可能決定命運。在這里我們都是為人父母或是即將為人父母,都會面臨孩子的成長教育問題,都曾給孩子勾勒出一幅美好的人生藍圖,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給孩子制定的種種要求,比如尊老愛幼、努力上吵指粗進、懂禮貌等等,父母反而做不到,父母應該給孩子做表率,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老師,是作為孩子最直接的行為影響者,父母的人格素養是孩子成長的鈣質支撐,內在的是心靈源泉所在的蓄養,外在的是為人處事的狀態。

其次要讓孩子學會感恩。只有讓孩子明白父母養育孩子的不易,她才會學會感恩,對父母的感恩、對老師的感恩、對社會的感恩、對祖國的感恩等等。很難想像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會善待的人會去善待別人嗎?會感恩社會、熱愛祖國嗎?這就要求我們將感恩習慣的養成教育滲透於日常生活之中。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就浸潤在感恩的環境里,真心感受,再通過我們的言傳身教,使之耳濡目染,並內化於人格之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機對孩子進行教育,例如:告訴孩子這件衣服是爸爸媽媽給你買的,你要感謝爸爸媽媽;這本書是爺爺奶奶送你的,你要謝謝爺爺奶奶。時時言感謝,事事存感恩。要充分利用各種節日作為教育的載體。例如:春節時要教孩子熱情接受爺爺、奶奶及其他親屬送給他的禮物,並表示感謝,不管價錢多少,回到家裡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學會珍惜別人的情意;教師節,讓孩子親手製作賀卡送給老師,表達對老師的美好祝願;父親節和母親節,給爸爸媽媽說幾句感謝的話語,不一定感謝爸爸媽媽給他們幫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達生活中感覺很幸福的一點一滴。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生日,讓孩子送一件小禮物給老人們表示祝壽,告訴孩子我們的父母生養了我們,才會有他“她”這個小生命,時刻要有感恩的心。

感恩還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是獲得幸福的必要基礎,如果一個人用懷疑、敵意的態度來對待他人遭遇的一切,我想這個人是不可能獲得幸福的。

感恩是一種情懷,是所有美德的基礎。很多現象和調查表明,多數的孩子記不住父母的生日,對來自父母的照顧視為理所當然,攀比心理強,不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現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情懷,這是父母們面臨的一個迫在眉睫的亟須解決的教育問題。在多數人的觀念中,感恩就是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的教育之恩,感謝朋友的幫助之恩,感謝上司的栽培之恩。我們從中不難看出,這種感恩是具逗腔有狹隘性和局限性的。其實,對於新一代的孩子們來說,感恩更應是一種智慧、一種態度、一種格調,而不應該只局限於道德教育中的感恩。

另外要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尊重別人並不是天生的,它是良好教育的結果。只要認真培養,孩子一定能學會尊重別人。首先父母們應該尊重孩子。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說過,“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以應有的尊重對待孩子,孩子才會懂得尊重。對孩子的尊重應充滿於日常生活。如果孩子幫你做了事,要對孩子說謝謝。有什麼事,我們可以和孩子商量而不是命令。父母在家庭中要互相尊重,父母之間的尊重,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以良好的影響。父母之間、也應經常說“謝謝”“對不起”“不客氣”“你請”等等。有些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揭對方的短處,甚至謾罵對方。這會給孩子造成很惡劣的影響。父母要成為尊重別人的榜樣,處處尊重別人。父母的一些不尊重別人的行為都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當孩子有不尊重別人的行為時,可能他並不是不尊重別人而是他還不理解這樣做是不尊重別人,孩子還沒有意識到自己這樣做會傷害別人,這時我們不要責罵孩子,而是要靜下心來,問問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問問孩子如果別人這樣對待自己,自己會有什麼樣的感受,然後有針對性地指出這樣做的壞處。告訴孩子有教養的孩子應該同情別人,幫助別人。尊重別人的人才會受到尊重,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的建議
引導孩子在態度上尊重別人

比如老師講課,他人發言他人談話時,要注意傾聽。

教育孩子要從生活細節上尊重別人

比如孩子如果蓬頭垢面,不僅有損自己的形象,也是對老師的不尊重;站著和別人交談時,不要連連跺腳;與老師、長輩交談時,勿蹺二郎腿。別人辦喜事,就不要說不吉利的話;辦喪事,就不要興高采烈。類似上述的這些要養成習慣,都需要從小訓練。

守時也是一種尊重

和別人約好時間做什麼,准時赴約。要在學校,對於老師安排的集體活動要准時積極地參加。

尊重孩子的權利

孩子平時讀什麼書,唱什麼歌,課余時間怎麼安排,父母可以給孩子提建議,但絕不可以把個人喜好強加到孩子身上。同樣地,在學校,孩子不能影響其他同學學習和活動,如果孩子自己不去學習還影響別人,這就是不尊重別人學習權利的表現。

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教孩子學會尊重,很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尊重普通的勞動者。孩子經常出現倒剩飯、亂灑水、亂扔瓜皮紙屑的行為,都是不好的表現。父母應讓孩子適當地參與勞動,當他體會到勞動的辛苦時,才會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尊重他人的意願

孩子應該學會尊重別人的意願和想法,凡事不要強迫別人。尤其是當同學的想法跟自己的想法發生沖突的時候,不要強行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別人的身上,要學會尊重別人的意願。
家長教育孩子的注意事項
尊重是人的高層次的心理需要。一個孩子如果生活在尊重之中,他就學會了自尊和尊重別人。只有每個人都懂得了自尊與尊重別人,才能提高整個民族的自尊感。

尊重孩子的人格。必須把孩子作為一個有思想、有看法、有需求、有情感的獨立的“人”來看待,要正視他的存在,理解他的願望,看到他的努力,贊賞他的“成就”。

尊重孩子的情感。孩子的情感和大人不同,不能違背客觀規律地強求孩子和自己想的一樣。

尊重孩子的需求。孩子的需求表現在許多方面。應該千方百計創設一種和諧寬松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沒有顧忌地提出問題。

尊重孩子的愛好。一個孩子有正當的愛好是再好不過的事情。無論孩子有哪方面的愛好,只要是正當的,都應該鼓勵。這對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好處的。

尊重孩子的創造。創造思維是孩子最富生命力的思想火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鼓勵孩子與眾不同、標新立異和突發奇想,少對孩子說“別”、“不要”,要欣賞孩子的“淘氣”,不要把“聽話”作為優點來強化。很多心理學專家都指出,創造型的孩子一般說來是不順從、不馴服。作為老師和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能夠提出與自己看法不同的意見。

猜你喜歡:

1. 家長如何教育孩子懂得感恩

2. 如何教育孩子懂得知恩圖報

3. 教育孩子要懂得分享

4. 如何教育孩子懂得負責任

5. 怎樣教育孩子學會擔當

㈩ 要如何教育孩子孝順父母 怎樣教育孩子孝順父母

1、想教育出孝順的孩子的首要條件是:父母首先要孝順,讓孩子生活在有溫暖,有孝心、有孝行的環境中。

2、從生活中、從閱歷中、從課本、從家長的為人處事中,潛移默化的形成。孩子會慢慢領悟家長的不容易,也會從父母的對待爺爺奶奶,對待外公外婆的方式中,感悟孝順。

3、換言之,如果大人從小對自己的父母孝順,那麼孩子也模仿大人的行為,老了的時候,孩子也會像爸媽孝敬爺爺奶奶一樣,孝順父母。

4、家長並不是天天把孝順掛在嘴巴,孩子就孝順了。而要是要以身作則,聽父母話,多陪伴老人,給自己的爸媽洗腳,承擔起贍養老人的職責。這樣,孩子才會以你為榜樣,孝敬你!

5、多給孩子講一些尊老孝親的故事,從小在孩子的心裡埋下一顆孝順的種子,從故事中學習孝順的方法,明白道理,也在給小孩子提供孝順的行為方向,讓小孩子懂得如何用行動去表達自己對家長孝的情感。

6、父母對長輩的態度決定孩子是否有孝心,父母對長輩不好,那麼孩子長大了可能對父母也不是很好,孩子從父母的行動中形成的認知很難改掉,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

閱讀全文

與怎麼教育孩子尊敬父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人住樓房悶得慌怎麼辦 瀏覽:533
老人摔了一跤癱了還能活多久 瀏覽:104
養生一次用多少水 瀏覽:879
55歲正式退休金嗎 瀏覽:916
養生壺熬水的溫度是多少 瀏覽:423
媳婦不孝順公婆的句子 瀏覽:112
羅定附城敬老院 瀏覽:691
老人撫養費跟養老保險有什麼關系 瀏覽:466
重慶送葬老人送多少銀子 瀏覽:995
2014年廣東省養老金調整方法 瀏覽:269
臨終老人如何三消三腫 瀏覽:733
入職體檢報告單一般有效期多少 瀏覽:751
九九重陽節記錄過程 瀏覽:104
父母主要的付出有哪些 瀏覽:952
廣州友好老年公寓有限公司 瀏覽:944
讀大學要體檢哪些項目 瀏覽:759
建行職工養老金怎麼查 瀏覽:49
老人醫保卡怎麼辦理 瀏覽:432
普通體檢女生為什麼有肛檢 瀏覽:301
養生壺什麼價位的質量有保障 瀏覽: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