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初一十五忌諱出行
很多老人們之所以會說“初一十五不出門”,是因為這些老人們認為農歷的每個初一和十五,都是三界互通的日子,在農歷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這兩天,人界、冥界和神界三個世界的大門都會打開,很多冥界的孤魂野鬼會來到人間作亂,所以不能出門。
但是,“初一十五”不出門這種說法畢竟是建立在神靈和妖魔鬼怪之上的,但是如今科學已經證明了世界上不存在所謂的神佛和妖魔鬼怪,所以這樣的說法完全就是封建迷信的說法。如今的社會中,已經很少聽到“初一十五不出門”這樣的說法了,這就說明這種封建迷信的說法已經逐漸被人們摒棄了。
⑵ 在外地工作的爸爸不能和家人團圓他常說晚上抬頭看到圓圓的明月就會想到家鄉這
父母為了孩子,為了家庭在外面打工不能回來做的很正常的,因為有些東西,沒好需要金錢來承擔的。成年人的世界是很艱難也是很辛苦的。你們在家裡應該好好的學習,用優異的成績拆慎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和在外面辛苦勞作的情,枯御鉛月亮在古代一直日表示思念親人的意思。看到月亮就不會自覺的想到故鄉的月亮以及故鄉的親人。
⑶ 為什麼老人會說不能指月亮不然會割耳朵
以前我小的時候,看到天上的月亮就很喜歡用手去指。然後我奶奶就嚇唬我,說月亮會在我睡熟的時候來割我的耳朵,要趕緊雙手合十朝著月亮拜一拜就不會了。
你曾經也有過手指月亮,卻被爺爺奶奶警告「小心會被割耳朵」的經驗嗎?這種傳說禁忌時常誤植人心,使得許多天真的幼童在嫦娥、玉兔等童話外,也對月亮產生疑懼。
為什麼小時候奶奶總說不能用手指月亮,不枯譽然會被割耳朵?
那麼,這個說法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農歷初一時,地球走到太陽及月球的中間成一直線,月亮被地球擋住了,因此當天看不到月亮,稱為月缺。初二、初三……月球漸漸移動,而有月眉(月亮像眉毛一樣)、半月(半個月亮),至月圓時剛好農歷十五日,這就是月亮圓缺的過程。
古時候因知識不足,人們常把月亮神話了,用各告敗廳種形狀做出不同的幻想。當月球為月眉型至半月型之間,月亮彎彎的像鐮刀,因此長輩常以此告訴小孩不可亂指,以免代表鐮刀的月亮會趁三更半夜到你睡的地方割耳朵。
為什麼小時候奶奶總說不能用手指月亮,不然會被割耳朵?
以現代人的知識來看,這是一種膚淺的謬論,但從正面的意義來看,長輩是教導小孩對月亮尊敬,也就是對天地神明、對大自然日月星辰的一種尊敬。人總是信假不信真,因而往往耳朵聽到的是謠言、謊言,眼睛看到的是虛妄、假象;卻時常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其實凡事若能以「理」而求,無執著、無分別的來看人生百態、萬事萬物, 自能看到真象、聽到真言、悟到真理、找到真實!襪隱
當然,也有人認為,這其實就是老人教小孩子的一種對人或物教導的方法,比如要是小孩子看到某一個人而用手指去指著別人,那是沒禮貌的表現,因此老人就編個故事騙小孩啰!
為什麼小時候奶奶總說不能用手指月亮,不然會被割耳朵?
說到這里,又想起奶奶了。不知不覺,奶奶已經離開我十年了,再見她也只能在夢里了。所以,奶奶還在的話,想她了,就打個電話問候一聲,與她閑談一會,時間允許可以回家看看她。其實不只是奶奶,我們的父母長輩也應該時常跟他們聯系聯系,看看他們,多陪陪他們,不要等到他們到了奶奶這個年紀才想起他們!
⑷ 為什麼父母反對子女在國內出去闖盪,子女出國闖盪父母就同意
父母對子女的愛和子女對父母的愛是不一樣的,父母想的是怕子女太過自由放盪不羈,且,認為外邊的世界是危險的,而且現在網路謠言又多,大多數父母認為自己聽到和看到的就是正確的,而且子女出國父母的心是空落落的,思念之深是表達不出的,所以有的父母就不同意子女出門闖盪,而子女是怕父母在家呆的閑,每天重復一樣的生活非常無趣,父母想出門自然就由他們去了
⑸ 中秋丨父母在,不遠游
中秋,農歷八月十五,
一年中月亮最溫柔的日子。
人們常說,在外面漂泊得越久,
所謂家鄉的概念也就越淡漠。
我想這句話多半是假的,
因為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句詩,
已經刻進了靈魂里。
一輪圓月
是遠方遊子歸家的信號
在顛簸流動的景色里
藏不住露出一絲重逢的表情
當門前殷切的臉龐
被明月照亮
當一家人平平安安相聚在一起
終於,月是故鄉明
人月兩團圓
圓,是天上的月
中國人自古喜歡中秋月
天上中秋月
地上人團圓
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說
「圓「是這世上最美的追求
月缺是別離
月圓是團聚
我們祈願人間如明月
月缺永遠能重圓
人散永遠會重逢
圓,是地上的人
中秋是一年最圓滿的一天
這天人們會拜月神
一家人在室外擺上月餅、柚子和糕點
跟月神念叨著
餅兒圓,是團圓
圓柚子,願佑子
然後把月餅切成每人一小塊
沒有回家的人也為他留著
月餅整整齊齊
一家人也圓圓滿滿
圓,就是永遠沒變的小團圓
圓,是遊子的心
邊疆的戰士
是世間最遠的遊子
圓,是戰士懷中那封家書
行行家書字字暖
舉頭望月心圓滿
城市遊子也是出征液槐碼的戰士
遠離故土在外打拚
圓,是他打給家裡那通電話
「我很好,你注意身體」
只報喜,不報憂
讓家中的明態父母不擔憂
互寄思念給明月
這月光就是我的信物
帶著祝福與牽掛
溫柔地填滿彼此空落的心
撫平粗糲的痕
圓,是父母的念
父母的思念是圓的
就像八月十五的月亮
無論山長水遠,無論天涯海角
你都能看見它
在這樣的夜晚
它像是一個柚子
佑你平平安安
它像一桌等待許久的團圓飯
從遠去到歸來
從月缺到月圓
思念,是這一年的酸甜苦辣
直至被月光溫柔成
一句句輕聲問候的話
「想家了,就回來」
「別熬夜,早些休息」
兒時的中秋,
是掐著指一天天盼來的。
常聽長輩說:
月缺時,有人別離;
月圓時,人會重聚。
或許害怕別離,所以總期待月圓。
為此,人們還會扎各種各樣的花燈,
在中秋這一天寫上: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盼著盼著,月亮從上弦月變成了滿月。
父親總對我說:
「一家人月下相聚才是團圓,
等你長大了,也別離父母太遠。」
長大後的中秋,
是披星戴月地奔波。
不知不覺,
我們變成了一個永遠在路上的異鄉人,
一個歸家無路鬧哪的流浪者。
只有偶爾難過時,
才想起給父母打電話。
那眼前的繁華,讓多少人著迷?
曾經的鄉音,又有多少人記得?
走著走著,月亮從滿月變成了下弦月。
人隔千里路漫漫,
一輪明月寄相思。
別因走得太遠,
而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
再後來,
我們歷經團圓,別離,
歸來,逝去:
終於一天忽然明悟: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
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人生,就是一次次的相遇,
和一次次的別離組成。
只有在每一個溫柔的夜裡,
才敢偷偷對著月亮說:
「放心吧!」
「我很好!」
「勿念!」
.......
什麼是團圓?
一家人月下相聚就是團圓。
古人常說: 「父母在,不遠游。 」
意指常在父母身側,陪伴他們變老,
這是最大的盡孝。
古人還說:「遊必有方。」
只因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圓,
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別離。
所以縱使再忙,
也別忘了經常打電話回家,
即便相隔再遠,
也要抽出時間常回家看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善待老人,當我們老了,
才會被溫柔以待,
才會被世界溫柔以愛。
今天中秋,
我想了很久,
父母身上那麼多讓人感動的特質,
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溫柔。
就像這天上的明月,
因為溫柔,帶來這世上最美好的東西。
所以,父母在, 別遠游!
圖片 汝城濂溪書院
~ 近期 好書 好 物 推薦 ~
⑹ 不要看月亮什麼梗
如果有人對你說「月色真美」,千萬不要出去看月亮
⑺ 在農村為什麼老人常說不能在七月十五那天晚上用手指月亮
每年的陰歷七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很多人也稱作「鬼節」,在農村老人常說不能在七月十五那天晚上用手指月亮,因為這是非常不吉利的行為。也有的地方把七月十五這一天稱作盂蘭盆節,而河北一些地區稱之為麻姑節,當然這些名稱也和當地的一些傳說有關,不過雖說每個地方的叫法不一樣,但是在陰歷七月十五這一天,大家的主要活動就是祭祀祖先或是已經逝去的人,可以說和清明節是一樣的,都是作為祭祀的節日。
而在農村,七月十五是農民非常重視的一天,而且農村還有很多關於七月十五的禁忌,不過這些也都是長久以來流傳下來的,年輕人可能對此沒什麼感覺,但是農村老人對這些禁忌是非常重視的,之所以七月十五這一天又被稱為「鬼節」是因為傳說這一天地府放出全部鬼魂來接受親人的祭拜,因此大多數老人都認為這一天的陰氣很重,尤其是有三個禁忌要特別重視,不然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一、著裝禁忌。平時我們想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就穿什麼顏色的衣服,但是在七月十五這一天,穿衣就要有講究了,尤其是在夜晚出行,老人們都會告誡年輕人不要穿顏色鮮艷的衣服,因為老人們認為一些看不見的臟東西通常都喜歡顏色鮮艷的東西,尤其是這一天切忌不要穿紅色的衣服,不然招惹上什麼東西就麻煩了。
七月十五除了農村老人常說的這三大禁忌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禁忌,比如在這一天床頭上掛風鈴的要摘下來,因為風鈴容易招來不幹凈的東西,夜晚起床上廁所如果看到不幹凈的東西要假裝沒看見,繼續去睡覺等,還有很多農村流傳下來的禁忌,雖說年輕人覺得這有些迷信,但是這也是農村老人口口相傳流傳下來的,也是農村的習俗,信不信不要緊,主要還是對逝者的尊敬。
⑻ 老人常說「晚上不能指月亮」,真的是唬小孩的嗎
這句原話是:不能用手指月亮,不然會被月亮割耳朵。我認為是可以嚇唬住小孩的。小孩子年紀小,不懂事,心智發展的不成熟,老人說的什麼都會無條件的相信,況且,晚上太黑了,小孩子就會有更多害怕的東西。
總之,晚上最好不要帶年齡過小的寶寶出門。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家長可以逐漸的帶孩子在離家比較近的地方轉悠,因為孩子適應夜晚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亂局頌
⑼ 農村老人常說在中秋夜體弱多病的人不能在屋外賞月,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夜晚的溫度比較低,體質比較虛弱的人,如果在外面看月亮的話,很有可能會導致感冒。
⑽ 中秋拾憶 | 為什麼小時候的月亮特別圓
周末帶著多多去逛超市,車開了一會兒,她睡著了。等她醒來,第一時間就是問我,爸爸,我們還要去買月餅的呢。直到聽到我說已經買好了,她才眨巴眨巴她的大眼睛,情不自禁地噢了一聲,然後繼續開心地望著窗外。
對於現在我來說,兒時關於中秋節的記憶,就只有一個:月亮太大太圓了!
童年裡只有兩個節日晚上會等待,一個除夕熬歲,一個是中秋祭月。每年除夕晚上,小孩子玩了一天,沉浸在節日的氣氛里不能安靜一會兒,盼著第二天早上的新衣服和壓歲錢,在困頓倦乏中堅持著等待電視里鍾聲敲響,再長一歲的等待。中秋晚上,看著一桌子月餅水果,等待著祭拜後的饕餮美食,我總是在問爸媽,什麼時候就獻祭完了,什麼時候就可以吃了,往往還沒有等到好運開始,自己已經在夢中睡去。
記憶中兒時的中秋節,也似乎更為隆重一些。這種隆重並與現在表面上的節日氛圍不同,更多的是這個節日在每個人心中的真實存在感。
好不容易熬到放學,一路小跑到家裡,扔下書包,看到農忙的父母還沒有回來。然後出去跟小夥伴在巷道里滾鐵環,去澇池釣魚,然後遠遠看到父母拉著車,背著雜草扛著鐵杴回來的時候,一溜煙跑回家,抄起作業本奮筆疾書。然後就看到父母洗手喝茶、給雞喂秕谷、給豬崽餵食,然後父親坐在院子里抽煙,一聲不發,母親在廚房洗菜做飯,叮叮當當,而我在房間里寫作業,時不時偷偷看著窗戶外面,聞著飯菜香,作業本上的字跡就越加潦草,越是心急如焚。
對於小孩子來說,除了好玩的以外,也就只有好吃的可以讓他們停下手頭的哭鬧和嘻戲,認真地投入到全新的一種關注中來。關於兒時的味道,中秋節的氣味則更為濃烈。
不像現在的什麼冰激凌月餅、黃金月餅,兒時的月餅都是家裡自己做的。有蒸有烤,有大有小。從做月餅用的麵粉、雞蛋,到烤月餅用的柴火、煤炭都是自家的。有的時候鄰里鄰居一起共用一個烤爐,然後生起一堆火,家庭主婦們便開始忙活了,你揉面,她做造型,她下鍋,她出鍋,井然有序,配合得當。男人們則輪流提烤爐,忙活著上油,下鍋,還時不時抽根煙,說說笑。孩子們則在院子里打紙寶、折飛機,聽著新出鍋的月餅聞聲而來,嘰嘰咋咋像一堆小麻雀。
中秋節,做月餅。紅棗糕、綠豆沙,中間一朵紅梅花。西瓜燈,中間空,燭光月光兩相融。夜已深,抬頭望,月餅瓜果獻月亮。
做完月餅,吃完飯,等著月亮上了枝頭,就開始獻月亮了。父親更是拿出自己的絕世好刀法,在一個圓圓大大的西瓜上雕上西瓜燈,將大大小小的蘋果、梨子切出一個個花瓣,再在盤子里點綴上葡萄、秋棗、金紅果子等小什物,彷彿要獻給月亮召開一場盛世隆重的蟠桃譽亮大會一般。孩子們則看著那些果子,看著好玩的西瓜燈,看著窗外的月亮,感覺它是那麼大的圓,那麼的大,那麼的近。
兒時的中秋,更多有一種歸屬感,親人鄰里雖然不善於表達情感,但也往往在這個特定的日子裡,一起坐在院子里,聊天,賞月,一種很安靜的感覺。我也總是在看著又大又圓的月亮,嘗試著去看故事裡的嫦娥、玉兔還有她們的廣寒宮。
直到我到了上海,吃到了蛋黃蓮蓉月餅、鮮肉月餅和冰激凌月餅,結束了我腦海里運虛液月餅只是甜的和麵粉的認識。每當我陪著小朋友晚上在小區散步的時候,聽著小朋友說爸爸爸爸,月亮牙牙出來了,我都會覺得,這輪月亮怎麼這么小,這么遠,跟記憶里童年的月亮相去甚遠,再想一想,還有一起遠去的鄉音、鄰里,和曾經一起天真無邪的小夥伴們。
月餅再好吃,也找不到當年的那種感覺了。時光總是匆匆流去,小時候媽媽說,指著月亮會被割掉耳朵,以及與小夥伴們躺在草垛上看著圓圓大大的月亮,寂靜無聲害怕的出奇卻又欣喜萬分的樣子。只記得天很藍,月亮很圓很大,星星很多,風很涼爽。
相信以後的以後,我們也會懷念現在的我們。願曾經一起的朋友、夥伴,還能夠共享這一輪明月,還能記得曾經的美好,健康快旁物樂地面對以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