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父母傾聽的有哪些

父母傾聽的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3-17 11:54:01

Ⅰ 在生活中家長對孩子進行傾聽,會有哪些好處呢

孩子小的時候傾訴欲是非常強的,孩子在幼兒園裡面發生了什麼事情或者平時吃到了什麼好吃的吧,到了什麼好玩的,回家之後都特別願意跟家長分享,家長在這個時候一穗讓腔定要仔細的去傾聽孩子,並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子才能夠真正的走進孩子的內心和孩子做朋友,對於孩子的好滑歲處也是非常多的。

三、能夠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家長在孩子講話的時候認真聆聽,也是在為孩子做榜樣,能夠讓孩子以後變得更加禮貌,這樣孩子在以後與別人交往的時候,也會做到輕易打斷別人的講話,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所以家長認真的去聽孩子的講話,能夠幫孩子也養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

Ⅱ 父母可用哪四種方法傾聽孩子的心聲

父母想和孩子好好地溝通交流,一定要明白,親子溝通並不是“父母說,孩子聽”,而是“父母既要會說,又要會聽”。甚至可以說“會聽”比“會說”更重要。

因此,父母一定要做到用心傾聽,這樣孩子才會覺得父母是理解自己的,是在和自己交流,他才會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並聽父母的話。

那麼,父母怎樣做,才是“會聽”呢?大家不妨參考一下卡卡媽的建吵昌議:

結語:

總的來說,父母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想和孩子更好地交流,那麼,就要學會傾聽孩子,例如尊重孩子,將心比心,好好地和孩子說話。這樣,不但可以更好地引導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對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也大有益處。

Ⅲ 父母學會積極傾聽,會給孩子帶來哪些變化

很多父母都明白在與孩子的溝通中,積極傾聽是有效的策略,但遇到問題時還是常常會用告知、教導、提問、判斷、分析、贊揚等方式,那是因為他們還不了解積極傾聽帶來的意想不到的溝通效果。
1、更容易接納自己的情緒
事實上,壓抑和遺忘並不能緩解和平息消極情緒,公開表達反而更有效。父母可以使用積極傾聽幫助孩子准確地表達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這樣孩子的不良情緒才能得以緩解和宣洩。
父母先要學會和自己的情緒和解。也就是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情緒都是可以被接納的。孩子會從父母那裡學會如何接納自己的情緒,尤其要學會接納那些不良情緒。
2、孩子會有更強烈的被關愛感
有人傾聽和被人理解的感受是溫暖的豎薯,尤其對於訴說者會強烈地感受到來自傾聽者的尊重和關愛。當孩子被父母如此回應時,讓差尤其是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接納,會使親子間的關系更加親密。
同時,當父母開始傾聽孩子時,孩子也會願意傾聽父母,這是一個相互的過程,只是需要父母先做出榜樣。
3、讓孩子更具責任心,讓父母更懂得信任孩子
當遇到問題時,說出來往往會引起更深入的思考。余滑者積極傾聽可以幫訴說者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當家長在積極傾聽孩子的訴說時,孩子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而父母的建議、指導或者直接給出的方法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父母也不相信他們自己可以獨立解決。
4、孩子會成為獨立的個體
在孩子的成長中,終究要完成和父母的「分離」,而成為獨立的個體。而這種分離會幫助孩子形成屬於他們自己的對人、對事以及周圍環境的感覺;會幫助孩子形成他們自己的思維方式。
5、不必成為「超人父母」
父母不必苛求自己成為「超人」,事實上也不可能成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也會犯很多錯誤,會體會很多負面情緒,沒關系,這些都是為成長交的「學費」,也終將成為他們的精神財富。

Ⅳ 父母傾聽孩子心聲的幾種小技巧

父母傾聽孩子心聲的幾種小技巧

父母傾聽孩子心聲的幾種小技巧,孩子眼裡的世界和成人眼裡的世界是不同的,作為父母需要耐心、沉著地等待他說完。下面是我給大家分享父母傾聽孩子心聲的幾種小技巧!

父母傾聽孩子心聲的幾種小技巧1

在不少家庭里,家庭教育全憑父母的想當然。

主要有三種表現:

一是「無的放矢」,父母對孩子的想法不了解,只是一廂情願地向孩子嘮叨;

二是「誤解孩子」,父母主觀地判定孩子的問題,然後進行教育;

三是「空洞說教」,父母對孩子兄絕的接受水平不了解,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和接受能力去衡量孩子。這樣一來就釀造了不少的冤案、錯案——孩子認為自己沒有錯,而父母卻認為孩子死不認錯。

孩子眼裡的世界和成人眼裡的世界是不同的,如果我們不能耐心、認真地傾聽他們的心聲,就難以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即使我們能用威嚴鎮壓孩子一時,也不能鎮壓他一輩子,孩子總會有反抗的一天。所以,威嚴的爸爸們,不要以為拳頭和嚴肅是鎮壓孩子的法寶,當你們無法令孩子心悅誠服時,拳頭也不能讓孩子真正聽話。有沒有比拳頭更為有用的教育武器?有,這就是傾聽!只有傾聽,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才能了解問題的真正根源。

傾聽,說起來很簡單,就是需要一雙耳朵,但真正做起來卻並不是那麼容易。生活中,不少爸爸會有這樣的體驗——自己本想好好地聽聽孩子的想法,可孩子不是說話「牛頭不對馬嘴」,就是強詞奪理,聽著聽著就不自覺地火冒三丈。這樣的傾聽,顯而易見是不成功的。

其實,傾聽,也是一門藝術,良好的傾聽應掌握以下技巧:

1、耐心地傾聽

當孩子說話時,不論他的.表達是否清楚、完整,我們都應該耐心、沉著地等待他說完。特別是孩子發表見解或意見時,更要耐心傾聽,給孩子提供表達情感的機會。在孩子沒有充分把意見表達出來之前,不要隨意表態或亂下斷語,也不要隨便批評。千萬不可因孩子說話過長為感到厭煩,或粗魯地打斷孩子的說話。即使不同意孩子的看法,或有必要糾正其不妥的觀點,也要等孩子把話講完後再闡明自己的觀點。要知道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講話能受到重視。耐心地聽孩子說話,就是在向孩子傳遞這樣一個信息,你說的話都很重要,我重視你的意見。這樣能夠建立孩子的信心和自尊,同時,讓孩子更願意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與父母分享。

2、認真地傾聽

如果孩子受到委屈或有心裡話想訴說時,父母除了耐心還要認真、有誠意地傾聽。父母在傾聽的過程中,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孩子的身體語言、情感,弄清話中的真實含義,把握孩子的真實意圖,從而有的放矢地做好導向工作,促進問題的順利解決。同時,還要對孩子的言行、情感等方面,給予正確的評價和引導,少一些否定評價和反面限制。有時孩子的問題童稚味很濃,如,孩子問「世界上有沒有白雪公主」,你應該認真地告訴他「白雪公主是童話里的人物,如果你能像白雪公主那樣善良,也會成為現實生活中的白雪公主。」這樣,孩子會感覺到你沒有敷衍他,而是在用心聽他講。

孩子們的世界與大人不同,常憑借自己的好惡認識事物和思考問題。當孩子講述一件事情時,我們不能只聽他說,還必須聽到藏在話語背後的含義。這就要求父母不僅要傾聽孩子「說」了什麼,還要傾聽他的語言里包涵的「感覺」是什麼,更要「讀」出那些用身體「做」出來的「語言」。如果沒有認真傾聽的態度,這些話語里的潛在意思,肯定是無法揣摩出來的。

3、有興趣傾聽

讓談話者最掃興的是聽到對方說「我早就知道了」,這意味著聽話人對談話已沒有了興趣。在和孩子的交談中,爸爸很容易失去興趣。有些爸爸常常是剛聽到孩子說兩句話,就不耐煩地說「知道了,知道了,別煩我」、「該幹嘛幹嘛去,沒有工夫聽你神侃」。如果孩子察覺到你對他的談話沒有興趣,他便很難有興趣把自己的如攔真實想法告訴你。所以,爸爸在傾聽孩子說話時,應集中精力、端正態度、全神貫注,盡量注視孩子的眼睛,不要做看手錶、摳耳朵、打哈欠等影響孩子情緒的動作,讓孩子覺得你心不在焉。

父母傾聽孩子心聲的幾種小技巧2

爸爸媽媽們一定經歷羨橡姿過這樣的尷尬時刻,因為自己的急性子,沒聽孩子講完話,就開始批評、責罵孩子的「錯誤行為」。

比如下面這2個案例:

家長看到桌上、地上灑了好多水,不由分說,開始責怪孩子,不該玩水,不僅有燙傷危險,還容易摔倒摔傷。但家長不知道的是,其實孩子只是想給你倒一杯水而已。

從幼兒園回來,家長看到孩子臉上有抓傷,孩子委屈說了句和同學打架了,可能家長立刻就開啟了「不該打架」的批評模式。家長沒明白,可能只是孩子為了保護同學,才和另一個小朋友起的沖突。

等到家長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又開始為自己的沖動自責,後悔不應該錯怪和責怪孩子。

所以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不僅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而且還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和各種聲音。

想要孩子是個好孩子,一定的傾聽必不可少

孩子在遇到傷害或困難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尋求父母的安慰。

家長一定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懷,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這樣孩子才會無條件的信任父母,才更願意將心裡話告訴家長。

如果家長既聽不懂孩子說的話,也無法耐不下性子認真聽孩子說,那麼將會錯過很多孩子的成長。

倘若家長經常這樣對待孩子,那孩子會逐漸變得孤獨和沉默,更不愛交流和吐露自己的心聲。

3個小技巧,教會家長傾聽孩子的心聲

1、聽孩子把話說完

很多的家長總在孩子興沖沖講話的時候,澆一盆涼水,給孩子無限打擊。

家長應該放下手中的事,耐心聽孩子把事情講完。因為不善於傾聽,會生出很多誤會,甚至因為自己的憤怒,對孩子各種批評和責罰,以至於對孩子造成的心理陰影。

會傾聽的家長,不僅能聽出孩子的喜怒哀樂,還能和孩子感同身受,而不善於傾聽的家長,往往會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激發孩子和家長之間的矛盾。

2、引導性提問,將談話更深入

家長為了找出問題的根源,幫助孩子徹底解決問題,可以引導性地向孩子提出問題,將事情向深層次去分析,通過提問引導孩子說處事情的根源所在,才能讓孩子自己去意識事情的本質。

傾聽和交流是對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也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環節,家長沒有做到傾聽,就無法了解孩子心裡在想什麼,所謂引導和教育也就成了空談。

3、注意觀察孩子舉動,發現孩子情感變化

多注意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隨時發現孩子情感的變化,有時一句話,一個微笑都能讓孩子感覺到你對他的關心。

家長良好的傾聽習慣是孩子將來養成傾聽習慣的基礎。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的最好榜樣。

因此,家長要特別注意交談時的方式和禮儀,專心聽對方講話,不要同時做其他的事。

Ⅳ 父母如何傾聽孩子的想法

第一個就是父母沒有時間聽,工作已經很忙了,好不容易有點閑暇時間,還想看電視、刷手機、聊聊微信等等,父母可能沒時間聽孩子說這么多。第二個沒人告訴父母,我為什麼要聽孩子,有事兒說事兒,好像一天他很開心啊,我為什麼要去聽他,沒有人告訴我。

很多螞舉的時候我們在傾聽的時候,並不是說我們一定要去解決孩子所有的問題,而是讓孩子在通過傾訴的過程中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尋求一個解決的方法,尋求一個答案。所以,我們傾聽的目的,最終是幫助孩子充分發揮出他自己的聰明才智,而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通過你的一些簡潔的表示,確信你作為父母,你是欣賞他的,你是尊重他的,你是相信他的,你知道他一定能夠拿出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Ⅵ 父母善於傾聽,對教育孩子都有哪些好處

聆聽,是尊重別人的開始。不論是大人,還是核咐穗孩子。學會聆聽是人一生中首先就要必備的。首先,作為父母,總是會有些人認為,孩子的生命都是我給的,那麼小的孩子有什麼,不用聽他們的,我來做主就行了。可是這樣,真的好嗎?首先孩子,他是有思想的,有自己獨立的判斷,可能他的思想不成熟,判斷不證確,但是我們要給他這個機會,讓他去說,去判斷。撫養一個孩子,不光是吃飽穿暖,這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同樣要注重他的心理需求,培養他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想,自己獨立的判斷,不成熟,幼稚,不正確,錯誤,這些都沒關系,這個就是作為教育者所要教會孩子的。所以聽孩子說,對於他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Ⅶ 家長對孩子積極傾聽會有哪些好處呢具體的傾聽方法有哪些

家長對孩子積極傾聽會有哪些好處呢?可以保持小孩子思維邏輯發展的延續性、縫隙連接和邏輯思維。小孩子的思維邏輯由於發展的制約性,因此很容易被終斷,而一旦終斷則不容易重續,這就是為什麼當爸爸媽媽並並沒有聽清小孩子的話,要求他重新說,而他卻沒有辦法再反復的原因。因而,當孩子說話時,注意力一定要持續保持極其的集中,用心去感受,這並不可是具體表現你對小寶寶的高度重視,也是幫助小孩子發展趨向詳盡的思維邏輯,倘若小朋友的思維邏輯經常被斷開,那麼他就無法建立好的思維方式,以及發展趨向思維能力。

Ⅷ 如果父母樂於傾聽、善於傾聽,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好處呢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希望孩子的性格良好,希望孩子有優秀的品質,就要學著多去傾聽孩子的想法,當孩子跟自己講話的時候,父母要靜下來的去聽,不要總是去打斷孩子,讓孩子把話說完,而且在幫助孩子分析給孩子一些適當的建議,這樣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有好處的。

三、孩子能夠學會尊重別人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說尊重是互相的孩子,在講話的時候受到別人的尊重,這樣孩子以後在跟別人講話的時候,聽別人說話的時候,也會知道去尊重別人。父母傾聽孩子講話,事實上是一種言傳身教的教育,對於孩子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Ⅸ 父母該如何傾聽孩子說話要從這3個方面做起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一切誤會、猜疑和隔閡,都出於「不了解」。面對你的孩子,你是不是真正了解他內心的需要?你能不能給予他最貼心適當的幫助和教育?

善於傾聽的父母,則易於擁有良好的親子關系。傾聽是一門藝術,一門學問,只有能專心地傾聽孩子講話的人,才能平等地對待一切人。那麼,應該如何傾聽孩子說話呢?

1.做出傾聽的姿勢

有一項非常有趣的研究,這項研究結果顯示,一個人在表達內心的心意時,所用措詞不管多好聽,最多也只能傳達7%的心意,表達時的語調能傳達38%的心意,而當時的表情和姿態卻能夠傳達55%的心意。根據這個研究結果可以得知,一個人專注的傾聽表情和姿態在傳達心意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父母在傾聽孩子談話的時候,一定要善於運用肢體語言和眼神來鼓勵孩子,要做出認真傾聽的表情和姿態,傾聽時要保持注意力,隨時注意他談話的重點。

首先,父母要注意一定要與孩子平視,不可居高臨下。其次,身體要稍稍向前傾,這是表示有興趣的姿勢。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聽孩子說話時,總會刻意製造一些「牆壁」。比如:用手捂著嘴巴,抱著胳膊,或雙手不由自主地翻看著書。

殊不知,父母的這些舉動,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暗示。表明父母對他們的談話根本不在意,或者不感興趣。時間一長,孩子訴說的慾望就會越來越小,往往當我們發覺自己和孩子之間缺乏交流時,已經為時已晚,孩子的心門已經向我們關閉了,再想重新打開就會費很多的力氣。

2.父母要有聽的興趣

不僅孩子,就連大人也害怕在講話中聽到對方說:「我早就知道了。」我們不能這樣對待同齡人,當然也不能這樣對待孩子,這樣對孩子,就缺少尊重。

父母都很熟悉這種場景:孩子放學回家,看到母親正在廚房做飯,他興高采烈地對母親說:「媽媽,告訴你一件事情……」孩子的話還沒說完,母親就皺著眉頭問道:「作業做完了嗎?」孩子剛剛進門,作業肯定還沒有做。於是,母親就大發雷霆:「還不快去做作業,什麼話等做完作業再說!」孩子只能沮喪地回房間去做作業。

當孩子做完作業時,顯然已經沒有了與父母溝通的慾望,而父母們早已把孩子剛才「有話要說」這件事忘得一干二凈了,這個寶貴的溝通機會就這樣消失了。

其實,我們關心孩子,不應只是關心他的冷暖、吃住,還要關心他感興趣的事,關心他的心靈成長。對孩子關心的話題產生了興趣,你同孩子談話的興趣便也具備了。在生活中常常見到,孩子才說兩句,大人就不耐煩了:「知道了,早知道了。別煩我!」「該干嗎干嗎去吧,誰有工夫聽你神侃!」其實,這樣做無異於給親子間的溝通增加了一道屏障。

父皮碼母不僅要學會傾聽孩子談話,特別是在孩子興致正濃的時候,要用眼、手或簡短的語言來加以反饋。這樣,孩子就會因為你的注意而變得積極起來。長此以往,他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受到重視而有價值的人歷握檔,從而有利於培養孩子自我肯定、自我認同的人格特質。

3. 不要讓怒氣堵住自己的耳朵

只要是人都會犯錯,這是人之常情,孩子也不能免俗。可是,當孩子犯錯時,大部分父母都會憑著自己的主觀臆斷,對孩子的行為做出評價和責備。當孩子據理力爭為自己辯解的時候,父母就會氣上加氣,心想:「犯了錯還想狡辯,真是不可救葯。」於是,對孩子一聲斷喝:「住口,不用解釋了!」

其實,孩子並不是事事都錯,當你真的冤枉了孩子的時候,你能想像孩子有多麼委屈嗎?即使事後你向孩子道歉,但對他的傷害已經造成。我們看到,一些孩子有很嚴重的心理問題,他們放棄為自己辯解的權利,背著很多的冤屈,一個人默默承受。究其根本,這些孩子就是由於在家中聽到「你不用解釋」的孩子,漸漸的,他們的心理問題就浮現了出來。

長此以往,當孩子的心理問題突然爆發的時候,父母們會突然悔恨地說:肢亂「為什麼我沒有及時發現呢?」實際上,孩子的心理問題,都會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父母就是由於過度的獨斷,加劇了孩子內心的無助與絕望。所以,心理學家警告父母說:如果父母從不聽孩子說話,孩子長大後往往要經過許多年治療才能恢復自尊。

閱讀全文

與父母傾聽的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家吃不下愛睡覺 瀏覽:27
中醫60歲老美女 瀏覽:594
老年人住樓房悶得慌怎麼辦 瀏覽:533
老人摔了一跤癱了還能活多久 瀏覽:104
養生一次用多少水 瀏覽:879
55歲正式退休金嗎 瀏覽:916
養生壺熬水的溫度是多少 瀏覽:423
媳婦不孝順公婆的句子 瀏覽:112
羅定附城敬老院 瀏覽:691
老人撫養費跟養老保險有什麼關系 瀏覽:466
重慶送葬老人送多少銀子 瀏覽:995
2014年廣東省養老金調整方法 瀏覽:269
臨終老人如何三消三腫 瀏覽:733
入職體檢報告單一般有效期多少 瀏覽:751
九九重陽節記錄過程 瀏覽:104
父母主要的付出有哪些 瀏覽:952
廣州友好老年公寓有限公司 瀏覽:944
讀大學要體檢哪些項目 瀏覽:759
建行職工養老金怎麼查 瀏覽:49
老人醫保卡怎麼辦理 瀏覽: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