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雲何念父母恩什麼意思

雲何念父母恩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3-16 19:51:20

Ⅰ 「迴向偈」里「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分別指的是什麼

四重恩是:父握賀母恩、眾生恩、國王恩(國土恩)、三寶恩(上師恩)。

三途(三塗)是: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1、父母恩:

一個人來到世間為人,首先是父母之恩。十月懷胎,生養哺育,才能長大成人。養子方知父母慈。到了一定的時候,自會領悟其中的含義。

2、國土恩(國王恩):

報國土恩。我們賴以生存的國土是無私的,山川,水土,糧食,礦藏,傳統都是國土對人們的奉獻。使國土庄嚴是我們報恩的職責,也是我們為後輩應盡的義務。

3、上師雹孝恩(三寶恩):

對佛教來說,佛、法、僧三寶使人們取得智慧,證得菩提,獲得解脫,是人們的上師。三寶之恩自不能忘!

4、眾生恩:

雲何念眾生恩?謂我與眾生,從曠劫來,世世生生,互為父母,彼此有恩。今雖隔世昏迷,互不相識,以理推之,豈無報效?《勸發菩提心文》說:「我與一切眾生,無始以來互為眷屬、父母、六親、乃至師友。

一個人明白了做任何事無不是為了報恩,那就真正地、自覺地認識到了自身的價值、位置及生活的目的。

(1)雲何念父母恩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庄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心地觀經謂四恩者: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

釋氏要覽中謂四恩者:一父母恩,二師長恩,三國王恩,四施主恩。

Ⅱ 感懷父母恩的古體詩詞

1、《遊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別老母》【清】黃仲則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3、《十五》【宋】王安石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4、《歲末到家》【清】蔣士銓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5、《母別子》【唐】白居易
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
關西驃騎大將軍,去年破虜新策勛。
敕賜金錢二百萬,洛陽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來舊人棄,掌上蓮花眼中刺。
迎新棄舊未足悲,悲在君家留兩兒。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牽人衣。
以汝夫婦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別離。
不如林中烏與鵲,母不失雛雄伴雌。
應似園中桃李樹,花落隨風子在枝。
新人新人聽我語,洛陽無限紅樓女。
但願將軍重立功,更有新人勝於汝。

6、《慈母愛》【元】楊維楨
慈母愛,愛幼雛,趙家光義為皇儲。
龍行虎步狀日異,狗趨鷹附勢日殊。
膝下豈無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闥鬼靜燈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執董狐筆,孤兒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銀柱斧,禍在韓王金櫃書。

7、《墨萱圖》【元】王冕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

8、《誰氏子》【唐】韓愈
非痴非狂誰氏子,去入王屋稱道士。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婦年二十,載送還家哭穿市。
或雲欲學吹鳳笙,所慕靈妃媲蕭史。
又雲時俗輕尋常,力行險怪取貴仕。
神仙雖然有傳說,知者盡知其妄矣。
聖君賢相安可欺,乾死窮山竟何俟。
嗚呼余心誠豈弟,願往教誨究終始。
罰一勸百政之經,不從而誅未晚耳。
誰其友親能哀憐,寫吾此詩持送似。

9、《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遲,下山疾。
百年三萬六千朝,夜裡分將強半日。
有歌有舞須早為,昨日健於今日時。
人家見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無樂聲。

10、《代北州老翁答》【唐】張謂
負薪老翁往北州,北望鄉關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兩人已向黃沙死。
如今小兒新長成,明年聞道又徵兵。
定知此別必零落,不及相隨同死生。
盡將田宅借鄰伍,且復伶俜去鄉土。
在生本求多子孫,及有誰知更辛苦。
近傳天子尊武蔬,強兵直欲靜胡塵。
安邊自合有長策,何必流離中國人。

11、《除夜作》【唐】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

別老母 黃景仁

搴幃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西上辭母墳 陳去疾

高蓋山頭日影微,黃昏獨立宿禽稀。
林間滴酒空垂淚,不見丁寧囑早歸。

鳳棲梧/蝶戀花 廖行之

吾母慈祥膺上壽。福庇吾家,近世真希有。丘嫂今年逾六九。康寧可嗣吾慈母。我願慈闈多福厚。更祝遐齡,與母齊長久。鸞誥聯翩雙命婦。華堂千歲長生酒。

謝五開府番羅襖 黃庭堅

疊送香羅淺色衣,著來春色入書帷。
到家慈母驚相問,為說王孫脫贈時。

初望淮山 黃庭堅

風裘雪帽別家林,紫燕黃鸝已夏深。
三釜古人干祿意,一年慈母望歸心。
勞生逆旅何休息,病眼看山力不禁。
想見夕陽三徑里,亂蟬嘶罷柳陰陰。

寄張仲謀 黃庭堅

好在張公子,清秋應苦吟。
衣穿慈母線,囊罄旅人金。
早晚辭天闕,歸來慰陸沈。
黃花一樽酒,期與爾同斟。

墨萱圖 其一 王冕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

哭母詩 瞿秋白

親到貧時不算親,藍衫添得新淚痕。
飢寒此日無人問,落上靈前愛子身。

四言詩·祭母文 毛澤東

嗚呼吾母,遽然而死。
壽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餘三,即東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艱辛備歷。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間萬萬,皆傷心史。
不忍卒書,待徐溫吐。
今則欲言,只有兩端:
一則盛德,一則恨偏。
吾母高風,首推博愛。
遠近親疏,一皆覆載。
愷惻慈祥,感動庶匯。
愛力所及,原本真誠。
不作誑言,不存欺心。
整飭成性,一絲不詭。
手澤所經,皆有條理。
頭腦精密,擘理分情。
事無遺算,物無遁形。
潔凈之風,傳遍戚里。
不染一塵,身心表裡。
五德犖犖,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三綱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獲。
精神痛苦,以此為卓。
天乎人歟,傾地一角。
次則兒輩,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黃。
病時攬手,酸心結腸。
但呼兒輩,各務為良。
又次所懷,好親至愛。
或屬素恩,或多勞瘁。
大小親疏,均待報齎。
總茲所述,盛德所輝。
必秉悃忱,則效不違。
致於所恨,必補遺缺。
念茲在茲,此心不越。
養育深恩,春輝朝靄。
報之何時,精禽大海。
嗚呼吾母,母終未死。
軀殼雖隳,靈則萬古。
有生一日,皆報恩時。
有生一日,皆伴親時。
今也言長,時則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淺。
此時家奠,盡此一觴。
後有言陳,與日俱長。

「燕詩示劉叟」白居易
樑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
觜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卻入空巢里,啁啾終夜悲。
燕燕爾勿悲,爾當返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慈母愛子,非為報也。〖漢〗劉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勸孝歌》

一尺三寸嬰,十又八載功。《勸孝歌》

母稱兒干卧,兒屎母濕眠。《勸孝歌》

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勸孝歌》

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勸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勸孝歌》

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兒語》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唐〗韓愈

母儀垂則輝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錦》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三字經》

母親,人間第一親;母愛,人間第一情。字嚴

世上惟一沒有被污染的愛——那便是母愛。字嚴

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鄭振鐸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經》

父之美德,兒之遺產。字嚴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對聯》

有子且勿喜,無子固勿嘆。〖唐〗韓愈

人見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格言聯璧》

為人父母天下至善;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聯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詩經》

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 婦不順也。 〖南北朝〗顏之推

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呂公著

父母所欲為者,我繼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親厚之。 《格言聯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費孝通

停車茫茫顧,困我成楚囚。感傷從中起,悲淚哽在喉。慈母方病重,欲將名醫投。車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送母回鄉》

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白居易《燕詩示劉叟》選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韓愈《誰氏子》選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 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王安石《十五》

搴幃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黃景仁《別老母》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蔣士銓《歲暮到家》

霜隕蘆花淚濕衣,白頭無復倚柴扉。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輿恭《思母》

河廣難航莫我過, 未知安否近如何。暗中時滴思親淚, 只恐思兒淚更多! 倪瑞璿《憶母》

Ⅲ 佛教四重恩的都是哪四種

佛門里天天念迴向偈:「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講到「恩」,今天我們接受別人的恩惠,好像是應該的,感恩的念頭都生不起來,這怎麼得了!別人贈送、供養我們東西,許多人連「謝謝」這一聲都沒有,表面的敷衍都沒有,然後才想到這個社會怎麼不遭難!這是忘恩負義。忘恩負義之人,不會有好果報。
四重恩,第一是「父母恩」,父母生我們、養我們,這個恩德不能忘記。如何能報父母恩?自己成聖成賢,斷煩惱,開智慧,了生死,出三界,這是真報父母恩。佛家諺語常講:「一子成佛,九祖生天。」我們不能成就,怎麼能報父母恩?諸位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就知道,自己修行有成就,過去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都沾光,都超生。
第二是「老師恩」,佛,菩薩是老師。我們的智慧得自於老師,若不是老師的教導,我們怎麼知道世間有佛法?怎麼知道世間有聖賢的教誨?所以,老師的恩德比父母還大。
第三是「國土恩」,從前講國主恩,你沒有國家,你在今天這個社會沒有國籍,你是世界上的流浪者,沒有國家保護你,身心都得不到安穩。古人講「食毛踐土」,我們生活所需是這個地上生產的,來供養我們這個身體;我們居住在這塊土地,這塊土地對我有恩,所以,要知道報恩。
第四是「眾生恩」。一切眾生對我有恩,為什麼?人是社會動物,離不開人群生活。我們吃的東西是農夫種的,穿的衣服是工人織的,所有社會一切大眾與我的生活息息相關,都有恩德。古人講:「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知恩報恩才是個人。雲何念眾生恩?謂我與眾生,從曠劫來,世世生生,互為父母,彼此有恩。今雖隔世昏迷,互不相識,以理推之,豈無報效?《勸發菩提心文》說:「我與一切眾生,無始以來互為眷屬、父母、六親、乃至師友。而彼眾生常為我身作大饒益,或順我志,令我歡喜;或逆我志,令發道意;又能示現一切極苦相貌,令我驚覺,不生貪著,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故眾生恩德亦復無量,不可言說。

Ⅳ 求道教迴向給父母的迴向偈,及需念誦的報父母恩的咒語。

不論念經念佛,念完後都要念一遍「迴向偈」或「迴向文」。即使做完一件善事也要念「回迴向偈」或「答迴向文」。要迴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迴向的功德越多,往生的希望就越大。
若向佛菩薩許願,例如求自己父母身體健康,疾病早日痊癒等願時,也無需再用上面的迴向偈,只要酌情向佛菩薩陳述,表達清楚用意即可。
「願將此誦經(念佛)的功德迴向給我的母親,願她能早日康復,不再受疾病之苦……」,並沒有固定的行文,只要誠心,無論你怎麼說,怎麼迴向,佛菩薩都會感應的。

Ⅳ 2021-07-03

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泣血稽顙,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凈信男女等,惟願慈悲,少加聽察。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睜遲;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然心願差別,其相乃多;若不指陳,如何趨向?今為大眾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雲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如是發心,名之為真。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偽。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勛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偏。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知去取,則可發心。雲何審察?謂我所發心,於此八中,為邪、為正?為真、為偽?為大、為小?為偏、為圓?雲何去取?所謂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如此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

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今言因緣,略有十種。何等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懺悔業障故。九者求生凈土故。十者為念正法得久住故。

雲何念佛重恩?謂我釋迦氏嘩如來最初發心,為我等故,行菩薩道,經無量劫,備受諸苦。我造業時,佛則哀憐,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墮地獄,佛復悲痛,欲代我苦;而我業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種善根,世世生生,隨逐於我,心無暫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淪;今得人身,佛已滅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預出家?何障而不見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種善根,何以得聞佛法?不聞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難喻。自非發廣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救度眾生;縱使粉身碎骨,豈能酬答?是為發菩提心第一因緣也。

雲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十月三年,懷胎乳哺;推干去濕,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紹繼門風,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濫稱釋子,忝號沙門。甘旨不供,祭掃不給;生不能養其口體,死不能悉核李導其神靈。於世間則為大損,於出世又無實益;兩途既失,重罪難逃。如是思惟,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眾生。則不惟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濟;不惟一人父母,人人父母,盡可超升。是為發菩提心第二因緣也。

雲何念師長恩?父母雖能生育我身,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不知禮義,則同於異類;不解佛法,則何異俗人?今我等粗知禮義,略解佛法,袈裟被體,戒品沾身;此之重恩,從師長得。若求小果,僅能自利;今為大乘,普願利人,則世出世間二種師長,俱蒙利益。是為發菩提心第三因緣也。

雲何念施主恩?謂我等今者,日用所資,並非己有。二時粥飯,四季衣裳,疾病所需,身口所費,此皆出自他力,將為我用。彼則竭力躬耕,尚難糊口;我則安坐受食,猶不稱心。彼則紡織不已,猶自艱難;我則安服有餘,寧知愛惜?彼則蓽門蓬戶,擾攘終身;我則廣宇閑庭,悠遊卒歲。以彼勞而供我逸,於心安乎?將他利而潤己身,於理順乎?自非悲智雙運,福慧二嚴,檀信沾恩,眾生受賜,則粒米寸絲,酬償有分,惡報難逃。是為發菩提心第四因緣也。

雲何念眾生恩?謂我與眾生,從曠劫來,世世生生,互為父母,彼此有恩。今雖隔世昏迷,互不相識;以理推之,豈無報效?今之披毛帶角,安知非昔為其子乎?今之蠕動蜎飛,安知不曾為我父乎?每見幼離父母,長而容貌都忘;何況宿世親緣,今則張王難記。彼其號呼於地獄之下,宛轉於餓鬼之中,苦痛誰知?飢虛安訴?我雖不見不聞,彼必求拯求濟。非經不能陳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見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薩觀於螻蟻,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常思利益,念報其恩。是為發菩提心第五因緣也。

雲何念生死苦?謂我與眾生,從曠劫來,常在生死,未得解脫。人間天上,此界他方,出沒萬端,升沈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獄、畜生、餓鬼。黑門朝出而暮還,鐵窟暫離而又入。登刀山也,則舉體無完膚;攀劍樹也,則方寸皆割裂。熱鐵不除飢,吞之則肝腸盡爛;烊銅難療渴,飲之則骨肉都糜。利鋸解之,則斷而復續;巧風吹之,則死已還生。猛火城中,忍聽叫嗥之慘;煎熬盤里,但聞苦痛之聲。冰凍始凝,則狀似青蓮蕊結;血肉既裂,則身如紅藕華開。一夜死生,地下每經萬遍;一朝苦痛,人間已過百年。頻煩獄卒疲勞,誰信閻翁教誡?受時知苦,雖悔恨以何追?脫已還忘,其作業也如故!鞭驢出血,誰知吾母之悲?牽豕就屠,焉識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爾;啖其親而未識,凡類皆然!當年恩愛,今作怨家;昔日寇讎,今成骨肉。昔為母而今為婦,舊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則可羞可恥;天眼視之,則可笑可憐。糞穢叢中,十月包藏難過;膿血道里,一時倒下可憐。少也何知,東西莫辨;長而有識,貪欲便生。須臾而老病相尋,迅速而無常又至。風火交煎,神識於中潰亂;精血既竭,皮肉自外乾枯。無一毛而不被針鑽,有一竅而皆從刀割。龜之將烹,其脫殼也猶易;神之欲謝,其去體也倍難。心無常主,類商賈而處處賓士;身無定形,似房屋而頻頻遷徙。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屍,多於大地!向使不聞佛語,此事誰見誰聞?未睹佛經,此理焉知焉覺?其或依前貪戀,仍舊痴迷;只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人身難得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道路冥冥,別離長久;三途惡報,還自受之。痛不可言,誰當相代?興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應斷生死流,出愛慾海;自他兼濟,彼岸同登。曠劫殊勛,在此一舉。是為發菩提心第六因緣也。

雲何尊重己靈?謂我現前一心,直下與釋迦如來無二無別;雲何世尊無量劫來早成正覺,而我等昏迷顛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則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庄嚴;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系煩惱,生死纏縛。心性是一,迷悟天淵;靜言思之,豈不可恥?譬如無價寶珠,沒在淤泥;視同瓦礫,不加愛重。是故宜應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如珠被濯,懸在高幢。洞達光明,映蔽一切;可謂不孤佛化,不負己靈。是為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

雲何懺悔業障?經言:犯一吉羅,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吉羅小罪,尚獲此報;何況重罪,其報難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舉一動,恆違戒律;一餐一水,頻犯屍羅。一日所犯,亦應無量;何況終身歷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為優婆塞戒,尚不具足;何況沙彌、比丘、菩薩等戒,又不必言矣。問其名,則曰我比丘也;問其實,則尚不足為優婆塞也,豈不可愧哉!當知佛戒不受則已,受則不可毀犯;不犯則已,犯則終必墮落。若非自愍愍他,自傷傷他,身口並切,聲淚俱下,普與眾生,求哀懺悔,則千生萬劫,惡報難逃。是為發菩提心第八因緣也。

雲何求生凈土?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於此。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發心原為修行;凈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於凈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是為發菩提心第九因緣也。

雲何令正法久住?謂我世尊,無量劫來,為我等故,修菩提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因圓果滿。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緣周訖,入於涅槃。正法像法,皆已滅盡;僅存末法,有教無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競爭人我,盡逐利名。舉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是何名?衰殘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覺淚下!我為佛子,不能報恩。內無益於己,外無益於人;生無益於時,死無益於後。天雖高,不能覆我;地雖厚,不能載我。極重罪人,非我而誰?由是痛不可忍,計無所出。頓忘鄙陋,忽發大心;雖不能挽回末運於此時,決當圖護持正法於來世。是故偕諸善友,同到道場;述為懺摩,建茲法會。發四十八之大願,願願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從於今日,盡未來際;畢此一形,誓歸安養。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輝,法門再闡。僧海澄清於此界,人民被化於東方;劫運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則區區真實苦心。是為發菩提心第十因緣也。

如是十緣備識,八法周知,則趣向有門,開發有地;相與得此人身,居於華夏。六根無恙,四大輕安;具有信心,幸無魔障。況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場,又聞佛法,又瞻舍利,又修懺法,又值善友,又具勝緣;不於今日發此大心,更待何日?惟願大眾,愍我愚誠,憐我苦志;同立此願,同發是心。未發者今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譬諸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豈可因淺勿種,任其自枯?因鈍弗磨,置之無用?又,若以修行為苦,則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況乎以凈土為舟航,則何愁退轉?又得無生為忍力,則何慮艱難?當知地獄罪人,尚發菩提於住劫;豈可人倫佛子,不立大願於今生?無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諫;而今覺悟,將來猶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憐;苟知而不行,尤為痛惜。若懼地獄之苦,則精進自生;若念無常之速,則懈怠不起。又須以佛法為鞭策,善友為提攜;造次弗離,終身依賴,則無退失之虞矣。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大眾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姻;蓮社宗盟,自今締好。所願同生凈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三十二相,百福庄嚴,不從今日發心立願而始也。願與大眾共勉之。幸甚幸甚!

Ⅵ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的文言文譯本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二千五百人,菩薩摩訶薩三萬八千人俱,爾時世尊引領大眾直往南行,忽見路邊聚骨一堆。爾時,如來向彼枯骨,五體投地恭敬禮拜。阿難合掌白言:世尊,如來是三界大師,四生慈父,眾人歸敬,以何因緣,禮拜枯骨?佛敬擾告阿難:汝等雖是吾上首弟子,出家日久,知事未廣。此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多生父母。以是因緣,我今禮拜。佛告阿難,汝今將此一堆枯骨分作二分,若是男骨,色白且重;若是女骨色黑且輕。阿難白言:世尊,男人在世,衫帶鞋帽,裝束嚴好,一望知為男子之身。女人在世,多塗脂粉,或薰蘭麝,如是裝飾,即得知是女流之身。而今死後,白骨一般,教弟子等如何認得。佛告阿難:若是男子在世之時,入於伽藍,聽講經律,禮拜三寶,念佛名號;所以其骨,色白且重。世間女人,短於智力,易溺於情,生男育女,認為天職,每生一孩,賴乳養命,乳由血變,每孩飲母八斛四斗甚多白乳,所以憔悴,骨現黑色,其量亦輕。
阿難聞語痛割於心,垂淚悲泣白言:世尊,母之恩德雲何報答。佛告阿難:汝今諦聽,我當為汝分別解說:母胎懷子,凡經十月,甚為辛苦。在母胎時,第一月中,如草上珠,朝不保暮,晨聚將來,午消散去.母懷胎時,第二月中,恰如凝酥。母懷胎時,第三月中,猶如凝血。母懷胎時,第四月中,稍作人形。母懷胎時,第五月中,兒在母腹生有五胞。何者為五?頭為一胞,兩肘兩膝,各為一胞,共成五胞。母懷胎時,第六月中,兒在母腹,六精齊開,何者為六?眼為一精,耳為二精,鼻為三精,口為四精,舌為五精,意為六精。母懷胎時,第七月中,兒在母腹,生成骨節,三百六十,及生毛孔,八萬四千。母懷胎時,第八月中,出生意智,以及九竅。母懷胎時,第九月中,兒在母腹,吸收食物,所出各和返質,桃梨蒜果,五穀精華。其母身中,生臟向下,熟臟向上,喻如地面,有山聳出,山有三名:一號須彌,二號業山,三號血山。此設喻山,一度崩來,化為一條,母血凝成胎兒食料。母懷胎時,第十月中,孩兒全體一一完成,方乃降生。若是決為孝順之子,擎拳合掌,安詳出生,不損傷母,母無所苦;倘若決為忤逆之子,破損母胎,扯母心肝,踏母跨骨,如千刀攪,又彷佛似萬刃攢心。如斯重苦,出生此兒,更分析言,尚有十恩:第一懷胎守護恩;第二,臨產受苦恩;第三,生子忘憂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干就濕恩;第六,哺乳養育恩;第七,洗濯不凈恩;第八,遠行憶念恩;第九,深加體恤恩;第十,究竟憐憫恩。
第一 懷喚稿飢胎守護恩頌曰
累劫因緣重 今來托母胎
月逾生五臟 七七六精開
體重如山嶽 動止劫風災
羅衣都不掛 妝鏡惹塵埃
第二 臨產受苦恩頌曰
懷經十個月 難產將欲臨
朝朝如重病 日日似昏沉
難將惶怖述 愁淚滿胸襟
含悲告親族 惟懼死來侵
第三 生子忘憂恩頌曰
慈母生兒日 五臟總開張
身心俱悶絕 血流似屠羊
生已聞兒健 歡喜倍加常
喜完悲還至 痛苦徹心腸
第四 咽苦吐甘恩頌曰
父母恩深重 顧憐沒失時
吐甘無稍息 咽苦不顰眉
愛重情難忍 恩深復倍悲
但令孩兒飽 慈母不辭飢
第五 回干就濕恩頌曰
母願身投濕 將兒移就干
兩乳充飢渴 羅袖掩風寒
恩憐恆廢枕 寵弄才能歡
但令孩兒穩 慈母不求安
第六 哺乳養育恩頌曰
慈母像大地 嚴父配於天
覆載恩同等 父娘恩亦然
不憎無怒目 不嫌手足攣
誕腹親生子 終日惜兼憐
第七 洗濯不凈恩頌曰
本是芙蓉質 精神健且豐
眉分新柳碧 臉色奪蓮紅
恩深摧玉貌 洗濯損盤龍
只為憐男女 慈母改顏容
第八 遠行憶念恩頌曰
死別誠難忍 生離實亦傷
子出關山外 母憶在他鄉
日夜心相隨 流淚數千行
如猿泣愛子 寸寸斷肝腸
第九 深加體恤恩頌曰
父母恩情重 恩深報實難
子苦願代受 兒勞母不安
聞道遠行去 憐兒夜卧寒
男女暫辛苦 長使母心酸
第十 究竟憐愍恩頌曰
父母恩深重 恩憐無歇時
起坐心相逐 近遙意與隨
母年一百歲 常憂八十兒
欲知恩愛斷 命盡始分離
佛告阿難:我觀眾生,雖紹人品,心行愚蒙,不思爹娘有大恩德,不生恭敬,忘恩背義,無有仁慈,不孝不順。阿娘懷子,十月之中,起坐不安,如擎重擔,飲食不下,如長病人。
月滿生時,受諸痛苦,須臾產出,恐已無常,如殺豬羊,血流遍地。受如是苦,生得兒身,咽苦吐甘,抱持養育,洗濯不凈,不憚劬勞;忍寒忍熱,不辭辛苦;干處兒卧,濕處母眠;三年之中,飲母白血。嬰孩童子,乃至成年,教導禮義,婚嫁營謀,備求資業。攜荷艱辛,勤苦百倍,不言恩惠。男女有病父母警憂,憂極生病,視同常事。子若病除,母病方愈。如斯養育,願早成人。及其長成,反為不孝。尊親與言,不知順從,應對無禮,惡眼相視。欺凌伯叔,打罵兄弟,毀辱親情,無有禮儀。雖曾從學,不遵范訓,父母教令,多不依從;兄弟共言,每相違戾。出入來往,不啟尊堂,言行高傲,擅意為事。父母訓罰,伯叔語非,童幼憐愍,尊人遮護,漸漸成長,狠戾不調,不伏虧違,反生嗔恨。棄諸親友,朋附惡人,習久成性,認非為是。或被人誘,逃往他鄉,違背爹娘,離家別眷。或因經紀,或為政行,荏苒因循,便為婚娶,由斯留礙,久不還家。或在他鄉,不能謹慎,被人謀害,橫事鉤牽,枉被刑責,牢獄枷鎖。或遭病患,厄難縈纏,囚苦飢羸,無人看待,被人嫌賤,委棄街衢,因此命終,無人救治,膨脹爛壞,日曝風吹,白骨飄零。寄他鄉土,便與親族,歡會長乖,違背慈恩,不知二老,永懷憂念。或因啼泣,眼暗目盲;或因悲哀,氣咽成病;或緣憶子,衰變死亡,作鬼抱魂,不曾割捨。或復聞子,不崇學業,朋逐異端,無賴粗頑,好習無益,鬥打竊盜,觸犯鄉閭,飲酒樗蒲,奸非過失,帶累兄弟,惱亂爹娘。晨去暮還,不問尊親,動止寒溫;晦朔朝暮,永乖扶侍,安床薦枕,並不知聞,參問起居,從此間斷。父母年邁,形貌衰羸,羞恥見人,忍受欺抑。或有父孤母寡,獨守空堂,猶若客人,寄居他舍,寒凍飢渴,曾不知聞。盡夜常啼,自嗟自嘆,應奉甘旨,供養尊親。若輩妄人,了無是事,每作羞慚,畏人怪笑。或持財食,供養妻兒,忘厥疲勞,無避羞恥;妻妾約束,每事依從,尊長瞋呵,全無畏懼。或復是女,適配他人,未嫁之時,咸皆孝順;婚嫁已訖,不孝逐增。父母微嗔,即生怨恨;夫媚打罵,忍受甘心。異姓他宗,情深眷重,自家骨肉,卻以為疏。或隨夫婿,外郡他鄉,離別爹娘,無心戀慕,斷絕消息,音信不通,逐使爹娘,懸腸掛肚,刻不能安,宛如倒懸,每思見面,如渴思漿;慈念後人,無有休息。
父母恩德,無量無邊;不孝之愆,卒難陳報。爾時,大眾聞佛所說父母重恩,舉身投地,槌胸自撲,身毛孔中,悉皆流血。悶絕躄地,良久乃蘇。高聲唱言,苦哉!苦哉!痛哉!痛哉!我等今者深是罪人,從來未覺,冥若夜遊;今悟知非,心膽俱碎。惟願世尊哀愍救援,雲何報得父母深恩。
爾時,如來即以八種深重梵音,告諸大眾,汝等當知,我今為汝分別解說,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繞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遭飢饉劫,為於爹娘,盡其己身,臠割碎壞,猶如微塵,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手執利刀,剜其眼睛,獻於如來,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辭痛苦,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百千刀戟,一時刺身,於自身中,左右出入,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打骨出髓,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假使有人,為於爹娘,吞熱鐵丸,經百千劫,遍身焦爛,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爾時,大眾聞佛所說父母恩德,垂淚悲泣,痛割於心,諦思無計。同發聲言,深生慚愧,共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深是罪人,雲何報得父母深恩。佛告弟子:欲得報恩,為於父母,書寫此經;為於父母,讀誦此經;為於父母,懺悔罪愆;為於父母,供養三寶;為於父母受持齋戒;為於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則得名為孝順之子,不作此行,是地獄人。
佛告阿難,不孝之人,身壞命終,墮於阿鼻無間地獄。此大地獄,縱廣八萬由旬,四面鐵城,周圍羅網;其地亦鐵,盛火洞然,猛烈火燒,雷奔電爍,烊烔鐵汁,澆灌罪人,銅狗鐵蛇,恆吐煙火,焚燒煮炙,脂膏焦燃,苦痛哀哉,難堪難忍。鉤竿槍槊,鐵鏘鐵串,鐵槌鐵戟,劍樹刀輪,如雨如雲,空中而下,或斬或刺,苦罰罪人,歷劫受殃,無時暫歇。又令更入余諸地獄,頭戴火盆,鐵車碾身,縱橫駛過,腸肚分裂,骨肉焦爛,一日之中,千生萬死,受如是苦,皆因前身忤逆不孝,故獲斯罪。
爾時,大眾聞佛所說父母恩德,垂淚悲泣,告於如來:我等今者,雲何報得父母深恩。佛告弟子:欲得報恩,為於父母造此經典,是真報得父母恩也。能造一卷,得見一佛;能造十卷,得見十佛;能造百卷,得見百佛;能造千卷,得見千佛;能造萬卷,得見萬佛。是等善人,造經力故,是諸佛等,常來慈護,立使其人,生身父母,得生天上,受諸快樂,離地獄苦。爾時,阿難及諸大眾,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天,龍,夜叉,乾闥婆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眾,聞佛所言,身毛皆豎,悲泣哽咽,不能自裁,各發願言,我等從今盡未來際,寧碎此身,猶如微塵,經百千劫,誓不違於如來聖教;寧以鐵鉤,拔出其舌,長有由旬,鐵犁耕之,血流成河,經百千劫,誓不違於如來聖教;寧以百千刀輪,於自身中,自由出入,誓不違於如來聖教;寧以鐵網周匝纏身,經百千劫,誓不違於如來聖教;寧以銼碓斬碎其身,百千萬段,皮肉筋骨,悉皆零落,經百千劫,終不違於如來聖教。爾時,阿難從於坐中安祥而起,白佛言:世尊,此經當何名之?雲何奉持?佛告阿難:此經名為父母恩重難報經。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爾時,大眾,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退。
經贊
南無阿密栗帝,多婆曳娑訶。(三稱)
世尊禮骨,阿難問因,佛說過去父母身,功恩大無倫,垂教後人,眾生可問津。
南無報恩德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密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庄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普及一切世間及歷生歷世父母,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Ⅶ 為人兒女者,莫忘父母恩的意思

父母給了兒女生命,終身感恩。野槐含為人兒女者,莫忘父母恩的意思是父母給了兒女生命,終身感恩。古人雲:「養兒方知父母恩。」意思是說從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才體會出當年父母養育我們的艱辛,明段因此生起孝養父母之頌笑心。

Ⅷ 百度:我住二樓,一樓的住戶光說我吵到她了,我在房間里不敢出聲,走路也慢慢的,我樓上的聲音更大,我都

你樓下的人太夾生,不理他,你正常的生活要保證

Ⅸ 上報四重恩:上報四重恩是指哪四重恩

上報四重恩,是指:父母恩、眾生恩、國王(土)恩、三寶恩。

-----諸葛長青很多有緣者,在學佛的過程中,常常思考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大迴向中的「上報四重恩」的四重恩是什麼意思?大迴向偈曰:願以此功德,庄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對於「四重恩」,今世很多人演繹不同的說法,眾說紛紜的說法不一樣。

為了正本清源,諸葛長青專門敬讀了《大藏經》中的《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第二「報恩品」,查閱到了上報四重恩的來歷。

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指出:上報「四重恩」乃是:父母恩、眾生恩、國王(土)恩、三寶恩。

諸葛長青單獨編寫了「上報四重恩」有關資料,分享給有緣者。

一、關於《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之「四重恩」。

諸葛長青:面對《大藏經》匯集的經典,我們不由得不贊嘆佛祖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一共八卷,收在《大正藏》第三冊。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內容敘述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為文殊等諸大菩薩開示出家住阿蘭若者,如何觀心地、滅妄想,而成佛道之事。

全書計分「序品、報恩品、厭舍品、無垢性品、阿蘭若品、離世間品、厭身品、波羅蜜多品、功德庄嚴品、觀心品、發菩提心品、成佛品、囑累品」等十三品。

諸葛長青看到,佛祖釋迦牟尼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報恩品」專門講到了四重恩:「時佛告五百長者。

善哉善哉。

汝等聞於贊嘆大乘。

心生退轉發起妙義。

利益安樂未來世中。

不知恩德一切眾生。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我今為汝分別演說世出世間有恩之處。

善男子。

汝等所言未可正理。

何以故。

世出世恩有其四種。

一父母恩。

二眾生恩。

三國王恩。

四三寶恩。

如是四恩。

一切眾生平等荷負。

二:佛祖釋迦牟尼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二品「報恩品」全文。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二大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報恩品第二之上時佛告五百長者。

善哉善哉。

汝等聞於贊嘆大乘。

心生退轉發起妙義。

利益安樂未來世中。

不知恩德一切眾生。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我今為汝分別演說世出世間有恩之處。

善男子。

汝等所言未可正理。

何以故。

世出世恩有其四種。

一父母恩。

二眾生恩。

三國王恩。

四三寶恩。

如是四恩。

一切眾生平等荷負。

善男子。

父母恩者。

父有慈恩。

母有悲恩。

母悲恩者。

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

我今為汝宣說少分。

假使有人為福德故。

恭敬供養一百凈行大婆羅門。

一百五通諸大神仙。

一百善友。

安置七寶上妙堂內。

以百千種上妙珍膳。

垂諸瓔珞眾寶衣服。

栴檀沉香立諸房舍。

百寶庄嚴床卧敷具。

療治眾病百種湯葯。

一心供養滿百千劫。

不如一念住孝順心。

以微少物色養悲母。

隨所供侍。

比前功德。

百千萬分不可校量。

世間悲母念子無比。

恩及未形。

始自受胎終於十月。

行住坐卧受諸苦惱非口所宣。

雖得欲樂飲食衣服而不生愛。

憂念之心恆無休息。

但自思惟將欲生產。

漸受諸苦晝夜愁惱。

若產難時如百千刃競來屠割。

或致無常。

若無苦惱諸親眷屬喜樂無盡。

猶如貧女得如意珠。

其子發聲如聞音樂。

以巧乎母胸臆而為寢處。

左右膝上常為游履。

於胸臆中出甘露泉。

長養之恩彌於普天。

憐愍之德廣大無比。

世間所高莫過山嶽。

悲母之恩逾於須彌。

世間之重大地為先。

悲母之恩亦過於彼。

若有男女背恩不順。

令其父母生怨念心。

母發惡言子即隨墮。

或在地獄餓鬼畜生。

世間之疾莫過猛風。

怨念之徵復速於彼。

一切如來金剛天等。

及五通仙不能救護。

若善男子善女人。

依悲母教承順無違。

諸天護念福樂碧團無盡。

如是男女即名尊貴天人種類。

或是菩薩為度眾生。

現為男女饒益父母。

若善男子善女人。

為報母恩經於一劫。

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

而未能報一日之恩。

所以者何。悔寬橘

一切男女處於胎中。

口吮乳根飲啖母血。

及出胎已幼稚之前。

所飲母乳百八十斛。

母得上味先與其子。

珍妙衣服亦復如是。

愚痴鄙陋情愛無二。

昔有女人遠游佗國。

抱所生子渡殑伽河。

其水暴漲力不能前。

愛念不舍母子俱沒。

以是慈心善根力故。

即得上生色究竟天作大梵王。

以是因緣母有十德。

一名大地。

於母胎中為所依故。

二名能生。

經歷眾苦而能生故。

三名能正。

恆以母手理五根故。

四名養育。

隨四時宜能長養故。

五名智者。

能以方便生智慧故。

六名庄嚴。

以妙瓔珞而嚴飾故。

七名安隱。

以母懷抱為止息故。

八名教授。

善巧方便導引子故。

九名教誡。

以善言辭離眾惡故。

十名與業。

能以家業付囑子故。

善男子。

於諸世間何者最富。

何者最貧。

悲母在堂名之為富。

悲母不在名之為貧。

悲母在時名為日中。

悲母死時名為日沒。

悲母在時名為月明。

悲母亡時名為暗夜。

是故汝等。

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

應當如是報父母恩。

善男子。

眾生恩者。

即無始來。

一切眾生輪轉五道經百千劫。

於多生中互為父母。

以互為父母故。

一切男子即是慈父。

一切女人即是悲母。

昔生生中有大恩故。

猶如現在父母之恩等無差別。

如是昔恩猶未能報。

或因妄業生諸違順。

以執著故反為其怨。

何以故。

無明覆障宿住智明。

不了前生曾為父母。

所可報恩互為饒益。

無饒益者名為不孝。

以是因緣諸眾生類。

於一切時亦有大恩。

實為難報。

如是之事名眾生恩。

國王恩者。

福德最勝雖生人間得自在故。

三十三天諸天子等。

恆與其力常護持故。

於其國界山河大地。

盡大海際屬於國王。

一人福德勝過一切眾生福故。

是大聖王以正法化。

能使眾生悉皆安樂。

譬如世間一切堂殿柱為根本。

人民豐樂王為根本。

依王有故。

亦如梵王能生萬物。

聖王能生治國之法利眾生故。

如日天子能照世間。

聖王亦能觀察天下人安樂故。

王失正治人無所依。

若以正化八大恐怖不入其國。

所謂佗國侵逼。

自界叛逆。

惡鬼疾病。

國土飢饉。

非時風雨。

過時風雨。

日月薄蝕。

星宿變怪。

人王正化利益人民。

如是八難不能侵故。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

愛念無比憐愍饒益常與安樂晝夜不舍。

國大聖王亦復如是。

等示群生如同一子。

擁護之心晝夜無舍。

如是人王令修十善。

名福德主。

若不令修名非福主。

所以者何。

若王國內一人修善。

其所作福皆為七分。

造善之人得其五分。

於彼國王常獲二分。

善因王修同福利故。

造十惡業亦復如是。

同其事故。

一切國內田地園林所生之物。

皆為七分亦復如是。

若有人王成就正見。

如法化世。

名為天主。

以天善法化世間故。

諸天善神及護世王。

常來加護守王宮故。

雖處人間修行天業。

賞罰之心無偏黨故。

一切聖王法皆如是。

如是聖主名正法王。

以是因緣成就十德。

一名能照。

以智慧眼照世間故。

二名庄嚴。

以大福智庄嚴國故。

三名與樂。

以大安樂與人民故。

四名伏怨。

一切怨敵自然伏故。

五名離怖。

能郤八難離恐怖故。

六名任賢。

集諸賢人評國事故。

七名法本。

萬姓安住依國王故。

八名持世。

以天王法持世間故。

九名業主。

善惡諸業屬國王故。

十名人主。

一切人民王為主故。

一切國王以先世福。

成就如是十種勝德。

大梵天王及忉利天。

常助人王受勝妙樂。

諸羅剎王及諸神等。

雖不現身潛來衛護王及眷屬。

王見人民造諸不善不能制止。

諸天神等悉皆遠離。

若見修善歡喜贊嘆。

盡皆唱言。

我之聖王。

龍天喜悅。

澍甘露雨。

五穀成熟。

人民豐樂。

若不親近諸惡人等。

普利世間咸從正化。

如意寶珠必現王國。

於王鄰國咸來歸服。

人與非人無不稱嘆。

若有惡人於王國內。

而生逆心於須臾頃。

如是之人福自衰滅。

命終當墮地獄之中。

經歷畜生備受諸苦。

所以者何。

由於聖王不知恩故。

起諸惡逆得如是報。

若有人民能行善心。

敬輔仁王尊重如佛。

是人現世安隱豐樂。

有所願求無不稱心。

所以者何。

一切國王於過去時。

曾受如來清凈禁戒。

常為人王安隱快樂。

以是因緣違順果報皆如響應。

聖王恩德廣大如是。

善男子。

三寶恩者。

名不思議利樂眾生無有休息。

是諸佛身真善無漏。

無數大劫修因所證。

三有業果永盡無余。

功德寶山巍巍無比。

一切有情所不能知。

福德甚深猶如大海。

智慧無礙等於虛空。

神通變化充滿世間。

光明遍照十方三世。

一切眾生煩惱業障都不覺知。

沉淪苦海生死無窮。

三寶出世作大船師。

能截愛流超升彼岸。

諸有智者悉皆瞻仰。

善男子等。

唯一佛寶具三種身。

一自性身。

二受用身。

三變化身。

第一佛身有大斷德。

二空所顯一切諸佛悉皆平等。

第二佛身有大智德。

真常無漏一切諸佛悉皆同意。

第三佛身有大恩德。

定通變現一切諸佛悉皆同事。

善男子。

其自性身無始無終。

離一切相絕諸戲論。

周圓無際凝然常住。

其受用身。

有二種相。

一自受用。

二佗受用。

自受用身。

三僧只劫所修萬行。

利益安樂諸眾生已。

十地滿心。

運身直往色究竟天。

出過三界。

凈妙國土坐無數量大寶蓮華。

而不可說海會菩薩前後圍繞。

以無垢繒系於頂上。

供養恭敬尊重贊嘆。

如是名為後報利益。

爾時菩薩入金剛定。

斷除一切微細所知諸煩惱障。

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妙果名現報利益。

是真報身有始無終。

壽命劫數無有 *** 。

初成正覺窮未來際。

諸根相好遍周法界。

四智圓滿。

是真報身受用法樂。

一大圓鏡智。

轉異熟識得此智慧。

如大圓鏡現諸色像。

如是如來鏡智之中。

能現眾生諸善惡業。

以是因緣。

此智名為大圓鏡智。

依大悲故恆緣眾生。

依大智故常如法性。

雙觀真俗無有間斷。

常能執持無漏根身。

一切功德為所依止。

二平等性智。

轉我見識得此智慧。

是以能證自佗平等二無我性。

如是名為平等性智。

三妙觀察智。

轉分別識得此智慧。

能觀諸法自相共相。

於眾會前說諸妙法。

能令眾生得不退轉。

以是名為妙觀察智。

四成所作智。

轉五種識得此智慧。

能現一切種種化身。

令諸眾生成熟善業。

以是因緣。

名為成所作智。

如是四智而為上首。

具足八萬四千智門。

如是一切諸功德法。

名為如來自受用身。

諸善男子。

二者如來佗受用身。

具足八萬四千相好。

居真凈土說一乘法。

令諸菩薩受用大乘微妙法樂。

一切如來為化十地諸菩薩眾。

現於十種佗受用身。

第一佛身。

坐百葉蓮華。

為初地菩薩說百法明門。

菩薩悟已起大神通。

變化滿於百佛世界。

利益安樂無數眾生。

第二佛身。

坐千葉蓮華。

為二地菩薩說千法明門。

菩薩悟已起大神通。

變化滿於千佛世界。

利益安樂無量眾生。

第三佛身。

坐萬葉蓮華。

為三地菩薩說萬法明門。

菩薩悟已起大神通。

變化滿於萬佛國土。

利益安樂無數眾生。

如是如來漸漸增長。

乃至十地佗受用身。

坐不可說妙寶蓮華。

為十地菩薩說不可說諸法明門。

菩薩悟已起大神通。

變化滿於不可說佛微妙國土。

利益安樂不可宣說不可宣說無量無邊種類眾生。

如是十身皆坐七寶菩提樹王。

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善男子。

一一華葉各各為一三千世界。

各有百億妙高山王。

及四大洲日月星辰。

三界諸天無不具足。

一一葉上諸贍部洲。

有金剛座菩提樹王。

其百千萬至不可說大小化佛。

各於樹下破魔軍已。

一時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大小諸化佛身。

各各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為諸資糧及四善根諸菩薩等二乘凡夫。

隨宜為說三乘妙法。

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

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究竟佛慧。

為求辟支佛者。

說應十二因緣法。

為求聲聞者。

說應四諦法。

度生老病死究竟涅盤。

為余眾生說人天教。

令得人天安樂妙果。

諸如是等大小化佛。

皆悉名為佛變化身。

善男子。

如是二種應化身佛。

雖現滅度。

而此佛身相續常住。

諸善男子。

如一佛寶。

有如是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利樂眾生廣大恩德。

以是因緣。

名為如來應正遍知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善男子。

一佛寶中具足六種微妙功德。

一者無上大功德田。

二者無上有大恩德。

三者無足二足及以多足眾生中尊。

四者極難值遇如優曇華。

五者獨一出現三千大千世界。

六者世出世間功德圓滿一切義依。

具如是等六種功德。

常能利樂一切眾生。

是名佛寶不思議恩。

三、大迴向「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註解。

諸葛長青在「中國佛教網」中看到,有一篇文章專門講述「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認為很有價值,進一步修改整合與有緣者分享。

(一)大迴向偈內容:願以此功德,庄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諸葛長青:這個迴向,可以稱為大迴向,這個迴向功德很大,這也是為什麼把這個迴向加入施食之中的原因。

(二)「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的詳細解釋講到「恩」,今天我們接受別人的恩惠,好像是應該的,感恩的念頭都生不起來,這怎麼得了!別人贈送、供養我們東西,許多人連「謝謝」這一聲都沒有,表面的敷衍都沒有,然後才想到這個社會怎麼不遭難!這是忘恩負義。

忘恩負義之人,不會有好果報。

這裡面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頗引人深思,這使我們知道佛的教化有深刻的人間性。

在《心地觀經》里說:四重恩是:父母恩、眾生恩、國王恩(國土恩)、三寶恩。

三途苦是:三途苦就是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苦有三苦、八苦(三途苦,八難苦)。

何謂三苦?乃三界中一切眾生所受之苦也。

一是苦苦——此乃欲界所受之苦(單指人間言)二是壞苦(壞是壞滅,苦乃迫惱之謂)三是行苦(行是遷流不息生死無常之意)(三)什麼是「四重恩」?諸葛長青:上報四重恩,不能只說是在嘴上,關鍵是落實到行動上。

諸葛長青認為,看望父母、給父母打電話、讓父母開心健康等就是報了父母恩,行善積德、放生、施食、吃素、救助貧困等就是報了眾生恩,好好工作、創新實干、綠化祖國、修路架橋、造福社會等就是報了國土恩,弘揚佛法、普渡有緣、捐印經書、捐建寺廟等等就是報了三寶恩。

1、父母恩:一個人來到世間為人,首先是父母之恩。

十月懷胎,生養哺育,才能長大成人。

養子方知父母慈。

到了一定的時候,自會領悟其中的含義。

報父母恩,有了這種意念才有和睦的家庭,慈祥的父母,孝順的兒孫。

作為一個社會的人來說,衣食住行無不來自眾生之恩,每個人的勞動都是為了對眾生的報答。

報眾生恩,有了這種意念才有人與人的平等關系,互相尊重,互相照顧,建設文明的社會。

2、國土恩(國王恩):報國土恩。

我們賴以生存的國土是無私的,山川,水土,糧食,礦藏,傳統都是國土對人們的奉獻。

使國土庄嚴是我們報恩的職責,也是我們為後輩應盡的義務。

3、三寶恩:對佛教來說,佛、法、僧三寶使人們取得智慧,證得菩提,獲得解脫,是人們的上師。

三寶之恩自不能忘!佛法僧三寶是佛教徒認為最重要的,但經典里卻把父母、眾生、國王放在三寶之前,可知一個人如果不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眾生的護持之恩、國家的安定之恩,那麼這個人說他竟能報答三寶之恩就很難真實了。

4、眾生恩:雲何念眾生恩?謂我與眾生,從曠劫來,世世生生,互為父母,彼此有恩。

今雖隔世昏迷,互不相識,以理推之,豈無報效?《勸發菩提心文》說:「我與一切眾生,無始以來互為眷屬、父母、六親、乃至師友。

而彼眾生常為我身作大饒益,或順我志,令我歡喜;或逆我志,令發道意;又能示現一切極苦相貌,令我驚覺,不生貪著,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故眾生恩德亦復無量,不可言說。

」尤其是「上報」這兩字應該記住,修行者若把自己擺在眾生之上,只能「下化」,不能「上報」,就扭曲了佛的教化,因為若無眾生護持,不要說修菩提大道,我們連活著都十分艱難呀!真是令人動容的見地!我時常驚醒自己:面對眾生,要牢牢記住「上報」兩個字。

一個人明白了做任何事無不是為了報恩,那就真正地、自覺地認識到了自身的價值、位置及生活的目的。

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我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別人(包括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勞動,我必須以同樣份量來報償我領受了和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

我強烈的嚮往著儉朴的生活,並且常為感覺自己佔有了同胞們過多的勞動而難以忍受。

」上師恩、國土恩、父母恩、眾生恩。

報恩無盡啊!由此可知,忘恩負義的人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果報決定在阿鼻地獄。

知恩報恩是「行好事」的先決條件,這是「行好事」的大根大本。

在佛法裡面,到什麼地位的菩薩才落實知恩報恩?《大智度論》說,知恩報恩是二地菩薩以上主修的課程,所以二地菩薩才真正落實了。

迴向偈只有八句,而「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就佔了兩句,因為這兩樁事情要緊!古大德、諸佛菩薩、法身大士確實受人滴水之恩,必定湧泉為報,對於恩德念念不忘,所以我們尊稱他為佛菩薩,尊稱他為法身大士。

(四)什麼是「三途苦」?1、三途:就是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貪嗔痴稱為三毒。

有這三毒,就墮落到三途。

2、三途之苦:苦有三苦、八苦(三途苦,八難苦)。

何謂三苦?乃三界中一切眾生所受之苦也。

①、苦苦此乃欲界所受之苦(單指人間言)三途(地獄、餓鬼、畜生)之苦自不待言,就是生存人道,以感有漏之身,有生老病死,已名為苦,再遇到其他苦的環境,如冤憎相會,恩愛別離,所求不得,乃至天災人禍等苦,一切眾苦追迫,苦上加苦,故謂之苦苦。

譬如畜生已受痴昧無知之苦,更加被人鞭打、宰殺、烹煮、食啖等苦,其義相同。

②、壞苦(壞是壞滅,苦乃迫惱之謂)乃六欲天及 *** 天所受之苦,天上雖比人間快樂得多,但是非永遠,有敗壞的,如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人雖受衣食隨意,宮殿庄嚴之樂,乃其有漏十善所感,終有福盡墮落之日,其時有五衰相現:一、衣裳垢膩,二、頭上花萎,三、身失威光,四、腋下臭出,五、不樂本座,其時痛苦非常。

涅盤經雲:『天上雖無大苦惱事,然五衰相現,極受大苦,與地獄同等......』。

就是 *** 的初禪天得......此乃世間有漏之禪,終有變壞之可能,當其定壞之時,生大苦惱,隨念墜落,此即壞苦也。

③、行苦(行是遷流不息生死無常之意)此乃無 *** 天所受之苦,此天無色質之累,有空定之樂,雖是最高之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八萬四仟大劫,然而壽滿定盡之時,還要墮落輪回,其時生大懊惱,如箭入體,其痛苦莫可言喻!「智度論」雲:『上二界死時,生大懊惱,甚於下界,譬如極高之處,墮落碎爛』,其痛苦可知矣。

雖未墮時,也不免常受行陰念念遷流之苦,故曰行苦。

Ⅹ 願以此功德迴向佛國土,上報三重恩是誰寫的

願以此功德,庄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講到好慎「恩」,今天我們接受別人的恩惠,好像是應該的,感恩的念頭都生不起來,這怎麼得了!別人贈送、供養我們東西,許多人連「謝謝」這一聲都沒有,表面的敷衍都沒有,然後才想到這個社會怎麼不遭難!這是忘恩負義。忘恩負義之人,不會有好果報。

這裡面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頗引人深思,這使我們知道佛的教化有深刻的人間性。在《心地觀經》里說:四重恩是: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國土恩)。四、三寶恩(上師恩)。三途(三塗)就是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苦有三苦、八苦(三途苦,八難苦)。何謂三苦?乃三界中一切眾生所受之苦也。一、苦苦——此乃欲界所受之苦(單指人間言)二、壞苦(壞是壞滅,苦乃迫惱之謂)三、行苦(行是遷流不息生死無常之意)

一、四重恩

四重恩是:上師恩、國土恩、父母恩、眾生恩:

1、父母恩:

一個人來到世間為人,首先是父母之恩。十月懷胎,生養哺育,才能長大成人。養子方知父母慈。到了一定的時候,自會領悟其中的含義。報父母恩,有了這種意念才有和睦的家庭,慈祥的父母,孝順的兒孫。

作為一個社會的人來說,衣食住行無不來自眾生之恩,每個人的勞動都是為了對眾生的報答。報眾生恩,有了這種意念才有人與人的平等關系,互相尊重,互相照顧,建設文明的社會。

2、國土恩(國王恩):

報國土恩。我們賴以生存的國土是無私的,山川,水土,糧食,礦藏,傳統都是國土對人們的奉獻。使國土庄嚴是我們報恩的職責,也是我們為後輩應盡的義務。

3、上師恩(三寶李襪卜恩):

對佛教來說,佛、法、僧三寶使人們取得智慧,證得菩提,獲得解脫,是人們的上師。三寶之恩自不能忘!

佛法僧三寶是佛教徒認為最重要的,但經典里卻把父母、眾生、國王放在三寶之前,可知一個人如果不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哪穗恩、眾生的護持之恩、國家的安定之恩,那麼這個人說他竟能報答三寶之恩就很難真實了。

4、眾生恩:

雲何念眾生恩?謂我與眾生,從曠劫來,世世生生,互為父母,彼此有恩。今雖隔世昏迷,互不相識,以理推之,豈無報效?《勸發菩提心文》說:「我與一切眾生,無始以來互為眷屬、父母、六親、乃至師友。而彼眾生常為我身作大饒益,或順我志,令我歡喜;或逆我志,令發道意;又能示現一切極苦相貌,令我驚覺,不生貪著,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故眾生恩德亦復無量,不可言說。」尤其是「上報」這兩字應該記住,修行者若把自己擺在眾生之上,只能「下化」,不能「上報」,就扭曲了佛的教化,因為若無眾生護持,不要說修菩提大道,我們連活著都十分艱難呀!真是令人動容的見地! 我時常驚醒自己:面對眾生,要牢牢記住「上報」兩個字。

一個人明白了做任何事無不是為了報恩,那就真正地、自覺地認識到了自身的價值、位置及生活的目的。

閱讀全文

與雲何念父母恩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家吃不下愛睡覺 瀏覽:27
中醫60歲老美女 瀏覽:594
老年人住樓房悶得慌怎麼辦 瀏覽:533
老人摔了一跤癱了還能活多久 瀏覽:104
養生一次用多少水 瀏覽:879
55歲正式退休金嗎 瀏覽:916
養生壺熬水的溫度是多少 瀏覽:423
媳婦不孝順公婆的句子 瀏覽:112
羅定附城敬老院 瀏覽:691
老人撫養費跟養老保險有什麼關系 瀏覽:466
重慶送葬老人送多少銀子 瀏覽:995
2014年廣東省養老金調整方法 瀏覽:269
臨終老人如何三消三腫 瀏覽:733
入職體檢報告單一般有效期多少 瀏覽:751
九九重陽節記錄過程 瀏覽:104
父母主要的付出有哪些 瀏覽:952
廣州友好老年公寓有限公司 瀏覽:944
讀大學要體檢哪些項目 瀏覽:759
建行職工養老金怎麼查 瀏覽:49
老人醫保卡怎麼辦理 瀏覽: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