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孩子太害羞了怎麼辦
父母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潑開朗,是家裡的開心果。可是有的女孩子從小就性格內向、害羞,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逐漸改變,讓她們變得自信活潑呢?
一、要多鼓勵她,並減少對她的批評。
孩子需要多鼓勵,這樣才會讓她對自己做的事情充滿了興趣。而且是快樂地去完成。這樣在做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就形成了一種隱形的信心。
二、增強她的自信心
一般內向,有些害羞的女孩子,內心在某一處都會有點自卑。父母要耐心的去指導,然後找到自卑的原因。慢慢引導她走出來。用溫暖去呵護她,讓她慢慢的自信起來。
三、對孩子要有耐心
教導孩子的過程中,可能會有頭疼的地方。但是引導她走出內向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所以,對她要耐心的教育。
四、多帶她出門,和同齡的孩子玩耍。
孩子和孩子玩在一起,更容易改變。多帶她和同齡的孩子玩耍,並讓她多接觸開朗活潑的孩子,讓她也受感染,這樣在無形中也能讓她得到一些改變。
五、讓她多做力所能及的事,並鼓勵她。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做的事,得到父母的認可。所以讓她自己發現自己能做什麼,讓她去做,並在一旁贊揚鼓勵。這樣在她的心中,就會覺得自己是棒棒的。
六、讓她獨立處理人際交往中遇到的問題,可以適當的引導。
小孩子之間也會有矛盾,在她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朋友間的矛盾、吵鬧,讓她自己獨立去解決吧。有時候也可以作為聆聽者,傾聽她的訴說,並在一旁給出適當的意見。
B. 家長要怎麼引導害羞不願意表達的孩子,克服社交恐懼
我們在生活中不難發現,有些孩子在日常交往中表現得落落大方,而有些孩子卻總是害羞、膽怯,不願意表達,甚至產生社交恐懼。
而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這樣害羞的情緒時,往往不知道如何做好引導。只是很焦急和孩子說:"不要總是悶在房間里,出去和同學玩會唄,別這么膽小嘛..."
明明孩子在家活潑愛鬧,怎麼一出門就無法和同學玩在一起呢?
沒有孩子一出生就擅長社交,也沒有父母開始就是優秀的教育家;孩子從羞於表達到落落大方,離不開父母的正確引導,家長從不知所措到游刃有餘,也是與孩子共同成長的結果。
C. 孩子在其他親戚面前太靦腆,顯得畏手畏腳的,家長應該如何教育
家長應該及時的鍛煉自己的孩子的社交能力,讓孩子認清楚自己的親戚與家裡的長輩,習慣對她們的稱呼,讓孩子勇於放得開,不要一直在家裡窩著,變得內向起來,畢竟這樣的孩子,沒有人會願意喜歡的。多一點鼓勵和表揚,少一點指責和批評。鼓勵和表揚,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而過度的批評和指責,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自卑和怯弱。所以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一定不能夠以單純的批評指責為主,而是應該充分考慮自己孩子的心理特徵和狀態,盡量避免說一些過激或者是傷害孩子的話語。不要老是讓孩子覺得自己給父母丟臉了,父母並不喜歡自己,甚至是父母喜歡自己超過了別人家的小孩。
父母應該多關心和愛護自己的孩子,希望廣大父母能夠在鼓勵和表揚別人家的孩子的同時,也能夠幫助自己的孩子建立相應的自信心,而不是只會一味的指責和批評自己的孩子。
總而言之,孩子靦腆也是一件好事,但是針對於太過靦腆的情況下,就需要父母做出及時的教育和引領。希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能夠保持和孩子正常的溝通交流,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循序漸進的幫助自己的孩子,增強自我認同感。
D. 家庭隔代教育怎樣幫助孩子走出害羞
在日常生活中,熱情大方的孩子會更惹人喜愛,並且在孩子今後的成長過程中,或者以後的事業上,如果能大方得體的與人交流是非常受大家歡迎的。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自信,膽大,但是通常這樣的孩子還是比較少的,很多孩子都是特別靦腆害羞,不敢與人溝通交流的。
作為家長,應該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孩子的性格是受家庭教育影響所導致的,因此家長在面對孩子害羞的情況時,一定要先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責罵孩子。
E. 孩子靦腆、不知道該怎麼表達自己,父母在生活中該如何引導教育
孩子靦腆,不知道該怎麼表達自己,家長可以讓孩子放心大膽的和他人交流,這樣孩子才能夠慢慢的變得活潑。家長需要創造孩子積極和外界交流的機會,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就比較內向。家長沒有必要一直看不起孩子,這樣非常容易讓孩子變得更加的自卑。
在日常生活過程中,家長可以適當的表現出自己需要孩子幫助的情況。同時可以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去獨立的完成一些事情,因為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也可以讓孩子擺脫自己膽怯的心理,孩子都比較喜歡和父母之間進行交流,家長創造的良好環境可以讓孩子慢慢的克服自己膽小的性格。
F. 害羞,在社交場合感覺不安和害怕,家長如何幫助這樣的孩子成長
昨天有個家長和我說她5歲的女兒非常害羞,一周前她帶女兒去參加朋友的生日聚會,聚會上有司儀主持,還有小朋友即興表演節目,非常熱鬧。但是自己的女兒卻躲在她的身後,一言不發。大人看到她這種情況就創造機會讓她表現,但都被她拒絕了。這讓這位媽媽很尷尬,更多的是擔心孩子這樣發展下去會不會有什麼問題,長大了能適應著激烈競爭的 社會 嗎?
類似的問題我經常會被問到,尤其一些有著較好的教育背景的家長,對這個問題擔憂的比例更高,希望我能提供一些幫助孩子成長的方法。下面我就根據我的學習和工作經驗談談這個問題。
很多擔心自己的孩子害羞的家長都想到了一個詞「社交恐懼症」,其實這完全是兩件事。美國精神病學會對社交恐懼症和害羞都是有非常清晰的定義的。我把它簡單地解讀在這里。 孩子害羞 ,表現為在社交場合感到局部不安或緊張,這是因為孩子擔心別人評判自己不好,導致不願意和自己交往,甚至被嘲笑。 而 社交恐懼症 是一種有診斷標準的疾病,特徵是害怕自己被別人觀察和評判,其嚴重程度已經影響到了正常的生活。 害羞的孩子可能只是在去新學校時候,與別的孩子相比需要更長一些的時間才能安穩下來。 而社交恐懼的孩子是一直不能安穩下來,甚至可能拒絕上學。
家長還常用的一個詞是「內向」,內向是一個人根據自己感覺是否適宜而選擇一個人或者和幾個人結隊的行為方式。所謂感覺適宜是指感覺開心或者被承認和被激勵。
一個性格內向的人喜歡獨自一人,安靜地度過時間,而一個性格外向的人則喜歡與他人相處並處於興奮狀態。
很多人認為內向是個劣勢,其實這是對內向人的一種低估,有一位作家,蘇珊·凱恩(Susan Cain)在她的著作《安靜》(Quiet)中解釋說:「性格內向和性格外向的人,在調動自己的能力時所需的外界激勵的不同而已。 內向的人只需要較少激勵,就能發揮出自己的能力,例如他們更願意和好朋友喝酒,自己鍛煉或讀書。 性格外向人通過結識新朋友,滑雪,提高聲音等方式能獲得到更多的刺激或激勵。
所以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 有的孩子可能既害羞又內向,也有孩子是害羞又外向,不害羞但內向。 害羞和性格內向的特徵可以同時存在。害羞程度也不同,可能會有點害羞或中度害羞或一直躲在大人的身後。
害羞也不是一個固定的性格特徵。 實際上隨著孩子們的長大,就會變得不那麼害羞,因為他們逐漸學會了應對各種社交情況的技能。我們不應在學齡前給孩子們貼標簽,他們害羞也可能是外向性格,以後仍然有很多變化。有的孩子在剛上幼兒園時會抱著家長不放,但是到了大一些再離開父母就沒有任何問題了,他們學會了適應,所以對於絕大多數害羞的孩子來說,家長不需要做任何的干預行為,只是過正常的生活就是了。
我們的 社會 文化偏愛外向,認為社交是值得提倡的,遇到不喜歡與人交往的孩子會皺眉頭。可是,我從來沒有家長找我說,他擔心孩子的朋友太多了。
父母常常認為羞怯是孩子的性格缺陷,這個應該改變。害羞不是一件壞事,它是對不確定性或新穎性的自然反應,大多數情況下,這還是件好事。如果讓大人參加一次聚會,來的人不熟悉,到了會場也一定會先環顧四周,感受一下會場的氛圍。這正是害羞的孩子們參加第一次聚會時的情況。他們緊抓著父母的手,同時他們在感覺整個房間的氛圍。因為他們要在對環境做出反應之前,需要先感受的這是一種怎樣的環境,和他們的想像是否一樣。所以害羞的孩子通常有很好的觀察力,還可能非常富有同情心。一些研究表明匯總教師的看法認為小學早期的害羞孩子,具有更多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合作能力。
雖然說害羞是一種正常現象,家長不必擔心,但是從開展的一些研究結果看,家長對害羞孩子克服恐懼施以幫助會收到很好的結果。 首先父母不要迎合孩子的恐懼心理,庇護他們免於困難的處境。 如果一個3歲的小朋友拒絕與其他孩子一起上第一堂舞蹈課,家長不能這樣做:「哦,寶寶,都是媽媽的錯,我們再也不會帶你來這里了。」然後將孩子帶走。這樣做給孩子的信息是,舞蹈課對孩子而言的確是一種恐懼, 是舞蹈課在客觀上傷到了孩子,這樣做就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克服恐懼能力的機會。 盡管在關於這方面的研究中參與的孩子的人數都不多,無法給出統計學的結論,但多篇論文發現,如果父母對害羞的孩子施予過度保,孩子的情況就會更糟。
另一個極端,家長也不要把處在恐懼中的孩子逼入一個她完全陌生的環境中,因為這樣做只會加重他的恐懼,讓他們難以承受。研究還發現,這種漠視孩子恐懼的做法可能增加兒童患焦慮症的風險。
理想的做法是,既要認同和肯定孩子的感受,又要推著孩子向前邁進,遵循孩子的內心的和步調進行,但同時要確保他們確實在不斷進步。
不要求之過急。當您帶自己害羞的孩子與一個陌生的孩子一起玩耍時,孩子可能會一直坐在您的膝蓋上。沒關系,這是第一步,在第二天再在一起玩時,(家長注意應該有第二天),您的孩子就可能對會對這個孩子說幾句話,但仍然緊抓著你的手不敢離開半步。但是到第三天可能就會和那個孩子玩在一起了。
如果能對陌生環境事先模擬一下,很多害羞的孩子會不再那麼緊張。美國新澤西州的心理學家艾琳·肯尼迪·摩爾(Eileen Kennedy-Moore)博士解釋說:「知道該怎麼做了,孩子更容易應付這種情況。」例如,參加一個生日聚會之前,可以給孩子制定一個「攻略」 計劃,例如告訴他,首先和過生日的小朋友打個招呼;送出禮物,再看看其他孩子在做什麼,如果看起來很有趣,那就加入進來。
同樣,如果您想讓孩子每次都有更好地自我介紹,可以在家中進行四個步驟的友好問候。第一步:注視對方(如果對視不習慣,則注視額頭中部)。第二步:微笑。第三步:說出自己的名字。第四步: 握手。
准備好為孩子提供他可能需要的支持,有些社交環境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確實是可能不堪重負。你可以告訴孩子:「當結識新朋友時,你要打招呼,如果你覺得緊張可以握著我的手,」 這時你實際是在告訴孩子:「我是你的後盾-我可以隨時給你提供幫助,因為我知道你感到有些緊張。
請不要擔心。 孩子們不需要與太多同齡人成為朋友才能感到快樂和安全; 有時候一兩個好朋友就足夠了。 社交的方式有很多。也並不是每個人都必須是一個外向的人。我咨詢了西門子公司管理人員,他們在選拔領導職位時,不是外向的人就一定比內向的人更受青睞。
如果孩子的害羞妨礙了日常活動,例如上學前班或在操場上玩耍,或者如果她的恐懼比其他孩子明顯更強烈,可能需要咨詢兒科醫生。 可能孩子患有社交焦慮症,這需要專業醫生的幫助才行。
G. 父母關系緊張孩子該怎麼勸
父母關系緊張孩子該怎麼勸
父母關系緊張孩子該怎麼勸,父母婚姻關系的破裂、沖突以及低滿意度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但孩子在緩解父母關系當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以下父母關系緊張孩子該怎麼勸。
多關心父母的健康。
我們應該多去關心老年人的身體健康,作為兒女,要定期給父母安排一下身體檢查,讓他們的身體健康,這樣,他們才會讓自己的心情格外好一些,就不容易出現矛盾。
關注父母的需求。
老年人已經退休,脫離了社會,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對這個人群的關注,因為,老年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我們應該了解他們,然後盡量滿足他們的願望。
及時調節出現的矛盾。
如果父母因為一些小事,出現了一些矛盾,作為兒女一定要給出及時的調節,不能熟視無睹,如果我們都不能幫助他們調節矛盾的話,只能讓矛盾越來越激化。
尋求親人的幫助。
如果父母出現了一些矛盾,我們還可以尋求家人的幫助,比如父母的兄弟姐妹,他們都是父母最親的親人,所以,我們如果勸說沒有效果的話,可以找他們幫忙。
找到問題的根源。
父母吵架也好,鬧矛盾也好,肯定是有問題的根本原因的,這樣以來,我們如果只是勸說不要吵架,恐怕沒好幾天就又出現了類似的問題,所以,我們盡量去解決根本問題。
充當父母的調和劑。
我們作為兒女,如果知道父母鬧了矛盾,或者互相有意見的時候,我們應該充當父母的調和劑,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他們的矛盾及時消除,總之,要充分利用我們的智慧。
允許正確的發泄渠道。
如果父母的情緒不太好的話,我們應該允許他們採用正確的渠道進行發泄,只要將心中的郁悶發泄出去,就不會動輒發怒,也就會讓他們的矛盾減輕,性格也變得溫和。
父母關系對孩子性格有影響
幸福的家庭都相似
每一對走進婚姻殿堂的夫妻都希望能夠恩愛的牽手一生;每一個生兒育女的父母都希望與自己的骨肉有一份濃濃的親情,讓孩子健康成長。離婚原因是子女教育問題上的分歧、葯物濫用以及皮特的情緒問題。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糟糕的親子關系背後,通常有糟糕的夫妻關系。
下面是幾種夫妻關系,讓我們看看他們的夫妻關系對孩子的影響:
1、恩愛夫妻:孩子性格健康開朗
爸媽恩愛、夫妻關系和睦的家庭,能給孩子良好的家庭環境,這類孩子的性格也會更加平和、開朗、不輕易動粗,由於父母關系很好,孩子也會對婚姻產生美好的感覺和嚮往,能有健康的異性戀。
2、冷漠夫妻:孩子任性自私
爸媽感情淡薄,兩個人常常靠通過孩子來交流或維系家庭,就是人們常說的「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在父母關系的作用下,孩子被過多關注或干涉,性格會變得任性和自私。
3、男弱女強:男孩子膽小、懦弱
由於爸爸軟弱,大權旁落給母親,在這個家庭的作用越來越邊緣化之後,母親就會變得日益強悍甚至說一不二。孩子總會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認同,女兒會向強悍的母親認同,久而久之就會變成強悍的女兒,兒子就會變成沒有擔當的懦弱、自卑的兒子。
4、離異夫妻:孩子冷漠、沒安全感
很多從不幸婚姻中解脫的夫妻,疏忽了最重要的一點,永遠無法從中解脫的是孩子。他們內心的創傷往往終生難以平復,他們的擔憂感、不安全感、恐懼感也許永遠無法醫治。生活在離異家庭中的孩子,更易發生犯罪和焦慮、抑鬱、敵對、報復、冷漠等心理障礙問題。
5、相互指責:孩子敏感、執拗
爸媽喜歡相互指責,這樣的.家庭環境,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處世方式。特別是當夫妻雙方有爭論時,更容易對著孩子說另一方的不是。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以後對爸媽都不會尊重。一方攻擊另一方,想藉此讓孩子對另一方不滿,最後帶給孩子的只是傷害。
6、暴力夫妻:孩子暴力、暴躁
父母吵架對成人而言是很平常、能理解的,但對孩子而言,卻是天塌下來了,首先一定是內心會極度恐懼,缺乏安全感。這樣氛圍中長大的孩子,遇到問題,很容易試圖用暴力來解決,甚至變得無理取鬧、極端。
夫妻關系對孩子影響,遠比我們想像中的更深遠。良好的夫妻關系能幫助孩子順利地實現性別認同,保持家庭成員之間的平衡與適度親密,還會在孩子心裡種下一顆叫做「幸福」的種子……
只要知道這些你就有父母上崗資格證了嗎下面我們看看家長是如何毀掉自己孩子的。
1、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
2、經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
3、孩子的一切由你來決定,切不可給他一點自由;
4、你一定當著外人損他、貶他、讓他無地自容,當眾出醜;
5、無論什麼事都歸功於孩子的過錯然後教訓他,並制止他流淚;
6、和孩子說話口氣決不能溫和,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如還能配一些挖苦諷刺,效果更好;
7、把自己塑造成家庭的犧牲品,讓孩子產生罪惡感。
如何拿到上崗資格證?
1、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2、教育孩子僅僅有愛心,是不夠的,必須擁有愛的能力。
3、愛是一門藝術,父母要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去感悟。
4、和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共同體驗愛的藝術。
5、每一位父母都應該成為自己孩子最好的教育專家。
6、愛護孩子的天性、發現孩子的特性、促進孩子的個性。
父母關系不和孩子更容易焦慮
引起孩子焦慮的4個原因:
1、先天氣質起一定作用
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體驗,他們的寶貝在4個月大的時候就表現出極度的害羞,見到陌生人就哭泣或害怕。稍長大一些後,他們中的一些依然表現出敏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又很強的性格特點,容易緊張,多慮。有些父母很納悶,自己帶孩子和別人沒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孩子這么「磨人」?在這里,先天氣質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父母要求過高
有研究表明,環境因素的作用越來越不容忽視。大多具有焦慮氣質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也容易焦慮,或情緒易急躁。不難想像,遇事經常緊張的父母傳遞給孩子的信息也是惶惑焦慮的;而情緒不穩、愛責打孩子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在長期被忽略、責打、否定的狀況下,會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和穩定感。
如今,更為多見的焦慮是父母通過對孩子實行超前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壓力——別的孩子不會的自己的孩子要會,別的孩子會的自己的孩子要更精通。由於有了「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高標准,孩子的表現很難讓父母滿意和認可,他們就一遍一遍地要求孩子做得更好,久而久之,孩子會因為自己不能實現預期的目標,自信心受損,內心焦躁不安。假如父母再輔以恐嚇或粗暴的懲罰手段,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時就會顯得更加緊張。
3、過度保護和溺愛
過度地保護和溺愛孩子,使他缺乏獨立性發展,也是造成孩子焦慮的原因。就拿小雨來說,她從小就是家人寵愛下的「小公主」,幾乎沒有受到過什麼委屈,就連上幼兒園,也是姑姑工作的地方。1年前,姑姑隨丈夫出國定居,小雨有一陣子不想去幼兒園,後來勉強去了,就開始咬起指甲來。家人的過度包辦通常使孩子失去了適應社會能力的鍛煉機會,當他們獨自置身於新環境、新情景中或與陌生人接觸,會產生不知如何應對的困惑,以致情緒波動、過度擔憂。
4、父母關系不和諧
也有很多孩子的焦慮影射了父母關系的不和諧。比如父母在婚姻關繫上有裂痕,他們自己不願意麵對,而通過提高對孩子的要求來彌補婚姻中的缺陷感;孩子此時也會下意識地配合父母,表現出一些焦慮的症狀,使家裡的矛盾轉移到自己的身上,心甘情願地做「替罪羊」,從而避免父母關系的破裂。
H. 如何才能改善孩子害羞的性格
如何才能改善孩子害羞的性格?
三、不要在別人面前說孩子害羞,家長要引導孩子大膽地表述。
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同樣,大膽的孩子也是這誇出來的。有些家長逢人就說自己的孩子害羞,如果孩子不和別人打招呼,家長就會替孩子說話,說自己孩子從小就這樣,希望大家不要見怪,自己已經習慣了,這樣非常不好,孩子就會習以為常,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任何進步。
I. 過度害羞、怕出醜的孩子,父母該如何去正確引導
他慢慢適應那種場合,通常一般這種害羞的孩子尤其是那種人多或者公共場合他都不是很喜歡,所以需要家陪同 ,多給他一些 引導,慢慢去改變他這樣可能會好一些,影響,長此以往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發展。孩子的害羞心理是可以改變的,父母要在寶寶孩子性格形成的這個關鍵時期多給孩子引導,幫助孩子克服害羞的心理障礙。業發展有好處」——我認識的一位總擔心自己孩子害羞的家長這樣說。
跟她眼神交流時,都投去贊許的眼光,特別真誠,不是敷衍或強迫她一定要走出去加入他們。雖然我在心理也希望她能不那麼害羞,活潑一些,但我不能表現出來。也很容易教出害羞的孩子。一方面強勢的教育讓孩子對自我缺少話語權,另一方面害怕達不到父母的高要求而焦慮。
確的社會技能。例如培養一門將故事的技能,即可以讓自己變得自信,又可以在社交中有特長顯示,吸引志同道合的朋友。
J. 如何引導害羞內向的孩子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除了和家人相處,漸漸地也要融入到社會去,可能有些孩子一開始不太習慣,這時候就需要大人的正確引導。
一、找到內向的原因;
先要搞清楚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與人交往,是性格問題過於靦腆,還是對自己不自信,又或者是被同齡小夥伴們排擠受了委屈,這些都需要家長耐心詢問原因,找到根源,不可一味地逼迫孩子去和別人接觸。
當你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來感受他的感受,孩子便願意敞開心扉跟你傾訴。
綜上,孩子太害羞太內向,不一定是心理問題,家長應該先弄清楚原因,再對症下葯。最好的辦法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同時以身作則,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
以上希望有幫到你。
我是麋鹿,關注微信公眾號【麋鹿心成長】,公眾號ID:xinchengzhangNcifang,可以把你的疑問在公眾號後台發給我,了解更多的心理學知識!
#一起用心的視覺打開新的人生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