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孩子總是夜裡哭鬧,家長們應該警惕什麼
引言:寶寶小的時候,聲音發育不完全,所以哭就成了寶寶的一種交流方式。但是嬰兒哭鬧有很多種,比如餓了,感覺不舒服。如果嬰兒一直哭,那麼父母應該注意嬰兒可能身體不適。那麼,孩子總是夜裡哭鬧,家長們應該警惕什麼?
所以,我們要清楚地找出孩子哭泣的原因,引導和忽視,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其實,幼年時期的孩子是需要培養安全感的重要時期。 孩子哭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安慰有助於建立良好的安全感。
B. 心情壓抑父母侮罵這是什麼病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3
C. 孩子睡覺總是滿床翻滾這或是孩子不舒服「求助」,家長別大意了
文/蘭媽談 育兒
最近一段時間,家裡面兩張一米五的床鋪,都不夠我家2歲半的二丫頭折騰,上半夜可能還在媽媽和姐姐這屋睡覺,下半夜就可能跑到爸爸那屋睡覺,再到清早時分又跑到沙發上睡覺,那種睡個覺都是一波三折的架勢,給人的感覺既 搞笑 又警惕,警惕的是孩子為什麼睡個覺要找好幾個地方。
相信家有萌娃的家長們,對孩子睡覺滿床打滾的姿勢不陌生了,那種有多大床就能翻出多大動靜的不安分,在很多人看來是童真里的爛漫,但從人體睡眠的舒適度來看,滿床打滾包括睡個覺折騰好幾個地方的動靜,實際上也是孩子發出的一些不舒服「求助」信號。
那麼,孩子睡覺總是滿床翻滾或折騰好幾個地方,這些都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1、天氣太熱、孩子睡覺不舒服
說到孩子滿床打滾,或一晚上折騰好幾個地方睡覺的情況,大家首先能想到的就是孩子冷了、熱了的常規需求,經過兩三天的觀察後,得知二丫頭前半夜睡一個地、後半夜睡一個,再到清晨又睡一個地,主要是身體燥熱導致的不安分,那種憑著感覺找到一處舒服的地方,無非是想要睡得踏實安穩而已。
某天開了空調之後,發現二丫頭睡覺的姿勢和睡時並無太大改變,在沒有開空調之前不管睡在哪個地方都是滿床打滾,床頭睡到床尾不說,有的時候倒騰的動靜太大還摔到地上。有著開空調的前後對比之後,深刻地感受到小孩子睡覺里溫度環境的重要,這是因為人體的舒適溫度在26℃,室內溫度如果超過了28℃,或則溫度太低都會讓孩子產生不舒服的睡眠姿勢。
2、睡前太鬧騰,孩子的潛意識也很嗨
小孩子天生的活蹦亂跳是他們的拿手絕活,想要孩子規規矩矩地坐在那裡一本正經,這個心願不切合實際、也違背孩子的成長需求,但是貪玩歸貪玩,如果睡前太過貪玩的話,孩子的神經系統一直處於活躍狀態,就好比我們長跑累到虛脫需要好幾天修復一樣。
睡前玩得太過興奮的孩子,會發現他們的入睡狀態要比沒有鬧騰更難搞定一些,因為孩子的困意都被鬧騰的精神氣打醒,睡覺的時候嘴巴也是喋喋不休地討論著,有時候明明哈欠連連但是卻無法安眠,這個時候主要是由於孩子的潛意識也很嗨,就像是身處KTV、酒吧這類場地一樣,一進去周圍的環境、氣息,都讓人動感連連、困意全無!
3、睡前看了恐怖片,精神緊張難以放鬆
現在的小孩,可以說幾乎沒有不接觸電視機的小朋友,前些日子大閨女被一個大大玩恐怖闖關 游戲 的視頻圈粉,就連她曾經最喜歡的「嗨,基尼」都不看了,整個的一個沉迷狀態。某一天,大姑娘突然問我一句「人老了,會不會死」,為了讓孩子正確區別人老病死這個問題,我告訴孩子每個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但是孩子卻偏偏說「她不要死,也不要老」。
為了這個問題還哭了好一會,無奈之下只能暫時遷就孩子,後來了解情況後才知道,原來是孩子看闖關 游戲 視頻太過恐懼,以至於她的精神緊張難以放鬆,一到黑夜腦海里就浮現了恐怖的畫面,以至於讓他們睡眠質量嚴重下降。
4、孩子身體不舒服,難以深度睡眠
孩子滿床打滾的不安分睡眠,除了以上三種情況之外,還有身體不舒服的難以深度睡眠,比如肚子餓了、吃得太飽,生病了或者憋尿了等等,這些發自於身體本能的需求,都會讓他們不由自主地表現出睡眠不安的狀態,身體的不適會讓他們來回輾轉,直到找到可以讓自己更加舒適的位置為止。
所以,發現孩子睡覺總是滿床翻滾的時候,不要把這些事當成孩子頑劣來看待,多一分了解、才能少一分擔心。
孩子優質的睡眠質量如何平衡?父母不妨從以下幾方面衡量:
1)環境方面,室內溫度盡量保持在26℃的適宜溫度
2) 健康 方面,讓孩子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
3)精神方面,睡前減少鬧騰、不看恐怖片
4)睡眠方面,減少開夜燈的習慣,讓孩子習慣自然入睡
最後,優質的睡眠質量還需要家長以身作則,小孩子不自律乃是常態,如果孩子能如大人一樣自覺又豈會被稱為孩子呢?所以家長的以身作則才是孩子優質睡眠的基礎。為了預防孩子睡前太淘、玩得太嗨,或者沉迷看電視,家長不妨在晚飯後帶孩子出去遛遛彎,既可以消化晚飯吃飽喝足的負荷,又可以在遛彎的間隙留下親子美好的瞬間。
---------------------
我是蘭媽,專注於 育兒 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實例,來記錄 育兒 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 @蘭媽談 育兒 一起學習共成長!
D. 兒童心理學:孩子出現這4種表現,家長需謹慎,這是抑鬱症的前兆
根據心理學家對抑鬱症患者,多年的數據統計分析,發現抑鬱症患者正在趨於低齡化。大量兒童抑鬱症患者的出現,引起了心理學家和父母們的注意。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得抑鬱症呢? 這是讓父母很費解的一個問題。在家長的眼裡,現在的孩子們生活非常美好,吃得飽穿的暖,吃喝玩樂樣樣不愁,為什麼會抑鬱呢?家長千萬不能大意,因為抑鬱症並不是一種負面情緒的表達,而是一種心理病。
所以作為家長,父母應該時刻關注孩子的身心 健康 。當孩子出現這4種表現時,家長一定要謹慎,因為這是孩子抑鬱症的前兆:
1、不愛活動,沒有活力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個人如果情緒低落,就會喪失對身邊事物的興趣,會變得不愛活動。而抑鬱症的最明顯表現就是,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在抑鬱症患者的眼裡,生活是灰白沒有顏色的,身邊的一切都沒有意義。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從原來的活蹦亂跳變得不愛出門,喜歡躲在角落,不願意與人交流玩耍時,父母就要謹慎了,要細心地觀察孩子是不是有抑鬱的徵兆,早點發現,及時給孩子做心理疏導。
2、開始厭食,睡覺不好
一個正常的孩子,是白天鬧騰不停,吃的好,睡的香的狀態。而一個孩子如果經常失眠睡不好,厭食什麼都不想吃,家長也不能忽視,首先要做的就是觀察,孩子是因為身體不舒服,天氣影響或者心理問題,才會如此呢?
一個青少年抑鬱症患者曾說:「每天晚上是自己最痛苦的時候,只能靠安眠葯入睡,那種想睡卻睡不著的感覺,是極度痛苦的」。而且長期失眠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身體 健康 ,還會讓孩子的精神變得萎靡不振。
3、習慣性表現出無助的狀態
習慣性無助是孩子在面對問題時,會下意識地將錯誤歸結到外界或者是別人的身上。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習慣性無助狀態容易引發抑鬱,這種狀態的孩子,多數出自於父母管教嚴厲的家庭,因為害怕被責備或者挨打,才會給自己樹立一個無助弱小的形象。
所以作為家長,尤其是嚴格的家長,要格外注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 健康 問題,觀察孩子是不是有習慣性無助的狀態。
4、帶著微笑面具
這就是「微笑抑鬱症」的表現了。微笑抑鬱症的人會給人一種樂觀開朗的印象,他們總是用微笑的對待別人,不表達自己的情緒,不承認自己內心的痛苦。所以這種抑鬱症狀是最難發現的。
如果你的孩子總是幽默好玩,即使你對他打罵,孩子也不會表現出負面的情緒。父母就要注意了,因為不好的心理狀態不能及時發泄出來,時間久了就會發展成抑鬱症。
抑鬱症逐漸低齡化,是一個需要父母引起重視的現象。 作為父母在給孩子學習和成長壓力的同時,也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 健康 ,多陪伴孩子,給孩子足夠的關愛和保護。
E. 當自己的孩子總得病的時候父母是什麼心情
如果自己的孩子老是生病的話,那麼父母其實是會很傷心的,他們會想是不是自己的基因不好遺傳給孩子?還是自己當初在懷孕的時候沒有做對事情,所以才會讓孩子這么受折磨,孩子生病,父母總是會自責的,他們會覺得是自己沒有照顧好孩子,父愛母愛都是偉大的,孩子生病,父母的心也是疼的體弱多病的孩子總是會能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父母會對體弱多病的孩子感到自責。
所以很多這種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父母也不會太過苛刻,去批評她們,她們身體並不舒服,所以其實還是會比較偏愛他們的。
F. 當寶寶出現這哪些症狀時,說明身體不舒服了
當歷經懷胎十月與分娩的艱辛過程之後,家裡終於迎來了小天使的降生。相信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是欣喜若狂的,對待寶寶更像是掌上明珠般,希望寶寶能夠健康快樂地長大。但與此同時,由於很多家長都是新手爸媽,對初生寶寶的了解還不夠全面。再加上寶寶也不會說話,所以很多時候可能寶寶正在生病,新手爸媽們也沒有注意到,這對寶寶來說可是很危險的。
這時候家長們也不用太過著急,可以先看看是不是天氣或者食物本身的問題。如果氣溫合適、食物換了,寶寶依然是食慾不佳的話,家長們就需要帶寶寶去醫院檢查一下了。不過根據經驗而言,一般都是寶寶積食或者是消化不良引起腸胃不舒服,家長們也不用太過擔心,相信醫生,對症下葯就可以了。
寶寶生病也是很常見的現象,特別是一些體質比較弱的寶寶會更容易出現身體不舒服,家長們要多留心注意寶寶的身體狀況,一旦有異常要及時帶寶寶就醫。希望所有的寶寶都能夠健健康康地長大。
G. 孩子抑鬱症焦慮症生氣發脾氣,父母跟著吵,斥責,打罵踹孩子,半夜三更撕扯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很重要,父母對疾病的認知和配合尤其重要。兒童情緒障礙的全稱為特發於兒童時期的情緒障礙(emotional disorders with onset specific to childhood),是以焦慮、擔憂、恐懼、羞怯、煩躁等情緒異常為主要表現的一組疾病。盡管表現多種多樣,其共同特點是起病於兒童時期,主要與個體素質因素和心理應激,如某些精神刺激或家庭教育不當等有關,患兒往往自身感到痛苦並影響社會的適應。
由於是特發於兒童時期,許多醫生不了解此病,簡單地將成人的概念和經驗用於兒童,結果導致了診斷和治療的延誤。甚至有人將情緒障礙(emotional disorder)和情感障礙(affective disorder)混為一談。兒童情緒障礙與兒童的發育和境遇有一定關系,與成人期神經症無連續性。兒童精神病學中傳統地將特發於童年和少年的情緒障礙與成年神經症區分開來。
兒童情緒障礙雖然臨床表現「形形色色」,但抓住核心症狀,可概括為兩大問題:兒童焦慮和兒童恐懼。
一、兒童焦慮症
兒童焦慮症是最常見的情緒障礙,是一組以恐懼不安為主的情緒體驗。可通過軀體症狀表現出來,如無指向性的恐懼、膽怯、心悸、口乾、頭痛、腹痛等。嬰幼兒至青少年均可發生。
(一)臨床特徵和類型
1.兒童分離性焦慮症
兒童分離性焦慮症指兒童與其依戀對象分離時產生的過度的、持久的和不現實的緊張焦慮,這種焦慮表現非常痛苦和傷心並造成兒童許多重要功能的障礙或缺損。兒童分離性焦慮症多發生於3歲至15歲兒童,發病高峰是6歲至11歲。患病率在4~16歲兒童中為4.7%(Bird等,1988)。女孩多見。
緊張焦慮在兒童中是極普遍現象,是一種正常反應,特別是兒童與父母分離時,一過性的緊張焦慮非常普遍。所以,如果不是非常嚴重、持久以至於嚴重損傷其社會功能時過度緊張和焦慮,不要輕易診斷為病態。
2.兒童廣泛性焦慮症
兒童廣泛性焦慮症是指對社會能力、學習、未來、以及以往行為表現出過分地和不切實際地擔心、憂慮和關切;經常處於緊張狀態;常有軀體不適如頭痛或腹痛等;這些症狀持續存在6個月以上,而不伴有特定的焦慮或其他精神症狀。一般10~13歲發病,男女差別不大。兒童與少年廣泛性焦慮的主訴及植物神經症狀均較成人少,診斷應慎重。
診斷需注意以下幾點:
1.焦慮症是青少年兒童中常見的情緒障礙之一,需要注意一方面必須與正常人的焦慮反應相鑒別,以免診斷擴大化;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焦慮症的隱蔽性,以免誤診;
2.焦慮的軀體表現幾乎遍及人體各個系統,患兒經常可能以其中之一作為主訴或不會描述焦慮體驗,因此被誤認是軀體疾病,反復去綜合醫院內、外科檢查,而長期得不到確診;
3.焦慮和抑鬱經常同時存在,應善於從孩子的各種不適主訴中考慮到可能的情緒障礙,以免遺漏並存的抑鬱症狀;
4.有許多疾病可同時伴有焦慮表現,如:甲亢、低血糖症等,焦慮還可以是其他精神障礙的症狀表現之一。因此,病情較復雜的患兒,要注意檢查確診,准確地評估疾病類別、合並症、嚴重程度、自傷、自殘、自殺及暴力的可能,以免延誤治療。
(二)主要治療原則
根據患兒發病有關因素和症狀的特徵,可採取心理治療,包括行為療法、游戲療法、家庭治療和葯物治療等。幾種方法可同時或先後應用。
1.減少刺激:顯然,精神應激與焦慮狀態的形成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只要有可能就應該採取措施減少或緩解不良刺激。
2.行為治療:主要是各種形式的松馳訓練。年齡較大的學生可用生物反饋療法,也可以認知療法和支持性心理治療為主,幫助消除各種不利因素。
3.個別指導:盡量給孩子機會,讓他理解這種反應的原因和機制,並指導孩子掌握對付焦慮的方法,如鬆弛療法等。同時耐心教育引導,幫助患兒克制情緒上的障礙,樹立勇敢堅強健全的性格,鼓勵他們適當的體育鍛煉及戶外活動,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改善情緒,增進交往,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環境。注意生活內容要豐富多彩,生活時間安排要規律。
4.父母咨詢:幫助家長正確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環境,以減少對患兒心理上不良的影響。幫助和支持父母,減少他們對孩子心理行為的過分介入和彼此的過分依賴行為。規勸父母允許孩子更加獨立自主是治療成功的一個重要環節。焦慮情緒可以傳播,因此對有焦慮個性傾向的父母,要進行心理干預,幫助其認識本身的個性弱點及對患兒的不良影響。
5.家庭治療:患兒是家庭系統中的主要成員,甚至是家庭的核心。兒童時期最主要的關系就是親子關系。因此,調整整個家庭,是治療兒童焦慮症的關鍵。臨床上也發現許多住院治癒的情緒障礙兒童回家後不久又復發;在家庭環境中焦慮不安的兒童到醫院環境很快就改變過來。
6.葯物治療:一般以心理治療和環境調整為主。對症狀嚴重者可短期使用抗焦慮及抗抑鬱劑。常用佳靜安定(阿普唑侖)、氯羥安定(羅拉)、安定等,或/和舍曲林、氟西汀、文拉法辛等。但是新型葯物由於倫理學限制沒有葯物上市前在兒童中使用的資料,應謹慎觀察使用。
二、兒童恐懼症
兒童恐懼症指對某客觀事物或特殊情景表現出異常強烈的恐怖情緒,這些對象是日常生活中一般性的事物或情景,但其反應超出了實際情況所存在的危險程度,勸解無效,以至迴避、退縮、因而影響日常活動和社會功能,發作時常伴心悸、出汗、面色蒼白、尿頻、瞳孔散大等症狀。
許多學者認為恐怖症實際上是焦慮狀態的一種特殊形式(Husain,1992)。盡管尚有爭議但兩者確有許多共同之處,病因、發病機制及診斷方面都有交叉。所以,研究恐怖症重點是臨床特點及治療。 恐怖症在總人口中的患病率是5.1%~12.5%,兒童中比較少,Rutter(1970)報道10~11歲兒童中兒童恐怖症只有0.7%,女孩較多見。男女病人恐怖對象有區別,女孩多對閃電、陌生環境恐懼;而男孩多對社交恐怖。
(一)臨床特徵和類型
兒童恐怖障礙涉及了兩個概念,一是害怕(Fear),二是恐懼(Phobia)。害怕是指對客觀存在的或想像中的具體事物或情境產生的一種主觀不愉快的感覺。通常伴有特殊的表情和生理變化,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壓升高及肌肉緊張。面部表情和生理變化隨著刺激源的消失而消除。恐懼是極端的害怕,不但程度嚴重,而且刺激源消失後仍持續存在,特別是其恐懼的對象對同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其他人並不引起同樣的反應。所以,臨床上首先分清害怕與恐懼症是非常重要的。
(二)主要治療原則
治療原則與兒童焦慮症治療相同,包括葯物治療與行為治療,但特別強調行為治療對兒童恐懼症的治療作用。
1.系統脫敏法:
(1)漸進地將患兒暴露於其所怕的事物或環境中。
(2)放鬆訓練:不斷地暴露於所怕的刺激,同時進行放鬆訓練,就會減輕伴隨這種刺激的焦慮,因此也就減輕了迴避行為。
(3) 幫助患兒認清焦慮的症狀。
(4) 減輕焦慮的放鬆法:通過肌肉緊張與松馳的交替並調整呼吸來放鬆緊張的「神經」。
2.沖擊療法
也稱為暴露療法,即以恐治恐法。對年齡稍大,身體強壯的兒童可以採用這種療法。
(1)治療者與患兒之間建立信任關系並使患兒對治療充滿信心。
(2)將患者暴露於所恐懼的對象邊或環境之中。
(3)勸說患者繼續留在所恐懼的對象邊而不是迴避。這種繼續的暴露可以切斷所怕對象與不可忍受的焦慮之間的聯系,而緩解恐怖。
3.示範法及認知行為法
對於年幼的兒童可以通過別人處於患兒所怕的對象邊或環境之中而輕松無事,來使患兒消除恐怖。
年齡較大的兒童應配合認知支持療法,讓他們了解焦慮恐懼的原因,配合行為矯正而克服恐懼心理
H. 孩子總說他嗓子難受,該如何判斷是怎麼回事
孩子總說他嗓子難受的原因:因為假如孩子一味的跟父母說嗓子難受,父母可以讓孩子多喝一些水。孩子多喝一些水,就有益於孩子嗓子舒適。家長在孩子發生不舒服的情況下,就不能給寶寶吃一些辛辣刺激寒涼的食物,假如一直給寶寶吃辛辣食物寒涼的食物,造成寶寶嗓子愈來愈難受,有的時候還會繼續造成咽喉炎。孩子有不舒服的病症,家長一定要引起注意,看一看孩子有沒有其他的病症。
家長如果發現孩子一直說嗓子難受,首先要做的也是讓孩子維持充足的睡眠,孩子夜裡不能有晚睡的習慣性,假如一直熬夜,孩子嗓子便會發現異常。有一些孩子在感冒之後嗓子會很不舒服,嗓子里邊喉嚨有痰,父母就需要看一看孩子嗓子里邊的痰嚴不嚴重,當孩子人體產生明顯改變時,家長一定要帶孩子到醫院開展醫治,依據大夫的引導開展葯品服食。
I. 我懷疑自己心理有問題,父母只要身體不舒服,我就擔心會不會是絕症
侵入性思維,遇到類似的事不要過於深入思考,該去醫院檢查就去,想想別的轉移注意力
J. 兒子十四歲一點點不舒服就懷疑這有、病那有病是不是心裡有問題
兒子14歲可能是沒有安全感,他很怕自己得病會受罪,甚至失去生命。也有可能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得到父母的關愛,因為父母沒有更多關心他,所以他心裡比較失落才會說自己有病,希望父母重視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