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啥父母總是那麼煩人,什麼都要管,又不懂理解自己
德國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每一個問題兒童的背後都有一個神經質的母親。」這話雖然有點刻薄,但不無道理。很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家長應該做的事情是什麼,混淆教和養的概念。所以,溺愛型家長總是試圖代替孩子成長,導致孩子無能無情;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自由成長就好,這樣就會導致孩子行為不規范、成績不穩定;還有的家長望子成龍,採用高壓,導致孩子心態失常等等。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研究者以及成功家長的經驗是,孩子的成長雖然和社會、學校不可分,家長的早期教育及細節影響仍然是最重要的前提和最有利的助力。眾多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孩子要從0歲開始規范他們的行為習慣,這樣才能幫助他們積極客觀地面對成長中的各種問題,養成好習慣,家長在孩子青春期的問題上就不會過於被動。這就像對待一棵樹,小時候規范好它的方向,以後就不用過於精心,它完全可以靠慣力成長。
第二步:行動——和老師做最好的配合
很多家長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或者底線就是「別犯就行了」。這都是消極的態度。其實,學校的教育方針是經過百餘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積累的,如果家長能和學校配合,這是一種捷徑。
學校老師普遍認為,家長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是只看成績不看做人,對規范孩子行為意識的教育不夠重視;還有一些家長督促孩子學習不主動。小學生中的行為規范有2條,很多是需要家長配合的。孩子的行為習慣培養需要一個連貫性和習慣性,如果孩子在家和在學校是兩個樣子,就無法達到最好的效果。對於小學生來說,規范他們的行為猶其重要。可能很多家長認為小孩子學習不差就行了,其實規范行為才是最重要的。比如一個孩子沒有好的行為習慣,可能會敷衍寫作業或者不寫,那麼這可能會導致他長大後的誠信問題。如果孩子的思維習慣是積極的、陽光的,那麼,他在學習和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就會很容易解決。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感染,需要激情,需要一個「場」。看一場激動人心的球賽,你會產生運動的沖動;聽一位心態健康的殘疾人講成長經歷,你會覺得自己很幸運,生命很寶貴。要做好一個家長,你需要找到一個可以給你動力和自覺、積極情緒的「場」。
② 24歲的你,父母還管的太多是怎樣的體驗
我覺得這種體驗是一個又愛又恨的體驗呀,因為在父母眼裡,你不管多大,你就是他們的孩子,他們始終無時無刻的話關心你,因為他們經歷的比你多,所以他們管你也其實是代表你好,但是你24歲了,其實你能成年很多年了,你自己要有自己獨立管理自己能力,其實有時候也是比較煩躁的,所以就是又愛又恨。
③ 25歲了,無論做什麼事情,父母都喜歡管是一種什麼體驗
25歲了應該是一個懂事的男人了可在父母眼裡不論你多大父母總是關心你護著你教育你希望你能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
④ 父母什麼都管,這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引言:所有父母都是非常愛自己孩子的,但是有些父母不講究方式覺得無限的包辦代替或者是什麼都管,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但是要知道父母什麼都管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都會有哪些影響。
⑤ 從小父母管的很嚴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我身邊有很多從小父母管的很嚴的同學,他們的體驗就是從小就害怕自己的父母什麼事情都不敢做,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必須通過父母的批准才可以,所以我就覺得這些人變得很不獨立。
⑥ 父母總是大大小小事情都要管,這種現象真的好嗎
個人認為這非常不好。因為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個個體除了身體外,還應該有精神有靈魂,而在個體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的這個精神、靈魂應該是獨立的,不應該受到各種外力(包括父母)的鉗制,否則會因發育不良而窒息的。所以
以上觀點大家支持么,歡迎關注留言哦。
⑦ 父母管得太多是什麼體驗
父母管的太多,大概就是自己感覺自己的青春逆反期一直都存在吧,因為我們現在都長大了,都不希望父母管太多了,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對待自己的事情都希望自己可以做決定,而父母管的太多,會完全讓我們以為自己是一個小孩子,長不大的那種,所以就很煩。
⑧ 有忙幫不上卻又管的寬的父母是怎樣的體驗
我其實覺得有這種父母還是很可怕的,自己依靠不了他們,但是你做什麼他們都要管,就是自己做什麼都很不自由,很煩人的,最討厭這種父母了。